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禅宗公案拈提系列. No.162 《玄则求火》 -- 衲子

共:💬25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禅宗公案拈提系列. No.162 《玄则求火》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 师初参青峰,问云:「如何是佛?」青峰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师得此语,藏之于心。及谒净慧(清凉文益禅师)诘其悟旨,师对曰:「丙丁是火,而更求火,亦似玄则将佛问佛。」净慧曰:「几放过,元来错会。」师虽蒙开发,颇怀犹豫。退思既殆,莫晓玄理,乃投诚请益。净慧曰:「汝再问,我与汝道。」师乃问:「如何是佛?」净慧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师豁然知归。

有居士云:《参话头的目的,是把多头意识变成独头意识;然后经过一个冷不防的震撼,或当头棒喝,把独头意识粉碎了,原来的真心就会呈现;原来没有的东西扬弃了,原本有的自然就显出来了。》

平实云:参话头的目的不在于变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谓祖师之证悟,多在五俱意识情况中悟,于独头意识中悟入者极少。唯有参至见山不是山--坐中五识不触五尘--方至独头意识境界,此乃平实坐悟所历过程;然悟后深知坐中参究歧路极多,欲悟甚难,故常诃止同修,禁止坐中参究。

若非坐中参究之见山不是山境界,必是五俱意识,五识同时现起接触五尘,然意识多分在话头上,少分在五尘上,故常忽略五尘境,非无五识与意识俱起。行者若真证悟,便知此理,便知参话头之目的,非欲变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

又:学人无论是在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之状况下,若因善知识之棒喝而悟得真心时,其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必与真心同时并存。妄心意识从来不曾掩盖真心;不论已悟未悟,真心皆与灵知意识同时并存,非将灵知意识粉碎消失而后现前。

若道「意识粉碎后,真心方得现前」,请问:开悟时意识既然已经粉碎,应已消失,则应无有知者觉者,既无知觉,是谁开悟?谁知开悟?不可谓真心开悟,亦不可谓真心知开悟,真心无知无觉无观,寂灭性故。

若道「意识粉碎后,真心才得现前」,则应一切悟者于开悟之时、便入无余依涅盘,则应世间无开悟圣者,亦无佛住世;意识若灭,则前五识亦不能独存故,唯余真心无觉无观、涅盘寂灭故。

是故,参话头之目的,非欲变多头(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然后加以粉碎;乃是藉话头激起疑情,于四威仪中寻觅一直与我们同在一起的真心,非是将妄想消除后之灵知心转变为真心,此心非常故(详拙著《真实如来藏》说明)。若执「意识粉碎后,真心才得现前」者,名为未破初参,则必不能会得玄则求火公案。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初参青峰禅师时问云:「如何是佛?」佛者真如本际也。青峰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禅师得此语已,自以为悟,藏之于心,牢记不忘。后来晋谒清凉文益禅师,清凉便垂问玄则:于此一句悟个什么?玄则回道:「丙丁属火,丙丁童子即是火,以火求火,就如我玄则本来是佛,而更来此求佛。」

清凉大法眼闻彼恁么道,便云:「差点儿放你过关了,原来你会错意了。」玄则为此与清凉大法眼往复论辩,自认已悟;清凉不肯,玄则气不过,忿而离去。清凉对众云:「此僧若回,犹可救得;若去而不回,救不得也。」玄则离去途中,百般思索,仍怀犹豫,复思:「他是五百人大善知识,岂会赚我?必是我所悟不真。」乃回,投诚请益,清凉禅师曰:「你再问一遍,我告诉你。」玄则乃问:「如何是佛?」清凉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言下豁然了悟,岂止俊俏!

报恩玄则悟得此语,亦是玄之又玄。前后问答,一字不易,因何前问错会?后问得悟?诸方老宿还解得么?学人欲会此事,须先学报恩玄则投诚清凉大法眼之故事,平实便有为汝处。届时上座亦如是问,平实亦如是答,上座亦得似报恩玄则豁然知归。且道:平实如何得见净慧大师学此善巧方便来?还会么?

关键词(Tags): #禅宗公案
家园 【文摘】禅宗公案拈提系列. No.146 《龙华两三》

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 僧问:「释迦掩室于摩揭,净名杜口于毘耶,此意如何?」师曰:「东廊下,两两三三。」

平实云:此公案与无着文殊「前三三、后三三公案完全相同,若会前三三与后三三,便会此一公案:

《无着和尚游五台,至中路荒僻处,文殊菩萨化一寺接他宿,遂问:「近离什么处?」着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着云:「或三百、或五百。」无着却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着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却吃茶,文殊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着云:「无。」殊云:「寻常将什么吃茶?」着无语,遂辞去。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首,无着问童子云:「适来道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唤云:「大德!」着应诺,童子云:「是多少?」无着又问:「此是何寺?」童子指金刚神后面,着回首,化寺童子悉隐不现,只是空谷,彼处后来谓之金刚窟。》

某名师解云:《「三三」两个字在此虚不能用数字来定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差不多」:前面跟后面差不多,好的跟坏的差不多,南方的佛法和北方的佛法也差不多。》平实注云:上座与无着和尚也差不多!

