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乡镇企业的前世今生和发展历程 -- 钛坪樽逾

共:💬92 🌺657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乡镇企业的前世今生和发展历程

    注:为确保大家讨论不跑题,回帖前,请先在心里回答“在哪一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读完本帖,你就知道答案了。

    此帖虽然是原创,但摘抄的论据比较多。

    陈王奋起挥黄钺:指鹿为马是动物分类学的一大进步里,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

    拆散了人民公社集体,大批乡镇企业倒闭

    按照我的理解,这应该是在说联产承包导致当时已有的大批乡镇企业倒闭。可是,在我记忆里,乡镇企业这个概念,是在八十年代才出现的。

    网上找了找“乡镇企业”的来历,才明白,原来那句话里的“乡镇企业”应该说的是“社队企业”,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乡镇企业的前身。

    国家统计局九九年发表的《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二节,“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用下面这些数据总结了社队企业的历史:

    到1959年底全国农村陆续建立了70多万个小工厂,从业人员达500万人,产值超过100亿元,占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0%。

    到70年代中后期社队企业迅速发展的势头尤为突出,1974年社队企业总产值为180.9亿元,到1978年已达493亿元,4年共增长1.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5%。

    从1978到1983年,社队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兴办了起来。到1983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与此同时,农村个体、 联户办企业也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

    并解释了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

    。1984年中央 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八七年是乡镇企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1986年、1987年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产值目标。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 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接下来,”1989年至1991年,进入治理整顿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矛盾加剧,社会供求总量失衡,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国家控制了乡镇企业贷款,压缩了基建规模,关、停、并、转了一批经济效益差、浪费能源原材料、污染严重的企业。三年治理整顿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两年减少了近300万人,1989年增长速度为13%,1990年为14%,1991年开始有所恢复,增长速度为 37%。

    再后面的发展历程我就不摘抄了,否则这帖子就不是原创而是转载了。简单地说,经过治理整顿,九四年达到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九五年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顺便插一句,要讨论宏观经济问题,统计局的网站真是个宝库。

    从这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包括其前身社队企业,在七四到九九年间,一直在增长。即使在八九到九一这三年间,因为治理整顿,出现从业人员总数下降、“发展速度减缓”,但依然保持了超过 10% 的年“增长速度”(注:原文如此,我认为应该是按收入或者利润增长计算)。

    家庭联产承包制七八年发端,八零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八二年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定。同年,人大修改宪法,改公社、大队为乡、村。

    所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因果上,八九到九一年间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从业人员总数减少,与实行联产承包制没有关系。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九二年以前,乡镇企业仍然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虽然统计局的这份报告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篇研究发表于九六年的研究报告天津社会科学:我国乡镇企业多元所有制格局形成的制度原因,开篇第一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乡镇企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为补充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格局。据统计,1992年全国2091.62万个乡镇企业中,乡办为39.65万个(占1.9%),村办113.07万个(占5.4%),联办90.18万个(占4.3%),个体办1848.72万个(占88.4%);在企业职工构成上,乡办占24.7%,村办占24%,联办占7.3%,个体占44%;在企业总产值构成上,乡办占36.62%,村办占30.07%,联办占6.31%,个体占27%①。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大的所有制结构类型中,以乡、村办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仍占有很大的比重,个体私营性质的企业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

    另外,这篇一八年发表于农业部网站上新闻版面的文章,历史不会忘记乡镇企业的重要贡献是这么说的:

    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虽从乡村集体企业起步,但同时发展了联户办、户办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形成了以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办、户办这样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形成了以乡村集体企业兴旺发达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和以农民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温州模式”。

    十四大后,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乡镇企业开始摆脱了所有制和姓“社”姓“资”的束缚和羁绊,加之市场竞争的压力不断向企业内部传导,乡村集体企业中的90%都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产权清晰化、人格化。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与合伙制、个人独资形式再次创业;与此同时,一些农村个体私有企业也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走向联合,两者实现了殊途同归。

    最后,这篇二零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主要着眼于七八年以后:

    1978年到1983年,社队企业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增加值从208亿元增加到408亿元,从业人员从2827万人增加到3235万人。在这一阶段,绝大部分乡镇企业属于集体所有。

    从1984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企业数量从1.65万个激增到18.88万个。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742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175%。从业人员增加到9545万人,比1984年增加了5697万人。在这一时期,个体和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实行专业化和社会化协作生产,开始向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

    四、1992-1996年: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乡镇企业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戴红帽”的乡镇企业纷纷设法摘帽,同时股份合作制得到广泛运用[iii]。

    所以,@陈王奋起挥黄钺,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大批乡镇企业倒闭”呢?咋和联产承包扯上关系的?

