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转帖) -- hzwj200

共:💬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续集
家园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

  

  再回到利益上来,回到中国的医疗系统上来。 产业链的目标是收入和利润,收入和利润来自于客户,也就是客户越多越好,而且每个客户花的钱越多越好。 医疗产业链的机制也一样,而医疗产业链的客户是病人,也就是说医院希望病人越多越好,病人的病越重越好。

  

  在医疗产业链中,病人和医院的关系也是典型的供求关系。 病人越多,医院越少,那么病人就的打破头进入医院,医院的价值也就“水涨船高”。 于是,医院就可以把本来两个人的病房,住四个人进来;病房里住不下,那就放到走廊上,反正病人都需要看病,而且收费一分不少。当然了,医生还是那么几个,护士也不多,工作也更加繁重,天天精神紧张,还得扛起医患矛盾的后果。 于是,病人也越来越“自主”和“自助”了,自己找护工、自己找饭吃,自己分析病情等等。

  

  但是,这些对于医院来说,不是问题,因为领导自己也不去当医生。 医院在基本上没有更多固定成本开支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客户收入,何乐不为呢? 同时,既然能够住进医院的人,往往就是有钱的。 所以,医院给病人开好药,能用青霉素的用抗生素,能用抗生素的用最先进的抗生素。 当然,最先进的抗生素肯定是进口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这样,医院的收入也就高了很多,实现了高度的“集约化经营”,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在供严重小于求的情况下,病人是没有发言权的。 而且,治病本来就是高科技、个性化的服务,医生又不是上帝,所以每个人只能碰运气。 通过让病人家属签署完善的授权做手术、打麻醉药的文件,医院也就基本上没有了责任,运营也变得很顺利。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供求关系的问题,医院不能太多。 如果医院太多,对整个医疗产业链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能很快让医院变得不值钱。 医院不值钱,那么整个医疗产业链也就很难盈利。 举个例子,台湾的健保系统就是一个医疗资源过剩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官方、民间、军方都有自己的医院,不少医院的规模还相当的大。 而台湾总共也没有多少人,所以医疗资源明显供过于求,医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医院的“高度集约化”和病人的“自主”与“自助”。 医院为了求生存,只能从医术上做提高,从服务上做提高,从运营效率上做提高。 而且,各个医院的院长们不仅要进行内部管理,还要想方设法在外部跟各方拉关系,争取优势资源,保护自己的“江湖”地位。 从整个台湾岛的医疗系统来看,这些过剩的医疗资源因为主要是公费开支,所以纳税人也很痛苦,要求医疗系统的运作更加高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这些要求又给各个医院强大的压力,医院管理日渐艰难。

  

  话题总跑偏,回到大陆。 回到利益上,经济就是讲利益的。 医疗产业链不仅不给财政造成负担,反而还能够给财政带来大量税收收入,这是财政非常需要的。 确实,中国的城市和交通建设在十几年走过来西方一百多年走过的路,资金压力太大了。 所以,对于财政来说,医疗产业化是恰当的。 而且,医疗产业化又能养活很多人,保证无数的就业,还创造出不少富人,都等于是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多罗嗦了。

  

  更重要的是,医疗系统也是联系经济运行制度的重要纽带。 不论是以公益为目的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医疗产业链,都跟它们各自的经济形态系统进行紧密的匹配。 对于以利润为目的的医疗产业链来说,它需要病人,需要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 而且,什么是需求? 具有支付能力的欲望才是需求,没有支付能力的欲望只是奢求。 奢求对于产业链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多通过宣传广告给奢求的人一点幻想而已。 所以,这些病人还得有一些钱,没钱的病人也不行。 恰好,一些“血汗工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一些有毒有害的产品等等在起到作用。 它们不仅在生产产品、创造利润、贡献税收,它们还生产病人。 当然,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人们看不出来,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情况就变得非常明显了。

  

  就这样,医疗产业链和企业形态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作用。 比如说,兖矿的负责人如果在德国做企业,在德国的全面福利制度情况下,那么他会坐牢。 但是在中国,对于高利润为导向的医疗产业链来说,他实际上就是很受欢迎的。 当然,医疗产业链表面上不会说是赞同他。 而内心里,医疗产业链是欢迎这样的领导的。 8人一间房、吃“大锅饭”、每周工作60小时之上,而且还是高强度的劳动,就是再强壮的人时间长了也难以承受。 那么,这些人将很容易得病,一天两天不得、一年两年不得,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就肯定要得。 只要有人得病,就需要看病,只要看病,就进入了医疗产业链,变成了产业链中各个利益方的“奶酪”,并且变成了财政税收。 因此,在淮南是橘子的东西,到了淮北就是枳,环境不同而已,制度经济的环境不同。

