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中国通史》(live) -- 普罗丁

共:💬86 🌺21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西汉皇室(2)

刘邦父子开始治理天下以后,麻烦不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严谨的礼仪,比如金融改革,比如分封。与其说混乱得到了治理,不如说是越治越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从前边的分析,我们隐约可以发现,这跟中国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没有“家”,颇有些奇特的联系。中国人常说的所谓四海为家,基本就是无家。刘邦和汉文帝选择自己构建一个家,他们自己种地,让皇后织布,过起了男耕女织的榜样化生活。(长乐宫和未央宫不是他们睡觉的地方)其他的皇子皇孙呢?他们被分封到中国各地,远离父母亲人以后,“家”又在何方?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他们在自己治理的地方连归属感都没有,又如何能够胜任一方“父母”?甚至语言都可能不通。

有一个著名的皇孙,叫做刘安。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家。他找到的第一个家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是灵魂之中,即今天所说的“精神家园”

·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最后这个“乎”字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感叹,一种是疑问。无论哪一种,都表明了不确定性,即这个家是否真的存在,他也是没有把握的。但毕竟找到了一个。这个“家”的特点是(1)无形(2)万物起源(3)先后生出了光和水。当然,这就是上帝。不难发现,这个上帝跟旧约中的耶和华有些不同,耶和华是经常说话的(跟亚当夏娃,跟摩西都说过话),而这个上帝“无音”,一个“无音”的上帝,只能使这家园搜索之旅更加悲凉。

当然,刘安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他热情地论说道:

· 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无庶有,自有庶无而为衰贱矣!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殷然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他感动于万事万物的存在,所以努力坚信这个“一”,一定是存在的。如何接近这个“一”呢?他的回答是清静。这种观点,我们已经在韩非以及韩非所讲述的老子那里见过了。(但是韩非以及后来的韩信,都实在不像是清静之人)那么,皇孙刘安有没有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客观存在的家园呢?

由于政治斗争等原因,刘安的奶奶和父亲都死得比较惨,所以他期待一个真正的家园的热情是强烈的。他真的找到了:

·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O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O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他发现,有一个上古神人,用一种神秘的“息土”在无边的洪水之中建了一个山。这个山就是昆仑山。昆仑山是直通上帝和诸神的地方,山上有四条河流下来,流向四个方位。流向东北方的那一条,叫做“河”,也就是黄河。(注意,黄河在那时还不是“黄河”)往南的则有赤水和流沙河。既然中原是神圣的昆仑山之水所灌溉的土地,则当然是“神州”。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每一种动物,都有神秘的、非偶然的特征。比如人类,要10个月才能出生。而马要12个月,狗要3个月,猪要4个月,等等。他们甚至知道虎要7个月,而虫要8个月。动物的出生(也就是被创造)方式不同,则性格也完全不同:

· 万物之生而各异类,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者夏食而冬蛰,啮吞者八窍而卵生,嚼咽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有角者指而无后,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至阴生牝,至阳生牡。夫熊罴蛰藏,飞鸟时移。

所以,刘安的发现是:家园就在你的脚下。

  

  

另一个皇孙被封为河间王,叫做刘德,他也在热情地寻找家园。班固《汉书》记载此人“实事求是”,可见别的事情可以做假,但是“寻家”这件事,容不得半点虚假。跟刘安一样,他认为家园很可能在古书中记载着。于是他搜罗了大量的书生和古书,其中包括《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等。中国现存的古书,恐怕一半以上是他保留下来的。所以他在死后被追封为“献王”,表示贡献巨大(不仅帮助自己寻找家园,也帮其他人找,《毛氏诗》、《左氏春秋》这两部旷世名著,也是他努力搜寻的成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当刘安发现自己原本就生活在神圣的土地上,他该何去何从呢?有了“家园”,当然就要去爱。有两种爱法:第一种是管理它,“摄权持势,操杀生之柄,而以行其号令”;第二种是自由地、个体化地生活其间,“与天下相得,则常相有,己又焉有不得容其间者乎?所谓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则与道为一矣。”他和其他贵族究竟会选择哪一种呢?

