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安全管理 说两个亲身经历或第一耳听说的例子 -- 凌霄

共:💬35 🌺88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安全管理 说两个亲身经历或第一耳听说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

    是在一家合资厂, 中方50%股份,美方50%的股份,中方是国企,美方是美国国企。

    建厂之初,要建一个喷漆车间,中方提出,按照中国惯例,在这个车间工作的工人属于特殊岗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所以要给予这个岗位的工人每人每天多加一包牛奶的待遇。但是美方强烈反对,理由是,既然是有毒有害条件作业,就不应该安排工人到这种环境下工作。一包牛奶就能解除这种环境下工作的毒害么?所以比原先中方预算多加一倍。引进全自动的喷漆流水线,全封闭作业。作业时,人员不得入内。不会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当然,我估计这套设备的供应商是美国公司。

    第二个例子

    两家厂,发生类似的工伤事故。

    一家是民营企业,一女工操作锻机时,不慎将一只手放入机器内压扁。

    工厂事故调查结论: 该女工未按照机器操作规程操作。

    事故处理:负担女工医药费,另外给予十几万元补偿。合同到期后不续签。

    一家是合资企业,美方绝对控股。一工人操作焊机时 不慎将一直手指放入机器内割断。送医院抢救后无法续借,造成伤残。

    工厂事故调查结论:焊机无紧急停止装置。造成工人工伤。

    事故处理:全厂所有焊机加装感应装置。感应到有异物在机器内 就立即停止机器运作。全厂员工扣除一季度安全奖金。该工人工作岗位调整,待遇不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协议。工厂负担所有医疗费用。另外由总经理和管理层出资若干补贴慰问该员工。

    -----------------------------------

    写完这两个例子,又想到一件事情,冰冷雨天以前写过一个日本的列车出轨事故调查,广大媒体从列车出轨推出列车行驶超速,再由列车行驶超速推出列车时刻表不科学,从而推出民营化了的运营公司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跟本原因。

    为啥说这个呢,因为想到前两年,上海有个加油站爆炸事故。最后的事故结论也是登在了报纸上:经过调查组和技术专家对现场多次的踏勘、取证、分析,同时根据警方对涉案关键人员的讯问笔录,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因施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工程项目管理混乱引发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浦东新区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当庭作出判决,3名被告人均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获刑。中,施工工人XXX被判入狱4年零6个月,建筑公司法人代表XXX被判入狱4年,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XXX被判入狱3年零6个月。因情节特别恶劣,3名被告均不予缓刑。

    又想到了前几年胶济铁路的事故。不知道后面得出了啥样的“事故原因”。

    通宝推:SkyWalkerJ,
    • 家园 【原创】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这2个例子

      安全管理本身是风险管理(QC-SHED)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工业企业风险经济学的框架来对这两个案例来进行分析。先简单介绍一下3级风险源的基本概念:

      I级风险源是指事物没有被有效屏蔽或屏蔽失效的固有缺陷,以及实现期望功能/性能的支撑系统缺陷。I级风险源也称为风险种子主要包括有能量的物体或物质、不平滑连续的时空、超过临界容量的物质或生物。

      II级风险源是指导致I级风险源被触发或屏蔽失效、功能失效或功能实现的支撑系统失效的行为和事件。

      III级风险源是指导致II级风险源发生的管理隐患,也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监督类工作的失效机制。

      我们将从2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例子:

      首先按照风险经济学理论,资本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中方之所以建议采取危险补贴和简单防护的措施是基于中国劳动者权益不足的国情出发的,违法风险基本为0,投入基本为0,满足低风险高收益原则。而美方则可能由于2个方面考虑:一是对中国国情不熟悉,仍以美国的习惯来处理造成对违法风险的误判;二是确实可能同时生产自动喷漆设备。

      其次以纯技术角度按照风险源来对第一个例子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

      I级风险源是漆料的毒性,第一优选策略是置换为无毒性材料;第二优选策略是将该风险源彻底屏蔽起来;第三优选策略是隔绝II风险源。

      II级风险源是导致漆料毒性被触发的行为事件,即人员的接触,第一优选措施是彻底隔离人员(封闭式车间)或无人化自动操作;如果第一优选策略无法实行则采用第二优选策略增加个人防护措施,减缓或减轻风险后果;如第二优选策略无法实行而生产有必须进行则采取第三优选策略通过管理措施减少风险环境暴露时间并激励风险偏好型员工从事该工作(如牛奶补贴)。