  

  顺便说一下,思考问题是很痛苦的,能想出来一点东西很不容易。 我觉得自己看了不少书,总在思考,而且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点创意,也想出了不少我认为是创新的想法,觉得可以写一系列的书了。但是,当我再重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时候,却感觉到特别的沮丧,我的这些想法从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开始,已经被很多哲人明明白白说过了。 自己觉得自己创新,那只是因为自己是“井底之蛙”,不知道这个世界很大,伟大的思想家很多。 当然,对于我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以前读过的哲学书,当时觉得很枯燥,一直用劲理解都读不懂,而现在终于能够读懂了,而且读起来能够津津有味了。

  

  同时,创新可以分为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 既然我在思想上难以创新,那么我就在方法上创新。 而且,思想创新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感兴趣,不一定认同;而方法上的创新既容易,而且还容易得到认可。 在本系列贴中,我就开始用“创新”的方法,那就是“灌水”。 我的灌水式创新主要是通过东扯西扯一些并不一定相关的内容,供大家消遣一下。 尤其是觉得越来越多的帖子在顶我,希望我继续,那我就随便扯一些,凑凑数。 而以下关于医疗产业链与其它产业和企业的延伸内容,都是我为了“灌水”,进行东拉西扯的一些内容,大家就随便看看,不要当真。

  

  (灌水部分)那么,医疗产业链所造成的差异主要在哪里呢? 产业链都喜欢哪些产业,或者企业呢?

  

  A、 烟草: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2008年12月,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的照片上网后,立刻被网友人肉搜索,并被公布于众。在众网友的调查下,周久耕的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很快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之后,因抽1500元人民币一条的“南京”牌“九五至尊”香烟,戴售价10万元人民币名表“江诗丹顿”,而被内地网民称作“最牛房产局长”的周久耕,于2009年2月9日被南京市纪委正式双规,史称“天价烟”事件。 看来,吸烟有害健康不仅仅是对肺部的危害。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们看不到领导人吸烟,政府的中高层官员吸烟也很少。 为什么呢? 环境。在冬天的时候,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写字楼附近,经常会看到一群人在门口冻得哆哆嗦嗦。 而且,不是单独现象,是几乎每个楼门口都有的现象。开头以为是人们等着讨钱。 仔细观察才发现,他们都是在门口去吸烟的。 因为法律规定,公共场所不得吸烟。 所以,想吸烟的人们都得到露天去吸,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而在大冬天,让领导站在楼口像讨钱的人,哆哆嗦嗦地去抽烟,那形象上也太说不过去了。 领导人是人们行为的榜样,如果领导抽烟,会被人认为观念落后,还怎么带队伍? 而如果领导人不吸烟,那么下属吸烟的也会大大减少。

  

  另外,不论企业还是政府,领导人对吸烟的问题慎之又慎。 可以说,吸烟是个象征。 在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之后,吸烟就变成了人们反对的行为。 因为,如果某个人吸烟,他危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健康。 当他的健康出问题的时候,他会去看病,看病就要花钱,而在全民医保的情况下,他花的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钱,而且是其他人的钱,成为他人的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人就会鄙视他,认为他不道德,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危害他人的福利。 而如果领导人吸烟,那么人们就会问领导人为什么吸烟,为什么不戒烟。 如果领导人连自我健康意识都没有、连戒烟的意志力都没有,那么怎么进行自我管理,一个连自我管理能力都没有的人,怎么能够管理国家。 如果连戒烟的意志力都没有的话,人们怎么能够相信他在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有足够强大的神经,带领大家应对困难。

  

  所以,在国外,有各种严厉的禁烟方式,而且越是高福利的国家,限制和禁止吸烟的法规往往就越多。 多数国家都有着公共场所吸烟要重罚,或是入狱。法国政府在2005年,要求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为“吸烟毒死人”。 2007年夏天,瑞典的一位吸烟者因为在自家的院子吸烟而被隔壁的女邻居告上法庭,理由是随风飘来的二手烟,使那位妇女的健康受到了危害。这起看上去有些“离奇”的案件被媒体曝光后,众多瑞典人对告状的妇女表示了支持,于是瑞典再次掀起了全民宣传戒烟的高潮,有的人还专门建立了网站声援那位妇女,而网站的论坛,更汇总了各种吸烟有害的观点及证据。 虽然法院最终以室外吸烟合乎法律为由判决那位妇女败诉,但瑞典人也趁此大大地宣传了一番禁烟。

  

