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吃过杂交稻的举手 -- yj999

共:💬28 🌺14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共: 53 / 0

    0
    8/0
    0
    5/0
    0
    1/0
    0
    33/0
    0
    1/0
    0
    5/0
    0
    0/0
    已结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吃过杂交稻的举手

作个杂交稻的调查,请吃过的再评价一下味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嘿嘿,小资料

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等人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育成了杂交水稻。

要在水稻上利用杂种优势,必须培育出雄花不育的母稻即不育系,和给不育系授粉使其传宗接代而后代仍然保持不育的保持系,以及给不育系授粉使其恢复正常结实,优势又强的公稻,即雄性不育恢复系。三系缺一不可。

1964年,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与许多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经过辛勤努力,于1973年实现了籼型稻的“三系”配套,培育出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接着又研究解决了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应用以来,11年内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增产稻谷500亿公斤以上。经过对比实验,平均亩产比美国良种增产165.5-180.3%。

杂交水稻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大大丰富了农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不但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水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家园 还是资料

农业自主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原副省长、云南科协原副主席李铮友。与袁隆平一样,李铮友先生也是杂交水稻的专家,袁隆平先生专攻杂交籼稻,而李铮友先生专攻杂交粳稻。他育成了粳型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 农业问题解决是我国13亿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农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李铮友】:滇型和BT型比较一下,我们滇型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就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推广都没有问题。如果用BT型的,现在还不收钱,以后日本收钱时,我们种的一亩杂交水稻的地方都需要交钱。所以自主知识产权问题比较大。

  [广州书生]:现在粮食那么多,为什么还要提高产量?

  【李铮友】:为了保证粮食的安全,我们要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还要保证口感要好,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流浪猫老大]:为什么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粳稻申请不到经费呢?

  【李铮友】:我不知道。

全世界最高产的“滇型杂交粳稻”

  [主持人]:您的杂交粳稻和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籼稻在技术方面有什么不同的?

  【李铮友】:杂交粳稻在淮河流域还有云南省60%是粳稻,江苏流域、浙江,这些地方的人民都喜欢吃粳稻,还有一些在山区。像四川、贵州等这些地方,还需要一些粳稻,所以粳稻的面积现在看到起来比籼稻要小,但是从整个面积来看,如果长江流域都搞成粳稻,产量就会很大。他们两个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抗寒、一个不抗寒。另外还有一个路线上的问题,比如我们不是单纯的粳稻杂交,我们找了很多耕稻杂交以后找不到的恢复剂,种了上万亩杂交水稻,都得不到恢复。山西杂交和袁隆平先生的籼型杂交水稻都有差别。

  [主持人]:“滇型杂交粳稻”,据说破了很多项世界纪录,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铮友】:我们搞出“滇榆一号”,在我们云南大理亩产达到800多公斤,达到世界常规稻的最好产量。另外,后来我们搞成“榆杂34号”,就是“滇榆一号”搞成“榆杂34号”,“榆杂34号”使我们亩产达到1105.88公斤这样高的产量。2005年我们又种植了100亩,达到950公斤,这个产量达到全世界最高产量。

项目推广中的艰辛

  [主持人]:这个项目是否只限于云南地区,会不会向全国推广?

  【李铮友】:这方面问题要跟协作单位谈。我们在黑龙江就有协作单位,我们这些材料可以在黑龙江种植,现在选用“茶稻一号”。现在这些都保持下来。再比如吉林、辽宁。吉林省与我们协作后,建立了一个品种叫做“吉优57”,这个产量也很高,品质也很好。在辽宁我们搞了“D56号”,这个杂交品种在辽宁省进行大面积推广,效果也很好。另外还有江苏,在江苏我们搞了一个“滇型57号”,现在在徐州也搞起来了,并在推广期。在浙江、宁波,我们联合他们搞了一个“滇型杂交水稻”的产量达到很高的产量。现在已经发展到了60万亩。另外还有四川盆地的周围都种植我们的粳稻,还有贵州山区也用我们的杂交粳稻,所以我们杂交粳稻完全可以在到全国范围内,甚至用到全世界范围。 例如在菲律宾,菲律宾于我们合作搞了一个菲律宾高产,最高产量达到亩产10吨。我们的杂交耕稻是可以走出中国的,走出云南省的。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走出去,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经费,没有钱,云南的钱又不能拿到外省用,就是这个问题困扰我们。

  [主持人]:目前项目没有得到什么资助?

  【李铮友】:没有得到资助。

  [主持人]:是否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李铮友】:也没有列为重点。没有资助就什么都没有。

  [主持人]:跟您项目竞争的是哪个项目?