      III级风险源是导致人员长时间暴露在风险环境下的措施失效,如人员的主动或被动加班,违章作业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做首先应该按照优选策略完成I类风险源的处理,其次是II类风险源,最后才是III风险源,如果I类和II类风险源得到有效遏制,III类风险源发生的频次很低,治理还是很容易的。只是国内的企业习惯性的强调III类而治标,而很少从I类和II类风险源去治本而已。我这些年虽然以讲座、培训的形式扭转一些企业部分观念,但大环境之下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要集众人之力才有可能扭转大局。

      • 家园 你缺失了最基本的两大因素

        法规和成本。

        根据我这么多年的安全分析经验,企业在考虑安全生产考虑就是这两点。人家首先问有什么政府的安全规范,而后考虑行业规范,再综合成本。

        如果选项多的话,再用其他决策方法,风险管理到这里才用得上。

        用你的方法纸上谈兵的多。

        对于油漆,首先就是材料毒性的分级。也就是说多少毒算是毒。像食盐也是有毒性的,只不过比较低。这要隔离就笑话死人了。其实,每种有毒材料都有标准的处理方法。脱离这些标准去谈风险管理,谈隔离有毒源,这个和安全生产实在是很脱节了。

        你的战略层面的管理经验对于安全生产这样这个非常全面技术规范的领域实在用处不大。楼主夸你内行是恰巧你的观点和他相近,其实他寻求的不是安全生产的知识。我已经点出来了:

        赫然:【原创】安全生产,两面都要抓。

        • 家园 你说的"两大基本要素"文中有体现,我可以在复制一下

          1、法规和成本。

          文中内容:“首先按照风险经济学理论,资本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中方之所以建议采取危险补贴和简单防护的措施是基于中国劳动者权益不足的国情出发的,违法风险基本为 0,投入基本为0,满足低风险高收益原则。而美方则可能由于2个方面考虑:一是对中国国情不熟悉,仍以美国的习惯来处理造成对违法风险的误判;二是确实可能同时生产自动喷漆设备。”

          2、对于油漆,首先就是材料毒性的分级。也就是说多少毒算是毒。像食盐也是有毒性的,只不过比较低。这要隔离就笑话死人了。

          文中内容:“I级风险源也称为风险种子主要包括有能量的物体或物质、不平滑连续的时空、超过临界容量的物质或生物。”

          3、内行的夸奖

          来河里是希望有朋友能指正一些东西的,是否被夸奖意义不大,倒是朋友你的批评可能更对我的胃口,还请再回复并讨论。

        • 家园 这位,我不是想来和你争论什么

          可能就是因为你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安全工作。有的事情看多了。就像法医,和法官。所以对某些事情你而言只不过是数字而已。

          的确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安全工程师。但是事涉本职,我也经历过不少的安全案例。就像顶楼所谈及的几个案例。毕竟这些都是轻则受伤,重则殒命事件。虽然当事人和我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甚至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我还是做不到把这些事情当作数字。知音就知音了吧

          我并不是想说欧美公司的安全管理就事事到位。国企的安全管理就事事糊涂。但我觉得 至少在观念上。我更倾向于清风所说的 从根本出着手。况且,我想做的好I II类防患的公司 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也不可能太过忽视吧

      • 家园 这才是内行说出来的话

        几十年 甚至是 几千年的观念如此。 要更改过来的确很难。看下面的跟贴就可知一二

    • 家园 本想送花偷偷走人。既然得宝了,我也说一点吧

      前年控股一家本地的同行企业,他们的生产线可以说是纯手工的,工人要爬上2米多高的产品上面作业,没有梯子;在锋利钣金工件内作业,没有头盔;。。。钣金的边角锋利到什么程度呢,我的牛仔裤被钩住了,扯一下就是一个10Cm*10Cm的开口。到现在还在改造中。

