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1 -- 精装白沙

共:💬1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4

东周王官向民间散落的过程,就是儒之最初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由于周王室衰弱,大量官员被“裁减”,或自动流失,从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开始形成最初的细胞,土壤,血液,精脉。从“物质构成”的来源说,他们就是太炎先生所说的王官。而从某种礼仪精神的源流来讲,他们跟周之前朝 ――殷商后人之间,存在某种渊源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胡适说)。至于《汉书 艺文志》,推断“儒家者流

,出于司徒之官”,精细的同时,多少有点缩杵为针了。

  现在,我们得稍稍解释一下,周朝王官的官字。

  周朝的王官,跟我们今天的官,其含义颇有不同。周朝的官,其一,权力意味要小,职位意思更重。其二,周朝的王官,跟礼紧密结合在一起。《三礼》中的《周礼》,其实就是有周一朝的全部职官表。周朝是所谓礼法社会,要想在周朝任职为官,必须对周王朝礼制的方方面面,其思想、制度,言词,仪式,操作,法度,规矩,做到通晓娴熟。什么样的人能做到?首先,必须是有知识的人,才有可能。

  所以,王官即是知识分子;而周朝的知识分子,不“当官”的,几率微乎其微。

  现在,我们有稍许的恍悟了。难怪中国的文人,直到如今的知识分子,看上去一个个这么的像官,这么的想当官,原来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说,都不过是一种潜藏极深的历史心理的“复位”啊!

  那,王官们又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后世所称的儒的呢?

  要精确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着实有些难度,孔子的话说,“不足征也”,材料太少。于是我们只好借助侯外庐先生的著作,来稍作勾画。

  侯外庐(20世纪中国真正卓越的思想史研究大家)并没有直接说,儒者,来自于周朝王官,而是根据庄子的话,认为儒者来自邹鲁?|绅,这种说法缺乏说明,根据。庄周之语,向来高邈无凭,况且,引的又是杂篇的末章。然而,侯先生叙述儒的演变过程,精劲有力,转述如下:

  到了春秋,公子与富子(大夫)争夺,富子大夫取得政权,礼固失其基础,《诗》亦不容于作批判的活动。礼不是成了贵族的交际礼貌仪式,即成了冠婚丧祭的典节,《诗》则流于各种各样的形式。这样便把西周的活文化,变成了死规矩”,“然而,这一项讲究,并不是平常人所能胜任的。它必须有传授的行帮才能给贵族装势头,所谓道诗书礼乐者,即成为名为儒者的职业”。(侯外庐《孔子批判主义社会思想底研究》)

  原来在官府里任职,官、礼一体,因为中央政府没钱养不活,官没了,只剩下礼;除了礼,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没有营生的本领,又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依靠和舞台(平台),只能去向新兴的权贵者找饭吃;而这时的礼,失去了原先的精神与内质,徒然剩下一副装门脸的样子和工具,好比游走卖唱者手中的三弦与二胡,迹近于小丑与乞丐(元朝的九儒十丐,盖源于此)。概言之,这就是儒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中后期的嚆矢与滥觞。

  从官员(知识分子)到小丑乞丐,这是何等的人生落差!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在这大群大群向民间飘散的王官当中,有一批被称为“士” 的群体。许多学者把儒的生成跟“士”紧紧联系起来,我觉得,这多少有点类似《汉书艺文志》把儒的起源,限定在“司徒”一职上。“士”本身也是周王朝体制内的人,是王官的一部分。他们有的凭能力,机遇,攀升到上层权势的位置;但更多的,沦落为“儒”。只不过,并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儒”的产生,全都归结到“士”的身上。我们知道,在春秋乱世,百里奚这样的奴隶,管仲这样的死囚,朝夕之间,可以成为宰相,那许许多多的王官,也就有可能上门乞食。《左传》写到过,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向野人乞食,野人给他土块。

  对于这样一批被称为儒的人,与孔子时代接近而稍后的墨子,有过这样著名的描写、刻画:

  “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 非儒下》)

  儒、墨对立而相争,上述语也许可视为“政敌”的诬蔑。那就来听听儒学大师荀子的高见: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俨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荀子 非十二子》《荀子 儒效》)。

  更加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了。偷儒,贱儒,俗儒,全来了。墨子还是冷嘲,荀子已是痛骂。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嗜饮食”,看来,这算是儒者们的通性了,也正是儒者生存景况的写实和记录――迄今仍为世人所司空见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