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阅读笔记】柔韧的书 -- 意闲

共:💬27 🌺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阅读笔记】柔韧的书

    我读过的第二本Knopf出版物:村上春树的跑步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中文版我去年初就买了,在上海时特地翻了翻,内附多帧运动照片。然而波波折折,一直没寄,现在才托家人收理,倒也不必寄了。我已经看完英文版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是由Alfred A.Knopf做的硬壳本,没什么彩衬。不过却并不妨碍我得到挥臂、抬腿、深呼吸、淌热汗的印象,而且这种节奏印象很深,我甚至觉得看这本书最好也制订一张时间表,顿挫节拍读下去,如果村上愿意一直整理他的长跑日志,那么我也愿意一直跟着读。

    碰巧在此书之前,我先看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一样的忆旧,只不过依托的,是一座城市,而村上的则是伴身的运动。所以他提供的,反而有点像本雅明的城市串凸现了书缘,他的则锁焦一串串跑步时举目所见的移动风景,有的不大愉悦,比如雅典通往马拉松高速上的死猫死狗,汽车尾排,有的很温柔,夏威夷的海滩,麻省剑桥的小桥流水,哈佛的长辫子女生,纽约的枫红与冬日。这些无关要务本该过目即忘的片刻,如同在书扉签写“某年某月某日识于A城D巷小店”,有“我跑故我见”的标痕。

    和海明威相似的地方,在于经历和写作的感受。两人都转行到专职写作,一开始都挤兑正业攒空闲写,都强调了自律(discipline)的重要,都用 “悠着点儿”的意识调控,给自己留余量,保证创作逐日井然。他们都不写到匮竭,打好第二天的腹稿即收笔。海明威读大量的书,见人,蹭饭,遣散对工作的悬惴。村上则几乎不见人,用跑的,所以克己的discipline也是高频词,stamina、endurance、energy等等延伸譬喻,也交替上阵。再一点,也许本不该比较,他们确乎认识同一位作家(透过真人或著作),喜爱他的作品,并经手了他的同一本书。海明威看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时,那是唯一稿本,村上则翻译了它,对照读,便仿佛一本书的承递与重生。

    海明威回忆的自己,才二十多岁,可是你会看到他对任何人事的冷静的眼,他的意志总有点强势,虽然表面算后生。书里不少当日图片,你会觉得,他很 man,照例写着些简净、冷词极少而哑谜一般的话,却和那个文质彬彬的风雅圈有点隔。记忆重重叠加,恐怕难免夹杂些成熟后的把握。村上其实也很有个性,但他几乎不表达“我是对的”这层意思,可能因为他的交际圈的确窄小的缘故,他细密地向内剖,“我就是我,不是因为谁要我写我才写,谁要我跑我才跑”倒是从头贯彻至尾。

    四分之一世纪练长跑,马拉松二十多次,里面有超级马拉松(ultramarathon,跑62迈),后来还改铁人三项,他可以自豪地在墓志铭上写:At least he never walked,这样跑过岁月的作者,他当然有他的傲气。不过他不厌其烦一笔笔列跑过的月迈数,哪天下雨事忙暂停;又如他从雅典出发反向跑完烽火之路,还要补一句,或许自己其实没跑够26.2迈,因为原路线有一段岔路,他则跑直线,只能从室内体育馆到高速的部分弥补。他也不惮于坦言也许老矣,体力下降,也不介意看到晚辈侧身而过(...this is how things are handed over in this world, so I don't feel so bad if they pass me),无意夸大,只给完全贴实甚至有点保守的量的回顾,你可以说,这个人很诚实,而诚实的积淀,反而才衬托起他的坚持的目标,是有真实高度的。哪怕目标受挫,退到最后的底线:I didn't came here to walk, I came to run仍然挟着一股决然的悲凉,不知道算不算日本人的某种特点,至少我是边读边为他喝彩的。

