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十批》是不是好文章?——再论《十批判书》 -- 万年看客

共:💬10 🌺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 “总清算”和“总答复”

郭沫若曾说明 , 他的《十批判书》是对先秦学说的“总清算”, 同时也是对批判的“总答复”。因此略微梳理《十批判书》的内容 , 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弄清郭沫若的“总清算”的思路和内容 , 从而可以明白《十批判书》的学术建树 ; 另一方面 , 根据郭沫若的说明 , 这“总清算”同时也是“总答复”, 因此将其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相对照 ,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确认其撰写动机。

根据郭沫若自己的说法 , 这个“总清算”的内容是“……把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 ,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具体的体例安排是论文的集合。郭氏说 : “起初我的计划是想由社会机构写到意识形态 , 一直写成一部长篇论文。但到后来我把这计划改变了。我想分成各个单独的论文来写 , 而综合起来却又可以成为条贯。我尽力避免了讲义式或教科书式的体裁 , 而且想写得比较容易懂。”*38尽管郭沫若自己概括的“总清算”是就《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两书的内容而言的 , 但是我们可以判定《十批判书》足以代表他的主要工作内容。*39因为如果换成相对应的工作 , 则“总清算”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对西周封建论的反驳 , 二是对先秦诸子学术的具体评价 , 而《十批判书》就已经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是对西周封建论的批评 , 就是第一方面清算前述的“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孔墨的批判》以下的九个批判就是清算前述“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青铜时代》中的文章 , 尽管也反映了郭沫若的意见 , 但是在系统性方面是不能与《十批判书》相比的 , 主要是相关研究中的考证性的“副产物”。*40

《十批判书》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 , 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其中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主要成绩 , 如郭氏自述 :“第一 , 我把井田制肯定了 , 由井田制如何转化为庄园制 , 我也得到了较合理的阐明。第二 , 我从工商业方面来证明了和农业的蜕变有平行的现象 , 即是从事工商业者在春秋中叶都还是官奴 ,继后才逐渐成为了都市的有产者。第三 ,《考工记》一书附带着得以考定了它的年代和国别 , 那是春秋年间齐国的官书。第四 , 详细地追求了士民阶层的分化 , 在这上面奠定了后来的封建政权的基础。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新的收获。”*41这也就是郭沫若自称的 :“我坚持着殷周是奴隶社会 , 重新提出了更多的证据和说明。”*42通过《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他坚持了自己的“战国封建论”的主张 , 并提出了新的证据。有关古史分期的问题内容复杂 , 本文不便讨论 , 这里要强调的是 ,《十批判书》的观点确实和《中国通史简编》所持的“西周封建论”有很大差异 , 而且主要批评的就是“西周封建论”。*43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和以下的九个“批判”,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 , 也是“总答复”。回应的对象 , 就是“朋友”, 也即“同道”。1944 年 8 月 16 日 , 郭沫若致信王冶秋 , 谈及《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的写作情况时 , 他表示“关于意识形态之部分 , 近在撰述中者 , 暂拟不发表”, 因为觉得“构思或有未精 , 研究或有未备 , 去友朋间之见解 , 相逊太甚 , 不能因此无关宏旨之问题而徒事滋扰。”*44 而《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和《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

这三篇重要的文章都发表在重庆《群众》周刊上 (见前文所列表) , 也可部分说明回应的对象。因此本文着重比较讨论《十批判书》和《中国通史简编》关于先秦诸子主要思想线索的观点 ,以考察《十批判书》在学术上的建树。因为收入《十批判书》的十篇论文中 , 九篇都是讨论社会形态转变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 即诸子学说 , 所以此九篇不仅是工作的主要内容 , 也足以反映其主要成就。而《中国通史简编》最足以代表“朋友”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家对于先秦诸子的看法差别甚大 , 这也可见郭沫若所说的“去友朋间之见解 , 相逊太甚”之真意。

《中国通史简编》特别重视孔子和墨子 , 以这两家学术的兴衰来作为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主线。比如《中国通史简编》就指出 :“儒墨两家在战国并称显学 , 秦汉以来 , 儒学大盛 , 墨学被统治阶级深恶痛绝 , 传授中断。这两家的兴亡 , 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 有很大意义。”*45

《十批判书》则认为儒家和道家左右了先秦学术的发展 , 特别是道家对于后世影响更大 , 以儒道两家为先秦学术发展主线 , 这与《中国通史简编》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别。郭沫若说 :