  【李铮友】:跟我们竞争的比较好的就是日本的BT型,七几年时,全国主要搞的是“滇型”,后来日本的“730”引进来后,很多人就认为日本的BT型比我们中国的好,所以就丢掉中国的,搞日本的。后来搞了以后,江苏和安徽联合起来搞一个推广活动,推广了很多亩,最后失败了,因为达不到要求。   失败了以后,影响了BT型研究速度,现在看来,沿海地区BT型占优势,“滇型”很少地方占优势。但是前年在海南岛,袁隆平先生曾经在海南岛讲了一句话,BT型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跟BT型比较来讲,研究的少一点。我们主要的对手就是BT型号,BT型主要就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因为它是从日本引进的。

家园 籼米、粳米和糯米有何区别

禾本科植物——稻,按其种仁的黏性可分为粳稻、籼稻、糯稻。

  粳稻米粒质地较硬,淀粉中含支链淀粉较多,蒸煮时米粒发黏,食用品质比籼米好。一般人喜欢吃粳米饭,但粳米饭比籼米饭难消化。

  籼稻米粒质地疏松,淀粉中含有直链淀粉较多,米粒蒸煮后膨胀系数小而黏性差,较易消化吸收。

  糯稻则有籼型和粳型之分,米质均呈蜡白色,不透明,也有的呈半透明状。糯米的淀粉全部是支链淀粉,黏性很强,较难消化吸收,不宜做主食,适宜做各种副食品和糕点。

家园 问题挺复杂,为什么没有拿到国家资助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家园 关键是籼型杂交稻北方人和日本韩国人基本上不吃,却占据大部分研究资源
家园 为什么呢?如果梗稻好为什么不支持呢?

袁隆平本人原来也不是很得意地,不至于他来阻挠吧?

家园 不见得是袁隆平,粳型杂交稻出现的晚,现在还没有推广开
家园 【文摘】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枣网 加入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近些年来,稻谷生产的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已从单纯追求最大产量转变为开始重视稻米品质,粳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南方优质籼稻的种植比例也明显增大,稻米品质有很大提高,同时提高了大米加工水平,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了大米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大米生产已经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加上中国大米的生产成本较低,大米已成为中国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产品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一、稻谷生产的变化

(一)稻谷生产量增加,单产提高很多 1980年以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基本上是稳定的,近些年来略有减少。1980年种植水稻3388万公顷,到1990年的种植面积为330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均为29%;从1991年起,水稻种植面积开始减少,到2000年已不到3000万公顷(2996万公顷),2001年为2881公顷,10年间减少了12%,2001年的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为27%,比199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稻谷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国稻谷产量在1980年接近1.4亿吨,到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01亿吨。近年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较多,总产量有所下降,2001年为1.78亿吨,但仍比1980年增加了27%。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很多,使稻谷产量在水稻面积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还能有明显的增加。1980年每公顷水稻的全国平均产量为4.1吨,1983年超过5吨,达到5.1吨,1989年达到5.5吨,1995年上升的6吨,1998年的单产最高,达6.4吨。近年由于北方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和优质水稻比重提高,稻谷平均单产有所降低,2001年为6.2吨/公顷,但仍比1980年的单产提高了51%,提高幅度很大。

 (二)稻谷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优质稻谷比重迅速提高在水稻生产发展中,稻谷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10年来粳稻生产的比重明显上升,籼稻中早稻比重下降较多,优质稻比例提高。据我们的调查估计,全国粳稻种植面积在水稻总种植面积中的比重,在1980年只有11%,1990年也只有16%,但到1995年就增加到21%,2000年已经占到27%;全国的粳稻产量也从1980年的1700万吨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5300万吨以上。

  近10年来,品质差的早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早稻产量减少很多。1990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达942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28.5%,早稻产量5165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27.3%。到2000年,早稻种植面积只有682万公顷,比1990年减少260万公顷,早稻产量3752万吨,比1990年减少1413万吨。2001年早稻种植面积继续减少,为639万公顷,占水稻面积22.2%,早稻产量3400万吨,只占稻谷产量的19.1%。在增加粳稻种植比重和减少籼稻生产中早稻面积的同时,各地都加强了优质粳稻和优质籼稻的推广力度,明显提高了全国优质稻谷的生产量。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统计,1999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达1267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2000年达到1513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尤其可喜的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培育出的一些香型籼稻品种,已由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成功,进入了一定面积的商品化生产,质量不亚于进口的泰国香米。