    跑步之于村上,用以支撑写作,涤清生活方式,他提到的三样要素“天分”(talent)、“专注”(focus)、耐久(endurance),后两个都来自跑步。跑步并非止于比喻的平行意义,他所写,的确是本关于跑步本身的书。他描述了好些马拉松途中的体验,“I felt like...”陈述句不断出现,完全可以设想为一个气喘吁吁的人临场时的真实自白。而这位长跑者,同时又是个作家,所以哪怕他什么都不想,哪怕他随身听 Lovin' Spoonful冲击耳膜的音乐,他仍然能锐利地观察自己,不漏过一丝身体转折,传递让你感同身受--常常有点气短--的路途。同时,全书的走向,按照时序推往纽约市的马拉松比赛,读者会希望知道过程与结果,以及擦边的,村上有没有做演讲等等。这样缓缓蓄势,也是小说家才有的笔法,否则可能一路逐篇切散。

    我读人物的传记,对临边八卦,一般兴趣缺缺。看海明威时,他隆重写了个肥皂剧般的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虽然很好玩,但我其实更喜欢他谈书谈和文学有关的见地。他提到了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英译问题,村上也说了语言错差,不过是母语转英语。他说情愿做英文的报告,而不要讲日文,因为一旦用它谈严肃话题,他就被overcome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swallowed up in a sea of words。那么避免游不过词藻海的法子,只好是慢慢咂味甄选,宜写不宜说。这自然难免自谦,不过也确实点到了包括操持文字的人,对语言敏感度的亲疏,唯其熟悉,才会涂上微妙斑驳的底影,生僻一点的,只怕太直白耀目。村上的故事里,有时候有点摸不透的飘飘渺渺,不知道是不是也得算上语言的力量。

    看村上时,我近距离想到海明威对写作自律的同样讲法,远一点,以前我在《她的侧影》里引的伍尔芙对简.奥斯丁的同情也堪为一例,她说:“...一个作者需要可以自我调配的时间,她自己的写字台,以及日复一日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枯索的坚持里捧起香花绿草活生生万类,这是很辛苦艰难的创作。也许如此约律自我,每日掬灵魂井水的作者只是为数不多一部分,但辛苦的过程,无论节奏如何分布,总是无法抄小道的。这当然不能成为给劣质作品挡水果皮的盾牌,但我作为一个仅仅不劳而获的读者,我觉得应当经常想到这一点,想到写这书的人有可能不是酒鬼而是为了这种写作状态,天天还在奔跑着,所以我去看他们的时候,还是不要以为自己站得好高,俯瞰无余,上来就批。创作型的作家,一旦我决定了解他(她),第一重的敬意,是起码的。

    我读跑步书时,中间断开了一次,便类乎村上一日不跑如退千里,有点衔不上。可能是因为,这到底是传记,缺乏闪烁的故事点咬住视线。不过一日一程,没什么强烈冲动,却忍不住跟下去,有点像以前看生活况味浓厚,也不乏奋发立志的老日剧,恰恰村上的,也是九话,前序后记加起来,才不松不紧十一集。这种有韧性的书,即使很暗调的时候,读起来也会温暖。我再一次感到遗憾,我无法以他形容的词藻海去贴切读他,能让我生出这样感触,至少在我,说明这是本好书。

    元宝推荐:禅人, 通宝推:乐山乐水,
    • 家园 很棒的阅读笔记

      不知道意闲跑不跑,跑不跑长距离?