此名师又解云:《无着和尚跟文殊菩萨的这段对话只是个故事,但它自有涵意;有人认为文殊菩萨是在北方的五台山,因此千里迢迢不辞艰辛,从南方到北方,希望能见到文殊菩萨,能得到正法。哪知文殊菩萨却告诉他:我们这里跟你那里一样。也就是说佛法到处都一样,你来此若心眼不开,一样见不到佛法。》平实注云:上座如此思惟臆度,即使飞到菩提伽耶,坐上金刚宝座,一样心眼不开,见不到佛法。

又解云:《因此,文殊菩萨所说的「前三三、后三三」,对于那些到处追随名师,到处丢问佛法的人是当头棒喝。若能真正了解佛法,一句两句一直用下去,也就可以了;如果懂得很多,跑了很远,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没有实践佛法,也等于没有出门,没有修行。》

平实云:文殊菩萨所说「前三三、后三三」,且不是此师所说之当头棒喝,而是入手处,只是高峻难会。然禅子们应听受此名师之语:「不要到处追随名师。」因为名师往往不是明师,只不知这位名师是不是明师?禅子欲知么?且观平实拈提,便知分晓:

文殊问无着:「近离什么处?」无着答道:「南方。」不曾警觉。文殊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无着犹道是寒喧,便答:「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文殊便下圈套,问道:「多少众?」无着答云:「或三百,或五百。」不知脖子圈套已被文殊勒紧,却问:「此间如何住持?」文殊未将圈套勒死,无着却自己猛勒,文殊乃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无着不知文殊真意乃是开示:一切有情自身皆是凡圣同居、龙蛇混杂,真妄二心同处五蕴山中,犹问文殊:「多少众?」文殊无奈,只好点云:「前三三、后三三。」又怕无着不会,更举起玻璃杯(古时玻璃杯极名贵难得)云:「南方还有这个么?」石破天惊,雷震九霄,无奈无着又聋又盲,上他文殊闲机境上,便道南方无玻璃杯。文殊老婆至极,便又点云:「平常用什么吃茶?」无着依旧不会。上座若道是用手、用渴、用玻璃杯吃茶,小心平实放汝三十劈脊棒。

无着根钝,着着错过,更欲辞去、另觅文殊。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口,无着于门外复问:「方才所说前三三后三三,究竟是多少?」童子便叫唤:「大德!」无着应诺,仍是眼花,童子乃点他道:「是多少?」无着依旧懵然,不知童子意在何处?又不知别从何处重问,乃问云:「此是何寺?」童子见他与第一义无缘,便指向无着身后金刚护法后面,无着回首观看,化寺及童子偕隐而不见,只余空谷。文殊与童子扮尽神头鬼脸,人泥入水,撒土撒沙,一场漏逗,无奈无着依然不会。未审大法师还会么?

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偶遇僧问:「世尊于摩揭陀国掩闭室门不语,维摩诘居士在昆耶离示病无语,这倒底是什么意思呢?」龙华禅师便不肯如文殊与童子一般辛苦,只是答遣:「东边走廊下,有僧人两两三三。」与文殊「前三三、后三三」无二无别。

只如平实将此二公案又拈又提,无比老婆,未审诸方已悟之老宿新秀,作么生说个「东廊下两两三三」之道理?君若来觅平实道个不会,平实便为上座开个缝,大家瞧瞧:「大殿里两两三三。」上座且莫撞进大殿去,在大殿门口远远看着!

家园 【文摘】禅宗公案拈提系列. No.489 《临济活埋》

镇州临济院 义玄禅师 黄檗一日普请锄茶园,黄檗后至,师问讯,按钁而立。黄檗曰:“莫是困耶?”济云:“才钁地,何言困?”黄檗举杖便打。师接杖推倒黄檗,黄檗呼:“维那!维那!拽起我来!”维那扶起曰:“和尚争容得这风汉无礼?”黄檗却打维那,师自钁地云:“诸方即火葬,我这里活埋。”(沩山问仰山:“只如黄檗与临济,此时意作么生?”仰山云:“正贼走却,罗赃人吃棒。”)

圣严法师云:《黄檗希运率僧众在茶园锄地,与弟子临济义玄之间发生了一则动作火爆、言语冷峻的公案,把一方茶园搞得闹翻了天。临济义玄跟着师父黄檗希运,到山坡锄地种茶,临济到茶园之后先向黄檗问讯,然后按着锄头把没有动静,等着黄檗起反应。黄檗问他:“你累了吗?怎么不工作?”临济说:“才刚来呢!怎么会累?”黄檗知道临济搞怪,拿起拐杖就打,临济用手接住拐杖,并顺手把老和尚推倒。黄檗喊:“维那!快来!拉我起来。”维那是寺院中领众的干部执事,也可说是寺院中上殿过堂劳务等各项活动的领班者,类似首席经理或队长。维那见此,一边扶他起来,一边嘀咕:“义玄这家伙疯了,太不像话!”以常情常理衡量,把方丈和尚推倒在地是逆上,应该受罚并逐出山门。没想到却恰巧相反,义玄没有事,倒是维那被黄檗打了一顿,维那大惑不解,挨打的怎么会是他?而临济义玄还一边锄地、一边说风凉话:“许多人死后用火葬,我在这里帮忙活埋。”他锄地不是为了种茶,而是准备活埋方丈和尚黄檗希运。 此则公案究竟透露出什么讯息?临济心中已经自在、独立、洒脱,希望得到黄檗的认定;如果黄檗不予认定,那是自己功夫不够,尚需努力。所以他趁此机会向黄檗请教、领教,只不过他是用动作来表达他的心境。师父打他,他竟敢接下师父的拐杖并把他推倒,换了别人哪有这个胆子?但是临济心中坦然:“打我不是办法,也没有用处,我不需要挨打。”因此直接反应就是把师父推倒,这不是讲理由的场合,最好用动作直接透露自己的心境。如果临济是假的,在明眼人前,必定会露出破绽,黄檗会更加狠狠地打他。结果黄檗却打了维那。 维那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还很不识相地发表评论;黄檗认为这个人才该打,打了才会明白他们一来一往的精采。临济更进一步表示他的心境不依不靠、无碍自在,便说:“许多人死后火葬,老和尚没死,我要把他活埋。”临济不是真的要活埋黄檗,而是他已不是小孩,不需要老和尚的呵护提携、帮他什么忙了。此时,对他而言,老师黄檗已可死了。不是真的要黄檗死,而是表示他已顶天立地自由自在了。》(东初出版社《公案一百》页255~257)

