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欢迎专业人士前来助阵

以前我发起的一个47页长贴可惜被屏蔽了,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那个讨论更精彩

连上这个,什么时候肯专门花几周弄篇独立文章就完善了,在反方有组织捣乱下争取读者够了。

1、3、那家伙直接说163引用的35mm胶卷是假的,没加月球上拍摄当定语

十几年前买了架海鸥4b二手相机,想用工装装135胶卷体验大镜头效果,结果在暗袋里怎么也弄不好。气得我拽出来曝光阳光下练了一下午,在暗袋里还是无法操作。后来光圈摔坏就不了了之了

120胶卷“宽度为61.5mm,长度为81.5-84mm的胶片,没有暗盒”,背面是屏蔽纸,厚度少说是35mm胶卷2倍,不用特制的160张一卷肯定又大又重

哈苏相机为了方便航天员的使用,还做了一些技术上结构上的修改的,比如,快门改装在手柄上做成扳机状方便戴着宇航服手套时使用,把外置取景器结构简化,出瞳距做的更长,方便航天员戴着头盔时取景,把一部分相机直接固定在航天员胸前,以便航天员解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同时也不影响拍摄,开发出能自动过片的500EL型相机……等等。具体到穿戴着厚重的宇航服是不是影响拍摄,我没这样的经验,实在说不上来,但是用数十台相机,众多的航天员在这么多次的登月中拍摄几万张底片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我看过一个资料里提到飞船返回时为了减重,相机都是抛弃的,只把底片盒带回来,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带上去的相机不止一两台。

传说中登月人数是有限的,尤其第一次,就两个人,既然已经作了专门改进,也就没必要一人多带几台,照片中也没体现,一台怎么也得1斤多,还占地方

2、黑白电影上色仅限于少数经典影片,上色本身以外的东西才头疼,譬如询问当年拍摄时所有道具的颜色等细节。国内这方面似乎没看到什么好的案例,我认为是技术没跟上,否则现在这么多资金,上彩的老战争片一定很精彩。上世纪末好莱坞技术成本能做到30万美元/部(90分钟?),国内的不搞几部经典的估计有难言之隐,因此不认可阁下说的——

黑白电影上色直到市场需求消失时解决效率的方法仍然是用更多的人,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人工在电脑软件中上色,如果黑白电影上色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以现在电影后期软件的能力,其效率将是非常高的,可能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些关键帧作处理,而大多数工作软件都将自动化完成了。

4、“

只是现在内地雾霾现象较多,给人感觉内地光照亮度没有西藏强。在西藏只有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时曝光时间比内地明显要短些,比如对波长较短部分可见光更敏感的湿版底片。

本主题部分回复中很清楚,测光体验是在90年代山东,那时空气比现在好得多,尤其山区。

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热量超过抵达地球的一半,光照据某位反方说只流失15%,即使如此相同入射角月球光线肯定比西藏最好天气强半档左右,不用说常见的少云天气

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在接近天顶区域时的月球在地球拍摄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拍摄在地球表面阳光直射的地表曝光也差不多在1/125秒F16左右(ISO100度),二者可以认为是相似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