    另外,你还欠我一个解释,在这篇文章钛坪樽逾:【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里,到底啥是马,啥是鹿?

    你说“亩单产不能提高,什么制度都没有用”,我在钛坪樽逾:再补充一下。说说亩单产的增长里给出的数据表明,八五年到九九年间,三大主粮的单产都增加了,其中稻谷单产增加了 20%。那么,这是不是证明联产承包制度“有用”?

    关键词(Tags): #乡镇企业#历史通宝推:流浪肥猫,
    • 家园 有关乡镇企业大量倒闭的原因,5年前我较详细地写过。

      89年乡镇企业大量倒闭,简单说两个原因:一是土地使用权(失去土地使用权,就拿不到银行贷款)被收回;二是“补资本主义的课”(面对外企竞争,不仅没有保护,而且对方有超国民待遇)。

      大背景是64导致“分田单干”成为不能动的牌坊,改革成了夹生饭。这个就复杂了。

      后来的“乡镇企业”,就完全是私企了。这和之前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完全不同的。

      • 家园 我找到的资料里,89年是“治理整顿”,有关停并转

        八九年的乡镇企业面临外资的竞争?不是说绝对没有,要看数据下结论。比如说,哪些类型的产品受到冲击,产值多少,受影响的乡镇企业有多少?

        • 家园 “治理整顿”是64后的说法,由江李主导。调整是88年的事

          84年人民公社撤销,88年开始反思放权过度,开始提“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和分田单干显然是相反的方向)。

          有关乡镇企业的,一是反思乡镇企业过度发展;二是认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缺乏经济基础,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反思乡镇企业过度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蓬勃发展的原因下面说),基层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二是中央财政吃紧(后来赵紫阳主导物价闯关,印钞票解决问题)。中央开始收权,开始提“集中力量办大事”。

          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可以利用集体建设用地。88年土地政策变了,农民不能再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银行也不给乡镇企业贷款了(因为乡镇企业没有土地权)。

          既然用地权被收走,基层政府的组织形式和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调整,然而在调整过程中64发生了。此后江李主导“治理整顿”,然而分地成了改开派的牌坊,再也碰不得。于是,调整成了夹生饭:基层的用地权被收走了,其他未变。

          失去土地和资金支持的乡镇企业,哪里是外资的对手,更何况外资有超国民待遇。你要的数据我没有,但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大部分被消灭是事实(后来的乡镇私企是另一回事,我下面说)。

          江李的“治理整顿”显然不对邓总师的胃口,于是南巡,杨白冰喊出“军队为改开保驾护航”,江总服软。

          南巡讲话后,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很多特殊政策,如廉价的使用土地权,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等。而多数地区为确保耕地红线,对土地控制非常严,也不能享受到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于是一亿民工东南飞,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

          ----------------

          现在的乡镇私企和之前的乡镇企业的区别,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个:

          1. 所有制形式。以前的乡镇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是基层政府的钱袋子,农民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后来基层政府穷凶极恶的“三提五统”、对农民敲骨吸髓,是失去这个钱袋子的结果。

          2. 由于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农民大多就近打工,那时的乡镇企业都有农忙假(乡村学校也有农忙假)。那时的农民打工,是“离土不离乡”。

          后来,东南沿海的私企靠优惠政策一枝独秀,一亿民工东南飞,农民打工,是“离土又离乡”,

          3. 88年反思乡镇企业过度发展有几个原因,如低水平重复建设、用地浪费、污染等等。然而农民的地被拿走后,各种跑马圈地。用地浪费、污染等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因为乡镇企业用的是自己集体的地,用起来不至于太过分;跑马圈地圈的是别人的地,用起来全无顾忌。