  当然,因为医疗制度不同,人们就不用考虑这些了。 吸烟的人自己负责吸烟的后果,不论是把自己吸成肺癌,还是吸掉了职位,都是自己的问题。 而且,医疗产业链是欢迎吸烟者的,因为他们属于长期客户,是产业链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中国烟草行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者,行业年税收为国家的总税收的10%之多。 中国有三亿多烟民,占世界总烟民的近1/3;中国的烟叶生产量及成品烟销售量也是世界的1/3左右。 所以,这样大的一个烟民队伍,是医疗产业链的一个巨大利润源泉。 只要大家吸烟,就容易得病,或者得绝症。 那么,医疗产业链早就等在那里了。考虑到种种好处,于是烟草业也就变得很有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品牌的香烟绕过广告内容限制,以所谓的文化传播等借口,在一些电视台播出,实现了很好的销售推动作用。

  

  根据《中国人群2002年抽烟和被动抽烟的现状调查》,平均每名烟民天天购买香烟的费用为2.73元,平均每年花费近1000元。但是,因抽烟引起的症状,人们去医院看病花的钱就远不止于此。2009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45%的调查对象在过去12个月中曾因呼吸疾病、干咳或其他与抽烟、被动抽烟相关的症状去过1-3次医院;其中40%是在工作日就医,30%每次就诊时间都在60分钟以上;平均每次诊疗费用为213.5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院李玲教授利用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数据的测算,得出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上成人归因于抽烟导致的三类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疾病经济负担为2237.2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为390.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1846.4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中门诊治疗费用为267.0亿元;其次是住院费用94.5亿元;最后是交通、伙食和陪护费用29.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最主要的构成是早亡引起的损失,为1822.8亿元,休工引起的经济损失仅23.6亿元。 (待续)

一、房市到底是什么市?

  

  楼市是金融市场。 虽然它表面上跟股市有所区别,但是跟股市的性质一样,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 房价代表的并不是所谓的“居者有其屋”,而是金融机制的定价,就像企业的股权一样。 租金才是真正的民生市场,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而房屋租金的收入,就跟企业的收益一样。 在美国,金融市场将房地产进行分割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凭证后,房地产与股票债券已经没有了区别,都是金融市场上流通的一种价值凭证。

  

  打个比方,假如比尔盖茨拥有整个微软,微软2005财年的净利是120亿美元。那么,微软值多少钱?应该是比120亿美元高,但是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多少。 这时候,比尔盖茨做的是实业,通过每年的利润赚钱,就这样积累个人的身家。 但是,2006年1月1日,某投行忽悠比尔盖茨把微软弄上市。 于是,微软1月2日上市,也就是把整个股权变成分散的股票。 刚上市的时候,没人听说过微软,而且觉得这个词怪怪的。 结果,微软股票的总值是120亿美元,也就是说比尔 盖茨身家是120亿美元,合每股1.2元。 但是,连着三个大利好,其中之一是微软的软件以盗版的方式买到了火星上,等6月份软件盗版占领整个火星市场后,微软就可以展开行动,对火星人收费。 于是,股价一路攀升,3天涨到4800亿美元,合每股48元。 过两天,听说火星人太强悍,收不到版权费,股价又跌回1200亿,合每股12元。

  

  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场的虚拟性就表现在股价的上下。 在实业上,微软的净利润该是多少,还是多少,一直没有变。 但是,就靠几个消息,股票就从1.2元涨到48元。 这时候,比尔 盖茨开始大量抛售,持续抛售股票,一种将股票砸到12元。 于是,比尔 盖茨虽然没有通过产品赚钱,但是通过大量抛出几乎没有成本的股票,大赚了一笔。 那么,在净利润没有变的时候,比尔 盖茨靠什么赚钱呢? 大家也都知道,是一个叫做市盈率的东西,也就是股票总值跟当年利润的比例。 当市盈率在1倍左右的时候,股票价格是1.2元;市盈率在40倍的时候,股票价格是48元;市盈率在10倍的时候,股票价格是12元。 而比尔盖茨就是通过市盈率赚到了大钱。 所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净利润,净利润只是个指标,重要的是市盈率。 净利润再多,一股一年只能赚1.2元,但是市盈率这个“小宇宙”一爆发,就让比尔 盖茨一股赚到了48元,还有什么比这个来钱更快?