但是道家的兴起 , 在学术史上也自有他的意义和贡献 , 我们是不好一概抹杀的。尽管它本是儒墨两家的先辈 , 但因脱离现实 , 陈义过高 , 在老聃、杨朱以至杨朱弟子的时代还不曾蔚为一个学术界的潮流 ; 但到稷下先生时代 , 道家三派略有先后地并驾齐驱 , 不仅使先秦思想更加多样化 , 而且也更加深邃化了。儒家墨家都受了他们的影响而发生质变 , 阴阳、名、法诸家更是在他们的直接感召下派生了出来的。孟子说 : 逃墨必归于杨 , 逃杨必归于儒 (《尽心下》) 。逃墨归杨是暴露 , 逃杨归儒是护短 , 事实上就是孟子、荀子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 , 他们在精神上已经是强半逃儒归杨了。*46

老聃之术传于世者二千余年 , 经过关尹、申不害、韩非等人的推阐 , 在中国形成为一种特殊的权变法门 , 养出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权谋诡诈的好汉 ……*47

以上是稷下的道家三派的勃兴及其发展。这一学派的兴盛对于当时的学术界的影响非常宏大。在稷下之外 , 由正面响应的有庄周和惠施 , 季真和魏牟 , 更发展为桓团、公孙龙的名家 , 韩非等后期法家。因而使儒家墨家都起了质变。儒家于《诗》、《书》六艺之外也大谈其心性问题 , 企图在宇宙论方面作一枝的栖息。墨家差不多完全扬弃了神鬼的尊崇 ,而和名家并辔齐驱 , 突入于辩论的明察与客观世界的解剖。而尤其重大的是影响到秦汉以后的政治。秦与汉的政治实为一贯 , 世人皆知汉初崇尚黄老 , 导源于齐 , 而忽略了秦始皇之崇尚神仙方士 , 亦导源于齐。秦与汉后自略有不同 , 其不同之处在秦尚法而汉尚术 , 如此而已。魏晋以后更得到印度思想的支援。于是乎 , 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 ; 墨家店早被吞并了 , 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礼教固然吃人 , 运用或纵使礼教以吃人的所谓道术 , 事实上才是一个更加神通广大的嗜血大魔王呀。*48

具体到先秦各家学术 ,《十批判书》讨论的重点是对其思想属性的评价 : “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 , 探得了各家学术的立场和根源 , 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 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49 这其实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考察标准 , 与《中国通史简编》是相同的 ,但是具体到各家学派 , 两书观点有较大的差别。

范、郭在孔、墨两家学术的思想内涵和评价方面相去较远。在思想的属性方面 , 《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墨子代表了下层农工奴隶的革命要求。因此 ,后来统治阶级选择了孔子学说, 而墨子的学术灭亡了。

《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孔子基本是反动的 : “天命是固定不变的 , 所以道德政治等等也是固定不变的。政治的根本是礼乐 , 亲亲、尊尊、长长 , 男女有别是礼乐的真义 , 那些疏者卑者幼者女人等被压迫被轻贱是合理的。道德的根本是仁义 , 仁就是爱 , 义是等次。爱有等次 , 对父母谓之孝 , 对君主谓之忠。”“孔子教人立身处世的大道理 , 可说是中庸主义和家族主义。处世以中庸为主 , 庸言庸行 , 寡悔寡尤 , 就是不要说固执的话 , 不要做特异的事。免得招祸受辱。”*51

《十批判书》则认为孔子代表了人民利益 , 因而是进步的 : “孔子的基本立场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 , 因而他的思想和言论也就可以获得清算的标准。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 , 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对于过去的文化于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 , 也部分地批判改造 , 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廖季平、康有为所倡导的托古改制的说法确实是道破了当时的事实。”*52

郭沫若同样认为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 “一个仁字最被强调 , 这可以说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可是在他看来 ,“仁”是进步的 , 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 “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就是“仁者爱人”, “但古时候所用的人字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这样广泛。‘人’是人民大众 , ‘爱人’为仁 , 也就是‘亲亲而仁民’的‘仁民’的意思了”。孔子的“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克己复礼”就是“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 , 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要想自己成功 , 也要让大家成功。这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53他还指出 ,“这种由内及外 , 由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的过程 , 应该就是孔子所操持的一贯之道。”因此总体上说 ,孔子的“所谓仁道 , 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每一个要把自己当成人 , 也要把别人当成人 , 事实是先要把别人当成人 , 然后自己才能成为人。不管你是在上者也好 , 在下者也好 , 都是一样。但要做到这一步 , 做到这一步的极致 , 很要紧的还是要学。人是有学的本质的 , 不仅在道义上应该去学仁 , 就是在技艺上也应该去学要怎样才可以达到仁的目的。立人立己 , 达人达己 , 不是专凭愿望便可以成功的事情。因而他又强调学。《论语》一开头的第一句便是 : 学而时习之 , 不亦悦乎 !”*54