          -------

          没时间查资料,现在能想到的就这么多。

          通宝推:拉拉的拉拉,桥上,衣香楚楚,不如安静,老老狐狸,阴霾信仰,湘江北去,四十千,从来,审度,钛坪樽逾,
          • 家园 治理整顿

            治理整顿应该是8平方前就有了,应该与江无关,8平方时有个口号就是“治李整邓”

            通宝推:七天,
          • 家园 这个涉及到了政治层面,我就没法去分析推测了

            经济层面说说宏观经济问题,还能靠分析统计数据得出一些结论,或者作一些推论。但是一旦涉及到无法实证的政治操作,我只能姑妄听之了。

            政策实行了一段时间,要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个是正常合理的施政手段。调整的时候矫枉过正,来回摇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是老生常谈了。

            反思乡镇企业过度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蓬勃发展的原因下面说),基层政府财政状况良好;

            这个我没看明白。乡企蓬勃发展,基层财政良好。这是好事儿啊,为什么需要反思?

            你要的数据我没有,但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大部分被消灭是事实

            这个还是要看数据,特别是宏观统计数据。你说“大部分”是指企业数量?一般来说,“大部分”指多于 50%。超过一半的乡企因为外资竞争而倒闭,这可是个宏观经济上的大事件,这是哪一年或者哪个时期?

            我在主帖里主要着眼于九二年改制前,因为我认为如果联产承包导致“大批乡镇企业倒闭”,不会等到十几年后才突然出现这个副作用。而在九二年以前,我的认知里,当时的乡企绝大部份与当时的外企处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不是直接竞争关系。外资进来后,城市里原来的国企受到的冲击更大。但是外企带来的冲击这个事儿与联产承包它没有关系。

            你强调“集体所有制企业大部分被消灭”,改制后,企业还在啊,新瓶装旧酒而已。你可以不喜欢股份制这个瓶,但是乡企这酒还在吧。

            至于说后来“外乡人”拿到土地后乱整,更与联产承包没关系了。

            • 家园 基层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中央成了叫花子,当然要反省了 -- 有补充

              政策实行了一段时间,要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个是正常合理的施政手段

              这没有问题。问题是调整只做了一半。

              88年的《土地法》规定:乡村企业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农民使用土地办企业,要经过“国家审批”,先将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买回来

              89年起,国家对乡镇企业,减少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上明确规定“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主要靠农民集资筹措”。乡镇集体企业、村办企业从银行贷款变得十分困难。

              既然土地又国有了,基层政府的组织形式和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调整,然而在调整过程中64发生了,分地成了一块动不得的牌坊。于是呢,基层只是用地权(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被收走了。

              基层被挖掉一大块肥肉的同时,不仅没有任何补偿,反而机构膨胀,物价飞涨(赵紫阳主导物价闯关),再加上财政包干(乡政府和县政府签协议上缴税收)。乡镇政府怎么办?只能加重乡镇企业负担、加重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重了、消费能力降低,少数发财的又嫌弃乡镇企业产品土。乡镇企业产品没有销路、但是负担却更重了。等乡镇企业垮了,就接着欺负农民、进一步加重农民负担。于是就有对农民敲骨吸髓的三提五统、还有计生罚款。

              同时,国家给予沿海地区很多外企超国民待遇,于是1亿民工东南飞。

              ===========

              至于:

              改制后,企业还在啊,新瓶装旧酒而已。你可以不喜欢股份制这个瓶,但是乡企这酒还在吧。

              我上个帖子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

              1. 企业还在,但是所有制变了。以前是基层政府的钱袋子,现在是私人老板的钱袋子。

              2. 由于东南沿海靠优惠政策一枝独秀,原来本乡本土就可以打工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当时不叫农民工,叫盲流。

