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转帖) -- hzwj200

共:💬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六、医疗与健康 (续:利益的思考)

六、医疗与健康 (续:利益的思考)

  

  人们总有个误区,好像财政应该是为所有人服务的。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所有的财政都是为了利益阶层服务的。 财政本身也就像是公司一样,要考虑到收支,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而且,任何一个地方的财政都是非常紧张的,从来没有宽裕过。 进来的钱总是那么少,需要花钱的地方总是那么多。 所以,开源还是节流,这总是个问题。

  

  如果能够看到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两条线,那么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经济政策,就一目了然了。 未来出什么政策都不觉得奇怪了,发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就会觉得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是生活中真实的社会经济中,而不是生活在书本、报告和口号中。 真实的社会是一个实际利益的世界,而书本是一个精神的世界。 如果不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就等于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文盲”。 在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也会觉得处处不对劲,而且经常是处处碰壁。

  

  比如说,对于欧美日国家来说,医疗、教育、失业救济和养老等问题,都是国内吵得不可开交的问题。 财政预算中绝大多数的钱,都花在了这些地方。 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的解决,经常决定一个政府能不能上台。 上台之后,能不能受欢迎,并且能不能连任。 这在其它的一些文章中说的很多了,而且有专门的文章谈论美国的医疗系统问题,我这里就不做太多的重复解释。 我只是通过简单的引子,来阐述关于中国医疗的问题。

  

  奥巴马能够上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倡导医疗改革。 因为,美国财政花费了太多的钱在医疗上,但是在发达国家之中缺失“声名狼藉”。 很多人在支付了昂贵的医疗税收和费用之后,得到的是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各环节割裂的一个医疗系统。 这让无数人希望“改变”。 但是,奥巴马上台后,从最初的极为受欢迎,在一年内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执政失误,而民意支持率很快降到50%以下。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人并不认可他提出的实际的医疗改革方案。 反正,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方案都让大多数人不满意。 大家只能在激烈争吵的过程中,获得一个相对妥协的结果。

  

  无论如何,既然医疗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美国政府也就把钱花在医疗上。 看看奥巴马的新财年报告,虽然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一个天量的水平,而且奥巴马也表达了对财政赤字的极大担忧。 但是,在具体的预算分类中,未来的医疗开支预算计划将要迅猛地增加。支持医疗制度的运转,让更多人对医疗系统满意多一点。 或者说,花钱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医疗系统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不花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美国财政必须得多花钱,加大医疗系统财政预算,为有一个好点的解决方案打基础。

  

  增加一方面的开支,必然要减少其它方面更大的开支。 在美国财政增加开支的同时,希望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获得收入的增长,支持医疗开支的增长。 在经济转差的背景下增加税收,也就意味着,美国的企业和个人就更穷了,地方财政也更加“捉襟见肘”。 那么,地方财政必须要削减开支。 关键问题在于,削减哪方面的开支。 因为世界上都一样,每个财政都是“软的欺、硬的怕”。 削减开支肯定要“柿子捡软的捏”,从“唐僧肉”开始,狠狠地砍下去,才能够实现预算的可持续性,减少地方政府破产的几率。 各地方财政不能都像加州那样,以地方财政破产为名,要挟联邦财政,从联邦财政获得好处。

  

  削减财政开支经常就意味着减少城市维护费用,这是屡试不爽的结果,是随时可以砍一刀的“唐僧肉”。 美国人对城市的变迁习以为常了,往往也对城市的起起落落熟视无睹。 19世纪的不少小镇都已经被废弃,人们觉得很正常。 即使底特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废墟,即使“钢铁生锈带”明显没落,对于美国人来说也并不是那么的痛心疾首。 因为,美国的人们大都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所以,城市的兴衰虽然可能会引起很多人都长吁短叹,但是仅仅是感情上的感叹而已,人们并没有真正把这些事情放到心里去。 所以,如果跟着镜头去美国看“钢铁生锈带”,人们可能会感觉到美国已经成为“没落帝国”。

  

  但是,美国人在不特别关心城市面貌的同时,却是特别关心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失业救济等方面,每个人都关心自己是不是受到公平的对待,自己有没有得到应当享受到公共福利。 而他们的利益诉求会被反映到他们的议员那儿,所以在国会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同议员代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利益,对这些问题相互进行激烈的争吵。 尤其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利益的法案和预算,这样的争吵经常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而且,不少议员经常会抛开党派观念,强烈表达自己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 所以,人们能够看到,在民主党的克林顿时期,在争论一些焦点式的重要法案时,经常有民主党的议员脱离民主党的立场,参与到共和党的阵营中,共同反对法案;同时,一些共和党的议员与多数民主党采取相同的立场,反对共和党的反对。