  

  其实,楼上的虚拟性也表现在楼价的上下。 比如说,北京某地的房价在过去几年,每年涨价10%左右,今年一平米/月为10元,明年就是11元,后年12元,但是房价却涨了4倍多。 这样的结果就是,房价与租金价格的价格比逐渐拉大,比如说从过去的1:200,变成了1:750。 也就是在4年前,收16年多的房租,可以把买房子成本收回来;但是,到了现在,得收60多年房租,才能够把买房子成本收回来。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子普遍都是70年的租用权,其中还包括建设等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也就是65年左右。 那么,如果按照净现值算的话,这个房价就有点太高了。 如果大家不太理解净现值,就想想贷款60年,需要多少付出多少利息就知道了,总共算下来利息要比本金要高得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买这样的房子呢? 主要有两种人: 一、缺乏金融价值的知识的人,而且把“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的想法看得太重。 那么,这些人在买房的时候,主要靠感性,不考虑房价的合理性。 这就像有很多人在微软股票48元的时候,还觉得微软股票是“价值投资”,一直在买。 等微软股票到了12元、而且根本没有上升能力的时候,才痛心疾首地觉得自己上当了。 而当房价太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心理上受不了,但是买房的心理就更加迫切。 二、炒房子的人,他们认为房子将继续上涨,等再翻倍的时候抛出。 就像微软股票在48元的时候,觉得微软还会高速成长20年,微软股票最少可以持有20年,等到时候再翻倍的时候抛出。 这两种力量汇集起来,就成为买房的主要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金融市场? 就是资金供求的市场。 鹦鹉学会了“供”和“求”,也就成了经济学家。 在过去,多头、空头争吵不休,都是在说什么“刚性需求”,或者说房屋空置,都是说的实业中的房屋概念,说的是房屋的供求,然后根据这些基本面的判断来判断金融市场,这些都偏离了主要问题。 人们没有考虑到资金面的供求,而左右市场行情的是资金面。 在股市里做庄的资金,有多少是有耐心一整年操作的一只特定股票的? 在一年内,基本面除了配合资金炒作,根本就没什么意义。 而通过资金的操作,金融市场在某一段时间之内,完全可以脱离基本面,演绎出独立的行情。 也就是说,好消息是好消息,而坏消息是更好的好消息。 如果不理解金融这个特性,一切都是在“雾里看花”,“纸上谈兵”。

  

  给大家出两道小学数学应用题:一、一个装满水的水池有一个进水阀及三个口径相同的排水阀。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一个排水阀,则30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两个排水阀,则10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问:关闭进水阀并且同时打开三个排水阀,需几分钟才能排完水池的水? 二、 一个蓄水池底部有一道裂缝,满池水40小时全部漏完。甲、乙两个进水管,水池蓄满水后,经过30小时,开始打开两个进水管,12小时后水池注满。关闭进水管后,又经过10小时,打开乙管,经过6小时后水池注满。如果把水放掉,把池底裂缝堵好,甲、乙两管分别单独注水,各需几小时可把水池注满? 在我在小的时候,总觉得出这些题的人脑子有毛病(虽然我非常善于小学数学,套用沃尔玛的口号:always 99-100,always)。 但是,工作了以后,我才知道,我小学数学学得好太重要了。 看着资金进水管、出水管,大概就知道股市走向了。

  

  在金融市场,水管子是相互连接的,而且是此消彼长的,最后是要回归理性的(也就是基本面)。 比如说,在2007年之前,大戏的主角是股市,房市是配角。 在这场戏中,很多人把自己过去的财富积累,在最高朝的时候投到了股市。 在股市升到5000点之上后,无数的人们开始把钱投入股市,或者通过购买基金进入股市,引发基金销售异常火爆。 当股市达到6000点时,更加引发人们空前高涨的信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石油股价在40多元、30多元的时候,大量散户在对中石油股票进行着“价值投资”。 到了20多元的时候,无数人认为股价已经严重偏低,相信它已经不可能再跌了,于是把自己的积蓄投了进去。

  

  在某一段时间,强者恒强。 到2009年,大戏的主角变成了房市,股市成了配角。 在2008年,股市和房市都经历了相对低朝时期。 不过,房市的表现似乎要远远强于股市。 当股市下跌了差不多3/4,房市仅仅有少部分下跌。 到了2009年中,房价强劲反弹,后来屡创新高,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楼上再向上。 但是,股市表现却相对软弱。 在房市已经回到历史高点的时候,股市反弹到3000点左右的位置,相对于最高点时的1/2。 房市在2009年的“大戏高朝”中,成为不可置疑的主角,成为亿万人们关心的首要大事。

  

  展望2010年,房价上涨的空间估计不是很大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房价并非名义货币房价,而是实际价值房价,比如说一平方房子和一吨大米的比价。

今天出去玩了玩,回来又跟网友沟通,没有时间写东西了。 想想把本来去年准备写了将近一部分的有关“应对经济风暴”的书的部分内容贴出来,凑凑数吧。

  

  当时,我研究了华尔街,感觉到华尔街太坏了,让世界人民都损失惨重,大家都应该严厉地批判他们。 再说一次,求各位网友理性跟贴!!!

