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十批》是不是好文章?——再论《十批判书》 -- 万年看客

共:💬10 🌺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引言

引言

从 1943 年中至 1945 年 , 郭沫若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 , 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 后分别结集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其中《十批判书》尤为学界所重 , 国内学术界多有评论 ,但是意见尚有分歧。目前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 , 该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 , 在近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有相当的价值。但是海外个别学者对该书的资料和观点的来源及作者的学术道德提出了异议和质疑。*1

*1【目前关于《十批判书》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述 : 一是对郭沫若写作《十批判书》的过程和历史背景的回忆。这方面主要成果有曾健戎 :《郭沫若在重庆》, 西宁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1982 年 ;臧云远 :《从天官府到赖家桥 ——记郭沫若领导下的重庆学术活动》,《群众论丛》1980 年第 2 期 ; 翁植耘 :《回忆郭沫若同志和他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重庆现代革命史资料》1981 年第 12 期 ; 戈宝权 :《读郭沫若与〈十批判书〉有关的几封信》,《社会科学战线》1978 年增刊。二是对《十批判书》的史学思想、学术价值的分析。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林甘泉、黄烈主编 : 《郭沫若与中国史学》,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2 年 ; 胡启锐等 :《试论〈十批判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第 4 集 , 1984 年 ; 卜庆华 :《林伯渠、杜国庠赞〈十批判书〉》, 《郭沫若研究札记》,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 1986 年 ; 刘茂林 :《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国历史学的苦心经营》,《郭沫若研究》第 3辑 ,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87 年 ; 洪京陵 :《略论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部不朽著作 ——〈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荆门大学学报》1989 年第 3 期。三是关于其讨论的具体理论和学术问题的·130 ·历 史 研 究 2007 年第 3 期①②③研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薛其晖 :《范文澜与郭沫若之中国古史分期观献疑》,《江海学刊》1983 年第4 期 ; 詹剑锋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 ——郭沫若〈十批判书〉质疑之二》 (《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3 年第 5 期) 、《杀殉是奴隶制的铁证么 ? ——郭沫若〈十批判书〉质疑之三》(《学术月刊》1984 年第 5 期) 、《民是奴隶吗 ? ——郭沫若〈十批判书〉质疑之四》(《学术月刊》1984 年第 6 期) ; 水渭耘 :《墨子散论 ——兼评〈十批判书〉》,《浙江师院学报》1981 年第 3 期 ; 康绳法 : 《郭沫若的墨子研究管窥》,《郭沫若学刊》1988 年第 4 期。四是余英时对《十批判书》作者学术道德的批评。余氏认为《十批判书》多处抄袭了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他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反驳。参阅余英时 :《〈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收入《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 : 远东出版社 , 1994 年 ; 翟清福、耿清珩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 : 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

本文认为 , 对该书学术价值的评估是 20 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课题 , 应当继续讨论 , 但是评价的方法值得再作考虑。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 ,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与当时的特殊时势有密切关系 , 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战斗性 , 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2 既然如此 , 我们研究讨论其学术内涵和学术价值 , 就不能脱离该书的具体语境和作者的著书动机 , 包括与此关系密切的政治形势和学术动态。只有这样 ,《十批判书》的丰富内涵才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揭示。

*2【郭沫若本人把一些考证性的文字编成了《青铜时代》, 而把评论性的文章编成了《十批判书》。他在《青铜时代》的序言中说 :“《十批判书》的内容 , 如名目所示 , 偏于批评。本集则偏于考证。两者相辅相成的地方很多 , 因此我愿意自行推荐 : 读过本集的朋友请阅读后集。”见该书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 年。在提及一篇考证性文章时 , 郭沫若说道 : “这个发现在性质上是属于考证部门的东西 , 和我所写的《批判》有点不相水乳 , 因此我把它写成了另外一篇单独的文字。便是收进《青铜时代》的《宋钘、尹文遗著考》。这是在 8 月 26 日开始写作的 , 28 日完成。它便成为我的一项重要的副产物。”当然 ,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 , 他分编两部文集的原因也是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 , 《青铜时代》所收文章是前编 , 而《十批判书》为后编 , 详见郭沫若 : 《十批判书 ·后记》,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1996年 , 第 504、510 页。】

但是 , 以往对于《十批判书》产生过程的研究是不够的 , 有关其学术价值的判断有脱离该书撰写时具体社会历史背景的倾向 , 某些结论也不免简单 , 甚至错误。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 ,厘清该书的撰著动机 , 讨论作者的论学主旨 , 进而再评价《十批判书》的价值。不当之处 , 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通宝推:南宫长万,桥上,夜如何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