      其实跟你差不多,虽然村上名气很大,但是我不太喜欢。

      只有这本书是例外,因为我也跑步。

      感受完全不一样。

      • 家园 说到我软肋了:)

        不跑步,常敦促家里那位去跑,并且拿村上说事儿,“人家还比划掉了多大一挂肉呢”:)

        夏天游泳,虽然游很烂,在水里头好像比陆上能坚持下去。

    • 家园 孤独的奔跑

      有个研究村上的书,认为他小说在香港和大陆一些白领种的流行是因为他小说中那种孤独和虚无感觉。

      他的书我看的不多,不过我也很喜欢他这本讲跑步的书。他说得两句话对我印象特别深。一是说写作是个有毒的职业,需要跑步来化解。其实我们很多职业不也是如此?甚至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二是他说自己容易胖,不得不坚持跑步,开始觉得人生不公平,很多人是怎么吃也不胖。可后来觉得这其实是好事,因为这样就督促自己不停地锻炼,而那些人则没有这样的动力。

      村上和其他,特别是更早期的那些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他主要受英美文学的影响,他年轻的时候甚至没有看过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虽然他的作品依旧有日本文学的那种细腻柔嫩甚至生命脆弱感,但是表现方法是相当西化的。

      • 家园 同好,握手

        日人文字我看得很少很少,实在说不出个一二三。能说的也无非真正打动过我的一点点了。

    • 家园 看了意閑的書評,這兩天把放在書架上許久未讀完的這本中文版

      又細細地翻了一遍,闔上書後,印象最深的是這句: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身體的痛是無法避免的,精神的苦是可以選擇的。

      整本書中似乎也是一直以此句為中心,將幾次長跑的場景連串在一起:

      =============================================================

      早晨沿著查爾斯河邊以自己的步調悠閒地跑步時,被穿著哈佛校徽胭脂色襯衫的女生一一從後面超過去,她們看起來就是很優秀、健康、有魅力、認真、對自己擁有確實的信心,她們的跑法怎麼看都不適合跑長距離,屬於典型的中距離跑者的跑法: 跨步長、踢布尖銳、強勁有力,被她們從後面超過去倒沒有感到任何不甘心,世間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情太多了,怎麼都贏不了的對象太多了。

      她們有她們相應的步調和時間性,我有我相應的步調和時間性,這些都是成立方式完全不同的東西,不一樣是理所當然的。

      *******

      從新瀉到東京的途中看到幾名參賽者整理行囊,準備回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中去,然後為了下次的長跑默默繼續練習。這樣的人生從旁邊看來--或者從更高的地方俯瞰--或許是沒什麼意義的,但不管有沒有效率,對我們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

      生活的品質並不在於數字、名次、成績等固定的東西上,而是流動地包含在行為本身中,靠自己的腳確實地跑過每一個終點,出該出的力氣,

      承受相伴的痛,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能交待得過去,從那失望與歡喜中學到具體的 (不管多麼細微的,盡量具體的)教訓,然後花時間花歲月一一累積那樣的過程,最終達到某個屬意的地方。

      =================================================

      我不知道英文版在這裡是如何表達"屬意"這個說法,

      我很喜歡中文版翻譯的這兩個字,如果用更長的譯法,我想那是"靠著自身的認真、努力、與反省所抵達的地方,也會是意念心靈平靜歸屬的所在。"

      在村上另一本紀錄書中: 《遠方的鼓聲》 也提到許多在歐州跑步的場景,很多幕都非常有趣 (比方說在希臘米克諾斯的一個早晨跑到一半時,被兩個老太太攔下來問他到底為什麼跑步呢? 村上用很破的希臘語回答因為覺得跑步對身體好嘛,兩老太太堅定地搖頭認為跑步有害身體,然後邀請村上到家裡喝很烈的ouzo酒,她們認為ouzo酒對身體才是好呢~~)

      在這本書裡也提到他寫長篇小說時往往到最後的階段會開始擔心,擔心自己在未完成小說結局前死去,練長跑除了是體力的鍛鍊外,更是意志力的鍛鍊,長篇小說在各種文體來說似乎是最具柔韌的性質,正如妳的標題所言。

      想推薦意閑: 《遠方的鼓聲》,裡面是村上在歐洲三年對音樂、食物、家居等隨筆,每次重新翻一翻,都覺得非常有趣味,我想妳會喜歡。

      謝謝意閑連續幾篇的閱讀心得,藉著妳寫下的心得自己又重新讀出一些東西,這樣的過程很有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