              盲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农村养不活农民了,农民只好拼命往外奔。

              3. 用地浪费、污染等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

              4. 再加一句:本来是农民的土地,土地资本化收益却有一大块被私人老板拿走了(甚至是独占了)。

              通宝推:醉寺,冻雨,从来,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修改一下: -- 补充帖

              1. 企业还在,但是所有制变了。以前是基层政府的钱袋子,现在是私人老板的钱袋子。

              企业即使没死,所有制也变了。

              • 家园 哦,中央地方博弈,这个懂了

                88年的《土地法》规定:乡村企业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农民使用土地办企业,要经过“国家审批”,先将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买回来。

                恕我愚钝,再次没看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没错吧。你的意思是政府以审批为名,让办企业的农民交钱拿到土地使用权?就是从之前的无偿使用,改为有偿呗?这个好像也公平吧。分田到户后,种地的农民也要交农业税啊。

                等乡镇企业垮了

                问题是,有多少垮了?你再上一个帖子里说的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大部分被消灭是事实”。我想知道的是这个“大部分”你是怎么算的?

                乡镇企业被基层政府吃垮拿光的新闻我也听说过,我在主帖里链接的几个参考资料也提到过。但是,还是那句话,因此而倒闭的乡镇企业和实行联产承包没关系。

                企业还在,但是所有制变了。以前是基层政府的钱袋子,现在是私人老板的钱袋子。

                容许我提醒一下,我们一直在讨论“(联产承包是否导致了)大批乡镇企业倒闭”。改制后,只要企业还在经营,没有裁员,还在交税,对于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没变。至于变成了谁的钱袋子,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与联产承包没关系吧。

                就是农村养不活农民了,农民只好拼命往外奔

                这个也要分清楚,是原来农村的乡镇企业倒闭了,这些农民才外流,还是他们本来就是农村的富裕劳力,因为外面出现了工作机会,才进城务工。

                乡镇企业是经历了各种困难。政府的政策左右摇摆,基层干部违法乱纪,受到外企冲击,等等,这些都发生过,没人否认。但是,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乡镇企业至少在七八年到九六年这个时期是高速发展的,包括八九到九一年的治理整顿期间。是这些统计数据,让我无法认同“(实行联产承包导致了)大批乡镇企业倒闭”这个说法。

                乡镇企业这个概念是有明确定义的,与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形式无关。

                • 家园 不仅仅是中央地方博弈的问题。

                  分地后地方财政打埋伏是有的,但是中央财政吃紧的原因主要在自己。这个老狐狸和阴霾河友有详细的数据,有空你可以挖挖河泥。

                  打个比方就是:中央主持了分家(分地),分家后中央由于大手大脚没把日子过好,看到基层小日子过得挺红火,觉得分家分亏了,要反悔。

                  ---------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没错吧。你的意思是政府以审批为名,让办企业的农民交钱拿到土地使用权?就是从之前的无偿使用,改为有偿呗?这个好像也公平吧。分田到户后,种地的农民也要交农业税啊。

                  1. 严控土地没有错。当时的确有用地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污染问题。中央的说法是“调整、整顿、改造、提高”。但是问题是,改完以后,这些问题不仅没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了(原因说过了,不重复)----虽然中央说的有道理,但是做起来效果更差,再拿这个当理由就可笑了。

                  2. 分田以后,农民是要交公粮的。但是农民用(交过公粮的)自己的地搞企业,是不用额外花钱的。88年《土地法》颁布后,农民使用土地办企业,要经过“国家审批”,先将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买回来。也就是说再收一道钱,而且收的比第一道多得多。这个我上面说过了,不知你为什么还觉得有歧义。

                  3. 就算你改,也得配套不是?你把分给农民的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基层组织形式和职能是不是该一起调整呢?分地前,一个公社脱产干部10来个人,到88、89年变成百多号人。你是不是应该往回改呢?原来是要改的,但是因为64,分地成了一座不能动的牌坊,结果只改了一半。

                  4. 89年开始,国家对乡镇企业减少税收、信贷支持,明确规定“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主要靠农民集资筹措”。土地没有了,银行也不给贷款了。靠农民集资搞乡镇企业,怎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5. 还有就是财政包干:县里和乡里签协议,以上年的产值为基数规定乡里今年上缴给县里的提成,乡里有没有收入他不管,他只管要钱。

