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东周列国志》几则八卦 -- 卓娅和舒拉

共:💬18 🌺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周列国志》几则八卦

    最近看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顺便八卦一下。

    【1】英雄所见略同。

    楚平王的名字叫熊弃疾,书中曾称为公子弃疾,这名字就是和大名鼎鼎的南宋诗人稼轩一样么?再转念一想,弃疾是啥意思?就是没有病的意思么,那去病呢?——辛弃疾,霍去病,这两个名字不都一个意思么?看来不仅英雄所见略同,英雄的父母也所见略同。

    【2】冯谖这个人

    这个人大概不陌生,帮着孟尝君狡兔三窟。但书中第九十四回说:冯谖弹铗客孟尝 —— 老冯是孟尝君的门客。可是到了一百零二回,魏国公子信陵君死的时候,是年,魏信陵君伤于酒色,得疾而亡。冯谖哭泣过哀,亦死。老冯跑到了信陵君的门下。

    这么有名的一个人,书中跳槽也没介绍一下。

    【3】战则不足,守则有余。

    书里第一百零五回,赵王拜李牧为大将,李牧曰:“战则未足,守则有余。” —— 而《孙子兵法》中《形篇》里说: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两个哪个对?

    • 家园 就算近代也有海登法师,俗名范无病嘛
    • 家园 你这第三个问题问得也忒断章取义了吧?

      刚刚把《东周列国志》105回拖出来翻了翻,原文是:

      牧在代,有选车千五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余人;留车三百乘,骑三千,兵万人守代,其余悉以自随,屯于邯郸城外;单身入城,谒见赵王。赵王问以却秦之术。李牧奏曰:“秦乘累胜之威,其锋甚锐,未易挫也。愿假臣便宜,无拘文法,方敢受命。”赵王许之。又问:“代兵堪战乎?”李牧曰:“战则未足,守则有余。”

      人家赵王是在问:“你带来的代兵能打仗么?”

      李牧的回答是:“出战还差点儿,守城还凑合。”

      跟《孙子兵法》里的“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彻头彻尾两码事呵...

    • 家园 对了

      教主回来了,记得你说过想和他过招来着,特来告诉一声。不过他最近性情平和了许多

    • 家园 逐个回复

      1.叫弃疾,去疾的不少,古人的习惯。

      楚令尹子南之子也叫弃疾。

      周哀王名去疾,郑、莒都有公子名去疾。

      后世还有冯去疾等人,很多了。

      2.东周列国不能当正史看。史上没有相关记载。再说,信陵大概在孟尝之后3,40年才死。冯在孟尝时就已活跃,以古人的寿命,哪里活得了这么长。

      冯梦龙可能是根据孟尝后来入魏为相这个由头,写入书中就成了孟尝死后冯谖跟了信陵。

      不过先秦的记载多半比较混乱,包括年龄啊什么的;在年代上也不好说。

      3.这个问题很复杂,历来争论颇多。我现在手头没书,随便说下自己的看法,(不少引注都临时网上搜的)。

      先引段原文吧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传世的孙子本里面,都作“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个说法就非常奇怪,与一般人的常识相违背。因为是人都知道(不过像非洲黑叔叔这样的就不一定知道;而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凝炼,黄口小儿都懂了,加上rts的普及),由于防守方占据地利,依托工事,又以逸待劳等等,进攻比防守困难得多,需要更强的实力。就像赵充国所说,“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后世的演义之类的也多采用类似说法,比如这本东周里面。

      那么这样一来,孙子错了不成?因此历代的注家,都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十一家中最早作注的曹操就认为是:“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后世注者也多以曹注为基础,采取此意。这说白了就是我弱所以防守,我强所以进攻(思想深度比上面说书人的水平还浅……不过事实上孟德的《孙子略解》就是很直白浅显)虽然曹操这话说的简单,但他的解释跟普通人的常识,跟演义里将领的看法,大体上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了进攻需要的军事实力多于防御。可是曹操这个说法不怎么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而且放到语境中去不大通,其意思跟上下文相比也不是很连贯。

      所以后世就有注者想另辟蹊径,找到更为合适的解释。但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出现了注经中常见的探求“微言大义”以至望文生义钻牛角尖的情况。比如十一家里面的张预,注释就不像其余几家一样沿用魏武的说法,而是自起一说:

      吾所以守者,谓取胜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谓胜敌之事已有其余,故出击之。言非百胜不战,非万金不斗也。后人谓不足为弱,有余为强者,非也。