  (三)水稻种植面积北方扩大、南方减少1990年以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主要是南方早籼稻面积的减少;但是,北方特别是黑龙江省的粳稻种植面积增加很快,水稻生产的区域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粗略估计,北方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1980年只有6%,1990年上升到10%,到2000年已经达到14%。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172.8万公顷,只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2%,稻谷产量1013万吨,占全国稻谷产量的5.4%。到2001年,东北三省的水稻面积已增加到276.9万公顷,占全国水稻面积的9.6%,稻谷产量1723万吨,占全国水稻产量的9.7%,面积和产量几乎都增加了一倍。

 考虑到气候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我们用前后三年的平均值来分析各省区稻谷生产量的变化。尽管水稻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单产提高,2000年全国稻谷总产量1.88亿吨,还是比1990年的1.84亿吨有所增加,增加357万吨,增长了2%。从地区看,南方许多稻谷生产大省的稻谷产量是减少的。浙江省的稻谷产量减少最多,2000年比1990年减少了26%,其次是广东省,减少幅度为12%,湖北省减少8%,湖南省减少4%。四川、江西、安徽省的稻谷产量变化不大,广西和江苏的稻谷产量是增加的,分别增长了7%和6%。稻谷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南方9个省区10年间共减少稻谷产量635万吨。而北方的稻谷产量是增加的,稻谷生产发展最快的是黑龙江省。黑龙江省1990年的稻谷产量只有286万吨,但到2000年已超过1000万吨,10年间增长了2.5倍,增加稻谷产量715万吨,几乎等于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四省减少的稻谷产量。

 二、稻谷生产的经济效益

  

1996—2000年间,中国主要粮食的原粮市场价格是下降的,因而其生产经济效益也是下降的。2001年粮食的市场价格有所回升,经济效益也随着有所增加。但是,不管哪一年,稻谷生产的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具有明显的比较经济效益。1995年,全国粳稻每亩平均的净产值达到673元,分别是小麦259元和玉米375元的2.6倍和1.8倍,每亩的减税纯收益为512元,分别是小麦155元和玉米264元的3.3倍和1.9倍。2001年,粳稻每亩的净产值为417元,分别是小麦136元和玉米255元的2.7倍和1.6倍,每亩的减税纯收益为216元,分别是小麦3元和玉米103元的72倍和2.1倍。

 从水稻生产内部看,粳稻的经济效益最好,中籼稻次之,早稻最差。在2000--2001年间,粳稻的出售价格比早籼稻高出30%--40%。2001年,全国粳稻的净产值为417元/亩,分别高出早、中、晚籼稻97%、22%、51%,每亩的减税纯收益高出更多,粳稻高出中籼稻的69%,高出晚籼稻1.5倍,高出早籼稻10倍。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与该省水稻生产的高比较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水稻的经济效益要比小麦、玉米和大豆作物高出很多,特别是近年来,比较经济效益越发显著。2001年每亩粳稻的净产值为325元,而玉米只有179元,大豆只有123元,小麦更低,仅17元。每亩减税纯收益的差距更大。2001年小麦的每亩减税纯收益是负值,玉米为93元,大豆为52元,而粳稻达到193元,是玉米的2倍多,大豆的近4倍。各地区稻谷生产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1997—2001年间,全国粳稻的平均生产成本为0.83元/公斤,而辽宁省为0.71元/公斤,吉林省为0.66元/公斤,黑龙江省为0.62元/公斤,一直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黑龙江省近几年的粳稻生产成本处于全国的最低水平,稻谷生产成本低的优势非常明显。

  三、稻米生产率的变化

  

 在水稻生产中,肥料费用通常要占到整个物质投入费用的35%--40%,其中主要是化肥投入的费用。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每公顷早籼稻的化肥投入量(折纯的氮、磷、钾数量,下同)增加了1倍,每公顷粳稻的化肥投入量增加了1.5倍。早籼稻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主要出现在前10年内,1990年以后的化肥用量没有明显增加,通常在300公斤/公顷以下。粳稻的化肥施用量则是持续增长,每公顷的施用量在前10年增加了100公斤,1990年以后的10年又增加了100公斤,达到350公斤左右,不过,近年来施肥量已趋于稳定。

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相反,每公顷水稻的直接生产用工是减少的,而且,这种减少是明显的。其原因是水稻生产中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除草剂的大量应用减少了田间中耕除草的劳动。2001年早籼稻的用工量只有188工日/公顷,比1980年的467个工日减少了60%;2001年粳稻每公顷的用工也只有219个工日,比1980年的483个工日减少了55%。水稻生产中劳动用工量的持续减少,是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土地生产率看,20年来,早籼稻每公顷的产量变化不大,大体在5.3—5.8吨之间,但粳稻每公顷产量是不断提高的,从1980年的4.5吨逐步提高到2001年的7.2吨,提高了60%多。

从劳动生产率看,由于生产用工量的不断减少,水稻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 1980年每一工日生产的早籼稻只有11公斤,而2001年达到了30公斤,增长了1.8倍。粳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每一工日生产的粳稻从1980年的9公斤增加到2001年的33公斤,增长了2.6倍.

