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巧 译 -- Songhua

共:💬125 🌺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巧 译

    小可在这里新开一个话题,邀请诸位高手添枝加叶:

    先讲一个小故事,钱钟书大学问有一天和朋友闲聊,说道“吃一堑,长一智”英文如何说,老钱略加思考,脱口而出“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the wit”。这是大学问厚积薄发的灵感一现。翻译得合辙押韵,巧妙幽默。

    后来有人详细考证,说这不是英文的经典译法,英文中“吃一堑,长一智”另外有传统说法,而且“A fall in the pit” 和“a gain in the wit”这两件事之间并没有逻辑联系,云云。我看这就过了。钱老本来就是闲聊,也没有强调这就是金科玉律的权威翻译法,就是一时一地的一个巧译,还挺形象生动,没必要吹毛求疵。

    由这个小故事,我想挖掘一番其他的类似巧译。短小精悍为主,幽默风趣为主。

    比如:

    Education,正经翻译是教育。可是,有另类的译法云“挨揪刻(发kei的音)训”。想想就是这样,小孩子在教育系统中哪里来的自主?从来就是被耳提面命,读书,做题,考试和写作业。错了还少不得挨说,正是一直在“挨揪刻(发kei的音)训”。

    再说那部老电影,“魂断兰桥”(Waterloo Bridge),除了桥字沾边,其他都是发挥,可是大家都说译地好。

    更巧妙的是"Coca-Cola",可口可乐,信,达,雅,趣兼备。可谓译作经典。

    细加思考,这类巧译很多,也不限于英文和汉语,请诸位西西河大学问指教。

    谢谢。

    • 家园 对了,魂断蓝桥应为“蓝桥”才有讲究

      来自明朝《清平山堂话本》的“蓝桥记”,google能搜索到

      这个确实译的绝佳

    • 家园 满地可

      Montreal, 是粤语来的吧?

      “可”字在粤语里前面的辅音是不是被吃掉了?

    • 家园 she does a good job.

      读书时候, 和一个老外同车。教务处的女老师见那个外教有个苹果没有吃,就让我们跟他说,再不吃就坏了。 老外笑笑, 说, 你吃吧。那个女老师也不客气, 大大方方连啃数口。 老外微笑道,she does a good job. 我同学顺口向老师解释说: 伊讲侬吃相老好看的。 呵呵, 印象满深滴~~~

    • 家园 simmons 席梦思
    • 家园 想起来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个前辈给自己儿子起个名字叫克隆

      clone翻译成克隆, 真是很绝妙的.

    • 家园 前些日子看了篇文章, 说起上海话里有很多外来语

      其中举了一个例子说"老虎窗"其实就是"roof window"的音意杂合体.

    • 家园 "三块馒头"是什么地方,大家知道吗
    • 家园 喜瑞都和柔似蜜

      Cerritos和Rosemead,是南加州的两个城市

    • 家园 借人气问一个人名翻译:Leif

      一个北欧人名,Leif,不知道怎么翻译才好,很维京的名字,翻译成"雷夫"似乎不够气势,不知道谁有好的建议

    • 家园 gung-ho好象是从“共和”来的。另...

      海尔的英文名谐音"higher",不错

      • 家园 【文摘】gong-ho是"工合"译音, 来历如下

        ――文汇读书周报

        1927 年,31岁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埃文思?卡尔逊怀着“教会中国人养成尊重外国人的习惯”的信念踏上中国这块神秘的国土。卡尔逊当时的驻防地是上海。后来,卡尔逊被任命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团情报军官。在接受任命时,他的指挥官布里斯托尔上将对他说:“我希望你能真正的深入去了解中国。中国太大,人口也太多了。除了广泛的结交朋友,你是无法达到了解中国的目的的。只要我们能平等地对待他们,你就会发现一个事实,他们丝毫不比我们低下,有些方面甚至还远远地超过我们。……”布里斯托尔曾经在中国服役多年。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时,布里斯托尔是长江上的美国驱逐舰“奥尔巴尼”号舰长。他是第一个向新生的共和国鸣礼炮致敬的。

