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怪我没说清楚

1,带上月球的哈苏相机用的确实是70mm带孔胶卷,但拍的画幅同样是6×6cm。因为70mm胶卷在中国使用极少,口头一般都以120代称,类似情况也发生在220胶卷上。70mm带孔胶卷,220胶卷,120胶卷其实是三种胶卷,但国内一般都以120统称之。

2,黑白电影上色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只流行于上世纪中的几个时期。您知道,电影实际上是一种工业,当一种行为没有市场需求时相关的技术是不会得到发展的,黑白电影上色直到市场需求消失时解决效率的方法仍然是用更多的人,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人工在电脑软件中上色,如果黑白电影上色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以现在电影后期软件的能力,其效率将是非常高的,可能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些关键帧作处理,而大多数工作软件都将自动化完成了。需要指出的是,黑白照片上色在早至上世纪初就很成熟了,但仅限于在黑白照片上,而黑白底片上色在底片数字化之前是不存在的,在数字化后的黑白图像中上色原理和操作方法与当年黑白电影上色是类似的,只是单张的照片在上色过程中没有高效率化的生产需求,技术和技巧的发展方向是往更精细化,更拟真化等方向。就效率方面而言,电影比单张的黑白图像更高。

关于底片扫描设备,很遗憾,这也是一个趋于没落的行业,坚持到现在仍在生产的品牌屈指可数,在扫描速度上一直都没有多少改善,因为扫描速度并不是底片扫描仪这类图像扫描仪的技术追求的方向,实际上一些底端的办公扫描仪倒是在扫描速度上比图像扫描仪快多了。

NASA把登月时期的底片数字化上传到Flickr其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回应所谓的登月造假话题,因为没有相应的需求和动机,倒是这个话题可以帮NASA取得更多关注,为他们从“老板”那里取得更多经费提供一些帮助。

3,哈苏相机在广告宣传中提到过当年登月的哈苏相机几乎没有改装,以此来彰显其产品的优秀品质。实际上,哈苏相机为了方便航天员的使用,还做了一些技术上结构上的修改的,比如,快门改装在手柄上做成扳机状方便戴着宇航服手套时使用,把外置取景器结构简化,出瞳距做的更长,方便航天员戴着头盔时取景,把一部分相机直接固定在航天员胸前,以便航天员解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同时也不影响拍摄,开发出能自动过片的500EL型相机……等等。具体到穿戴着厚重的宇航服是不是影响拍摄,我没这样的经验,实在说不上来,但是用数十台相机,众多的航天员在这么多次的登月中拍摄几万张底片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我看过一个资料里提到飞船返回时为了减重,相机都是抛弃的,只把底片盒带回来,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带上去的相机不止一两台。

4,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到太阳的距离可以近似看作等距的,二者的表面的受光强弱的区别最大影响因素是大气层,在接近天顶区域时的月球在地球拍摄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拍摄在地球表面阳光直射的地表曝光也差不多在1/125秒F16左右(ISO100度),二者可以认为是相似的。至于西藏和内地作比较,当天气情况一样时,两地的光线亮度也是类似的,只是现在内地雾霾现象较多,给人感觉内地光照亮度没有西藏强。在西藏只有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时曝光时间比内地明显要短些,比如对波长较短部分可见光更敏感的湿版底片。

写这些只是希望能对您的质疑登月造假工作有些参考作用。直接一点说,就是老兄您的质疑聚焦在这个问题上攻击方向有些偏了,建议还是换个方向试试。

通宝推:刹那芳华,shinji,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