平实云:这个公案,圣严法师讲来真是精彩,未悟学人读来必定非常欣赏,但是“读后马上上当”。然而证悟者所观,则截然有异:

镇州临济院义玄禅师悟后弘法,归省其师黄檗希运禅师。一日,黄檗山普请大众锄茶园,黄檗禅师最后到园,临济义玄禅师见黄檗到来,便问讯,问讯后只是按钁而立,且不作事。黄檗见状,问临济义玄曰:“莫是身子困顿耶?”临济答云:“方才开始钁地,怎么就说是困顿了呢?”言毕却仍是按钁不动。黄檗闻言见状,知临济欲要自己施机锋以利兄弟,是故闻言举杖便打。临济义玄禅师伸手接得拄杖,却推倒黄檗在地;黄檗见时机成熟,便大声呼唤:“维那!维那!拉起我来!”维那闻言走近黄檗身边,却不知太近,犹自扶起黄檗,随后更曰:“和尚怎么容得下这个疯癫汉子这么无礼?”黄檗见维那处处错过,不打临济,却打维那。临济早知师意,便自顾自的钁地,高声云:“诸方总是火葬,我这里却是活埋。”

后来沩山灵祐禅师闻人传来这件公案,便举问座下弟子仰山禅师:“只如黄檗与临济,此时意作么生?”仰山答云:“正贼既然走掉了,只好罗织赃物给别人:教别人代吃这棒。”

这个公案,多有淆讹,到得今日,无人能知,悉堕情解思惟之中,更写出禅书,用来博取世名,以邀徒众迷信追随。不料所说所写,悉皆显露未悟之实,今日遭人拈提,正是求荣反辱之举也!

临济义玄见黄檗后至,一则欲令未悟之师兄弟得悟,故作如是行,以邀黄檗之施机锋,而利兄弟之证悟;二则“有事弟子服其劳”,本是弟子常有之心态,故欲藉此机锋之缘,而使黄檗施机以后,得归方丈室休息,可于别事而广利众生,此亦弟子感恩及护法之心也!彼时方丈若觉不累,复无他事者,则继续在园劳动筋骨。此乃禅门常事,两利之举也。然唯师徒相悉而终生不举示人。

只如临济当众问讯、按钁而立,是什么意?须知他不怀好意,早在算计杀人了也!他起这个头,只是期望藉此机会,能使黄檗杀却几个师兄弟之五蕴我见我执。黄檗见状,早知临济搞怪之意,故意问曰:“莫是困耶?”临济便顺势答曰:“才钁地,何言困?”既不困,却仍旧不锄地,摆明了要教黄檗施机锋;黄檗知他意已,举杖便打。临济义玄早知黄檗必有此棒,便伸手接住,却又推倒黄檗在地。

只如黄檗举杖打临济,意在何处?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可惜当时没个人知见。黄檗见无人会得,只好觅个人再施一剑,便高声叫唤云:“维那!维那!拉起我来!”可怜那维那来至黄檗跟前,却如暗夜里行相似,一边儿拉起黄檗,一边嘀咕着:“和尚争容得这疯汉无礼?”黄檗闻言,早知白跌这一跤,竟没度着半个伶俐底汉,心中难免一场气闷,只得怪罪维那,被拉起后便打维那。期望藉这一打,警觉维那;不意维那不是那个料,只得打过便罢!

圣严法师不知此中蹊跷,更道:“黄檗认为这个人才该打,打了才会明白他们一来一往的精采”,完全错会公案中黄檗与临济之用意。若有因缘,却该请来克勤先师往圣严师父身上打几棒,因为“平实认为圣严师父才该打,打了才会明白他们一来一往的精采”所在,否则终生仍将茫然于禅与悟。

可那临济义玄却不放过维那,更高高举起钁头,使力钁地,口中兀自大声嚷嚷着:“诸方都是用火葬的方式烧了五蕴,我这里却是用活埋的方式。”但教尔死却“觉知心是真实不坏法”之邪见,不教人起这邪见,将这邪见埋在各人身心中永不现起,而不令五蕴及觉知心死却,如是活埋。