        通过布里斯托尔将军,卡尔逊认识了正在中国的年轻记者埃德加?斯诺。

        1930年至1931年,卡尔逊奉调到尼加拉瓜参加镇压当地游击队的战斗,并因此获得海军十字勋章,但是卡尔逊心中充满疑虑:在他的心目中一直以为美国是一个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家。但他的勋章使他否定了昔日的结论。

        1933年,卡尔逊重新来到中国。但洋味十足的上海已不能满足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渴望。因此,卡尔逊来到北平。

        卡尔逊把在北平的主要时间都用在了了解中国文化上。作为公使馆的警卫副官,他发现,在北平的美国驻军中每月总要有1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与当地中国居民发生文化冲突所致。后来,卡尔逊为在北平的美国人开办了一个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的学习班。这个学习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个月后,受到纪律处分的人已逐渐减到每月不足十人。

        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震憾了卡尔逊

        1935 年冬,卡尔逊奉调回国。1937年春天,卡尔逊申请第三次去中国执行任务的申请被批准了。起身前往中国前一周,卡尔逊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单独接见。此时的世界正处于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边缘。罗斯福给了卡尔逊一项十分特殊的任务:“希望你不时地给我写信,告诉我你眼里的中国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些什么。” “这些信我们保守秘密,只有你我两人知道。”罗斯福说,“我猜想,今年夏天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突变,我想直接了解那里的情况并听到你这位军官的看法。”

        卡尔逊到达上海后,留在上海担任战场观察员。在上海观察战场是一项“既简单又令人痛苦”的工作。卡尔逊和其他观察员只消在能够俯瞰苏州河的屋顶上或公共租界边缘楼房中租一个窗口,就能清楚地看到这场战争的详情。当他们看到中国军队在日本的坦克、大炮射程内英勇地进攻,又一排排倒下时,卡尔逊对身边的观察员说:“真想冲过去,拣起阵亡者的枪跟鬼子拼呀!”就在这天晚上,他从几个童子军口中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当他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时,他感到他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

        在战场上,他问一个参加救助的民工:“你为什么要打仗?你的同胞为什么不怕死?”

        “救――国!”那人答道。

        “那你们怎样去救国?”

        “通力合作,不怕死就能打败鬼子。”

        “通、力、合、作?”卡尔逊没有听懂那人口中乡音浓重的上海话。

        “工――合!”那人又把四个字简化成两个字。

        “工合!工合!”这两个字在卡尔逊心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几年后,在太平洋战场上,卡尔逊的突击营口中喊着“工合”二字冲上日本人防守严密的一座座小岛。“工合”二字响彻太平洋上空,从而使日本人闻风丧胆。

        在八路军根据地,卡尔逊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卡尔逊的老朋友斯诺这时也来到了上海。斯诺此时刚刚完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的初稿,就被卡尔逊借走了。几天后,专程前来归还书稿的卡尔逊一进门就大声说:“天哪,埃德!朱德、毛泽东、周恩来,是真有那样的人,还是你凭空编造出来的?”

        “这是什么话?”斯诺装出很生气的样子嚷道,“他们就像我写的那样活生生的生活在陕北、在山西、在日本鬼子后方。谁都可以去跟他们交谈,同他们在一起生活呀!”说到这里,斯诺故意顿了顿,“我相信,他们尤其会欢迎海军陆战队的情报官员去他们那里。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外国军官敢勇敢地穿越封锁线到他们那里去。”

        斯诺的话激起了卡尔逊对陕北的兴趣。他向斯诺说:“如果他们(共产党)真正是士气高昂和纪律严明,如果他们的领导人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足智多谋……那么,未来可能是属于他们的。”

        卡尔逊通过蒋介石的澳籍顾问端纳办妥了西行的手续,于当年底启程前往西北。他首先来到了位于山西洪洞县内的八路军总部,会见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等人。卡尔逊此行前后总计50余天,行程1600多公里。他先后考察了晋绥、晋西北、晋中、冀中等敌后根据地。卡尔逊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知道了什么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知道了什么是“统一战线”。他这样描写他所接触的人:这些人态度是友好的,我感到像是在家里一样。

        在董显光的安排下,卡尔逊还会见了刚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伉俪”的蒋介石夫妇。在与蒋介石一个小时的会见中,卡尔逊竭尽全力向蒋介石呼吁“结束过去兄弟间的流血”,给予八路军以援助。他对蒋介石说:“八路军是一支抗日生力军。可是他们衣单食薄,急需食品、爆破筒和打坦克的弹药,尤其急需医药和绷带。委员长,我以一个军人的名义代他们提出请求,请您尽快地向他们提供援助!”

