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问一个人均寿命与饥饿程度的问题 -- flyingcatgm

共:💬28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问一个人均寿命与饥饿程度的问题

网上看大家对前三十年的描述,印象是那时生活是很差的,粮不够,没肉,没油,象冰冷雨天就说过,即使在鱼米之乡也存在着普遍的饥饿现象。

但看人均寿命的话我国49年是30几岁,而世界平均水平好象是40多岁,而7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均寿命增长到65岁,反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好几岁,(数字都是记忆)这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要么是数字有假,要么当真是一定程度的饥饿有益于健康??

对了,我爷爷就是70年代中期去世的,60多岁,死于胃癌。

家园 营养不良与吃7分饱是不同的
家园 提这种问题不觉得露窃么?

您是不是只从网上得到信息,听说过去有人挨饿什么的。

说实在的,上一辈人挨过饿的事实,从亲人的直接教诲中可以看出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不是我觉得您说话欠考虑的主要原因。

您提出寿命的增长和饥饿的关系,难道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只发生了饥饿或者不饥饿这一个事实,没其他的事情了?下层人士医疗的改善,科技的提高,卫生环境的重视、养生知识的普及都不算数了么?再说,如果挨饿当时没有饿到一定程度,损害器官什么的,有什么理由证实挨过饿可以影响寿命?挨过饿又活的很长的人多的是,拿这个否定挨饿从科学到感觉上都没有道理。挨过饿和长短寿恐怕没多少关系。

您信口就说了一个挨饿能提高寿命的说法,意图来说明有饥饿现象的说法是荒谬的,对不对?可这正好说明了您的提法的荒谬。您想想,我可不可以说,解放以后,穿长袍马褂的没了,寿命提高了一辈,看来长袍马褂对于寿命真是不一般的损害啊!这里有什么问题,您自己想吧

家园 没挨过饿的是理解不了的:))))

我初中时的班长父母双职工,有次中午看见我和几个农村来的同学端着搪瓷碗吃蒸饭,薄薄一层玉米碴子掺和着几粒大米上横卧着几块硕大的红薯,就着几片咸菜,满脸鄙夷之色,他不知道我们这些农村里来的一天其实就只有中午和晚上这两顿,家里还未必能吃这么“好”呢,一叹。我们显然与这些家境好的,没吃过苦的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家园 you are too young

sorry not to be able to input Chinese right now.

If you were born after 80s, I can understand you may never feel the lack of (good) food. But if you were born in the mid 70s like me, you should still remember the time when there was not enough meat (unless your family was richer than 90%). Talk to y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and you can easily learn about the years between 1949-1978, especially during the so-called 3-year natural disaster.

家园 其实体会挨饿是很容易的,

就是有些人连抽出一两天来作这个小实验都不肯。

前两周我工作熬夜,等饿的时候发现没地方找吃的。在饿了一晚上之后想起这些关于大跃进到底饿死人没有的讨论,心说,饿一晚上就这个感受,饿一年是个什么感受?非要把人饿死才算德政吗?

家园 挨过饿和长短寿是没多少关系

但是一直,普遍地挨饿和长短寿就有关系了吧?如冰冷雨天网友描述的,就算七十年代鱼米之乡也存在着普遍的饥饿现象(俺是这么记得,也许俺记错了?)。这种情况下俺怀疑当时人均寿命数字的真实性您可以理解吧?,您怎么倒以为俺的意思是有饥饿现象的说法是荒谬的来着?

结合其他网友的反馈,或者说当时的挨饿是能吃七分饱,而不是营养不良?

家园 您再好好看看早生华发里面的回复

有您想要的答案:

下层人士医疗的改善,科技的提高,卫生环境的重视、养生知识的普及

这些都是平均寿命提高的原因,但不表示饥饿不存在。

BTW,没有类似的经历,有疑惑很正常的,可是你文章最后的推论太轻佻了,缺乏对过去的尊重,对河里的很多人来讲那是很沉重的事情,决不是“健康”范畴的话题。

家园 说得好,我记得小时候每周吃只鸡被全校同学羡慕呢

1982

家园 饥饿和平均寿命之间唯一相关是个伪命题

首先正如早兄所说关于平均寿命的变化,饥饿不是唯一的变量.

