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1 -- 精装白沙

共:💬1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6

西方有句名言,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对孔子,面对孔子突然涌现的丰富而灿烂的思想,我们不免疑问,谁是孔子之前的巨人?周公肯定算一个,因为周公奠定了整个西周王朝的全部礼法制度,但周公距孔子已经将近六百年了。再数,只能列举晋国的叔向和郑国的子产。再往下,就只能举臧文仲、叔孙豹、晏婴等一干人的姓氏――也只能就是个姓氏和零零星星的三两句话。如果说这些就是孔子之前的巨人,那这肩膀着实显得单瘦了点。这时,我们的目光必然地会巡视到前文所说的那一群人,那一群默默无闻的无名氏,那一群衰

微王朝里遗落下来的王官演化者,他们在时代犹如锋利弯刃的转折处,在屈辱、卑贱,备受鄙视,玩弄的环境里,怀抱着日益僵硬的西周礼仪,作为自己自谋生路的拐杖,他们无力,也无心,没有任何可能要去完成一桩历史的伟业,他们只能等待巨人的出现,等待巨人来对他们怀抱的遗产点铁成金!这巨人就是孔子。

  孔子出生于周公受封所创立的鲁国,鲁国的西周文物、礼仪遗产,在各诸侯国里,无疑首屈一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环境使然。但光有环境,没有自身的敏而好学,孔子不可能成为冠绝一代的巨人智者。关于孔子的学习,是《论语》里出现最多,也是言说最为精彩,为后人所熟悉的部分,试举数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有个问题浮现出来,孔子是怎么学习的?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不经意间,某个秘密的洞口被触碰到了――“在人”,孔子同凡人一样,也靠向人学习而成就终生,那么,孔子向什么人学习的呢?

  以前我们根据《史记》等书,单知道孔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这能会是孔子成为一代大家,仅有的学习来源么?那群散落各地,鲁国尤其众多的“贤者”,“不贤者”,“孔子入大庙,每事问”(《八佾》)所问的无名者,其实就是精通、娴熟周礼,在孔子身后,默默奉献了成就其旷世伟业养份的春秋“先儒”。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子罕》

  试问,少也贱的孔子,干过些什么样的鄙事?种菜?种粮食?做木匠?手工制作?孔子还能做什么样的鄙事?――说穿了,就是前文所说的,儒者们唯一擅长的“冠婚丧祭”之事!把这鄙事经历跟孔子的好学结合起来,孔子那被可悲地屏蔽了“老师群”,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由上可知,孔子在终其一生的好学中,他的老师,除了周公,叔向,子产,臧文仲,叔孙豹这些名列史册的人物,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如散兵游勇,散落各地的儒者。但孔子沉默了这段史实,更甚其事的是,孔子在他本人与儒之间,划出了一道深不可逾的鸿沟。

  整部《论语》,都是这道鸿沟喋喋不休的强调,甚至,如果我们对孔子的人生哲学,来个外在式的命名,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区别哲学,或区别与对比的哲学。还记得孔子对子夏说,“女做君子儒,勿做小人儒吗”?还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还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之中,类似训导自箴之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人性强调中,孔子为他本人及弟子,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迥然不同于“先儒”的道德规范与实践。这一新道德规范的实质,就是要反诸自身,主体自立,强调灵魂的自我重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