  

  中国跟美国有明显的不同,中国人是好面子的。 所以,中国人民的代表们在讨论议题的时候,不会像美国议员那样,斤斤计较一些个人的很小的利益得失,大家普遍以利益大局为重。 所以,代表们都赞成将国家建设的更美好,将城市建设得更辉煌。 只有把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这些代表中国形象的城市建设好了,做得更大更辉煌,才能够让很多中国人感觉到自己更自豪。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人也随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去了底特律,看到了底特律的萧条、甚至荒凉。 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人们都感觉自己充满了信心。 很多去了欧美等大城市的人们,经常也会感慨那些大城市也不过如此。 他们的高楼大厦往往集中在一小片地方,出了这一小片地方,大都是有点像农村的house区。 而再看看北京、上海等地,高楼林立,多个区域都是大型的写字楼和高档商场混合体。

  

  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基本上不值得一提的医疗系统上了。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人们想得到什么的话,总要付出代价。 中国的城市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城市一百多年才完成的建设历程,而且规模经常还要大,不少高楼还要更高档,高楼中的灯饰什么的,不少也是顶级的。 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在过去十几年建造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未来还要把这些城市以高速铁路连接起来,这等于是再造了一个中国。 另外,据说美国人都来坐了京津城际高速列车,感受了中国的先进铁路。 更据说,美国人准备跟中国订货,从中国进口这些高速铁路,这是多么大的历史跨越。

  

  医疗系统跟这些巨大的建设变化比起来根本不值得一提。 而且,现在谈医疗系统建设、谈医保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因为,中国正在继续加大投资,在各个城市内修建更多的地铁、在城市之间修建高铁已经火车站。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开支,而且这是在中国持续建设的过程中,多增加出来的一块开支。 为了这块多增加出来的开支,国家和地方财政还需要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它们的建设。 而且,现在即使不增加投入也不行了,大量的资金已经投了进去,很多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有不少已经建设了很多。 如果不继续追加自己,那么这些项目就得停工。 过去的巨额资金就等于白投了。中国人是好面子的,如果出现“烂尾工程”,那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又跑题了。 所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应该是可以往后放的。 原因可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的财政都分轻重缓急。 既然大规模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刚性的、不可动摇的、举全国之力也要继续建设,坚持完成的。那么,医疗相对来说就是“软”的,可以往后放的。 这个政策清楚了,其它问题就完全迎刃而解了。 所以,即使是想要看病的人,也要配合国家大局,凑合凑合就算了。 当然,国家也没有说,不发展医疗保障体系。 而且,国家也在强调,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也正在着手建设医疗体系。 只不过,暂时因为建设项目资金用量太大,现有的资金都不够建设资金要求,资金只能够向建设倾斜,所以只能把医疗往后排排而已。

  

  况且,中国一直也没有真正的医疗保障系统。 在1990年代之前,城市中的正式职工确实有医疗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单位职工的孩子半价,有的单位好还可以费用全免。 虽然当时的医疗设备很差,缺医少药,大多数医院医生的医术也不精,不过仍然让人感觉得了病有地方去看。 但是,前面说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农村人口。 而在农村,就没有什么保障了。 大多数农村都是由赤脚医生、也就是土医生来给看病,偏远地区可能连赤脚医生的都没有。 那些离城市近的农民还好点,家里人病了以后,凑上一些钱,到城里看病。 离城市远的,家里有了病以后,就看自己能不能挺过去了。 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医疗保障系统一直也没有真正在全国建立起来。 那么,对于财政来说早点建和晚点建,关系并不是很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晚一点建对财政会更好。 比如说,美国不是没有医疗保障系统,其实客观地讲,美国的医疗保障系统也还不错。 但是,摊到每个人头上,人们的心理就不平衡了。 富人觉得自己交税那么多,但是大多数都让穷人浪费掉了;穷人觉得富人占据了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医疗应该是人人平等的,自己也应该享受同样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样的结果,就是迫使财政持续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更要求国家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使整个医疗系统在更公平的同时,也更加有效率。 如果国家处理有所偏差的话,往往会落得两头不讨好。 这样的财政和管理的包袱谁愿意背? 所以,对于中国财政来说,还是没有医疗保障体系更好一些,既省了钱,又省了麻烦事。

六、医疗与健康 (续:医疗/产业链)

  

  有一本书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 顾名思义,就是探讨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去哪里了。 这本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的书,引起了无数成年人的阅读兴趣,而且人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其实,如果人们的心理再成熟一些,可能思考方式就有所不同。 在利益竞争的世界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我是谁的奶酪?”