可怜黄檗座下,上自维那、下至圊头,无一个有知见底,悉皆不解临济当时作略。乃至今时之临济宗传承者:惟觉、圣严与星云法师,亦皆错会临济宗旨,不曾丝毫传承临济正法,皆堕意识思惟臆想所得境界之中,与诸常见外道丝毫无异,何曾是临济之子孙? 由是之故,平实早知道彼三人于此公案玄旨必不能知也! 只如临济自顾自的钁起地来,口中大声嚷嚷着:“诸方即火葬,我这里活埋。”竟是何意? 尔等三大法师镇日里谈禅,说迷道悟,可中还有个人知晓么? 试断看! 颂曰:

临济活埋多淆讹,至今千年,祖意无人得;

师徒大悲戏一阁,茶园密旨谁能择。

钁地杖击更推扯,我见若舍,甫见便出格;

疯汉不疯是大德,五蕴身中有远哲。(调寄蝶恋花)

家园 【手打文摘】定境非悟

心灵无念不是悟,不论心灵无念是保持五分钟、五小时、乃至五十年、五百年,那都不是悟,都是定。澄澄湛湛、光音无限,这种境界很多人很喜欢,但是这些都是定。内外统一、身心统一、时空统一也是定,乃至虚空粉碎、大地落沉也是定,这两种境界还在初禅的境界里面,是有觉有观三昧(在比较浅的未到地定中也可能出现),是定境不是开悟,不是禅悟。证得这种境界虽然能改变修行人的心境,但不能出生解脱的智慧,因为没有“一念相应”的缘故。

也许有人要抗议说:“有人讲虚空粉碎是开悟,为什么你说不是?虚云老和尚的偈里面也讲虚空粉碎,为什么你说不是?” 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加以解释一下:

虚云老和尚的定非常之好,但是他31岁开始参禅,一直到51岁才开悟,他悟的因缘是因为在斋堂里面行堂的法师跟他倒开水的时候,他参到忘了外境,没有注意到人家要为他倒开水。这位行堂的师父大概觉得他太傲慢了,居然不把茶杯稍微凑过来,动也不动,就有意无意地漏了一些开水烫到他的手。这一烫,他从见山不是山的过程里面被刺激出来了,这手一抖,杯子落了地,“铿”一声悟了。所以他有一首开悟偈讲:“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他这首偈里面的虚空粉碎不是初禅境界的那个虚空粉碎,而是说明真如与虚空完全不相干。

有很多人不觉得虚空重要,但虚空其实很重要。如果没有虚空,一切有情众生不能活动;如果没有虚空,我们杯子不能装水;我们这个地方也没有办法做各种活动。。。但虚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物质的活动,不管是水、火、风,或者具体的东西,这些物质的活动都需要虚空。而真如——它是一个空性,它根本不需要虚空,所以从真如来看,虚空的存在没有丝毫意义。所以当他悟了真如以后,他讲“虚空粉碎也”是这个意思啊!为什么?真如不是物质,真如也不是神识,它没有来也没有去,真如住于五阴之身所以跟着五阴有来有去。所以十方宇宙不管是几千万亿光年的距离,一念就到,因为它不是物质、色相的缘故,不受虚空的限制,所以讲虚空粉碎也。

此外, 我们可以从别的方面也可以证实虚云老和尚这个虚空粉碎不是初禅境界那个虚空粉碎。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他在31岁开始参禅之前已经有四禅的定力和色阴尽的现象。在悟前他有两件事情是佛门弟子众所周知的。

第一件事是他有一次不慎落水,又不会游泳,而在水中漂流一日一夜,但是没有淹死。有哪一位不会游泳的人落水昏迷了一日一夜而能够没有淹死的呢?这个就是因为他有四禅的功夫。修学禅定的功夫到了四禅前、三禅后的中间定的时候,就可以息脉俱断,呼吸心跳都停了。他有四禅的功夫,所以落水后立刻进入四禅息脉俱断,随水漂流。后来被一个渔夫捞上来,摸摸他心头还有一点温度,就以为他是昏过去了,帮他急救。而其实他是入定了,然后醒过来了。找了附近寺院的比丘来,刚好认识,一看到他便说:“原来是德清师啊!” 他落水一日夜没有淹死,这是四禅的功夫。

另一件事情是他在暗夜之中可以看到任何人,黑夜阻挡不了他,墙壁阻挡不了他,他可以看得见。有一次——那是他第一次可以隔墙见人,他是看见他们寺院的一个香灯师正在小便,然后第二天他就问他:“你昨天晚上某个时辰是不是在那个地方小便?” “你怎么知道?” “我正在打坐时看见了。” 那么多过《楞严经》的人,当他读到色阴尽的境界时就知道这是什么功夫了。从虚云和尚年谱中我们知道他这两种这么深妙的功夫,他不可能把粗浅的初禅里面的虚空粉碎的境界拿来形容悟境。所以他讲的虚空粉碎不是初禅中的虚空粉碎,这点我们大家应当要明白。