      这一注解就比曹注更为合理,不单单拘泥于“强弱”关系。而且跟上下文的联系也更紧密。但后世也有人对此注批评,因为该注有望文生义之嫌,而且跟前句意思重复(好像是赵翼说的)。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张预首创,在《唐李问对》中,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太宗曰:「攻守二事,其实一法欤?《孙子》言:『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即不言敌来攻我,我亦攻之;我若自守,敌亦守之。攻守两齐,其术奈何?」

        靖曰:「前代似此相攻相守者,多矣。皆曰:『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便谓不足为弱,有余为强,盖不悟攻守之法也。臣按孙子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谓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之可胜,则攻之耳;非以强弱为辞也。後人不晓其义,则当攻而守,当守而攻。二役既殊,故不能一其法。」

      这里李靖没有直接的解释那句句子,但分析上下文的逻辑,他说到了“不可胜”是通过“守”来达到的,因为在敌“未可胜”时,我方应防守以待时机,也就是孙子篇首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其想法跟张预的大致相同。

      不过后面李世民就开始乱引申了,我怀疑他根本没理解李靖的意思。

      太宗曰:「信乎!有余不足,使後人惑其强弱。殊不知守之法,要在示敌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余也。示敌以不足,则敌必来攻,此是敌不知其所攻者也;示敌以有余,则敌必自守,此是敌不知其所守者也。攻守一法,敌与我分为二事。若我事得,则敌事败;敌事得,则我事败。得失成败,彼我之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知一之谓乎?」

      当然,他这段话绝不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他将话题引到了虚实方面,而《形篇》根本不涉及这个问题。而且他的理解,又绕回去了,仍将“不足有余”按字面的意思“强弱”来理解。虽然他自作聪明的给其套了个“诱敌慑敌”的漂亮幌子。

      其它的解释还有不少,暂时也想不起来,就不说了。

      然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可能完全是后世学者在钻牛角尖。因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简中,赫然就写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跟常识,还有赵充国等的说法别无二致了。现在更早期的版本没法见到。如果汉简就是原文的话,此亦可为牵强附会顾名思义者戒了。

      对了,再补充一个新近的解释。该解释并不适用于原文,因为其解释的也是“虚实”的问题。但就孤立地对于这句“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来讲,我认为这个角度的理解相当地出彩。

      其产生于博弈论。

      博弈论中有个模型:你有两万人的兵力,战略目标是攻占敌人以三万人守备的一座城市。该城市不利防守,防守方只能在通往该城的甲乙两条道路上布阵防御。假设兵力只能以万人为单位分配,对阵双方在战前都可以自由配置在两条道路上的人马,而一旦布置完毕就不能更改。对阵时胜负条件则是,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就获胜;若你的兵力比敌人少或者相等就失败。如果我方攻占城市就算胜利,反之失败。问胜负结果如何。

      此题看起来,似乎进攻方远远吃亏,太不公平。这也挺符合现实情况,防守方经常占据各种优势,兵多不说,在兵力相同时由于地利、补给等因素,自然能够战胜进攻方。

      但出人意料的是,理论上双方的胜率是一样的,都是50%。而如果将设定改成,双方都是两万人,看上去更公平了些,其它条件不变,则我方取胜的几率将上升到2/3。

      细细分析,当双方都是2万人时。敌方有三个选择:1.两万人全力防守甲。2.全力防守乙。3.分兵各一万同时防守甲乙两路。而我方的选择也是这三项,不过换成进攻。假设敌全力防甲路,则我军有三分之二的概率能赢(若我全军走了甲路,算我倒霉;而分兵或全走乙路,我方均能获胜,因为乙路是不设防的);敌全力防乙路情况相同。而敌若分兵防守,我方分兵就全灭了,不然不论全力攻甲攻乙,均能获胜。所以说无论敌军怎么布防,我军都有2/3的胜率。

      敌方3万人的情况下,敌方有四种选择:3万人防甲,2万防甲,2万防乙,3万防乙。但必须注意的是,以3万人防守和以2万人防守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敌人只可能采取两种防守方式,2万防甲或2万防乙,不可能平白空出一路让我大摇大摆入城。而我方本有3套进攻方案,但由于上述原因,敌方只会采取那两套方案,所以我方分兵两路的行为也就相当于找死,故只剩下全力攻甲或全力攻乙两种选择。那么很简单,如果我方碰上敌2万主力就挂了,碰上1万人就赚了。结果就是敌我双方的胜率都是50%。

      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为何同样的兵力,能够起到“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作用。

      这个模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从表面看,防守方似乎占尽优势,却为何只能获得五五开的胜负结果?因为进攻方掌握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战争的主动权,他们可以通过主动进攻来选择战场、战机,以达到集中优势兵力以强击弱的效果。这也就是孙子说的“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家园 关于进攻和防守的例子