    • 家园 这两天遇到的一件事,正好用来说明

      我公司最近遇到一件怪事,委托物流公司送给一个客户的产品经常在路上被摔坏,为此物流公司也赔了不少钱,但在客户那里破坏了公司信誉,实在是得不偿失。上周又要给这个客户出货,下面的经手人刚好请假,我就到现场监督,结果看出点问题,给这个客户做的产品与我们公司通用的产品不同,打好包装箱后,是个瘦瘦的木箱,底部比较窄,只能推进叉车的一条叉杆,在升起叉车时,出现重心不稳木箱翻倒的情况,如果旁边无人扶着,肯定会摔箱,这就是事故的根源。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几个木箱去掉底部木方,统一放在一个大叉板上,四边在用绳子或胶带固定就可以了。结果我在办公会上提出此建议时,遇到了激烈的反对,车间强调这是物流公司的责任,必须两个人同时操作,至于这种操作的安全风险就不做考虑。会议结果是不了了之。

      我的建议是在设计上解决问题,用环境和流程控制去实现。车间的方法是用人去解决问题,用的是个人责任心。从短期上讲车间的办法在个人责任心强的时候会非常有效,而且成本低,但长期下去。个人的责任心会降低的,问题就会不断出现,用环境和流程控制可有效杜绝此类现象。楼主的帖子和我遇到的事正好说明了人治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区别。

    • 家园 兄弟不久前处理的一件事

      一女工手指被机器砸中,粉碎性骨折。

      当时就送医院,总医疗费大约¥7000.00。

      一根手指前端一节粉碎性骨折,治愈后有些许功能损失——跟原装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有些伸不直,也许是要锻炼,也许锻炼也没用。事后补偿¥6000.00。

      兄弟负责同她谈补偿的事,心中那个纠结!

      让车间总结教训,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该女工自己误操作!

      老大认同了。

      问如何后续避免类似情况!

      答曰:教育咯

      我无话可说。MD

      哦 sorry

      善了个哉的!

    • 家园 事故追查要5 why啊

      5 why是日本人常用的,也是精益生产的其中一种方法,跟中国人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相似. 将前一问题的答案作为下一个问题的问题,直到查到最根本的原因为止,一般都要问5次以上,所以叫5 why.

      • 家园 5 why到最后的root cause

        日本人得出了 运营公司忽视安全

        中国人得出了 司机超速

        这就是区别

        • 家园 老兄你是没在国内的基层干过

          所以不明白为啥国内往往得出工人误操作是原因。

          因为工人误操作,不需要上头掏钱!工人赔钱,再多银子也是一次性,过了就过了。但如果是整改,用的银子就海了。我们曾经做过一次整改,将某个压断了员工手指的机器改成双手同时按才能操作,避免了员工将手指送进去,结果出了多少钱呢?

          赔员工手指,不过是医药费几千加两个月带薪休假,这钱直接扣在整个车间的“安全费用”上,羊毛出在羊身上。修改机器,不说耽误的工时,光费用就十万+。而且修改机器后耽误了操作流程,让本应在1小时内的工作拖长到一个半小时以上。逼着更多人加班付出劳动成本——无薪的那种。

          这种修改,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工程部门被上头找由头扣了安全隐患奖金,当年提薪标准降档,生产部门因为效率降低也将原因推倒工程部门身上,工程部的日子更加难过。

          这就是现实。资本家要利润,如果不提高赔偿和问责标准,他们是没有任何动力改进安全的

        • 家园 这个对调查负责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调查新问题的时候

          如果负责人没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业务能力和预设调查方向。经常会陷入到“为啥为啥啊”的陷阱里。

        • 家园 这个叫以人为本阿
        • 家园 5W是很简单的东西,不必专门弄个概念出来,

          中国的铁路安全感觉上还不错,尤其是中国还有像成昆线这种世界超高难度的铁路线,所以区区5个W算什么?区区RCA(root cause analysis)算什么?以为中国铁路人都是饭桶吗?

          日本人得出了运营公司忽视安全,中国人得出了司机超速,两者可能都是根源,都是对的,因为事故时面对的情况可能是不同的。

          这有什么区别?中国人非得是饭桶才行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