此外一般人体验虚空粉碎的境界现前,是在无觉有观三昧之前,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有觉有观,还没有超过初禅。而真如虽然能够具备觉观的性用,但是真如非觉非观,所以初禅中的虚空粉碎境界不是开悟。此外虚空粉碎、大地落沉、身心统一 、内外统一、时空统一都属于定的境界,而真如不是境界,真如不住于境界,所以这些都不是悟。后人不知虚云和尚偈中的虚空粉碎的真义,就虚妄的把修定、数息、修观所得的虚空粉碎、身心统一或者大地落沉等定境当作是开悟。 自古以来,从佛陀住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虚云和尚之前,没有任何人讲虚空粉碎是开悟。 所以凡是有觉有观、有境可受可住,都不是真如。因此禅子们应当知道一切的知觉不离五阴,所以具足知、觉、境、受的定境以及一念不生的定境都不是真如,但是想要寻觅真如却不可以舍去五阴以及五阴的知、觉、境、受而求。

摘自《禅——悟前与悟后》 萧平实 著

关键词(Tags): #开悟#禅定
家园 说定境非悟并不等于说修习禅定不得解脱~

两马事,修习禅定---得定境#定境非悟

--修习禅定但禅定不得解脱

有这两个意思,老萧只说了第一个,你8能证明他说了修习禅定不得解脱.

见道位是在定中修观见道的,未到地定就可以了.但是光修定定不得解脱.何故,无慧也~

空粉碎他也说错鸟.这是脱离五蕴时的反应,在临死中阴的时候也发生这个现象.极为强烈,所以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之说,是隐喻,乃悉地也,8可说8可说.未证之人自然不会明白.

这个其实跟气脉有关滴,只透漏一点点

ps禅话可以看一看,没必要看多,都是指导修行的,看多了反而生障.狂慧多正定退!!慎重

家园 师兄前半段的意思和萧平实的一样.

我楼上的帖子只是摘了一小节, 说"定境非悟"。

萧平实在别的地方强调了 "光修定不得解脱. 何以故,无慧也"

在萧的课程设置里, 四禅八定、修神通、修断隔阴之迷 是放在明心见性之后学的。(见性需要的是动中的定力。) 即:先具足慧解脱,然后修习各种三昧,达到俱解脱。

师兄关于“虚空粉碎”那段,容我先去请教师父。

家园 好挖~
家园 几个问题请师兄慈悲解答, 以养后学...

"这是脱离五蕴时的反应" -- 恩,那个脱离五蕴的是什么涅?

"虚空粉碎", 这个强烈现象的隐喻, 是不是境界相?

师兄的这个观点有没有经教上的依据?

虚云的开悟偈讲的是明心, 还是破牢关, 还是三关齐破?

家园 唉,你这萧平实流,真是没办法...

慢慢玩去吧~

家园 破除邪说论 (节录)

破除邪说论 (节录)

索达吉堪布

(全文请见http://buddha.nease.net/browse/kb_sdj/03_05_pochuxieshuolun.htm)

  顶礼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纵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并不信仰宗教,而信仰宗教的教徒则可按常规分为佛教徒、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这三大部分。作为佛教徒,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法,若按所信奉教义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可基本分成藏传、南传、北传三大系统,无论哪一种体系,也无论哪一种传承,作为佛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全都是佛陀亲传的妙法甘露,也全都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所有教派自古以来都有代代相袭的大成就者,一切法门亦无不是秉承世尊教义的通往最终解脱的清净通途。若能一以贯之、融通并包,则万千法门自可汇成佛法的整体义海,任何修行人也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甘霖法意。

  不过让人倍感诧异的却是,不信仰佛教的人或者信奉外道的人士对佛法反而不怎么攻击,恰恰是佛门内部的一些自立山头之人动辄就以佛教的权威面孔自居,时不时就要从自宗的立场、观点、利益出发,对别的教派、别的宗门大加贬斥。要么评论别宗为魔说,要么认定他派是邪道,似乎只有自宗才是唯一正确地抉择了佛陀密意的究竟宗乘。比如有些净土宗人斥责禅宗、华严宗为痴人妄说;更有相当多的汉地佛教徒因理解不了密宗的见解与行为从而对藏传佛教频频发难……在这一点上,藏传佛教的信徒倒是表现得相当宽容、大度、冷静,他们几乎从不随意讥评、诽谤任何宗派,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显宗,都能得到他们同样的理解和尊重。反观别的地区,情况就大不容人乐观了。

  本来不同教派之间的辩论甚至争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大家都本着求真、求实、答疑解惑、共析难点的真诚态度,任何佛法上的问题都是可以拿出来进行讨论的。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台湾萧平实为代表的一股随意痛斥别宗别派的逆流,却令人深深感到佛法的正常研讨正被人肆意歪曲、妄加利用。

  一九四四年出生于台湾中部小镇农家、世代务农的萧平实,最近几年似乎特别活跃,一直纵横驰骋在佛教“论争”的第一线。他不仅将攻击的矛头对准汉传佛教的诸多高僧大德,同时也将藏传佛教许多卓有建树的大成就者、祖师大德列入自己欲行剿灭的黑名单上。几年来,我陆陆续续见到过一些他公开批驳汉藏大德的文章著作,看过后最强烈的感觉便是痛心、遗憾:为佛教徒以如是的恶言谩骂诋毁古往今来的大德以及佛法善说而痛心不已;又为这种不加分析的论调竟吸引了一批后继者、追随者而深感遗憾。不过我却一直未对他的种种说法做出反应,因我的确是以清净心在观这件事、在观这个人。保持沉默的另外两点原因是:一,萧平实的文章中涉及到了很多印、藏、汉大德,我原来想的是——这些被牵扯到的人以及他们的传承弟子会站出来澄清一些基本事实,而且他们当中精通显密经论的也大有人在,故我自己也就不用越俎代庖了。二,萧平实的所有问难、谴责其实来的都很简单,他既无教证也无理证,常常都是断章取义般地摘抄下被批对象的零星文字,接着就施展恶语相向的伎俩无端责骂,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亮出自己所谓惊世骇俗的观点,全部过程仅此而已。因而我始终觉得若与这样的人认真辩上一辩,恐怕是会贻笑大方的,所以也就不想再浪费笔墨。