其次考虑到时代关系,49年和70年代中期的国际环境和非正常死亡率有没有考虑在内?抛开具体环境比较世界平均寿命和国内平均寿命是没什么意义的.

最后,即便假设饥饿是平均寿命变化的唯一变量,那么70年代中期短缺经济下我国平均寿命65岁,而2004年我国国民平均寿命达到72岁.恰巧证明了短缺经济时代对我国国民平均寿命的负影响

家园 每周吃只鸡完全符合我对地主老财的想象亚

特别是90年代以前

家园 自己无意中在否定自己

下层人士医疗的改善,科技的提高,卫生环境的重视、养生知识的普及这些都是平均寿命提高的原因,但不表示饥饿不存在

我只想对有经历(和狡辩精力)的人探讨一下,“下层人士医疗的改善,科技的提高,卫生环境的重视、养生知识的普及”是如何实现的?需要不需要一定的人力借助一定的物力(当时可是没有机械化电动化自动化信息化这些物力条件)——改变一定的物质环境,还是只是空口说白话就改善了就提高了就普及了,或者干脆就是象征性地重视就可以办到。在饥饿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调动人力,如何保障饥饿条件下的人力使用消耗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如何避免摄入少而支出多的自我消耗导致寿命缩短的问题,这个因素应该完全就可以把其他因素抵消掉。当年即使为了提高抗灾能力而大搞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也是灾荒得到缓解的时候,饥饿的时候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是上面的改善卫生环境,除了让已经让勉强维持基础代谢的人们加速死亡外,是不可能延长平均寿命的而恰恰相反。

虽然他们总是一副悲天怜悯的装摸做样,这个问题对许多人并不沉重,不然就不会反复地不厌其烦地重复道听途说加之个人生发的谎言。中国历史的饥荒时期比三年困难严重得多的比比皆是,但是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也只有那个时代才出现了近现代意义的全体国民共渡难关共同承担灾难的后果也初步体会到历朝历代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整体上所从未感受过的饥饿,这种史无前例的事情怎么不能让他们刻骨铭心协怨终生?人分三六九等有贵贱之分不但皇帝贵族有,而且中国文人作为这套逻辑的发明者传教士和受惠者比之当年的贵族更是坚信这一点。让他们和平民百姓一道共同忍饥挨饿平起平坐,他们又岂能心甘情愿善罢甘休。这种人放到战后的德国日本也同样骂那个艰苦的时代,他们既不能和国民同甘更不愿和民众共苦。于是乎在城市享受近现代配给制的他们虽然仅仅遭受到了饥饿之苦,但是他们不惜拿几百万几千万不存在的农民“死魂灵”做文章来发泄他们的私愤。其实如果让他们治理国家,如果遭遇类似的灾荒,以他们改革后重现表现出来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一贯精神恐怕倒真可能饿死三千万农民了。

家园 但生物学上的确有类似的实验

自由进食的老鼠的寿命和控制进食的老鼠的寿命比较,后者有显著的延长。

家园 生物学上的理论不能直接应用在人身上:)

人是社会性动物。就微观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行为来说,从简单个数上升到三个以上时,人的行为模式就发生跃迁。大规模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就更大了。

以上是废话:)

就刚才的话题来说,与老鼠寿命相关的变量易于控制,而人的寿命变化的决定因素太多,远远不止食物这一个。再者说了,控制饮食和吃不饱饭之间不是一回事把?吃多少和短缺经济时代的能不能吃到显然不能划等号。就对体质的影响来说,80年代的孩子和我们这一代之间的身高差距是明摆的。我和我父亲身高1米78,在80s和90s初已经足以自豪。但是现在看80一代很多时候只能仰视。

而且拿老鼠作试验的时候肯定没有区分主副食肉蛋菜的区别吧:)

家园 社会因素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因子

但是这不代表着饥饿与寿命间没有关联,而这项研究也并非没有社会意义,对于人类衰老和寿命的延长都有相当的意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