        听完董显光的翻译,蒋介石很不自然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说:“很感谢你对中国人的抗战表示同情。几个月来,你辛苦了。我还要去出席一个会议,失陪了。”……

        卡尔逊预言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中国取得胜利

        1938 年5月,在林伯渠的安排下,卡尔逊造访延安,拜会了他心仪已久的毛泽东。在一支蜡烛黯淡的灯光中,毛泽东与卡尔逊一边喝着茶一边剥着花生进行了彻夜长谈。二人谈话的内容从抗日战争、欧美局势一直谈到各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乃至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后来,卡尔逊这样评价毛泽东:“这是一位谦虚、和善、寂寞的天才。在漆黑的深夜中在这里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的生活和公正的生活而奋斗着。”

        卡尔逊此行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见到了邓小平。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双星》中,卡尔逊这样描写邓小平:“参加八路军以前,邓是个工人。他在法国呆了几年,考察那里的工人运动。他矮而胖,身体很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灵敏……”

        回到汉口的卡尔逊不遗余力地为共产党进行宣传,呼吁对根据地军民进行援助。在给罗斯福总统的定期报告中,卡尔逊称赞在中共那里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腐败;军队官兵平等、精神饱满、斗志高昂。他还在信中建议:应该援助中共这支抗日武装。

        卡尔逊的考察结论与美国政府此时对华宣传的口径并不一致,这招致了他的上司奥弗莱什的批评。对此,卡尔逊决定断然辞职回国,以自由写作为生,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中国的双星》一书。卡尔逊有两个预言:一是在不久后日本肯定会向美国发动进攻;二是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中国取得胜利。海伦?斯诺夫人曾经这样回忆: 1946年,正值中国内战酝酿之时,卡尔逊偕夫人蓓姬到她家作客,与斯诺夫妇畅谈两天两夜。卡尔逊当时说:无论打还是不打内战,中国问题不久总会得到解决。不是建立(有共产党参加的)联合政府,就是中共取得最终胜利。

        卡尔逊在美国仿效八路军的作风建立了一支队伍

        1941 年1月31日的《洛杉矶时报》和《洛杉矾每日新闻》同时刊登了刚从中国归来的卡尔逊的访谈:预计美日在90天之内将会爆发战争,日本人有可能搞不宣而战的伎俩。在文章中,卡尔逊提醒美国公众注意:“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的第一防线都是英勇抗击着日本的中国!”

        1941 年5月,卡尔逊重新穿上他心爱的军服,任圣迭哥埃里奥特兵营第二团作战情报官。1942年2月5日,卡尔逊受命组建第一独立营,即“卡尔逊飞行突击队”或称“工合营”。罗斯福总统把他的爱子詹姆斯?罗斯福送到卡尔逊身边担任突击营参谋主任。卡尔逊以5比1的比例严格挑选了1000名突击队员,以实现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以八路军精神组建一支美军中的八路军的梦想。

        卡尔逊在突击队的日常训练中,时时刻刻以八路军官兵平等的精神为榜样。他与普通士兵一样站岗值勤、排队打饭、露宿野外、背着挎包和武器参加急行军。每周五,突击营依照八路军的样子召开民主讨论会,每个士兵都可对一周训练中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谋主任小罗斯福还像八路军中政治委员一样给大家作形势报告。会议间隙,大家都会要求他们的“老头子”给大家吹段口琴,听他讲他在中国时与八路军并肩行军的故事……

        1942年8月16日,卡尔逊的“工合营”在两艘美军潜艇的配合下,以损失30人的代价奇袭日军据守的马金岛,取得了二次大战中美军首次两栖登陆战的胜利。

        但卡尔逊的“工合”精神冲击了美国军队的传统和秩序,引起军中很多人的反感。1943年4月1日,卡尔逊被免去突击营指挥官职务,转而担任团主任参谋。从这以后一直到1946年卡尔逊以将军军衔再次退役,他再也没有被委派指挥任何部队。1947年5月27日,卡尔逊溘然辞世,享年51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