  

  孤立地看,这个问题似乎比较让人费解。 但是,放到医疗上,就变得非常切合实际了。 当我们病了的时候,我们将成为谁的“奶酪”? 其它的方面也类似,当我们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想买房子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股票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彩票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汽车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甚至当我们什么都不买,把我们的存款放在银行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所以,当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要考虑我们能够拥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先问问我们自己能否生存下去?

  

  回到正题上来,不论财政是否支持医疗保障系统,人们该得病还是要得病。 这就像不论有没有鞋,人们该走路还是必须要走路的。 不论这个世界多么大,国家多么辉煌,我们每个人都理想多么美好,但是如果我们个人得了病,那么什么都变得没有意义。 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在体温36度多的时候,可能会对未来踌躇满志、精力充沛、说话声音洪亮; 到了37度,他可能还在努力工作,还在拼搏,但是开始表现出力不从心,行动上开始萎靡; 等到了38度的时候,工作可能就开始从他的注意力中淡出,他必须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想想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39度的时候,他的心里估计已经没有了工作,世界也基本上消失,只剩下了自己和自己的病;40度以上的时候,即使强壮的人也只能基本上躺在床上,即使下床也已经非常虚弱,他的所思所想只有现在,有可能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还能存在,甚至连思想都开始停滞。 就这样,小小的4度的差异,就完全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既然人们得了病,就需要去要看病,看病就需要去医院。 相信只要人们有能力,当体温上了39度之上的时候,几乎没有不去医院的。因为即使是感冒发烧,39度的体温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担心的温度。 而且,要去医院看病,就尽量去好点的医院。 谁也不愿意因为看病不及时、医生不够水平,耽误了看病,导致生命的消逝。 而且,人们去医院的时候,经常也就意味着准备付出相应的代价。 尤其是一些大病,比如说做心脏手术等,做手术人就能活,恢复过来;不做手术,人就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准备拿着过去所有的积蓄,以及私人能够借到的钱,用来换取人们自己或者家人从疾病中恢复。 这也就是说,得病的人们成了医院的“奶酪”。

  

  于是,医院开始掌握了主导权。 当人们去看病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了医院。 那么,当医院掌握了主导权的时候,医院的态度就成了决定一切的关键。 而医院有两个选择: 一是,提供以成本为导向的服务,以公益的心为病人服务,治病救人。 这是医院这个形式从建立第一天开始,医生从受教育的第一天开始,就认为是应该为病人而付出,救治病人是理所当然的。二是,提供以利润为导向的服务,以利益的心为病人服务,治病赚钱。 建立或者掌握医院的人,也可以为了获取高利润,将医院做成具有非常高的投资回报价值的利益型机构。 这样的追求投资回报率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医疗产业化。 医疗产业化以利润为导向,通过对创造利润的各个医疗环节进行整合,通过医院来实现利润的系统,又叫做医疗产业价值链。

  

  2004年3月24日,《中国 经济时报》的记者刘树铎发表有关医疗商业运作的文章的时候,强调“要效率更要公/ 平”。 他访谈相关的医疗界人士说:“医疗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首先是要公/平,其次才是要效率,连产业化的概念都没想清楚呢,就来谈什么应不应该产业化的问题为时过早。让市场发挥其应该有的作 用,这是没什么错的,但如果把市场化理解为政/府应该逐渐的退出,让投资主体靠自己的经营行为发挥作用的程度越来越强的话,那就会有问题了,因为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共财政用于人民健康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政/府更应该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公益性的投入上,而不是说社会越发展,公共健康问题也越应该由个人行为来解决。”

  