  

  第二章 华尔街盗贼与劣质经济增长

  

  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历史、声誉卓著的雷曼兄弟公司突然宣布寻求破产保护。 从此,次级贷款以超乎人们预料的方式升级,华尔街开始了“大地震”,并开始引发全球金融和经济的“海啸”。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华尔街的崩溃。在一夜之间,华尔街从无可匹敌的强大,衰弱到难以靠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它必须寻求破产保护、寻求被兼并的保护、或者寻求政府保护,否则无法生存下去。 它不仅仅需要美国政府,而是需要世界各大国的政府共同拯救它。

  

  即使再巨大的财富,盗贼可以让它化为乌有。 人们获得财富、积累财富非常艰难,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历经困难挫折。 但是,人们赔钱很容易。 如果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端是失败的全部。 站在世界经济塔尖100年的华尔街,突然重重跌落,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和经济“海啸”,让所有人都难以估量其损失。而这些事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开端,就是让盗贼掌控华尔街。 盗贼掌控的华尔街不仅让美国损失惨重,而且把整个世界经济都拖入“泥潭”。 而因为华尔街的盗贼,中国人民也损失惨重。

  

  让盗贼掌控的社会,是无法持续的社会。 盗贼只管制造表面的“繁荣”,尽可能把“泡沫”吹大,并从“泡沫”中盗取财富,而不管“繁荣”过后的崩溃。 华尔街从20世纪早期开始,逐渐变成世界金融中心。 尤其到了二战以后,华尔街似乎是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引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华尔街的强大有目共睹,它似乎是不可撼动的顶峰。 但是,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华尔街成为“泡沫”的吹鼓手。 而到2002年以后,“盗贼文化”开始全面腐蚀华尔街。 到2006年,它带着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

第一节 泡沫鼓吹者

  

  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沃伦 巴菲特在公司的年报中曾经抨击华尔街,提出了“没有鸟的林子”的理论。 他说,“公元前600年,伊索提出来他对投资久经考验的洞察,就是一鸟在手值二鸟在林……没有什么能够像大剂量的易得之财(effortless money)更能够使理智麻痹……财富转移经常大规模发生。 通过无耻地贩卖没有鸟的林子(shamelessly merchandising birdless bushes),推广者在最近几年将巨额的美元从公众的口袋中搬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伙伴和朋友)的钱包中。 事实是,一个泡沫市场允许创建泡沫公司,而这些公司更多地在考虑从投资者那儿赚钱,而不是为投资者赚钱。 归根到底,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老式的连锁信(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击鼓传花”-作者),而很多渴望赚取手续费的投资银行家们扮演了热情的邮差。 但是,每一个泡沫都有一个针在等着它。 当两者最终相遇,新一波投资者学了一些非常老的教训: 首先,很多华尔街的人-一个质量控制并不被重视的群体-将卖给投资者任何他们会买的东西;第二,当投机看起来最容易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 。

  

  巴菲特的话概括了华尔街的盗贼掌控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因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华尔街开始了“垃圾债券”等一些金融衍生证券热。 但是,当时由于几家大金融机构做衍生证券亏损而破产,还有“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入狱,所以这个热度并没有明显超出华尔街。 但是,拥有最多金融精英、对金钱最为敏感、拥有巨大“胃口”的华尔街不会甘于寂寞。 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寻新的热点,并从中“掘金”。 而他们“掘金”的方式主要是“价值发现”和“金融创新”。 这个时候,互联网开始进入华尔街“掘金”的视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贪婪者。 到九十年代后半期,互联网开始走红。具有敏锐嗅觉的华尔街行动了起来,鼓吹互联网的美好未来,引导投资者投资互联网。 “新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眼球经济”等前卫的词汇创造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从1997年到2000年间,美国媒体也在天天“吹”大互联网泡沫。 新闻报导总在说,一些普通员工因为中小型高科技公司上市而一夜致富的消息。 而这些公司大多和互联网有关,也就是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员工都有股权,而公司一旦上市,股票价格往往飙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成功故事”刺激了其他人赚钱的欲望。

  

