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试着解答一下

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造假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几乎成了怀疑论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了。回复这个帖子并不是要扭转迷途笨狼的立场,只是主帖里迷途笨狼提及的相关怀疑点正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在此试答一二。

关于第一个哪些是在Apollo 11任务(首次落月)中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问题。迷途笨狼如果有时间,可以到NASA这个链接里(http://spaceflight.nasa.gov/gallery/images/apollo/apollo11/ndxpage1.html)下载Apollo 11任务中公布的照片来与NASA 在 Flickr 上发布的照片进行对照比较,应该能找到一些此次任务的线索,也许能找出公布的8400多张照片哪些是此次任务里拍摄的。

第二个问题,迷途笨狼主要质疑的是NASA处理照片花的时间太长了,其中有猫腻,也就是造假。并且拿出了电影胶转磁(数字处理)作为参照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首先,电影的胶转磁(胶转磁是胶片电影数字化的通用名称)的设备和扫描相机底片的扫描仪完全不是一回事,胶转磁设备及相关工作参数请参照(http://www.crifst.ac.cn/c/cn/news/2011-09/29/news_133.html),通俗点说,大致可以把这套设备理解成用全自动的高速数码电影摄影机翻拍电影胶片,即便以2K(2048×1556@24P,每帧画面2048×1556个点,每秒24帧)的精度,处理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相对而言,用于处理相机拍摄的底片的扫描仪运行就太慢太慢了,不说虚拟滚桶电分设备,就以相对操作简单快捷的桌面型底片扫描仪来说,扫一张6×6cm哈苏相机拍摄的底片,以16位色彩,4800×4800点,TIFF格式,所耗时间一般也是以十几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加上选片,清理表面灰尘杂质,装片等前后期的工作,所耗时间只会更长。所以说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当时带着的底片就有120和135,黑白,彩色之分,120装在不同的后背里(120的哈苏)135胶卷用在Nikon相机上。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NASA的照片有1:1格式哈苏拍的120和3:2格式Nikon拍的135。我有幸见过哈苏公司编辑的用于宣传演示的幻灯秀,内容就是NASA在太空里拍摄的底片的拷贝底片(包括一部分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用几十台幻灯机阵列投影到十多米见方的银幕上,现场观看还是非常震撼的。

哈苏的胶卷相机我直到现在都在用,其中用于登月的型号里,SWC和553EL两款我都有,其体积和重量并不比尼康的135 F型(也用于Apollo计划中)加马达重多少。至于拍摄数量,以哈苏的A70大容量后背为例(后背尺寸大约7.5×7.5×8cm),一个胶卷后背容量是160张底片(柯达专门特制的薄片基底片),对于把相机固定在胸前的“摄影师”而言,一天拍掉几个后背太容易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有意识地省着拍。在月球这个光线非常稳定的环境里(阳光直射或阴影),准确曝光不是什么问题。事先设置好曝光,直接按快门就可以了。从NASA公布的照片看,航天员们使用哈苏相机还是比较节制的,舱外月球表面的照片拍的比较多,舱内用135相机拍的比较多。另外,在舱内拍的照片曝光有误差的较多,曝光不足的比例大些,说明这些航天员“业余”摄影师在相机的操控上并没有太过深入学习。

结论,迷途笨狼所质疑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知识导致的误解,建议还是从其他方面去找NASA的造假漏洞为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