  记者写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医疗已经成为“前景诱人”的产业链。 “人们普遍相信的一个论据是:目前中国的年人均医疗消费只有31美元,而美国年人均医疗消费4090美元,德国2339美元,德国与美国分别为中国的70 和130倍。在美国,医疗消费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4%。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大约为1万亿美元,中国为400亿美 元,只是美国的1/25。以中国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89404亿元计算,只要医疗消费能占到10%就是8900亿元,照此计算,医疗行业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有人预测,医疗机构迟早会成为“摇钱树”甚至支柱产业,只要成功的运作,无论是卖出还是寻找机会上市都可以带来丰厚和稳定的利润。”

  

  那么,公益型的医院是如何变成利益型的医院的呢? 最初,在人们的概念里,医院就是救死扶伤的公益性机构。 而打破这个概念,还是经历了一段时间,以渐变型的过程,完成了事情的转化,医院逐渐成了医疗/产业链的主导者。 这个渐变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 当时,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过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因为拉动“内需”的支出压力过大,所以中/央财政即使将大量本属于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自己手中,钱还是不够的,因此中/央财政开始了赤/字财政,并且发行了大量的债券。 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过大,财政就开始相应地削减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当然,也不能直接地告诉大家,因为拉动“内需”的基建投入过大,所以需要削减这些开支,然后让人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样的话,人们的情/绪就会不稳定,会变得心/神不宁。 在当时“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大家如果心神不宁,肯定就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局面。 所以,就要以比较好的包装,以很温柔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很乐意地接受。 比如说,提出医疗体制改革,让人们感觉到过去医疗的缺乏和不完善,因此需要改革,也就是后来的医疗/产业化。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然后大量扩招大学生,也就是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当然,人们还是相信领导的,所以为了国家的强盛,人们还是能够多付出一些,自己支付医药费、自己支付孩子的学费、自己支付住房的费用等等。

  

  上个部分说过美国医疗,关于钱的问题。 不论美国医疗改革的具体方案如何进行,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大幅提高财政支出,因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与奥巴马的政策相对比,减少财政支出的医疗改革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尽量维持现状,以不改变的方式“改革”。 当然,社会是快速变化的,维持现状的想法可能不行。根据刘树铎记者的文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投入总量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收费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在我国,占社会总人口不足2%的大中城市拥有 80%以上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1.6万家,床位总利用率仅为60%,许多中小医院的床位利用率更低至30%以下,而靠医院收入生存或真正赢利的医院还很少,上万家中小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社会趋势的大背景下,发生了重大一个事件,公共医疗系统开始被逼到了关键的转折点。 2003年,一种很小的微生物进入了人们的身体,非典全面爆发,人们才发现整个医疗系统如此“不堪一击”。公共卫生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很少有人具备前期卫生预警和协调组织进行疾病阻止的能力。 即使有人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无法组织和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为阻止疾病的蔓延而努力。在早期的隐瞒封堵失效之后,非/典面临全面失控的状态。

  

  在公共卫生系统之后,人们发现公共医疗系统缺医少药。 医院中缺乏基本的医疗隔离设备,有的人去医院的时候,本来只是输点软化脑血管的药品,结果被传染而死亡。 另外,很多医生和护士在投入非/典护理与治疗。 当他们投身于他们行动的时候,深知自己面临的生命危险程度不亚于在诺曼底登陆时的战场。同时,相关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全面脱销,消毒液和口罩全面脱销,各种杀菌食品脱销等等。 在医疗系统失效的时候,人们只能全面自我隔离,停止上街坐公车、停止去超市买菜等等,希望非/典能够过去,期盼非/典不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非/典之后,人们都知道,不得不对医疗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了。 当时,侥幸的是,非/典的消退就像爆发时一样,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消失。 但是,如果非/典再次来临,或者其它另外一种疾病来临,那么人们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对于人们来说,有个发达的医疗系统,自己才感觉到安全。 虽然人们都知道,一个发达的医疗系统可能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能让人们多点安全感,另外切实少点把自己直接暴露于危险之中的机会。 所以,经历了非/典之后,一直关注于经济的人们,开始迫切地感受到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那么,医疗系统的问题暴露之后,就需要来补救,让医疗系统更健全。 同时,财政的钱都已经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多余的钱给医疗系统,怎么办? (本部分未完)

六、医疗与健康 (续:医疗/产业链 2)

  

  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 什么是客户? 就是有能力消费来消费、并且愿意消费的人。 没有能力消费的人就不是客户,企业就可以将其拒之门外。 就像五星级高档酒店,可以随时拦住衣着不整的人,阻止其进入。 进入快餐店,不付钱的话,快餐店就不给吃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