  在狂热前面,理性总是很苍白。 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指出,美国股市存在“非理性的投资热情”。 从199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专业机构都警告说,互联网公司的泡沫快要破裂。 但是,华尔街有一批像“网络女王”这样投资分析员,他们因为鼓吹互联网而走红。 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不顾当时“泡沫”已经很严重,而只顾鼓吹美好前景。 于是,在公众面前出现两种人:一是像“网络女王”那样热情似火的人,他们用前人获得财富的经验做“榜样”,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而另外一个人像格林斯潘那样,感觉冰冷、缓慢、迟钝,只谈理论,不讲现状,给自己“泼冷水”。 而且,格林斯潘和一些投资分析员喊“狼来了”已经好几年,但是股市还在持续上涨,让很多人错过了机会。

  

  现实说明,那些热情似火的人往往能够赢得大多数“观众”。 因为他们点燃了人们的希望。 或者说,他们满足了人们喜欢被“忽悠”的“需求”。 即使格林斯潘这位拥有巨大权力、德高望众的老专家,人们都不愿意听他“泼冷水”。 同样德高望众、拥有长期成功经验的老专家、“股神”巴菲特也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人们已经认为他的投资理念、他所投资的行业已经落后于时代。 所以,人们纷纷抛售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其股票价格陷入低迷。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和其他一些机构以理性“唱衰”股市、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基本上置之不理。 而无数人在听着网络投资分析员的热情“布道”,跟随他们的投资建议,加快了投资互联网的步伐。

  

  “现实”也让格林斯潘和巴菲特们显得“苍白无力”。 当时,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随着股票市场一路走高,众多的美国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数万亿美元的回报使得消费者和公司企业都大把大把地花钱。 投资者和广大股民像服用了兴奋剂,越炒越上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普通公司只要加上.com后缀,再建立个网站,立即就会受到追捧,变得身价百倍。 大部分的传统公司都恐慌起来,害怕自己因为落后于网络时代而被淘汰。 在1999年底的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因互联网科技而发家的富翁几乎占据了大半的位子。当时,在美国硅谷,每天有64个亿万富翁产生,同时有无数个百万、千万级的富翁出现。

  

  当然,巴菲特说到“没有鸟的林子”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在美国政府巨额投资“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的美好前景。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美好的前景就只能是个“白日梦”。 人类已经有过太多的美好愿望,而绝大多数愿望导致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灾难。 互联网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没有能力去市场上赚钱。 所以,大多少互联网公司都在“圈钱”、“烧钱”。 或者说,通过让投资者“水中望月”,给投资者“画饼充饥”,这些公司获得资金,维持运转。

  

  “圈钱-烧钱”是最容易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个公司只需要“烧钱”,而不需要去市场上竞争,不需要通过竞争赚钱,那么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人们不会赚钱,还不会花钱吗?因为没有办法去市场上赚钱,那么就只能从投资者那儿“圈钱”。 而“圈钱”的前提是“烧钱”。于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形成了:烧钱-圈钱-烧钱。于是,“烧钱”的竞赛就产生了,谁“烧钱”越多,似乎前景就越好,“圈钱”的可能性就越大。 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公司“烧钱”到公司上市“圈钱”的那天。 上市后,风险投资以高价卖掉手中的股票,获得十倍百倍的回报。 而新进入的股东则继续支持公司“烧钱”。

  

  当然,股东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能够总是看着互联网公司只有“烧钱”,没有赚钱。 随着股东的耐心越来越到极限,需要看到公司的收入。 这时候,不同互联网公司就开始串谋,相互购买对方的服务,产生帐面的收入成长,以应对投资者。 这种行为就像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喜欢夸耀勇气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有一天,两个人突然在路上碰到了,就说,“一起喝酒怎么样?” 他们就一起喝酒。 喝了几斗以后,说,“找点肉吃怎么样?”一个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还要到哪里找肉呢?也就找些调料拌肉就行了”。 于是,拿出刀来,相互吃对方的肉,一直吃到死了才停止。 而互联网公司相互买服务,就像这两个夸耀勇气的人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互联网公司都不是拿自己的钱,而是通过交换各自投资者的“肉”来“相互而食”。

  

  “圈钱-烧钱”的模式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现金分红。 美国市场对于传统公司分红派息的要求很高,很多企业即使是亏损,也要进行现金分红派息。 2007年,通用汽车巨额亏损,也没有说停止分红。 2008年通用再度巨额亏损,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才宣布暂停分红。 但是,互联网公司是“新经济”。 它们的“新”就在于,只从投资者口袋中掏钱供自己来“烧”,而不需要像传统公司那样,从市场赚了钱,然后拿出现金来给股东分红派息。 既然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拿钱,而不必给投资者回报。 那么,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只要绕过了现金分红,这些公司就多了好几年的生存时间。 如果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圈钱”,而不需要给投资者进行现金分红,那么在财务帐目上就可以“大做手脚”。 普遍的就是,把大量的费用当作投资。 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做帐,做出漂亮的“成长曲线”。 而上市之后,就可能会出现“第一年赚、第二年平、第三年亏,第四年破产”的情形。 但是,因为有了三年的“腾挪”时间,所以这些公司就尽可能在把帐面数字做大、做漂亮。 这样,通过描绘更大的“馅饼”,继续给股东希望,并再三从股东那儿融资。

