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转帖) -- hzwj200

共:💬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集

  谁的钱谁心疼,利益永远是现世最强有力的驱动器。 在上述国家中,如果有人要是敢于危害到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钱的话,那么就是和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作对,危害到国/家机/器来的运转。 那么,强大的国/家机/器将运转起来,对付这些人。 比如说,在这些纳税人花了大价钱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如果谁敢开“血汗工厂”,剥削压榨工人,那就不是工人与工厂之间的纠纷了,而是国家与工厂的纠纷。 只要有员工举报,国家机器立即行动起来,严惩不贷。 因为,“血汗工厂”意味着危害员工的身体健康,损害员工的职业寿命,让社会保障体制在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上背上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其他利益者的利益,纳税人和国/家机/器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同样,如果企业生产出毒奶粉,不要说毒死人了,就是毒死小猫小狗,都要遭到重罚。

  

  所以,越是社会福利健全的国家,人们似乎就越“懒”。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普遍退休金制度的欧洲大陆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 很多德国工人每周工作时间是35小时,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企业的工人增加到40个小时,达到了每天8小时工作制。 同样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瑞典,也是高福利国家,瑞典人每周实际工作时间约39.6小时,每年的带薪假期约33天,是欧盟国家中带薪假最多的国家。 可能让很多中国企业老板困惑的是,那么短的工作时间,那么高的工资,还有大量的带薪休假,让企业怎么赚钱。

  

  德国导演弗兰克和吕肯的记录片“Losers and Winners”展示了德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400多名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德国多特蒙德,他们的工作热情让德国人感到震撼: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每个月挣400欧元,却干着德国工人给4000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一年半就完成了……在这场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博弈中,究竟谁是“失败者 ”,谁是“胜利者”? 这个故事讲的是2003年初,中国兖矿集团以购买技术的方式完成了对焦化厂的收购,中国人买的只是技术,至于原价6.5亿欧元的设备是以卖废品的价格卖给中方的:每吨15欧元。中国机械工业建筑总公司(简称中机建设)的400多工人将该厂拆解,装在万吨货轮上运回中国。

  

  整个影片在失落的德国工人和意气风发的中国工人之间交错切换,德国工人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显得非常无奈。相比之下,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工人更多地吸引了德 国导演的目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让德国导演感到震撼:他们8个人睡一个房间,吃着“大锅饭”,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将每天能剩下的一点钱留 给家里,希望的不过是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做个白领就好了,不要像他爸爸这么没出息”;工人给千里之外的妻子和孩子打电话,只希望能听到孩子叫一声“ 爸爸”;这些工人每个月挣的工资只能折算成400欧元,干的却是德国工人4000欧元也不愿做的工作;每4周,中国工人就要选出7个最勤奋的工人作为“本月最佳工人”,戴上大红花照相上光荣榜,但是永远只有这种奖励……

  

  相比于工人的清贫,负责这个项目的兖矿党委书记莫立崎(音)却是期望能早早地开上“大奔”。对于德方的一些安全建议,这名负责人认为:“德国人就是不敢承担责任,稍微出点格的事情都不敢做。毛主席有句话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哪有兖钢的今天?我们在地下800米矿井工作的工人,头上哪天不是嘎扎嘎扎的响,那能没有一点危险吗?要是按照德国人的做法,那就别干了。” 这名貌似严肃的党委书记讲话充满了幽默,面对镜头的直白讲述,经常引发满场德国观众的大笑:“我们来到德国,觉得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首先是德国人好绿化,为了爱护植被甚至绕道走;其次是全民健身,还很爱护小动物……如果中国工地上有这么多野鸽子,那恐怕早被工人吃光了……如果我还能来德国,我希望能将德国空中客车的生产基地都搬到中国去。

  

  德国企业老板是不敢有兖矿负责人这样“豪迈气概”的。首先,德国老板让工人这样干的话,是要进监狱的。 另外,一个德国老板不要说鼓励工人危险操作了,就是这样的话都不敢说。 如果一个德国老板这样说的话,随时都会有严厉的法律等着他。 因为一旦出了事故,那么首先就要追究老板的责任,到时候可能不仅要罚得倾家荡产,还要坐牢。 因为,在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下,不能过度使用工人,更不用说蓄意伤害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老板只有一条路,通过“竞优”的方式去赚钱。 也就是说,在德国工人每周35-40小时的工作时间,每月4000欧元的情况下,企业还得赚到钱,获得较高的利润。

  

  对于德国老板来说,只有一条路,卖高价产品。 打个比方,兖矿的负责人想买“大奔”。 那么,德国老板就卖给他“大奔”,然后赚到他的钱。 而只有高价格的工人才能生产高价格的产品。 或者说,中国工人是生产不出来“大奔”的,别说一周工作7天,就是一周工作14天都生产不出来。 德国的工人也不是白拿钱的。 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受着严格的技师型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技师型的工作不是以量取胜,而是靠质取胜。 他们在业余时间,虽然不工作,但是在持续的学习。 德国人爱读书,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 因为即使是工人,也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高价值的职业化工人,或者说是技师。 而技师是能够解决一些需要知识的、比较复杂问题的工人,而不是只会卖力气的低收入工人。 还有,他们必须通过密切的团队合作,共同保持“大奔”的高品质。 而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沟通和合作技能,更需要团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 而长时间这个最关键的要素,是中国老板无论如何都没有耐心去做的。

  

  通过优质竞争,德国、瑞典这些高福利国家,创造出大量的高价品牌,既让“懒”工人挣到了高工资,自己也获得了高利润。 德国创造出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博世、西门子、SAP、汉高、蒂森克虏伯、巴斯夫、拜耳、麦德龙、Hugo Boss等等品牌以及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 这些企业生产出技术先进、工艺精良的产品,深受全球用户的信赖。 而瑞典作为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国家,创造出宜家家居、沃尔沃集团、山特维克集团、伊莱克斯、爱立信、H&M服装,Saab和斯堪尼亚、柏丽地板、博纳地板、摩曼墙纸、绝对伏特加等世界知名品牌。 而这些品牌都是“逼出来”的。 因为人们在享受高福利,工作时间还很短,所以企业管理水平就必须要高,而且企业员工都需要持续地学习,提升职业化水平。 这样工作轻松、知识丰富、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技术工人,往往也是越老越值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