淘客熙熙

主题:大学新生日常记录:到底何为民主集中制? -- 给我打钱87405

共:💬903 🌺2628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怎么不带情绪的分析问题?

这次我又换了个法子,说一遍车轱辘话。

事例一: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儿子逛商场,期间想上厕所,又担心儿子的安全问题,遂带儿子一块去女卫生间,但因此被骂。

观点一:自己活该,不知道什么叫女卫生间吗?

观点二:看了又怎么样?两岁的孩子知道个啥?怎么这么矫情呢?

观点三:商场的责任,应该设第三卫生间。

观点四:有部分商场建有第三卫生间,但绝大部分被另作他用。

以上四种观点在我来看都叫带有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都在说是谁的责任。

不带情绪的分析问题就是老老实实的读题,先把事情理清楚。

怎么才把事情搞清楚呢?做比较。跟谁做比较?今天和昨天。

昨天发生这种事,带娃的妈妈基本不会挨骂。

今天发生这种事,有一定的可能挨骂。

所以,是挨骂的几率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我们稍微动一下脑子,就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在昨天,也有人不愿意两岁的异性进女卫生间,只不过占比非常低,或者说,主流接受,非主流只好跟随主流。

在今天,同样有人能够接受两岁的男孩进女生间,但主流和非主流刚好倒转了过来(准确的说,并没有完全倒转过来,所以在A女卫生间有可能挨骂,换到B就有可能不挨骂)。

到这一步,问题已经分析清楚了。而如果要“解决”问题,则需要继续分析。

什么叫解决问题呢?就是某人想改变当前的状况,使得“接受两岁男童进女卫生间”重新成为主流。

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给大家伙“洗脑”。

而在我看来,普通的“洗脑”,也就是到处宣讲“两岁男孩进女生间能把你怎么样”,是达不成目的的,这是因为今天【有很多】人较之过去非常强调“私人空间”或者说很在意“私密性”,比如有的人根本就不好意思去公共浴室。

有谁能完成这项任务,请举手。

没人敢举手吧?既然如此,都明白一个时代一个特点,为什么还要输出情绪呢?

有情绪,根源在于有立场。

如果一个人的立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是“我才是对的,跟我唱反调的就是错的”,那么他一定是时时刻刻都会输出情绪。输出情绪的本质就是在输出攻击,而之所以总在输出攻击,说明某人的原则就是“凡跟我意见相反的,我就要消灭他”。

在此必须说明一点,一些人对立场二字的理解是狭隘的,他们往往认识不到,当自己说出或者认为“过去如何如何,才不像今天怎样怎样”,就是站在【过去】的立场上,所以这些人也认识不到自己是【先有立场,后有观点】。

那么立场到底有哪些内容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不认同我前面的分析,他们会分析出“社会在压迫女性”这么个结论,那么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依据就是“我经常能看见妈妈带儿子的新闻,很少甚至见不到父亲带女儿进男卫生间被骂的报道”。

这样的人恐怕永远也意识 不到自己的立场就是【我所见的、我所闻的、我所经历的】,换言之,意识不到自己的立场永远都是井底之蛙的立场。也可以说,总也意识不到,自己实质上自领了上帝的身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正因为如此,当我说出下面的话之后,这些人就有被打脸之感:

一、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想到的策略就是带着儿子一块进女卫生间,而多数爸爸会有两种策略,或带女儿进卫生间,或自己带着女儿去“随地大小便”。

二、妈妈带儿子逛商场的数量远高于爸爸带女儿。

三、爸爸带女儿进男卫生间并非是极少数个案,如此来处理的,在爸爸这个群体当中占比并不小。

正因为有这三条,当然就是经常能见到妈妈带儿子的报道。实际上,若我们还将新闻媒体的选择偏好这一要素也考虑进去,那么就很容易发现,根本就不是什么“社会压迫女性”,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如此。

事例二: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合之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夺取宁夏决议,其中军事方面由彭德怀负责。

在彭德怀制订的《宁夏战役计划》中,红一方面军担任主力,位于中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各一部分别位于右翼和左翼,以保护中路主力。

可是等到战役打响之后,张国焘私自将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调离,其中一个军西渡黄河,另两个军向东移动。这样一来,中路主力的右侧完全暴露在国民党军队的面前。鉴于此,彭德怀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中央也被迫弃夺取宁夏。

中共中央之所以做出夺取宁夏的决议,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中央和红军的需要。

在长征中,首先抵达陕北的是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很显然,之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地盘太小了,所以在中央的领导下,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但仍然太小,尤其是在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之后。所以,为了生存,需要宁夏。

二、打通中苏之联系。

三、若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际一举夺取宁夏,必能鼓舞士气,也必能扩大中共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可惜,全泡了汤。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拍脑子的产物,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转移是计划中要发生的事,中央很早就开始考虑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夺取宁夏之决议的背后是大量的调查、讨论、准备。

请问看完上述史料后有什么感想?

“张国焘这厮太可恶!”

尽管我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敢说一句,怕是不少人就会有这么个读后感。

我私底下认为,如果老是这么想,尤其是执着于此,恐怕就会变成道德卫士。但即便成了道德卫士也不打紧,真正的损失在于学不到人家的精髓。

我个人所见,毛主席做事总是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立足最坏,争取最好。早在彭德怀做计划时,毛主席就指示过要留神张国焘。或许会有人说,不是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吗?或许还会有人说,这么神机妙算最终不还是泡汤了吗?我的看法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论怎么算,总有可能算不到。算不到什么呢?算不到具体会出什么状况,但一定能算到有可能失败。这就好比买股票,不管你怎么算,总是有可能跌的。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这样,面对张国寿私自调兵这一突发情况,彭德怀怎么可能来得及反应,及时撤退?要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仍然指挥红军有序东撤,并且在东撤的过程,诱使胡忠南部孤军冒进,最后在山城堡打了一场漂亮的围歼战,这就是山城堡大捷。尽管战役缩水成了战斗,但总归是取得了一场(局部)胜利,并以此给长征画上了一个句号。另一方面,宁夏战役泡汤之后,中共中央很快就拿出了另一套战略方案,准备向东扩张,打到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去。当然,这套方案也“泡汤”了,这是因为不久之后就发生了“西安事变”。也就是说,在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据我所观察,有N多人做事是“反着来”的,立足于最好。

比如某个张三,某天早上去上班,他算好了路上需要花多少时间,并且对此十分有把握,因为他坐的是地铁。结果,地铁出了故障。这个张三会怎么样呢?他会觉得自己很倒霉。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难道你的意思是说,每天上班都得提前一个小时到岗?

我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上班这种事,因遇到了突发事件而迟到,可迟到不就迟到了?难道还会因此有更大的损失吗?我讲的是习惯,很多人不习惯于立足最坏。

为何不习惯?日子过得太舒坦了。小时候上学,长大了上班,每天都是朝九晚五,不知不觉就成了跑轮中的仓鼠,两点一线、三点一线。而毛泽东也好,彭德怀也罢,红军不是天生习惯于立足最坏的,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那样。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习惯于立足最坏呢?

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我知道怎么办。”

“你说。”

“经常提醒自己。”

如果这真的能奏效,为什么当和平被打破,战争到来之际,N多人无一例外的扑街了呢?要是用嘴就能解决问题,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该怎么办?答案我知道,但我就是不说,自己去琢磨吧。这是关乎身家性命的问题,难道等着别人告诉你答案么?

第二个案例其实也在讲立场。习惯于如何如何,这也是一种立场,但“隐藏得很深”, 不易察觉。

人只要有立场,就会有情绪。最高境界是没有立场,那才是真正的随遇而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