  

  但是,当人们狂热的时候,谁会注意这些“小问题”? 在互联网公司的“靓丽表现”推动下,1999年,代表高科技股票行情的纳斯达克指数上升了84%,至2000年3月10日前又上升了24%。当时,纳斯达克只是刚刚到达5000点,但是不少人已经开始鼓吹,要赶超当时已经过了10000点的道琼斯指数。投资者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对股市预期极度乐观,人们已经感觉不到泡沫了。很多热门的高科技股还没有利润,甚至连收入都没有的时候,股民们就趋之若鹜。 美国的股票市场处在一种极端“兴奋”状态。虽然美联储自1999年6月以来已5次提息,意在冷却过热的经济。但是,新进入的投资者们看到前人已经赚到手的巨额财富,被利益的诱惑冲昏了头脑,失去了对其它方面的考虑,还在往股市里投资。

  

  热情最终要让位于理性。 “出来混,欠下的总是要还”。 2000年4月的第二周,美国三大股指遭重创。当周,纳斯达克总计下跌25.3%,是有史以来美国重要股指在一周内下跌的最高纪录,超过1929年发生“黑色星期一”的那一周,也超过1987年发生股市大崩盘的那一周。标准普尔500和道•琼斯指数也分别暴跌10.5%和7.2%。纽约股市的投资者在一周中损失逾2.1万亿美元。 仅仅在这一周内,一些科技股的跌幅就高达70—80%,有的甚至跌幅超过90%。 之后,纳斯达克持续下跌,曾经跌到1200之下,整体跌幅接近80%。

  

  当困难时期来临的时候,盗贼就开始现形了。 当“击鼓传花”不能持续,互联网公司就必须依靠从市场赚进来的“真金白银”生存。 这个时候,能够发展的强者,与“忽悠”投资者的“盗贼”之间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实际的赚钱能力,所以大量互联网公司从2000年开始,纷纷关门,“烟消云散”,结果是很多人“血本无归”。 而“倒闭潮”在2001年达到高峰。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的报告指出,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破产数目打破了历史纪录,总共有257家上市公司宣布破产,破产公司数目比2000年提高了 46%。到2001年底,美国个人破产申请激增52%,达到1464961宗。

  

  当强者被腐化为盗贼的时候,投资者成为受害者。 2001年12月2日,曾经“辉煌一时”, 股票市值曾高达800亿美元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 这时候,安然“金玉其外”的盖子被揭开,做假帐、关联交易、虚报利润,并牵扯到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 安达信作为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本来应当是投资者的“看门狗(Watch Dog)”。 它应当通过严格的会计审计,监督上市公司的帐目,揭露营私舞弊的行为。 但是,在接受了安然公司的好处之后,它与安然公司“同流合污”,一起欺骗投资者,让投资者失去了应有的依靠。 2002年6月26日,市值曾冲破1960亿美元的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因虚报利润38亿美元而被指控起诉,后来破产。 再加上倒闭的环球电讯,它们成为“互联网泡沫”中,通过造假等方式,欺骗投资者的典型企业,使无数投资者受害。

或者说,在一个不道德的环境中,弱者总是“最受伤”。 安然等企业中的盗贼通过诈骗可以“辉煌一时”,而结果是导致这些企业无法持续经营。 虽然其中的一些盗贼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毕竟造成了巨额损失。 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只看到这些盗贼掌控的公司的“辉煌”外表,并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 但是,当这些公司崩溃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贬到一文不值。 不仅这些投资者损失惨重,就连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在雷曼兄弟倒闭的时候,都措手不及,眼看着自己的数亿美元就“付之东流”了。

  

  有时候,最“温暖”的现实可能都要比最“冷酷”的言辞要“冰冷”一百倍。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可以不接受。 但是现实“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只能以“赔钱”的方式接受,而且是很痛苦地接受。 广大股民不仅仅在倒闭的上市公司赔钱,就是在科技“蓝筹股”上也赔了大钱。 加拿大的“北电网络”曾经是网络设备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供应给互联网公司网络设备。 在互联网火爆的时期,北电大量赊帐给互联网公司,卖它的设备。 互联网公司自然是大规模赊帐“购买”。 随着北电销售的“爆炸式”增长,它的股价曾经达到过100多加元,总市值占到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的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北电的大量应收帐款成为坏帐。 北电网络的股价一路下行,最低不到1加元。 而无数加拿大人购买了它的股票,有很多还是在100加元之上购买的,守到1加元的时候,亏了99%,几乎等于“血本无归”。