  但不曾想萧平实这人倒越写越欢畅,他对密法的攻击也越来越起劲,看来是到了该说一说的地步了。不过我又有点担心,因他若懂藏传佛教的话,那我们倒是可以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好好辩论一番,这原本就是藏传佛教不共的特点之一。通过立宗、因及比喻的三相推理,是是非非自可变得一清二楚;不过照萧平实的文章来看,此人恐怕对密法以及因明一无所知,除去胡说与漫骂外,从不曾展开过任何有理有据的论证,在这种情况下要展开辩论就显得非常困难。

家园 【节录】《真假邪说》--对索达吉《破除邪说论》的回应

正安居士 著

外链出处

---

第三章 选摘:

...只有教内的人才会关心佛教教义弘传的问题,才会出面指正教内法义弘传的弊端;教内真悟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才有能力将佛教已被误导到外道常见、断见的法义,扭转回来。而且这件事,正是从佛教内部、而且是从根本上来健全佛教的最好方法。索达吉却因为密教的法义邪谬而被举证及评论,就故意扭曲真相,谤说「佛教内的人反而极力攻击佛教」。然而 平实导师对密教的评论,根本不是攻击,是举证明确而且如理作意的评论.

密教的邪谬法义被佛教界普遍的接受与修习,才真的是佛教中的大危机;如果不赶快扭转,古时「密教兴而佛教亡」的故事,将会重演,那时佛教就将全面而彻底的灭亡了。 平实导师看到未来佛教的危机,因此写出了《狂密与真密》四辑,将密教的所有秘密全部披露出来,使得密教的邪淫真相大白于世间,索达吉恐怕因此而断了密教生存的机会,所以明知密教法义邪谬,却还要强出头来为邪淫的密教极力辩护。另一个过咎在于佛门内的宗派领导人大多数是没有证悟的学人,这一些没有证悟「大乘无生忍智」的大师们,多落于心外求法的境界里;这些大师或学人,如果落于心外求法的境界里时,就会与「我相」与「我执」相应,往往就会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佛法;遇到真悟的人出世弘法时,他一定会抵制到底,因为真悟的人说出的法义,一定与他的法义不同,他为了维护名闻利养,当然要抵制到底。

密教在统治西藏时期,对于其境内的人民,实际上是实施残忍的统治政策的。...历代达赖喇嘛杀人不眨眼的行为与心性,是研究密教史的人所共知的事。这样凶残的密教,索达吉如何能够说出这样的不实言论:「藏传佛教的信徒倒是表现得相当宽容、大度、冷静,他们几乎从不随意讥评、诽谤任何宗派,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显宗,都能得到他们同样的理解和尊重。」

索达吉堪布说:「有相当多的汉地佛教徒因理解不了密宗的见解与行为从而对藏传佛教频频发难」,此说亦谬。密教的法义是心外求法的外道邪说,是以虚妄的观想及邪淫行门为本质的虚妄法,是以追求鬼神感应为法门的有境界有为法。只有不懂佛法的众生,或是刚刚修学佛法的新学佛子,会被其炫丽的表相、美丽的谎言与夸大的证量所迷惑。因此真正指出密教外道本质事实的汉地佛教徒,大多是对于密教虚妄邪淫的本质了如指掌的佛教徒,为了要救护学人,利益后代学人的缘故,才会进行摧邪显正的工作,才会对密教害人不浅的邪淫教义频频发难。 对于密教不了解的学人,根本没有胆子,也没有能力对密教发难。

索达吉堪布又说:「以台湾萧平实为代表的一股随意痛斥别宗别派的逆流...一直纵横驰骋在佛教“论争”的第一线。」索达吉这样扭曲真相的说法,正是「随意痛斥别宗别派」的不如实恶言相向言论,与 平实导师引经据典、提出证据的破斥邪淫的密教邪说,正好成为对比。

真正的佛法是无争议的,向来是只有外道法在与 佛语诤, 未悟的人在与真悟的人争。了知到生命实相的真悟者,更不会与 佛诤;证悟后的贤圣,所要追求的无非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成就,这其间只有互相讨论请益与各自增上的问题,不须要与他人诤。不同教派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辩论或是争论,那都是不如理作意的教派,想要与 佛诤、想要与传授了义法的宗门证悟者诤,才会有辩论或是诤论的现象出现。