对于孔墨的总体评价 , 郭沫若自己后来总结说 : “大家都为后来的渲染所眩惑 , 孔、墨的基本立场究竟是怎样 , 不是只凭渲染去看 , 便是只凭自己的想象去描写 ; 有一项重要的资料 , 《墨子》书中的《非儒篇》把孔、墨之所以对立的关系突露得非常明白 , 却一向不为人所注意。我抓到了这一项现成的资料 , 进行着阐述了孔、墨的基本立场 , 在公家腐败、私门前进的时代 ,孔子是扶助私门而墨子是袒护公家的。”*55

老子及道家是先秦诸子的一个重要代表 ,《中国通史简编》基本观点是李耳晚于孔子 , 他的思想是小地主阶层利益的代表 , 其主要主张是“愚民政策”, “是可耻的个人主义”, 是个“大阴谋家”, 比孔子的思想还要反动。*56

《十批判书》中《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和《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论道家 , 在认《道德经》的思想为“个人主义”和主张“愚民政策”方面 , 和《中国通史简编》有相似之处。*57但是郭沫若认为李耳确实有此人 , 其年代却不像当时的人说的那么晚 , 而是要早于孔子 , 不过不排除道家的著作《道德经》晚出的可能。*58这一点和《中国通史简编》的看法又有很大的差别。郭沫若认为 :“《道德经》中虽然保存有老聃遗说 , 但多是发明旨意式的发挥 , 并非如论语那样的比较实事求是的记述。因此要认《道德经》为老聃所做的书 , 字字句句都出于老子 , 那是错误 ,但要说老子根本没有这个人 , 或者有而甚晚 , 那也跑到了另一极端。”*59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子做了开脱。

对于孟荀两家 , 《中国通史简编》给予了一定的好评 , 主要是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有革命的意味”, 而荀子法后王 , 具有唯物观念 : “荀子法后王 , 希望找一个眼前较好的君主 ,帮助他成功。孟子法先王 , 看不起当世统治者 , 所以责骂得很严厉。如说暴君是独夫 , 是民贼 ;又说君之视臣如土芥 , 则臣视君如寇雠 ; 又说民为贵 , 社稷 (国家) 次之 , 君为轻 , 诸如此类 ,颇有革命的意味。”“孟荀都主张政治的基础 , 建筑在五亩之宅 , 百亩之田上面 , 这是他们比腐儒高明的地方。”“荀子的天论 , 被儒者唾弃了 , 止接受他传授的经义训诂。孟子的仁义五行和性善 , 被儒者盛大提倡 , 而民贵君轻一类见解 , 却被轻轻地抹煞。”*60

《十批判书》则认为 :“荀子的思想颇为驳杂。”“第一 , 他的宇宙观或者世界观是一种循环论。”这就否定了荀子的宇宙论是进化的。“第二 , 我们来探索他的人性论 ……在这一方面他主张人性恶 , 这是他最有特色的一项学说 ……性究竟是什么呢 ? 是天生就的本质 , 不是人力所能救得出来的 , 也不是人工所能造得出来的。——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 , “性者天之就也 , 不可学 , 不可事”(《性恶》) 。这种天生就的底子 , 他认为是坏的东西 ; 人之所以能成其为好人 , 全靠后天的努力 ——认为 , 就是他所说的伪。在不承认有神明的荀子 , 因而要否认天生的圣哲 , 而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作用 , 这是他的学说的极有光辉的地方 ; 但一定要说人性恶 , 可惜他的证据太薄弱 , 而且每每自相矛盾。”

郭沫若更认为 , 荀子的性恶说和孟子的性善说大同小异 , 不能因此称为唯物论者。“大抵荀子这位大师和孟子一样 , 颇有些霸气。他急于想成立一家言 , 故每每标新立异 , 而很有些地方出于勉强。他这性恶说便是有意地和孟子的性善说对立的。事实上两个人都只看到一面 , 要求比较圆通 , 倒是性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的合乎时事一些。但孟、荀两人各执一偏 , 而他们的结论却是相同。他们都注重学习 , 在孟子是性善故能学习 , 在荀子是性恶故须学习。在学习上孟子虽然注重‘自重’, 但也并不忽视环境作用。所谓‘一齐人傅之 , 众楚人咻之 , 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 引而置之庄岳间数年 , 虽日挞而求其楚 , 亦不可得矣’, 不也就是‘居楚而楚 , 居越而越 , 居夏而夏’的同一意义吗 ? 因此有人因孟子主张性善便谥之为唯心论者 , 荀子主张性恶便是唯物论者 , 那却是有点不大公平的。”“因此性恶说之在荀子只是一种好胜的强辞 ,和他的心理说、教育说 , 都没有一定的有机的联系。”