                  就这么着,中央一边割肉(土地国有)、一边放血(银行撤出农村)、县里只管要钱、乡里机构臃肿,再加上高通胀(赵紫阳物价闯关)。乡镇政府怎么办?只能加重乡镇企业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农民购买力降低又导致乡镇企业产品没有销路,很快内地的乡镇企业就完蛋了。

                  至于数字,我没有。反正我老家的乡镇企业都完蛋了。我中学的同桌,高中毕业后去乡镇企业(他爹是厂长),没多久就开不出工资了。后来好不容易弄了点活,发了一个月工资,高兴地去喝酒喝多了,结果回家的路上骑车冲进路沟淹死了。

                  ---------------

                  改制后,只要企业还在经营,没有裁员,还在交税,对于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没变。至于变成了谁的钱袋子,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与联产承包没关系吧。

                  所有制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怎么会没有关系呢?把你家的钱都给我,我一样拉动消费、一样为经济做贡献,好不好?

                  私有的乡镇企业哪有老实交税的?很多私企乡镇领导都是有暗股的。

                  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的时候,修路、办学,干部工资,乡镇企业出大头,农民负担是小头。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完蛋后,乡镇财政就基本靠三提五统了。后来由于种地赔钱导致抛荒,公粮不好收,干脆收人头费,7、80岁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民每年也要交几百块钱的人头费。

                  是原来农村的乡镇企业倒闭了,这些农民才外流,还是他们本来就是农村的富裕劳力,因为外面出现了工作机会,才进城务工。

                  当然是乡镇企业倒闭了、农民才外流。在本地乡镇企业打工,是“离土不离乡”,农忙的时候有农忙假,不耽误种地(乡村学校也有农忙假)。外出打工是“离土又离乡”,耽误种地、孩子不在身边,而且受尽欺凌。

                  我有个邻居大爷(40年代生人),扎棉花的时候脚板被切去半个,一瘸一拐还要出去打工。打了11个月工,拿不到工钱,空着手回家过年。过了年还要出去打工。但凡当地有口饭吃,谁肯背井离乡去做盲流让人这样欺负?

                  另外我说了,南巡后:

                  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很多特殊政策,如廉价的使用土地权,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等。而多数地区为确保耕地红线,对土地控制非常严,也不能享受到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

                  也就是说:就算内地还有其他剩余劳动力,如果享有东南沿海相同的政策,一样可以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内地农民一样“离土不离乡”。

                  上大学时,《材料力学》老师曾经这样说:出川的民工把火车车厢的减震弹簧都压死了。想象一下,这火车得挤成什么样?如果四川也有东南沿海的优惠政策、可以发展乡镇经济,谁愿意受这种罪背井离乡?

                  通宝推:方平,醉寺,高三三班,四时之序,四十千,从来,桥上,老老狐狸,
                  • 家园 见内

                    2. 分田以后,农民是要交公粮的。但是农民用(交过公粮的)自己的地搞企业,是不用额外花钱的。88年《土地法》颁布后,农民使用土地办企业,要经过“国家审批”,先将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买回来。也就是说再收一道钱,而且收的比第一道多得多。这个我上面说过了,不知你为什么还觉得有歧义。

                    公粮是按年交吧?去年交过公粮的土地改成建厂,今年公粮就不用交了。是这样吧?政府收的费用算今年和以后的土地使用费,那这个“再收一道钱”从何而来呢?

                    至于歧义,因为你前面并没说过“再收一道钱”啊。

                    所有制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怎么会没有关系呢?把你家的钱都给我,我一样拉动消费、一样为经济做贡献,好不好?

