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越南印象之一 -- hopeful

共:💬27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越南印象之一

上月底去河内开会,可惜时间紧,没能够在这个同志加兄弟的邻国好好游览一番,只好抽空拍了几张街景以做纪念

点看全图

到达河内的当天,天气非常好。从机窗望去,广袤的平原上河流纵横,村落散布,充满了生机。由于航班少,河内机场显得非常安静,而且除了机场的小楼外,周围没有一栋建筑,只有金黄色的草地和远山的轮廓。对于来自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这里真的很美。下飞机时我注意到整个停机坪只有两架飞机,因此当我拍照后再去办出关手续时已经落到队伍后边。我匆匆填写入境卡,可是我只完成一半的时候,一个军人走过来说“OK,OK”,边说边示意我赶快出关。我盯着他,指着填了一半的入境卡问“OK?”,这个军人不耐烦地摆着手“OK,OK......”。来前我还担心我的烂英语会过关遇到麻烦,现在看我是多虑了,事实证明只要会一个单词OK就足够啦。

点看全图

这张照片是在会场门口拍的,会议主办单位相当于中科院下面的一个研究所。研究所地盘不小,很大一个院子,主楼上面插着越南国旗。河内许多建筑都是这种米黄色,不知道是越南的传统色,还是刚迎接APEC新刷的颜色。

点看全图

从宾馆8楼房间窗户望去,没有多少高层建筑阻挡视线,河内市容一览无余。米黄色还真是主色调之一。这里的建筑多在东南亚传统之内融合了许多法国风格。在中国,无论首都北京还是偏远县城,二十多年的城市建设早已完全抹掉了传统的痕迹,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听说河内政府将完整保留老城,在它旁边再修一坐现代化的新城,真为他们庆幸。

点看全图

联合国驻越南办事机构。照片的左上角是很不错的一个越南传统饭店,便宜实惠好吃,不知道老外能不能习惯。我就是在去那里吃饭的路上发现和UN住邻居。然后突然想起不知UN在这里是散财童子还是人权大使?UN驻北京的办事处又在哪里?

点看全图

会场一角。那两天河内的天气非常好,据说最近几个月都是这样。天空漂亮极了,可惜我们却要开会,会场里一个老外就抱怨:Nice day. Why we are here?

点看全图

研究所的门房好像西双版纳的傣家小楼!大门两边各有一个,房内的墙上贴着一个鲜红的告示栏,估计写着什么安全准则之类的内容,最上边是一个大五星。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再熟悉不过。其实不止这些,会议的整个组织都与中国非常相似,开幕时候有政府官员来做演讲,开会时政府官员再外面接受电视台采访,第一天会议结束后竟然还安排了几个演员为我们演奏越南音乐。对我们来说是学术活动,对政府来说是政治活动,恩,双赢。

点看全图

中午偷跑出来逛街。这是研究所对面的一条小街,两边多是住户,间或有一些店铺。街上绿化很好,阳光从树丛见渗透下来,照着晾满了衣服的小阳台,蒙胧的景象让人觉得亲切无比。

点看全图

同一条小街上,虽然多数是古朴亲切的建筑,但是也有一栋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人对富裕的追求是永远挡不住的。据说越南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城市居民都分有各自的土地并在自己的地上修房子。由于地面有限,所以当房子超过两层时,看上去就非常细长,右边的三层老楼是这样,左边的新高楼也是这样。

点看全图

街角处的一栋民居,一层好像已经被改成店铺。

点看全图

这是一户有院子的民居,也是在这条街上见到的唯一有院子的住户,想来应该是一个富裕家庭。不过这家虽然院落精致,但和其它邻居比并没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据说越南社会比较和谐,这也算例证吧。真正吸引我们的是院子里那个小桥,显然它不可能有实用价值,但是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却可见一斑。

元宝推荐:佃户,
家园 花顶!

继续啊

家园 越南印象之二

点看全图

河内不同与中国北方城市,没有宽阔的街道和高大的建筑,也不象南方城市如广州那样杂乱拥挤。越南有8000万人口,人口密度不比中国低,但是在河内街头感觉不到这点,也许是城市化水平不高吧。小巧的建筑,明媚的阳光让我对河内有了许多亲切的感觉,正如这条小巷就仿佛是我曾住过的大院,走进去就能找到许多同学和朋友。

