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在下,有高人可以解惑吗? -- 辰巳午未

共:💬19 🌺4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could you elaborate?

            if "地质力学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 why "大庆,渤海湾,华北、胜利、中原、南阳、江苏等油田都在这个沉降带上"? just coincidence?

            btw, I googled this:

            曾几何时,以讹传讹,大庆油田的发现,归功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但事实上,是根据黄汲清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大发现,相继找到大庆、胜利等高产油气田。

            外链出处

            and

            “真相”的后面,这一小群人为什么会受委屈。大庆油田明明是真正的“中国石油之父”黄汲清运用他独创的“大地构造理论”和“陆相生油论”,首先提出并且坚持在松辽盆地进行勘探才最终发现的,为什么却把功劳完全算到了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上,算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头上?原来,黄汲清的理论是他“在1942年秋至1943年夏,受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派遣到新疆考察时第一个在世界上提出”的,如果提了,“会冒‘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唱赞歌’之嫌’”(182页)。多么荒唐的逻辑,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高层官员的真实想法,是那个时候的“主流意识”。那是一个亟欲在现实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和“旧社会”彻底决裂的时代,是一方面标榜“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不承认历史事实的时代。于是,在当时的地质部党组写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这个伟大的科技成就便成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部长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和他举世闻名的地质力学理论,实现了大庆油田的重大发现”,“李四光的名字从此响彻云霄,名垂史册。并且至今余晖昭昭”(182—183页)。

            外链出处

            and

            外链出处

            and comments?

            • 家园 写这些东西的

              有的是受了委屈的,也有的是挑拨离间的。

              应该说,李、黄之外,还有5--6个人在同时或相隔不久指出中国陆相生油的。黄也有一套大地构造理论,忘了叫啥啦,好像是复式地槽地台学说,当然,也是错的。我们学构造的时候,板块理论还没有在中国深入人心。还有其他五家假说,地质力学和复式地槽地台学属其中的两种。

              地质是描述性科学,李四光看见的新华夏沉降带,跟黄汲清的华北地槽是一个东东。俩人都从理论上论证了大庆油田存在的可能。都是伟人。不存在谁占谁便宜的说法。

              也就是因为一群大家都认为大庆地区有希望突破,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发现。就对当时领导层的决策影响来说,李肯定比黄要大。

              后来文革,啥事都不正常,黄及其他人可能受了委屈,李心里肯定不希望那样,这是时代悲剧。

              总之,在一个后辈地质家眼里,李、黄都是伟人,其所创理论错误并不能掩盖其思想的光芒,在当时的世界大地构造学界,俩人都是顶尖人物。看看现在的中国科学家,那个能望其项背!!

              • 家园 hehe, just found he is mongolian

                近代蒙古族历史人物

                李四光

                (1889-1971) 原名仲揆,著名地质学家。其祖父由内蒙古迁居湖北黄冈。190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在武昌任教,参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后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兼地质学会理事长;国家地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四光对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而又多方面的。外国地质学家曾断言中国是贫油国。李四光研究分析总结出几条石油生成的条件,相继在东北、华北(大庆、胜利、大港)等地发现了石油。李四光开创了地质力学理论,并据此找到了铀,为发展原子能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运用这个原理,还建立了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报科学;他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也有国际影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