  这20年来,中国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方向发生了转折,从追求高产量、以土地生产率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转向了生物化学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并偏向以劳动生产率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粳稻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明显高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典型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而早籼稻走的则基本上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道路。

 四、中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之一。从 1998年的统计资料看,全世界大米出口量为2852万吨,其中泰国的大米出口量最大,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22%,其次是印度,占17%,中国和越南各占13%,美国占11%,巴基斯坦占7%。这六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83%。中国出口粳米和籼米,也进口一些,主要是进口泰国的香米,但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是稻米净出口的国家。今后中国仍将是稻米净出口的国家,因为中国稻米具有国际比较优势,而且具有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

中国水稻生产的单产水平高。1996--2000年间的中国稻谷平均单产达到6.3吨/公顷,比世界平均的3.8吨/公顷高出65%,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主产国中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单产高,加上劳动力成本低,使每公斤稻谷的生产成本较低,具有价格竞争力。

  为了可比,我们用不含土地费用和税金的生产成本进行比较。中国的粳稻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全国1997—1999年3年平均的粳稻生产成本为0.88元/公斤,粳米主要出口省的黑龙江省的生产成本更低,只有0.66元/公斤。按可比口径,美国的生产成本为1.55元/公斤,是黑龙江省的2倍多,日本更高,每公斤稻谷生产成本达到15元。台湾省的稻谷生产成本为3.14元/公斤,是中国大陆的4倍多。

  

  从籼稻的生产成本看,泰国的生产成本很低,只有0.60元/公斤,越南南部的水稻生产成本也很低,为0.64元/公斤,越南北部高一些,为0.99元/公斤。我国1997—1999年3年平均的中籼稻的生产成本为0.74元/公斤,高出泰国20%多,但低于越南南北两地区的平均值。就总体来说,我国和泰国、越南、印度等东亚、南亚国家的籼稻生产在国际上都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只是比较优势的程度有些差别而已。

  通过计算农产品的保护率,也可分析其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保护率为正值,表示得到保护,缺乏国际比较优势,而保护率为负值,则表示具有国际比较优势,负值越大,优势越明显。中国主要大田作物产品,除稻谷以外,其名义保护率都是较大的正值,表明缺乏比较优势,但是大米和大多数畜禽产品、蔬菜、水果等的名义保护率是负值。据黄季昆等人的计算,2001年中国大米的平均名义保护率”为—3%,其中优质粳米为—11%,一般粳米为—8%,杂交稻籼米为—5%,一般籼米为3%。这表明中国大米,特别是优质大米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

家园 【文摘】南方产粮大省积压的粮食主要是早籼稻。

我国南方每年有近2000万吨稻谷喂猪,而东北粮仓却产生卖玉米难。广东省早稻积压

,但同时进口大米。吉林两次卖难积压的玉米都是产量高、粉质多、口感不好的粉质玉米,

而南方产粮大省积压的粮食主要是早籼稻。以湖南省为例,市场畅销的粳稻、糯稻仅占稻谷

总产量的3%,籼稻占94%,每年粮食收购总量的90%是早籼稻,而早籼米垩白度高,口感不好

节选自下面连接http://www.gshow.net.cn/Resource/Lunwen/Nongxue/200505/7011.html

家园 俺的感觉是:

  杂交籼米比普通籼米要好吃一些。不如粳米

家园 其实泰国香米也是籼米,不过杂交稻的不育基因来源与野生稻

最初味道还不如一般早籼,不过这几年推广的粳籼杂交型的就好一些

家园 水稻是不是北方比南方好啊

还是因为我生长在北方,对于北方稻米听说得多一些,感觉家里人说起来好大米都是东北大米,古时候号称的贡米应该也是京西的稻米。按说南方稻米应该比北方种植面积多得多,但好像没听说过哪里以大米出名的。

家园 长江以北和苏南一般都种植粳稻,对于北方人来说确实比南方常见的籼稻好吃

不过,一部分南方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更习惯籼稻,当然也有南方人不喜欢籼稻,把大米作成米粉的

家园 不仅水稻,一般作物都是北方比南方好

昼夜温差北方比南方大。作物白天吸取二氧化炭,增加养分,晚上要消耗养分,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炭。夜间温度低,可以降低作物的呼吸,减少养分消耗。所以相同品种的作物,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北方生长的要比南方生长的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