凡是与法界的实相相违背的论义,在佛门内来说,就统称为外道法,都是外于真实心而求佛法故。因为外道的心外求法的不如实的法义,不能够向学人阐释、发明真实的法界实相,无法告诉学人三界一切法的所依止处为何。这些不如实的教义往往落在现象界中的具有生灭性的了知性上,而有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意识境界上的邪分别,然后再把这一些不如理的分别,再进一步的广做分别,于是就引发了古今中外对法界实相的无数诤言。然而实相的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指 佛在大小乘教中所宣说的人人皆有的实相心。外道们不如理作意的广分别其所宣说的法义,因为无法触及到真心本际,而其所追求的神通感应鬼神境界法,也都是属于真心体性外的妄心有为法,因此说「心外求法」者,就是属于外道。

索达吉堪布以密教上师的身分说:「萧平实他既无教证也无理证,常常都是断章取义般地摘抄下被批对象的零星文字,接着就施展恶语相向的伎俩无端责骂。」这是非常轻率的论断、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 平实导师在做任何法义辩正的时候,一定都是有根有据的举出别人所说的言语文字的出处,注明是在哪一本书的某一页,绝对不会像索达吉一样断章取义,或者不举证出处页数,而且断章取义的以一己之见来评判他人的法义;举证以后并且一定是根据 世尊的法教来辩正法义,并举出 世尊法语的出处。也就是说,一定会举出对方所做不如理论述的证据,才肯做出评判对方落处的言论,从来不像索达吉一般:不举证就评论他人、不依 世尊正教依据而评论他人。

平实导师评论别人的法义正讹时,全部是依别人著作中的文字证据而加以评断,笔之于书,公开接受天下人的检验,接受被评论者的公开或私下的法义辨正;目的是为了让学人能够信受正法教理的缘故、为了让密宗邪见曝光的缘故、为了让正法得以彰显的缘故、为能效法 玄奘菩萨「摧邪显正」正行的缘故。复次, 平实导师从来都以法义上的辨正作为主轴,不似索达吉一般涉及人身攻击;菩萨绝对不肯做出无根诽谤的不利后世自己的事,因为善恶果报如影随形故. 萧导师绝对不会如索达吉所说的:「萧平实他既无教证也无理证」。

所谓教证乃是指 佛语, 平实导师的每一篇说法都在宣演 世尊正教之法义;也一一引证教文,而且所引证的教文也都是 诸佛菩萨法语;索达吉怎么会说 平实导师没有「教证」呢?难道他认为 平实导师所引用来论证的诸 佛菩萨经典都是错误的伪经吗?如果索达吉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索达吉其人则是犯下诽谤三宝的重罪了,因为 平实导师处处所引的经教都是「圣言量」「圣教量」啊!

另一方面,所谓的「理证」,乃是指真实体验实相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自心现量境界。 平实导师的每一篇法语都在宣演 世尊的无上法义,往往从「理证」上不假思索而说出,纯粹都是不生不灭不可思议的无上般若、本来自在心量所现不一不二的般若境界、无得无失清净涅盘实相无相的法界实相。然而,对于福德因缘不具足者,纵然白纸上的黑字是如此地字字分明而显示出证量,终究还是会感到犹如千山万壑、万丈悬崖一般,毫无下手处。此外,既是理证,当然是不依经典文字来解说,纯从自心现量的实证上来宣说法义;但是索达吉既要求 平实导师说出理证上的证量境界,却不接受 平实导师从理证证量上所说的真实义,即如有人要求别人说话表示意见,当别人开口表示意见时,却责备别人开口说话;亦如有人要求别人证明确实拥有黄金时,却对别人所提示的黄金不肯加以承认;这就是索达吉的心态,正是索达吉对 平实导师所作的事。

索达吉堪布接着说:「决心提笔捍卫正信佛教的尊严。...对一切谤法者的邪说进行遮止...」 索达吉一副准备要进行无根无据的评论别宗,以及准备要曲解辩论的行径。如此行为,正落入自己所言的「佛门内部的一些自立山头之人动辄就以佛教的权威面孔自居,时不时就要从自宗的立场、观点、利益出发,对别的教派、别的宗门大加贬斥。要么评论别宗为魔说,要么认定他派是邪道,似乎只有自宗才是唯一正确地抉择了佛陀密意的究竟宗乘。」

而且,索达吉应该遵守自己的理念:「对一切显现上不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都有权力制止它们的日益泛滥。...“凡谤法者、破戒者,我开许待彼等如仆人,应当制伏。若非尔,我未开许。”」如今证明索达吉的说法,正是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所以一切佛弟子都有权力制止他的破法行为。如 佛所说,制伏别人时,必须以别人所说所作是破法破戒的行为,否则, 佛不开许任何人制止别的佛弟子说法作事。如今索达吉对 平实导师的正法断章取义,加以无根据的栽赃与诬蔑,正是破法的行为;又对邪淫的、贪求淫乐的、淫人妻女的西藏密宗邪法,加以极力的赞叹与弘传,公然违背 佛在诸经中的告诫,正是破戒的行为;这两者,都不是 佛所开许的行为,所以一切佛弟子都有义务加以破斥和辨正。

家园 这些身体上的反应,只是沿路风光,非开悟.不生灭的一直都在

不是要等到生灭的灭掉了,不生灭的就前.