郭沫若还认为 , 荀子的社会理论有特色 , 但是不能因为其法后王的主张而称为进化。“在先秦诸子中 , 能够显明地抱有社会观念的 , 要数荀子 , 这也是他的学说中的一个特色。他是认定了群体的作用的 , 认为‘能群’是人类所以能够克服自然界而维持其生存的主要的本领 ; 群之所以能够维持是靠着分工 ; 分工的依据就是礼义。他在《王制篇》和《富国篇》里面 , 把这些意思叙述得特别详细而且明白。他这些观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用说是有所继承而来 , 而同时也就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荀子也明白说过 , 他是要复古的。他这样的复古 , 不很明显的是开倒车吗 ? 有些学者因为他有法后王的说法 , 认为他是有进化的观念 ,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他的所谓法后王和孟子的尊先王毫无区别 ; 所谓先王者因先于梁惠、齐宣故谓之先 , 所谓后王者因后于神农、黄帝故谓之后 , 如此而已。但孟子的‘尊先王’还保有着托古改制的用意 ; 如他的耕者有其田的井田制便是绝好的例证。荀子则差不多老老实实的在想复兴周道了。 (圣王有百 , 吾孰法焉 ? 故曰 : 文久而息 , 节族久而绝 ……故曰 :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 , 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 欲知上世则审周道 , 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非相》) 其实就是他所审的周道已经有很多新的成分添加进去了 , 师法便是最大的一项 , 他似乎并没有觉察 ……”“把一切的差别和进展都消灭进时间久远这么一个大网篮里去 , 于是乎得出他的一个结论百王之无变 , 足以为道贯 (《天论》) 。汉儒董仲舒的天不变 , 道亦不变 , 分明是从荀子发展出来的。”“荀子的社会观完全是一种阶级的社会观 , 但有趣的是他却说这样就是平等。荀子也非斗 , 认为是‘忘其身 , 忘其亲 , 忘其君’的事情。……但这些巧妙的说辞只是统治阶级的安全瓣。”“第四 , 我们来研讨荀子的政治理论。他的主张 , 和孟子一样 , 在原则上是重视王道的 , 但也并不反对霸道。”*61 总之 , 郭沫若认为荀子是一位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但是他的思想并不那么先进 , 也不能简单称为唯物主义。

对韩非子 ,《中国通史简编》给予高度的评价 , 认为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也是一个显著的唯物论者 : “继承荀子学派的韩非子 , 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他决心牺牲自己的生命 , 想救济中国人民的痛苦。他把荀子所讲的礼发展为刑 (法律) 。把一切名 (概念) 都考查它的实质 (物质) , 排斥无实的虚名。他的学说被称为刑名之学。他把人与人 (父子君臣夫妇等等) 的关系 , 彻底看作物质交换的利害关系 , 否认抽象的道德伦理。他懂得斗争的必要 , 他说 , 木蠹了 , 不遭猛风不就断 , 墙松了 , 不遭天雨不就坏 , 谁不能改善民生和政治 , 谁就能起风雨的作用 , 促使其腐朽的国家 , 加速崩溃。韩非子可说是战国时代显著的唯物论者。”*62

郭沫若自认为对韩非子“清算得颇为彻底”, *63 但是对韩氏评价较低 , 认为他不是继承了荀子 , 而是继承了老子和墨子的思想 , 并且不是法治主义 , 而是专制主义者 : “韩非个人在思想上的成就 , 最重要的似乎就在把老子的形而上观 , 接上了墨子的独裁政治的这一点。他把墨子的尊天明鬼 , 兼爱尚贤扬弃了 , 而特别把尚同、非命、非乐、非儒的一部分发展到了极端。”“读懂了《难势》, 你可以知道像韩非才正是一位极端的势治派 , 他正是极力主张专制行为而为法治之反面的。”*64

