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把现象和前提当成一回事。

规范点的说法就是,他在描述性语句中掺杂了因果性陈述,或者说,是典型的决定论思路。但是意识不到这点,个人感觉还是教育的问题,至少是这个时代语言混乱的后果之一。次级概念(实在)几乎已经统治社会。现在最常见到的就是所谓意识流/心理描写……天知道描写的是谁的心理。还有科普中的自然主义规定……医学尤为严重,因为产生了二次替换。

这个要多说一点。首先是药物,把药物规定为经过验证的产品,典型就是药监局认证/RCT试验。其次是病症,把病症规定为相对明确的病因或者某种假说,这点和编号兄的例子相似。然后是治疗,把治疗规定为使用药物干预人体这一种方式,典型是作为主体方案把其他排除。

结果很明显。对于疾病这一事实,可以用病因替代症状描述,用病因检查自身症状,寻找对应病因的、经过认证的药物。

然而事情有那么简单吗?假如药物在一个国家得到了认证另一个国家没有呢?假如是仿制药或者中医药呢?假如病因只是其中之一,甚至尚不明确呢?假如症状对应多种病因呢?

这种科普的结果就是胡乱吃药,胡乱就医。

问题并不是出现在他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严格来说他们说的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语言所反映的意识,和这里是同一个问题。他们从未说明问题背后的分析性前提,只是以自然主义态度,表达自己的权威性解释而已。

其实人文方面,胡扯一番也就罢了,反正人家也不一定当真。但是科学方面的这种问题就完全不同了……一旦成为现实行动的依据,那责任担当得起吗?至于当真的人文,恐怕责任更重。

说实在的,目光所及的那些,真的缺乏这个意识。

——

简单地说,正常流程是——描述→因果→处方。而这种思维扔掉了描述,变成从因果→描述/处方→处方/描述。甚至变成处方→因果→描述。因为病因作为认识主体之后,思路往往是从对应的药物开始的。也就是之前回复里说的——结论和证据已经是一回事了。这种做法对现实的忽略显而易见……完全就是找个框把思路框起来。

借地胡诌,莫怪。

又及:

玄奘出现在这个话题非常应景,因为佛学是这类问题的重灾区,玄奘所倡导的唯识学最为突出……这里是指规定现象的本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