                    原来你把改制当白给啊。改制都是这么改的?没人否认过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我甚至可以说还不少。但如果没有具体数据,就把改制说成白给,我不得不说是在以偏概全。有歪嘴和尚把经念错了,但既然其他和尚能念对了,就不能说经是错的吧。

                    当然是乡镇企业倒闭了、农民才外流。

                    这个说法绝对化了。我不知道你凭啥这么结论。我在珠三角也曾打工三年,换过两个城市。和生产线上的小仔、小妹打过交道,自然会聊起大家为啥出来。还因为曾帮助厂里人事部搞数据处理,同招工的管事们聊过不少八卦。我还真没遇上或者听说谁是因为家乡的乡镇企业倒闭了才来广东的。“离土不离乡”固然吸引人,“人往高处走”也是常情。

                    就算内地还有其他剩余劳动力,如果享有东南沿海相同的政策,一样可以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内地农民一样“离土不离乡”。

                    既然你都提到了耕地红线,所以不可能全面开花,到处都像沿海地区那样放开土地使用权。东南沿海拿到优惠,自然是因为地利与人和,这个内地确实没法比。再说,以地方政府搞喜欢重复建设、国人喜欢互撬墙角的尿性,真要是全放开了,反而让外资更占便宜,留下一地鸡毛。

                    • 见内
                      家园 看来你对农村农业没有了解,讨论这种问题超出你的认识范围了 -- 有补充

                      公粮是按年交吧?去年交过公粮的土地改成建厂,今年公粮就不用交了。是这样吧?政府收的费用算今年和以后的土地使用费,那这个“再收一道钱”从何而来呢?

                      田有良田薄田,分地的时候是搭着分的。打个比方,我家分了3亩良田,1亩薄田(粘土地),那么我家的公粮按4亩地交。后来村里把粘土地拢起来搞副业,挖塘养鱼种藕。各村挖出的粘土由乡里统一调配建设砖厂烧砖。

                      这样的话,我家的田只剩下3亩,但是公粮还是4亩。这种改变是有利于村民的:首先,农民有地方挣钱,其次基层政府不用农民养活;最后,薄田收成不好、费工夫不少,本来就是鸡肋。一举数得。

                      88年《土地法》后全变了,我那一亩薄田种粮可以,如果想干别的,对不起,先国有化,然后再高价卖给你

                      这就是我说的收两道钱。

                      既然你都提到了耕地红线,所以不可能全面开花。

                      耕地红线问题恰恰是调整造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80年代的老一辈农民,受几千年传统的影响,对于良田、粮食是非常看重的。占用良田是“败家子”行为,是被大家唾骂的。所以当时用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大都是坏地。

                      然而88年《土地法》+89年银行撤出农村后,占地成了跑马圈地,大量的良田被占用,划成开发区,坐地收钱。由此才造成了耕地红线问题。

                      污染问题也是一样。乡镇自己搞工业的确有污染,但由于是自己的地,用起来还是非常在意的。但是后来那些花大钱买地的企业主,为了赶紧把投资收回来,用起来肆无忌惮,所以呢,污染大大加重了。

                      所以呢,中央打着治理用地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污染的旗号调整,结果用地浪费和污染问题却大大加重了。

                      所以不可能全面开花。到处都像沿海地区那样放开土地使用权。东南沿海拿到优惠,自然是因为地利与人和,这个内地确实没法比。再说,以地方政府搞喜欢重复建设、国人喜欢互撬墙角的尿性,真要是全放开了,反而让外资更占便宜,留下一地鸡毛。

                      88年以前乡镇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是事实,内地企业并没有明显下风。所以你的担心没有依据。

                      东南沿海的竞争力最开始主要是靠中央的优惠政策形成的。当时内地也不是不能占地搞工业,但是占地的价格是东南沿海的n倍;除了用地外还有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88~94年,通胀常常是20+%的水平,给贷款跟直接给钱差不多。这么巨大的不平等,内地省份哪来的竞争力。

                      即便控制用地、避免全面开花,也不意味着集中在东南沿海。这种集中优惠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问题:

                      以前农民就近打工,既可以照顾家、又不耽误种地。后来发展机会都给了东南沿海,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出去打工,造成了抛荒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