从以上所列各点可以看出 ,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对先秦诸子的学说大体进行了全盘考察 ,从先秦学术发展的整体走势到每家学术的主旨均有所研究 , 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各家学说的进步性的评价。*65他的评判标准是“以人民为本位”: “批评古人 , 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 ,须得十分周详 , 然后才不致有所冤屈。法官是依据法律来判决是非曲直的 , 我呢是依据道理。道理是什么呢 ? 便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这种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 , 反之便是恶。我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与孟轲 , 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是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荀子已经渐从这种中心思想脱离 , 但是没有达到后代儒者那样下流无耻的地步。”*66但是郭沫若有关先秦学术的观察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相比 , 差异颇大。结合前面的研讨 , 我们可知 , 这就是他对先秦学说的“总清算”和对其批评的“总答复”。《十批判书》和《中国通史简编》有关先秦诸子评价的问题 , 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 , 全面评价其观点不是本文所能承担的。但是从上面的讨论 , 我们可以肯定《十批判书》和《中国通史简编》等书的观点存在直接的呼应关系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十批判书》对先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动因 , 主要来自于作者对同道的批评的回应。虽然我们尚不能绝对地说《中国通史简编》是《十批判书》唯一的理论对象 , 但是就其观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而言 , 类似《中国通史简编》的观点正是引发郭沫若撰写《十批判书》的重要因素 , 这是今天阅读和研究《十批判书》时不应忽视的问题。

四 结论

明确了《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和写作意图 , 就能更好地评估其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第一 , 郭沫若对先秦学术的考察本身就有极大的价值。尽管他的某些论断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和时代的发展而显得不准确了 , 但是他的宏观视野和理论基础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研究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十批判书》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 , 对先秦诸子进行了一番总清算。他对先秦学术思想主线的考察 , 充分肯定了老子学说的巨大影响 , 以道、儒两家为先秦学说的主轴 , 很有见地。他力主老子先于孔子 , 尤具卓识 , 也已经为今天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他对各家学术的评价 , 也有不同的成绩 , 这方面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研究 , 本文不再赘述。*67郭氏这些研究直接推动了先秦诸子研究的发展 , 其学术史价值 , 还应该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揭示。

第二 ,《十批判书》展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马克思主义史学就是在不断的战斗中发展起来的。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简编》对墨子的称颂 , 郭沫若的《墨子的思想》对墨子的批评 ,学术界对郭沫若的批评和《十批判书》的总答复 , 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学术论争的完全回合。这是中国现代史学史 ,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一个重要事件。而郭沫若作为这场马克思主义学术论争的中心人物 , 不仅留下了《十批判书》这样一部力作 , 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 , 郭沫若研究先秦诸子的动因之一就是批评学术界的“主观主义”和 “教条主义”, 他以实际行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 是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的一个极佳例证。这场学术争论上承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 下启 1949 年后的学术论争 ,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往对这场论战没有足够的重视 , 今后我们对于这场论争以及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研究应该加强。

第三 ,《十批判书》的写作过程表明 , 我们不能脱离此书创作的具体背景来就事论事。以往有人认为《十批判书》仅仅针对国民党的文化统治政策是简单化的说法 , 不能充分解释《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而某些学者认为《十批判书》抄袭《先秦诸子系年》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所谓“《十批判书》抄袭《先秦诸子系年》”说一个默认的前提是郭沫若是在闭门造车。通过考察《十批判书》的写作过程可知 , 这部书本身是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氛围中写出的 ,其写作全程均伴随着著者与时人及其观点的互动、碰撞和交锋。因为时局的关系 (针对大后方国民党的文化统治) 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战斗性 , 这场讨论的焦点是先秦学术的发展大势和先秦诸子思想的属性 (是革命和进步的还是反动与保守的) , 因此《十批判书》的主脑集中于此 ,其主要贡献和不足也在于此。这和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有完全不同的问题意识 , 因此这两者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在《十批判书》中 , 老子及道家思想和孔子及儒家思想一起成为左右先秦思想发展大势的主要思想流派 , 这是《十批判书》主要观点之一 , 但是钱穆认为老子思想为晚出 , 甚至晚于庄子 , 老子的研究在其中并不占主要地位。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差别。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主要是史实考证 , 如《老子杂考》基本是考证老子有无其人 , 《道德经》作于何时 , 而无一言及其评价 (限于体例也不可能做出评价) 。*68而《十批判书》中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的主要工作是清算道家学派 , 以回答类似《中国通史简编》等书对老子的反动的评价。并且郭沫若对于道家思想早有研究 , 他在《十批判书》中的有关观点 , 延续了他本人在1934 年发表的有关论文的见解。余文所指各节 , 在郭书中均属于小节 , 非其研究重心所在。因此认为郭沫若抄袭钱穆的著作 , 是脱离了《十批判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的错误说法 ,实不能成立。我们今天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对《十批判书》的学术价值的研究 , 必须密切联系作者所处的总体背景和具体情境 , 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作者戚学民 , 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100084〕(

通宝推:桥上,南宫长万,夜如何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