点看全图

还记得以前的爱国卫生运动吗?那时候这样的宣传画贴在学校每个教室的墙上,印在学生的课本上。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还学不学这些,反正“爱国卫生运动”已经很久没有听人说了。和母亲说起此事,她也有些感慨。她少时在农村经常被组织起来打扫卫生,我姥姥就负责催促、监督各家各户的卫生状况,虽然这工作讨人嫌,但是对改善农村的环境,促进人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的农村早已没人管这些事情了,希望爱国卫生运动能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内容。

点看全图

扯远了。河内的市容建设其实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瞧瞧路边这电线。这么低的高度几乎可以当秋千了。电线上纠缠的一陀陀的树枝莫不是鸟儿做的窝。类似的景象在河内随处可见,这还是在APEC刚结束不到一周的时候,想来以前可能更严重。

点看全图

再来一张可恶的电线。搞得我无论在那个角度都不能拍好这坐法国风情的精致的小楼。

点看全图

法国曾是越南的殖民国,这段历史给河内留有许多痕迹,CAFE就是一例。CAFE是法语词,指的是咖啡馆,这是同行的法国老外告诉我的,想来不会有错。法国对越南的影响不止与此,在河内可以找到许多会说法语的人,这也是法国老外告诉我的。我不懂法语,无法辨别真假,不过我没遇到会说汉语的人却是真的。

点看全图

CAFE遍布河内大街小巷,已经融入了越南人的日常生活,即使在这样简陋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小CAFE。逛街的同时我也同法国老外讨论越南的历史,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讨论越南历史显得有些滑稽,结论就是:我们走了,你们来了,然后你们走了,越南独立了。虽然我强烈鄙视自己的大国沙文主义,但是还是忍不住遐想一下:两百年前的河内,这些挂着CAFE的地方,是不是会挑个大幡,上书斗大一个字“酒”。

点看全图

无论愿意不愿意,越南都很难摆脱大国文化的影响,法国的烙印很明显,中国的痕迹则体现在细微之处。这是一家路边的小饭店,外观清秀典雅,门口房檐上挂着一个小灯笼,上面用镂空字体写着“合家欢乐”。越南用本国语言代替汉语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不过汉语的痕迹却无处不在。到了越南才发现vietnam的正确写法是viet nam,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字。越语虽然是拼音文字,但是其基本单位是字,不是词,这点与汉语相同。

点看全图

在河内呆了两天,竟然每天都遇到一场婚礼。婚礼台上都贴着红“喜喜”字。看来汉字在这里已经不再是语言,而是符号了。

点看全图

当然,中国对越南的影响不仅有好的,也有坏的,不仅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看看这个城市牛皮癣,让人忍俊不禁。这东西虽然破坏市容,但是它却清楚表明越南也同中国一样,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不归路。

家园 【报告!】有少量图片看不到。

可以试试这个

家园 花顶

家园 刻章办证,强
家园 越南印象之三

点看全图

十几年前,越南学习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成了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是街边的一个小贩,用自行车推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沿街叫卖。旁边还有一个挑担子的妇女也在卖东西。在他们后面有两个男子躺在系在树上的吊床里逍遥自在,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商贩太普通了,只有我这个异乡人才有兴趣看她们一眼。

点看全图

晚上九点多继续营业的一家衣服店。河内人的夜生活很丰富,后面还要再说。只要有人,多晚商家为了赚钱都会不辞辛苦。服装点里东西不少,不过店主还没有意识或没有资金进行装修,使得这些衣服看起来档次不高。旁边的大牌子上是价格,虽然数值吓人,但是并不贵。越南货币面值很大,单位为盾d,2000盾相当于一人民币,这些衣服看来好像都不到100RMB。越南货币面值大,我们七八个人吃一顿晚饭需要360000盾,说起来很麻烦,所以人们常常把“千”省掉,即使他们用英文说价格的时候,也常常这样。

点看全图

明星广告。上面是大美女,下面是大明星,貌似皮蓬,不能确定。越南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中,从机场到河内市区的路上,可以见到许多巨幅广告,不过没见到中国的。路边还有几家Canon,Panasonic等的巨大的合资工厂。看来日本人的触角早已伸到了越南。

点看全图

挪基亚的商店。手机在河内虽然没有完全普及,但是也挺多,据说信号还不能完全覆盖。不过几大手机厂商的专卖店到是很少见到,这是两天内我见到的唯一一家,也许我没逛商业街吧。

点看全图

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是商人的特权。瞧这个大碗茶摊子,摊主估计是退休在家的老太太,可惜没见到。经商应该是每个人的权利,政府应该尽力创造方便的条件,而不是处处设置障碍,动辄出动凶神恶煞一样的城管大队处罚。在河内的两天,我没见到类似国内城管大队一样的东西,不得不为祖国汗颜一下。