家园 补充老萧关于"光修定不得解脱"的阐述.[文摘]以定为禅之

《正法眼藏-护法集》附录一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节录:

古来多有大知识以证得定境为悟者。于今末法,似此流类更多于昔,每以悟道圣者自居,追求境界以为证悟,反多方非毁真悟者无所得、无境界之真解脱或无生忍为非悟。以定境之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诽谤正法,违背了义经典之圣教量。

兹略述以定为禅之十种层次于左:

1.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心为真心。

2.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其它方法摄心而定住之心为真心。

3.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

4.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

5.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

6.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此定有四种不同︰进分、护分、达分、退分。从头部发起者,十有九人退失此定。

7.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修定者应舍身乐,续修二禅。

8.大地平沉︰仍属初裤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

9.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10.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

以上乃个人修定之体验,皆属禅定有境界法、有所得法,非般若禅、祖师禅,不能发起智慧。若以证得上开一种或多种定境之心而自以为悟者,乃是错悟,是以定为禅。若因此而以证悟者或圣人自居,便成就大妄语地狱业。

尔来多有邪师以定为禅,不知禅—开悟是般若智慧,与禅定不同。智慧无境界,无所得,乃是究竟了义之佛法。禅定则有境界,有所得,通外道法,须以般若慧为前导,乃能了生死,兹略分述如下:

禅定之法皆有境界、有所依、有所住、有入出,境界分段故。前时入某境界、后时出某境界;前时依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前时住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生时依某境界、死时舍某境界而别依业力所生另一境界。皆是境界分段之出入依住,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凡有境界可入、可出、可依、可住者,必因心外之身根缘境变化而散坏。

所依境界是由六根及六识配合而生,意识于诸境界分段计着。然六识之产生,乃因阿赖耶所变内六根接触外六尘而生。众生若死,五根必坏,末那因此不触五尘,意识则消灭;意识若灭,则生前所依所住之一切定心定境及广大神通皆归幻灭。死后意识灵知心消失,只余末那及阿赖耶识,此时即由阿赖耶识中之一念无明烦恼感生后有,则必随业受生,不舍所依境界故。

何故必受后有?一念无明未断尽故。中阴之身已无末那经由接触法尘所生之灵知意识心,仅余末那识作主,然末那识不能思惟分别观照,须依末那附生之微细意识做简单之观察,非如生时能做思惟分析,故中阴身之末那皆依生前之习气种子而行,由一念无明烦恼而引其受生。故一切灵媒乩童皆曰︰「死人憨直。」无意识,不能思惟分析,秉其生前习性而为故。 ...

涅盘之证得实无所证,为凡夫方便说为涅盘。涅盘境界实无境界可入,为凡夫方便说为入涅盘。涅盘是无境界、无所依、无所得空,为凡夫方便说为涅盘。欲证涅盘者须断尽一念无明,不断尽一念无明而欲以六七二识之灵知心入涅盘者,乃愚痴人。六七二识之灵知心不灭,则一切境界不灭、一切所依不灭,乃是有「我」。 「我」不能取证涅盘,将「我」舍弃,方能取涅盘,取涅盘即是无所取。若不肯将灵明觉知而能作主的心舍弃,而妄言「应觅所依、能了生死」之人,不离「我、我所」见,则具足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乃具足凡夫,见一处住地犹未能断,而妄言已断爱、色爱、有爱住地,妄言能了生死,乃大妄语人也。

此等人不知定学慧学之不同,妄将定境所得置于慧学之上,便以定境修证,而推翻慧学无所得法,违背及诽谤世尊圣教,妄以有所得有境界法,误作慧学(禅)之更高修证,误入歧途犹不自知,更欲引导他人走向歧途,轮回生死。无智佛子,乐求有境界有所得法,便欣然信受随学。诸祖常云︰「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有智佛子,应深入经典,慎思明辨,勿随佛门外道执着我见而妄言证悟之人修学有所依法、有所得法、有境界法。

佛子求悟、或求了义之智慧者,切忌以定为禅,请依拙著《禅—悟前与悟后》及本书(正法眼藏—护法集)等知见及功夫而修。末证上开定境而暗示他人,谓己已证,亦是妄语,学人慎之!

末学 萧平实 谨白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五日

关键词(Tags): #禅
家园 超界法师讲解《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免费下载

超界法师简介

超界法师专修专弘净宗,修持以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为楷模,潜心研究学习印光大师文钞十余年。

法师持戒严谨,慈悲心切,为引导众生走上修行正路,具有正知见,发愿力弘印光大师文钞,愿以祖师的教诲指导信众,走出迷茫。

又因大多信众难以阅读全部的印光大师文钞,为解众生之惑,特摘录印光大师文钞当机部分汇编成一册《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现弘遍全国,印光大师创办的苏州灵岩山寺也在大量翻印,实为现在众生修学净宗之指南。

法师对经教和戒律也很有研究,对佛教史更是精通。

法师在生活修持中,以苦行磨炼自己,百衲衣以遮寒,粗茶淡饭以充饥,衣食住行以最低生存标准要求自己,所有信众布施,皆用于弘法利生,处处以祖师大德为榜样。

法师不擅交往,不愿染杂俗事,不攀缘,不化缘,唯愿潜心办道,研究学问,发愿不惜身命护持佛的正法,曾多次来甘肃讲经弘法,深受信众敬佩和赞叹。

下载地址:中国西部佛学文化,http://www.xbfxwh.com.cn (下载中心)

http://bbs.dali165.com/2006-9/4/00494658131.shtml

关键词(Tags): #净土法要#超界法师
家园 顶礼索达吉堪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