西汉有一些著名的皇族,最著名的一个叫做刘安,还有其他一些著名人士,比如城阳景王、中山靖王。(这两位何以著名?要到三国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城阳景王简直就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人)刘安是什么王?淮南王,管理淮河以南,大致是安徽,可能还包括一点两湖。毫无疑问,这是个穷地方,安徽虽然有铜矿,但是当时的国企,也有一定的垄断性,中国最大的国企就在旁边的江苏盘踞着,由刘濞长期经营,而刘安不过是个刚刚上位的青年。

刘安穷归穷,还是很有志向,他热爱这片神州的土地,但是也仅仅是他自己禁得起诱惑而已。一个叫做伍被的将军,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刘濞的富态:

  

“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东煮海水以为盐,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众。行珠玉金帛赂诸侯宗室大臣”

从江陵砍树造船,往下游运输各种重要物资(四川的盐或其他宝物),负责四川的铸币厂的是邓通,如果他们两个已经联合起来,那么整条长江有可能都在二人控制之下。相对来说,关中的天子的实际影响就会越来越弱。果然,刘安当上淮南王没多久,刘濞造反了。一般人会觉得很难理解:刘濞都富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要造反?南方的土地、河流、人才、美女等各种当时的重要资源,或许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看来,刘濞也很“爱国”,前边提到过,爱国有两种爱法,一种是“管理它”,一种是“享受它”,然而刘濞寻求兼而有之。他认为只有天子,才能同时做到这两点。

 

无论如何,七国之乱出现了,又称吴楚七国之乱,显然是长江流域的诸侯挑的头,山东人也成为叛乱的主力。刘安的地盘则是被他们包围在中间的,他必须作出选择。刘濞派人来找刘安,问他是否加入。刘濞的辈份比刘安高,于是刘安同意入伙,这时刘安的一个“相”站了出来。当时诸侯王的行政配置,跟中央很相似,因为有王,所以也有相,还有很多其他的岗位。这种相似的配置本身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从道理上说,相、中尉这些人员当然要全心全意为王服务,所以难免忽略了中央。(按照今天的方案,或许当时可以有一种更合理的配置和称谓,比如刘安可以叫淮南经理,相可以叫“助理”,中尉可以叫“专责”,等等)

 

刘安的这个相站出来说:大王你要跟着造反,可以,我来带兵。不料他拿到兵权以后,拒不发兵,而刘安竟然拿他没有办法。与此同时,天子的军队也来了,确切地说,是忠诚于天子的诸侯军队。最终淮南王没有叛变,但是由于他在这一过程中的“平庸”表现,也没有获得天子的加赏。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安一天天地感觉到,历史的重任似乎落在了自己身上。有几个因素促使他越来越想当天子。首先,他喜欢读书,有些知识界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武安侯,就鼓动他趁太子未立,争夺王位。他招募的那些知识分子,也很有野心,拿天空出现了彗星进行引申,并且还制造了一些神秘的现象。刘安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刘陵,由于刘安的女儿、儿子,还有妻子的能力都比较杰出,所以团结了一帮地方势力,土地田产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势力一强,就开始跟其他势力发生冲突,于是向中央吿黑状的就越来越多。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刘安这个人实权有限,所以每次有人吿了黑状,中央派省部大员下来查他,他都很紧张。因为他不知道是否应当立刻造反。他的儿女们在后边磨刀霍霍,不停地鼓动他,他则在前边仔细地观察中央大员的眼神。好几次,他都判断“事情还没有严重到动手的程度”。

天子(先是景帝,后是汉武帝)在跟刘安一起玩走钢丝。有一次,很多人都说该处决刘安,但天子仅仅是削了他两个县。刘安心里是暂时踏实了,嘴上却说:“吾行仁义见削,甚耻之。”(他这悲情英雄是演给谁看的?)到后来,刘安终于受不了了,决定反了算了!那个叫做伍被的将军开始还反复地劝慰刘安,说现在民心思定,造反是没有好结果的,到后来则称“我有妙计”!

他的妙计就是造谣:先是造谣说天子又要把大批人口迁到北方,然后安排人混进宫中,准备刺杀大将军(窦婴或卫青),然后又说南越的蛮人打过来了,需要进行武装对抗。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他始终没有搞定,就是他的“相”和“二千石”这两级官员,没有同意一起造反。刘安是个文人,然而最后拒绝跟他合作的恰恰是文人。正如伍被所说,在文人眼中,当时是“治世”,是自秦代暴政以来难得的治世。虽然跟儒家渴求的理想状态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已经很不错了:

“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南越宾服,羌僰入献,东瓯入降,广长榆,开朔方,匈奴折翅伤翼,失援不振。虽未及古太平之时,然犹为治也。”

总之不造反。刘安还在犹豫,他儿子干脆以自杀相逼。随后刘安也就自杀了。这里从此再没有“王”,变成了“九江郡”。刘安最终没有反,使汉武帝得以集中力量,完成他自己的事业。什么事业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