                      为了应对分地的变化,基层政府大幅膨胀(原因下边说);财政包干导致乡镇每年上缴税收越来越多;94年分税制,“财权上收、事权下移”,中央收走了更多的税收,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事务逐步下放给基层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又失去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个主要收入来源,只好靠“三提五统”。按李昌平的数字,10年时间,每亩地公粮涨了10倍,导致种地赔钱。种地赔钱导致抛荒,抛荒导致了公粮难收,于是加收人头费。6、70岁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也要一年交几百块钱人头税。

                      原来你把改制当白给啊。改制都是这么改的?没人否认过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我甚至可以说还不少

                      我没说改制是白给。我说的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有企业,对于农民来说,是完全不同的。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是基层收入的主要来源;私有企业在税收上对基层政府的贡献是很少的。没有了集体所有制企业,基层政府就靠农民的“三提五统”养活了。结果我上面说了:10年公粮涨10倍。

                      和生产线上的小仔、小妹打过交道。。。没遇上或者听说谁是因为家乡的乡镇企业倒闭了才来广东的。

                      你说的这些小仔、小妹最起码是70后吧?88年《土地法》颁布的时候,70后最大的才18岁。88年的调整基本断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可能,这些刚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小仔、小妹哪来的机会到乡镇企业工作?自然也不可能因为乡镇企业倒闭到广东了。

                      ===========

                      简单说说我认为的分地前、分地后、88《土地法》后的主要区别(非常粗糙的说一说)。

                      分地之前,农民的自主权是很小的。

                      分地后,农民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经营自己的土地。比如说不挣钱的粘土地用来挖塘养鱼种鸥,用粘土烧砖;沙滩地种西瓜,等等。这个自主权在有些地区,带来了不错的效果(有些地区则不行)。至于带来的问题,这里就不说了。

                      分地同时带来了机构调整。比如说,以前公社掌握主要资源,统收统支,财税很简单,只有一个财税员。分地后,资源分散到农民手里,需要把税一个个收上来,收支也分成两条线。所以84年撤销公社后,变成财务所和税务所,逐渐发展到几十人(税务所后来又分为国税所、地税所)。总而言之,政府规模大大膨胀了。

                      88年《土地法》我上面说了:我那一亩薄田种粮可以,如果想干别的,对不起,先国有化,然后再高价卖给你。也就是说,自主权又被收回去了。负担呢,则比当初公社的时候加重了很多。

                      所以,我以前说过,我印象中的农村,84,85年是一个分界线。84年以前,中央减少粮食征收、乡镇企业发展、收入增加,而政府机构很小。85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88年又被割肉、放血,再加上高通胀,更是急剧下滑。92南巡后,不平等的土地使用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则是把内地农村推入深渊。

                      通宝推:脚歪不怕鞋正,方平,PCB,不如安静,远风,唐家山,四十千,西安笨老虎,冻雨,拉拉的拉拉,醉寺,p47109,燕人,东海后学,桥上,履虎,鱼与渔语,80后30,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一边写贴,一边辅导俩娃做功课, -- 补充帖

                      还要督促娃们用跑步机(上网课,白天运动量不够)。匆匆而就,没有查资料,估计多有错讹。

                    • 见前补充 4584809
                      • 家园 俺老家农民外出打工主要发生在92年之后

                        俺老家属于鲁南地区,据俺知道的,过去农民也有农闲闯东北的习惯,但是主要还是在当地打临时工,84、85年之后进城里各单位当临时工的农民明显增多,各种走亲戚托关系的。92年之后农民工开始大规模外出打工了,甚至集体包长途客车。

                        通宝推: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 家园 写这种贴让人非常压抑

                          比如大前天写贴提到:

                          我高中的同桌,高中毕业后去乡镇企业(他爹是厂长),当时已经开不出工资了。后来好不容易弄了点活,发了一个月工资,高兴地去喝酒喝多了,结果回家的路上骑车冲进路沟淹死了。

                          同桌两年,关系不错,上大学后,寒暑假还会见面。如果没记错的话,大二那年暑假回家,有人告诉我:“x二孩死了,你要不要去他家坐坐?”

                          我已经有20多年没想起过他了,写贴的时候突然想起他,还是20岁的样子。

                          写完就觉得心里堵得慌,再不愿回忆这些旧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