        我觉得这有点像证明题。

        一个城池有N个城门,相当于一个集合有N个元素。

        防守的话要保证所有城门不被攻破,相当于证明该集合中全体元素满足某条件。

        进攻相当于证明该集合中存在满足条件的元素。

        看起来是后者容易证明,但实际上还是取决于要证明的条件是什么。如果遇到极端情况,要求证明一个奇数集合里存在偶数,那就根本无从下手了。这个放到实际情况里,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所以例子里给的“兵力高于对方则胜,不足或相等则败”看起来是进攻方吃亏,其实不一定,因为实际情况下防守方占据地利优势之后,很可能用较少的兵力完成防守。

        • 家园 有点不同意见

          以你的例子,进攻方只要攻占一个城门就可以达成目标,所以你假设有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对于防守方是不够的,除非还要假设这个是进攻所有城门的先决条件。

          • 家园 谢谢指出,我没讲清楚

            我的意思是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就是要防守的城市。

        • 家园 MM读数学的啊?

          这种博弈论问题,用数学直接分析和计算,确实可能比逻辑分析看的更透。

          反正博弈论深了一点之后,就全是数学了。看都看不懂。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不对,我再看了看,原来是你自己把宝拿走了……
      • 家园 真厉害,写这么多~

        挑一个小BUG,《唐李问对》不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对话,是北宋的一个人编出来的。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应该是和曹操的那个说法相似,但不好简单的理解为我弱所以防守,我强所以进攻,应该是胜利条件充分就进攻,胜利条件不足就有余,从这个角度讲大概好一些。毕竟,胜利条件并不只是包括强弱,还有形、势、节等等。

        《孙子兵法》中应该是强调进攻的,古代来说,除非地形特别适于防守,其实还是进攻有利的,因为就像你的例子一样 —— 我的感觉是孙子强调慎战,但强调速战。孙子在《九地篇》里面说:守如处女,敌人开户,出如脱兔,敌不及拒。说明孙子的作战思想中,守还是为出服务的。

        • 家园 过奖过奖。

          唐李问对,那个确实有伪书之说。不过后来又有人认为宋人作伪达不到这种相似度,应是熟悉唐李二人军事思想之人根据他们的言论编辑而成。反正我偷懒就直接用他们两个的名头了。

          后面那个,一般人对曹注的理解也就是“我弱所以防守,我强所以进攻”,当然,曹本人未必是这个意思。你说的更接近于张注,我也比较赞同这个。

          最后那个,我记得是有部分人将其理解为“我实力弱,我反应该主动进攻;我强了,我可以稳健点守”之类的意思。虽然这个跟一般常识差异较大,而且跟上下文内容也反了。

          不过现在出了汉简,这问题又复杂了。

      • 家园 关于”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其实这一大段话不过在翻来覆去讲的同一个意思:不败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不可为 -- 你只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问题是如果敌人也依葫芦画瓢做得无懈可击,那怎么也没办法取胜。只有当敌人松懈露出破绽的时候,才有战胜他的可能。

        所以才有那一句近乎大白话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银雀山汉简作“不可胜,守;可胜,攻也”,更简洁)。至于下一句,到底是“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还是“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其实并不重要,不过是把上一句的意思进一步强调了一下... 远谈不上啥微言大义...

        不过,就事论事,但就注解而言,魏武的理解与张预其实并无二致,两个家伙都是把“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做倒装句理解,也即“不足则守,有余则攻” -- 算计下来如果胜算不够的话就老实呆着;如果胜算足够的话就开过去灭丫的...

        你下面补充的那个新注释,私以为并不适合做这两句话的注释。区别在于,何谓“不足”,何谓“有余”?形篇这里讲的是“胜算”,有胜算无胜算,胜算可知不可为,胜算之多寡... 并非兵力之足或者不足...

        严格地说,你的那个博弈模型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一个重要的大前提与现实出入非常大

        该城市不利防守

        守方占据工事,以逸待劳,居然不享有任何防守优势,怪哉... 既然如此,何异于野战?

        这个模型无非想说明,攻击方享有随意选择时间地点等优势,可以集中兵力突破守方防线。

        可是别忘了,防守方(一)占据工事,享有地利(二)以逸待劳,节约体力 -- 尤其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加权更大

        虽然攻方可以集中两万兵力突击守方的一万,可是守方之一万在有利防守条件下其战斗力可以乘二乘三甚至乘以无穷 --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斯巴达三百勇士据守温泉关抵抗波斯十万大军,囿于地形限制,波斯十万大军根本无从施展...

        对于兵法的理解,其实还数岳飞最为精辟:“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从模型上推导出来的“原则”信不得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