  

  第二节 华尔街盗贼

  

  对于人们来说,赔钱往往是敲响了警钟。 赔钱实际是警告人们,现有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已经不能持续。 所以,人们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不改变的话,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人们会由赔钱变成赔大钱,再演变成“血本无归”。 很多人在赔钱的时候,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能够扛过去。 但是,历史一次次地证明,“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结果往往导致自己陷入难以应对的困难与危机中。

  

  赔钱就像“烂苹果”。 当一个苹果烂了之后,必须迅速捡出来,否则可能会迅速影响到一整筐的苹果,导致整筐苹果很快都坏掉。 当盗贼掌控华尔街的时候,华尔街在最初通过“互联网泡沫”毁掉了很多投资者的财富。 但是,这些盗贼并没有真正被清算,所以盗贼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而且,华尔街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没有从大量投资者赔钱的事情中吸取教训。 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将手伸向银行系统。 引发了规模更加巨大的危机。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级贷款”、“次级债”、“次贷危机”这些陌生的金融词语突然闻名世界,闯入人们的生活中。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因为这个复杂难懂的概念而“急转直下”。

  

   “次级贷款”、“次级债”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即使金融业人士,理解起来都需要一定时间,就不要说普通人了。

但是,所有的复杂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本质。 次贷、次级债指的是,借钱给信贷情况欠佳的人,让他们买房、消费。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曾连续十余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降到1%。 因为利息的猛烈下降,导致美国债券价格大涨,并带动与债市紧密关联的房地产,引发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在此情况下,美国的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推出Subprime Mortgage(即次级按揭、或次级贷款),以高于市场的贷款利率,向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提供物业按揭贷款,而首期款则往往由发展商代为垫付,也就是“零首付”。 这种贷款产品的问世,一方面使以往无力置业的人士,就可以随时取得贷款、购置物业甚至拥有豪宅;另一方面促使物业需求更加旺盛,房价进一步上涨,金融机构的业绩也更加亮丽。

  

  谁是“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 说白了,就是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给他们“零首付”的贷款,让他们去买房、去消费。 中国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 这句话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穷人的还款能力差,当我们借钱给穷人的时候,别说他不想还,就是想还的话,他有能力还吗? 所以,一旦借钱给穷人,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 但是,在“次级贷款”中,华尔街假装这些无力还钱的穷人有能力还钱,然后把钱借给这些穷人。 当走到这一步,华尔街已经从最初“互联网泡沫”的“吹鼓手”,已经沦落为不折不扣的骗子、盗贼。

  

  股市与银行的差异在哪里? 如果说,股市是社会的皮肉,那么银行就是筋骨和血脉。 人们在股市投资赔了钱,经常就像是瘦身,虽然心理上经常难以接受,但是还能正常地活下去。 整个社会经济可能会一段时间下滑,但是还能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银行系统受损,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伤筋动骨”、“大伤元气”,甚至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引发整个社会经济的瘫痪。 “互联网泡沫”是股市层面的问题,而“次贷危机”则已经侵入到银行系统。 而当年华尔街在榨干股市投资,将手伸向银行系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问题华尔街从“吹鼓手”向“盗贼”的转变。

  

  如果说,“互联网泡沫”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烧”的是人们的“余财”; 而“次贷泡沫”则把很多穷人拉入了游戏,同时吞噬的是社会民众放在银行中的“保命钱”。 在“互联网”游戏中,有钱人投资,让少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去赚钱。 最后,这些有钱人亏了,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还仅仅是财富“减肥”、经济减速,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但是,“次贷泡沫”把在银行系统中应该安安静静放着的钱,也调动了出来。 在大多数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些钱“借”给了很多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同时,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把这些给穷人的贷款包装成为“次级债”,卖到了全世界。

  

  次贷引起了“房地产热”、“消费热”等美国经济的整体过热。 如果把互联网热比喻成局部发炎,那么房地产和消费热潮就像全身高烧。 互联网的局部发炎只是引起有限的疼痛; 而“房地产热”、“消费热”就像全身发高烧,会引起整个人的休克昏迷。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一个统计,过去5年,发达国家的楼市总值由30万亿美元升至超过70万亿美元,升幅相当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这次楼市泡沫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股市泡沫(历时5年、升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80%)和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股市泡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更加膨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