点看全图

这张照片说来有趣。拍照前,我的一个同伴先在另一侧拍了一张,然后我的相机又在这边“咔嚓”一下,理发的人看我时已经有些恼怒了。我赶忙冲他笑笑,算是赔个不是。他挺宽容的,冲我也笑了笑。我当时还真担心他扑过来将我扭送公安局。

点看全图

两个挑担女。感觉在河内干活的都是女人,男人都在悠闲的享受生活,看看前面那张街边服装摊贩的照片就是这样,希望是我的错觉,也许这与越南男女比例悬殊有关,也许女性承担生产劳动本就是西南一带的风俗。

点看全图

摩的司机。这是在十字路口的一角,司机抽着烟,悠闲地望着远方。虽然已开摩托载客为生,但是在他脸上看不出生活的艰辛,也许一天比一天好的生活让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当我拍完照后,他看到了我,伸出五个指头向我示意,意思应该是搭摩的收费5000盾,和2.5元RMB,不贵。

点看全图

存车处的退伍老兵。从年纪上来看,他们二、三是年前应该和美军,柬埔寨游击队或者解放军打过。左边闭目养神那位,不知是正在回忆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还是正享受现在着明媚的阳光,和平的生活。河内的摩托车非常多,自行车倒是希罕物。这个存车处有近百辆摩托车,只有一两辆自行车。摩托车反映了生活的进步,但是也带来许多问题。在河内过马路是需要一定胆量的,搭摩的更需要胆量。

点看全图

河内的小商小贩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卖金鱼的小贩。摊子很小,极不显眼,我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看见。有趣的是,摊主不知道在那里,难道靠在墙根晒太阳?市场经济深入河内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象打仗一样紧张地生活,这样悠闲的生活最好,希望永远这样。

点看全图

有卖鱼的自然就有卖鸟的,而且规模更大,这是一个鸟市。生意似乎不错,我注意到有人掏腰包了。

元宝推荐:佃户,
家园 哪些看不到?我重贴一下,我这里都能看到.
家园 越南印象之四

点看全图

在鸟市对面,就能看到几个玩鸟的人,大概在讨论鸟经。不过也可能是在算命,小时候常见有算命先生用小鸟叼制片给人算命,不知到中国的这种文化有没有传播到这里。又见到了“刻章办证”,哈哈。

点看全图

路边棋局,好像是中国象棋,中国的影响果然体现在细微之处。托下巴拿人大概被将军了,而且貌似贴身士象已经损失殆尽,局面不太好。观棋不语,这位旁观者棋风不错。这两张照片都是下午3、4点所拍,从中可见河内人生活的悠闲。不过干活的是女子,休息的是男子,越南妇女解放的任务任重道远。

点看全图

街心公园里休憩的父子。希望不是爷两在这里玩耍,做妈的去做工挣钱啦。

点看全图

河内有很多这样的街心公园,面积不大,种满了花草,有一些简单的活动器械,很象国内这几年到处搞的社区小广场,算是以民为本思想在市政建设中的体现吧。

点看全图

照片中这栋建筑很气派,前面还有一片开阔的广场。刚看到时以为是“人民大会堂”之类的场所,知道晚上10点多发现许多人从里面出来,好像电影院散场的样子,才推测可能是一个大型剧院。散场的时候我正好在这个剧院对面,黑呀呀的人群出来后,只听得一片摩托车的发动声音,然后就呼啦啦散得干干净净。

点看全图

河内的夜生活还挺丰富,晚上的街边还是灯火通明。摩托车川流不息,过马路的危险度一点不亚于白天。河内年轻人很多,很少见到老年人。年轻人都喜欢拉着靓女晚上出来兜风,构成了奇特的风景线。可惜这个相机拍夜景不好,飞驰而过的摩托车只能留下一个灯影。

点看全图

晚上是咖啡馆的黄金时间。在夜色里,闪烁的霓虹灯使咖啡馆更加显眼,各种风格的装饰使得我们也动了心,准备进去近距离体会河内人的夜生活。

点看全图

好大一个冰激凌。实际上这个广告牌并非如此醒目,不过用上闪光灯就成了这样诱人的效果。

点看全图

一家似乎新开张的娱乐场所,门口有几个年轻人忙着拉客人。我刚举起相机,就有人上来热情招呼我。我只好跑到路对面偷拍一张。

点看全图

看多了阳春白雪,来张下里巴人。这是一家啤酒店,据说在河内小有名气,就位于刚才那个“人民大会堂”对面的拐角处。算是河内的大排挡吧。上大学的时候最喜欢晚上拉几个狐朋狗友在路边的小饭店里吃饭喝酒,看来中国人是这样,越南人也是这样。

