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中国通史》(live) -- 普罗丁

共:💬86 🌺21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所谓统一(6,完结)

刘邦安顿好中国大陆以后,派了一个人,去对抗北方逐渐强大的匈奴。这个人姓韩,叫做信。但是他不是那个“韩信”,而是另一个韩信。会有这样巧合的事吗?司马光和他的祖先司马迁,有没有可能搞错了?当然有可能,但是这个事实的真相不是我们的研究范围。

  总之,这个韩信来到晋阳,对抗强大的匈奴。晋阳是当时的中国,最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参看此作品开头)如今,连中国的神圣基础都被匈奴人破坏了,甚至有可能短期占领了,这是不能接受的。

  匈奴人究竟有多强大?当时的头号匈奴首领,叫做冒顿(maodun,凡音译的名字,本文使用拼音,如此有助于了解他的本来面目)。maodun单于手下有弓箭手30多万,所以他能够征服其他两大支匈奴力量,成为北方一霸。30万弓箭手的厉害程度,有一个参考:我们知道,冒顿单于害死他父亲就是用的弓箭,他制作了一种响箭,然后命令:无论这响箭射向哪里,其他弓箭手都必须一齐发射。经过多次实验,终于一击而杀死他的父亲。假设当时一起射箭的有20人(保守估计),那么30万弓箭手的力量也就是在10秒钟内杀死一万人左右,前提是这一万人摆在那里,一动不动让他们射。

  

史料显示,欧洲的匈奴人,较少使用弓箭这种武器;为什么亚洲的匈奴人要用弓箭呢?可能是跟汉人学的。弓箭表面上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但事实上正相反,因为弓箭使人远离血腥!如果匈奴人变得“文明”了,反感血腥了,也就不成其为蛮族了。

  的确,这个maodun单于是一个温和的领袖,但是韩王信一进入战场,就被匈奴人包围了。“包围”概念,不太符合传统的强悍游牧民族的风格,他们通常是一色的骑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包围”则是一个比较静态的概念。韩王信部队被围在当中,还有时间去跟冒顿求和,反复努力之下,对方也没有明确答应。然后刘邦派出部队冲入重围,把韩王信救了出来。可见当时的匈奴不但战斗力有限,而且连骑兵都不多,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难怪连续败给中国的名将李牧和蒙田)

  到后来,韩王信发现汉匈之间其实差别有限,干脆加入了对方的部队。随后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在白登山,冒顿险些要了刘邦的命,但他们不想把事做绝,网开一面,放刘邦逃生。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缠绵关系,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政策:和亲。

  大臣刘敬对刘邦说,只要我们把长公主给他,“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可见,当时汉族的女子,到了匈奴世界不但不会受尽蹂躏而死,反而会奉为上宾。这再次证明,当时的匈奴的确在双方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靠近“奴”的地位,他们跟中原的文化有非常接近的一面,只是水平偏低。所以他们见到中原城市文明培养出来的女子,还有各种工艺品和农产品,就会眼睛一亮,认为中原女子,最适合做他们的国母或族母。

  但是吕后不同意,她说,我就这一子一女,怎么能弃到匈奴去?所以这事拖延了一段时间。到后来,他们找了个假公主冒充,冒顿也认了。

  趁这几次机会,刘敬对匈汉之间的地域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发现两族之间的较量,其实拼的不是质量,也不是技术或训练水平,而是人数。如果对方有30万人,我方只要更多,就有胜利的把握。于是他建议刘邦,把东方和南方的五个大族移动到关中来。他们是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比如屈氏和田氏,都是名门大族,既有很强的生育力,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总共迁移了几十万人到长安附近,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匈奴问题。

  可见,把上十万的人民迁来迁去,是我国的一项传统。问题是,几大族为什么会同意呢?(1)有好处。中国的首都从来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商业中心,是一切的中心。(2)有合法性:抗击外族。(3)有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种种迹象显示,这些迁移者并非像后来清代那样是被绑着走的。要让他们同意迁移,必须有比较清晰的规划和服务者,即每个族或每个支系走哪条路,乘坐什么车或船,迁到具体哪个山谷或丘陵,等等,这些都有人策划和具体安排、引导。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群,只能是秦代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官僚队伍。(遗憾的是,司马迁的父兄和同行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人进行专访,否则历史会精彩的多,也悲壮得多)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韩信”几乎同时死了。(的确,奴隶是没有资格被记载的,只有贵族和英雄有资格。)他们一个死在汉将手下,另一个死在长乐宫。韩信死前说:我没有听蒯彻之计,以至死在这里,真是天意啊!(中国的贵族习惯于把自己的生死跟天意挂钩,这显然是荒谬的)韩信被灭了三族,于是内敌和外敌似乎都平静了。中国就要进入所谓“休养生息”的黄金时期了吗?西汉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