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答此贴 -- 2ndlife

共:💬22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答此贴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291178

    原贴中引用了方舟子的说法。但是他对西洋参/人参性味的说法是很扯淡。

    例如,中医关于人参性温、西洋参性凉的说法就是源于对二者产地的误

    会。中医认为产于寒冷地区的东西性温,产于温暖地区的东西性凉,西洋参最

    早是从广州进口的,因此被当时的中医误认为是南方特产,将其定为性凉药物。

    实际上西洋参主要产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纬度与人参产地相当。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西洋参传入后,清太医院的御医们对西洋参进行集体研究鉴别,并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了西洋参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当时安徽休宁人、清初儒医汪昂(仞庵),正在撰编《本草备要》,在书稿已完成的情况下,特将西洋参等列入新增的第一种药,称“西洋参苦甘凉,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这是中外古今首次将西洋参收载于医药文献中。公元1756年(清乾隆30年),医药学家赵学敏(怒轩)著《本草纲目拾遗》收载西洋参,对其论述都源自清太医院,故与《本草备要》基本相同。1772年,清太医院编《药性考》,论西洋参似辽参之白,白泡,味类人参,唯性寒甘苦,补阴退热,姜制,益元扶正气。清未河北盐城名医张锡钝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西洋参性凉而能补气分,又能补益血分,凡需参补而又不受温补者,皆可用之。1852年王孟英著《温热经纬》载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方)的人参改用西洋参而有较好疗效。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中认为:“西洋参滋阴降火……凡是阴虚火旺、劳嗽之人,每用真西参,则气平火敛,咳嗽渐平。”北京的药店曾将《济生拔粹》清金丸方中人参改用西洋参,易名为洋参保肺丸则疗效更佳,制售有百年历史。

    性寒性温是通过疗效确定的。而不是简单的产地。中医书籍中明确写明是“西洋参”,方文中却说因其产地在中国南方,所以性寒,不是很滑稽么。

    即使是中国人参,其性味也不是一概是温,归经也和西洋参不完全相同。

    人参按加工方法分保鲜参、保龄参、生晒参、红参、白参等。

      保鲜参 鲜参洗净后经乙醇擦拭灭菌或其他处理后密封包装者。

      保龄参 即活性参,系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脱水加工的人参。

      生晒参 净鲜参直接烘干或晒干,有山参和园参之分。性平,味甘、微苦。归心、肺、脾经。

      红 参 净鲜园参掰去支根、须根等,上笼屉蒸2~3小时,至皮呈半透明,晒干。因根如人形,经过蒸制呈红棕色而得名。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  白 参 又称糖参,系将鲜参经沸水烫3~7分钟,排针(用特制的针横竖刺小孔)后在浓糖汁中浸2~3次,每次10~12小时,去浮糖后晒干而成,现在已经很少加工此品种。

      西洋参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又名洋参、花旗参等。性凉,味甘、微苦。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至于“补”,有一篇貌似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写的。很有意思。道理比较通。值得一读。

    千年鬼话

    • 家园 花一个,找出方舟子的硬伤还真不太容易

      虽然十有八九他会硬扛到底

      关于中医的问题,批了很多年,该说的也差不多说完了,得找些新的角度了。

    • 家园 del
    • 家园 方舟子并不认为西洋参产自南方, 他只是指出

      因为当时西洋参从广州上岸,因此被当时的中医误认为是南方特产,将其定为性凉药物。

      • 家园 这种说法都属于传播八卦消息

        清朝当时花大价钱进口西洋参,意味着本地还无法生产。御医就认定该参是中国南方特产,并取名西洋参。似乎两三百年前的人的脑结构和今人大不相同啊。

        • 家园 你似乎和方舟子观点一致的,他指出那是误传,而你又把误传套在他头上
          • 家园 no

            仔细读我前面对他文章的引用

            • no
              家园 你引用和批驳的是那个误传,你们都认为那是错误的

              你文中没有批驳方的其他观点。

              如果你要说人参有效用,而方说人参无用,那么你的观点才与方的不同。

              现在是你的主帖只在批那个误传,你俩在这个点上是共同的。

              • 家园 你这杠抬的。

                我主贴里面是怎么说的?“原贴中引用了方舟子的说法。但是他对西洋参/人参性味的说法是很扯淡。”

                我又没有展开到其他观点上去。

                他的逻辑是:中医是靠药物产地来划分中药药性的。所以他指出中医因为误会西洋参产地所以给定了个凉性。OK?他没有指出这是个传说,他在做为事实引用。而事实--中医对药性的划分并不是靠什么产地的气候。所以他在夹枪带棒地把中医又扁了一通。按WIKIPEDIA的说法,那一段就属于带偏见的陈述。按韦小宝说法,九句真一句假。这种最为可恨。

                人参/西洋参作为药材自然是有用。但是作为日常“补”品,我认为很不妥,一来个人体质不同,证候不同,人参/西洋参不能乱吃,二来我认同后面引文中的“补”的概念,现在社会上的“补”与中医学的原理不符合。方文中对人参的补药作用的质疑是基于对药效的怀疑。但是他也是没往下展开,只是貌似公允的说了句目前有争论。但列举的数据又是偏向于无或者低药效一边的。不过呢,他在这里也是“可能”“也许”用了一堆。我也懒得争下去。提醒一下,这种科普要小心。

                • 家园 没看出来他支持中医是靠药物产地来划分中药药性的。

                  方舟子他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我不赞同他这个观点),不大可能再去支持中医的某个判断方法。

                  你想批的原来是这个啊?你的原文引用和批驳有点模糊,容易让人感觉你在批的是他已经在批的观点。

        • 家园 到底谁在八卦

          说两百年前的中医

          就是一百多年前的的朝廷大臣,也不了解西洋,有大臣给朝廷上书,说,英吉利,法兰西,臣以为有的,其他国家,都是洋人捏造下唬我朝的。

          当时既没有广播电视,也没有报纸网络,更没有地理教育,朗中们犯这种错误是难免的。

          当时人的知识结构跟现代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 家园 所以西洋的地界都和广东一样的热

            可怜明末清初的几个皇帝和御医与传教士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连他们那里的气候都不知道,问也不会问一声。

            何况中药的药性和产地气候没有必然的关系。广东还出何首乌呢,咋何首乌的药性是微温呢。另一个传统南药阳春砂还性温呢。还有巴戟天、广佛手、五指毛桃、南肉桂、青蒿、山银花、黄桔子、化橘红、广藿香、白木香、穿心莲、鸡血藤、青天葵、南板蓝根、岗梅根等多种广东特产南药,你自己去查查几个性凉,几个性温。

            想替方舟子辩护就拿出证据来,哪位中医在何典籍里说到因为西洋参是广东特产所以药性凉。不然就是八卦。

    • 家园 阴虚火旺,这个适合我啊

      不知道能否推荐一些牌子,正好人在北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