家园 真的,晾满衣服的阳台总让人有家的联想呢

仿佛还可以闻到饭菜的香味了。

机场让我想起了刚工作时候的北京空港,还真能找出类似的地方来。现在恐怕是不能了。

家园 越南印象之五(完)

点看全图

补一张越南货币——盾。亲切和蔼的胡志明爷爷须发皆白,一身中山装好不脱离农民的淳朴本色。越南的国徽和中国的极象,不仔细看还分不清楚。越南盾最大的特点是两侧透明的防伪标志,似乎是一层透明的塑料膜中间夹着水印。很有趣。这张钞票面值相当于50元人民币,揣着它,我们准备闯咖啡馆了。

点看全图

下楼遇到了法国老外,结果我们没去成那个有巨大冰激凌的咖啡馆。老外带我们去了大剧院对面那家在河内小有名气的啤酒馆。不得不佩服法国老外在河内的热情,如果我自己,肯定是不敢去那家路边的啤酒馆的,最多偷拍两张照片就过去了。

这里的啤酒3000盾一杯,杯子就像照片中那样,老板给些花生下酒,没有炒菜。喝的是河内本地啤酒,味道还不错,不过回去头疼了一宿,看来后劲不小。

喝酒时法国老外对旁边两个越南年轻人吸的水烟吸引了,很好奇,约我过去试一试。他先上。越南年轻人很豪爽,吸烟可以,要先干一杯,为法越两国友谊干一杯。两人二话不说,一饮而尽,然后争着付钱。国家间的友谊是打出来的,人之间的友谊是喝出来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点看全图

水烟,法语发音“噼啪雾”,不知道如何拼写。雾似乎是法文水的发音,类似water。实际上这个水烟里装的不是水,是啤酒,正确的名字看来应该是“噼啪比尔”啦。法国老外抽噼啪比尔的样子看上去象模象样,我以为可能和烟通过啤酒过滤后再被人吸入刺激性小有关。当我自己上去吸的时候,才发现这东西劲其实一点也不小,再加上我吸得太猛,一口气都抽到了肺里,结果在那里咳嗽了半天,着实丢人。好在我抽噼啪比尔之前和两个越南年轻人感情深一口闷的时候两杯酒下肚得非常利索,然后习惯性把酒杯反过来以示喝干,这个动作还算潇洒,没把中国人的面子丢得太大。

点看全图

就是在喝酒的过程中,我看到大剧院散场后那宏大的摩托车队挤满街道的样子。不久,啤酒店的人们也散去,只留下店主收拾东西,喧嚣了一天的河内开始进入梦乡。

点看全图

回宾馆的路上看到的一家建筑,门口挂满了牌子,很象国内某政府机关门口。

点看全图

第二天再一看,原来是个寺庙。那挂着的不是机构名称。好像是门口的对联。

点看全图

放大看看,不禁哑然。拼音文字如此写法着实罕见。联想起韩国将汉城改为首尔的做法,其实中国周边国家在摆脱中华文化影响上都很默契。生存在大国边上的小国总面临着矛盾,如何吸收先进文明有不失去自我确实是一个永远的挑战。想起在飞机上看到一个越南民间传说“从前天上出了两个月亮,害得人们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没有精神工作。一个年轻人在妻子的帮助下,从西山取来虎骨,从东山取来豹筋,制成神弓,射下一个月亮,恢复了人间的安宁。后来他带着妻子搬到了月亮里居住,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对大国文化的有修改的吸收大概是最常用的办法了。

点看全图

以前对越南的印象很象这辆老车,这种印象和80年代大量接触的越军形象有关。

点看全图

今天才发现,越南的形象早已不是那量老车所能代表。越南,以东方民族的韧性,从身边的大国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同时有努力保持自身文化,一路走来,早已发生巨变。相信越南的明天会更好,祝福他们。

家园 逐篇送花

不错,看来越南人人都应该是百万富翁了

家园 越南不错,回头找机会去看看
家园 胡志明市受法国的影响更大?

好像几年前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有一个专辑就是越南,隐约记得胡志明市受法国影响更大。说来有趣,法国人愣是在这个稻米之乡给一些越南人留下了喝咖啡吃面包的习惯,还是很地道的法式面包

家园 日本有阳台晾满衣服这样的街景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