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看《太行山上》 (上) -- 萨苏

共:💬36 🌺3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看《太行山上》 (上)

这次回国,带了一些DVD回来,其中之一,就是《太行山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为看了不少朋友的观后感,有的说是抗战经典篇,有的说有不少问题,把胃口调起来了,一定得看看这个片子拍的如何。

昨天晚上,抓了两个小时来看,看完,觉得确实是一部值得评价的片子。确切的说,当看片头的时候,就产生了这种感觉。

为什么?

编剧是陆柱国啊!

哪个陆柱国?写《踏平东海万顷浪》的陆柱国啊。如果您不记得这部小说,《战火中的青春》这部电影您还有印象么?侦察英雄雷震霖,女扮男装的现代化木兰高山,就是这位当年另类的写实派作家笔下的人物。当然,我还是觉得小说写得好,那里面充分的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浪漫,从陆军写到海军,从游击写到登陆,无不精彩绝伦,让人欲罢不能。而其中万军高呼彭德怀的场面,更是大陆作品中绝无仅有的描述。

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位老兄还如此活跃啊。

看到这个名字,我就相信,今天有的看了。看到陆柱国的名字,你尽可以相信这部作品一定是好的,就象看到徐国平的名字,你就可以相信这部关于IT的翻译作品一定是好的,看到晨枫的名字,你就可以相信今天又可以长些知识。。。这是一种信任。今天这个时代,可以信任的好东西越来越少了,但陆柱国,无疑是值得信任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火中的青春》里面的雷震霖和高山,在那个红色覆盖一切的时代,陆柱国在他的书中跳动般的描述他们的爱情。

比之过去的片子,此片战斗场面做得相当好,若据此仔细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则无疑更增一些趣味。

平型关之战,日军士兵被炸后撞击卡车驾驶室的镜头,日军集体退子弹的镜头双方肉搏的冷兵器动作设计,工兵镐的挥舞,再现了中日两军精锐以死相拼的激战场面,战士的动作粗犷而凶悍,都给人真实震撼的效果,显然导演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对比《亮剑》,就会发现《太行山上》的处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亮剑》电视剧则没有表现出原著的激烈精彩。比如同样是攻击日军卡车,《亮剑》里面明显就是弄了几辆卡车来走一走 -- 起步,速度都没有提上去,土都没起来,镜头拍完停车 – 根本没有部队行进间的感觉。而卡车被击中的场面,《亮剑》里面是卡车整个往上崩,这实战中不是不可能,但卡车是一件很大的东西,它往上崩的时候,部件,玻璃等的损坏是必然的,而且各有各的破坏规律,不可能一辆车炸得飞起来玻璃还完好无损,那是模型。这一点,《太行山上》就很好的注意了细节,它的战争场面能够做出动态来,因而显得更加真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肉搏平型关

历史上的平型关之战,确是一场偏重肉搏的战斗。日军文献记载,八路军三枪打完立即发起冲锋,这大概和共产党军一贯缺乏子弹,而过去的老对手国民党军在肉搏战中意志不坚有较大关系。但是平型关之战,应该是中日双方都吃了一惊,没想到对方的战斗精神如此坚韧。影片中林彪下令部队和敌军肉搏以避免空袭的损失,这我没有考证过真伪,但日军在平型关作战中出动过战机确实有记录,而且因为两军绞缠而无法进行攻击。 -- 那时候鬼子还没到44年的垂死挣扎,要是在硫磺岛遇到这样的情况,估计日本飞行员就一块儿的通通打了。

忻口会战在影片中给人留下两个深刻印象 – 一个顽强,一个惨烈。顽强到炮弹炸倒一片接着上,前赴后继,惨烈到军长战死沙场,血肉长城。整个战役过程中,高潮有二,一个是突袭阳明堡机场,其中日军飞机起飞后又被八路放的手榴弹炸掉下来,这个场面颇有好莱坞的气派。第二个则是郝梦龄“我死国存”血拼1300高地,战死阵前。忻口会战对日军炮火威力的描述下了大功夫,比平型关炸出的朵朵彩烟要令人震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夜袭阳明堡,这个场面好像是来自于一幅油画

注意两个细节,郝梦龄下令出击的时候说道:“你们的旅长已经战死了!”,还有一个是国民党军在督战队的射击下纷纷倒下,掉头冲锋。应该说这一段影片,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历史。郝梦龄所说的战死的旅长,就是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真,他在率领独立第五旅攻击1300高地的时候阵亡,唯一与历史不同的是郝至死不知道郑阵亡的消息,历史上正是因为郑阵亡,第五旅后退脱离战斗,郝听不到第五旅方面的枪声,亲自率少数亲信突日军封锁线前往第五旅阵地询问时,被日军击中殉国。这次出击1300高地,国民党军攻击队形过于密集,无法发挥火力,因此损失很大,不能不说勇气可嘉,战术上却不够缜密;忻口作战,国民党军的战术就是硬顶,所以消耗很大,影片中出现的督战队确有其队,而且以铁石心肠闻名。指挥这支督战队的,正是傅作义的老搭档,解放战争中的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因为他执法严厉,不近人情,督战队前面的忻口阵地被称为“鬼门关” – 上去就下不来的地方。忻口战役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打得比较好的几次战役之一,影片的这两个细节,显示了抗战中想“打的比较好”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冒死出师郝梦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开赴忻口的中央军,可见郝军长的德式钢盔并非杜撰。

[待续]

关键词(Tags): #太行山上(当生)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传说中的沙发?

这几幅剧照还真是不错。

家园 靠背
家园 电影《血战台儿庄》里就有日军拼刺刀前退子弹的镜头

结果国军背后闪出一位机枪手,一梭子下来鬼子全趴下了

不知道您怎么看何群的作品,他拍的《吕梁英雄传》我觉得是多年未见的佳作。

家园 还没看
家园 趁着在国内顺手弄套碟吧

那电视剧还算不错. 我是下载的,没办法啦.

家园 【原创】看《太行山上》 (下)

太原守城作战,影片用两个场面来描述,一个是日军在城廓和守军的殊死争夺,战斗中傅部军官在城墙上大呼要求援军,守军沿着城墙封闭日军突破口,手榴弹投掷下日军被炸的死伤累累;另一个是炮弹爆炸中傅作义若无其事的指挥战斗,这时部属来报告日军从后方包抄上来,太原已经成为孤城。

看这段内容,虽然短,但是很有内容。

同样我们来注意细节。太原守城战,傅作义是勉为其难。阎军原来的计划是“依城野战”,也就是内外呼应,忻口退下来的部队军心涣散,已经无心恋战,纷纷绕城逃走,实际上一开战就成了城廓战。这就是影片选择城廓战为太原会战主要场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吗?也不尽然,国民党军中只有陈长捷所部残破的一个师在城外蓝家湾拼死坚持,试图协助傅作义,虽然杯水车薪,但从这件事看,从抗战到内战,陈对傅作义是够义气的。说起来,太原会战,是傅作义系统名将的大检阅。那个在城头上呼救的军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义部下的一号战将,后来在绥远起义,成为共产党兵团司令的董其武,时间是1937年11月7日晚。

为什么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战勇猛,人称“董武穆”,是傅作义的左右手,人称“傅作义的两只虎,孙岚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环攻太原,董其武防卫的阵地,正是最为危险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个团,还要派出李思温420团防卫太原兵工厂,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颇为困难。但董不愧名将坯子,足智多谋,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城墙上多树旗帜,并用军帽军衣伪装守军,吸引日军炮火,这样日军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无所建树,直到7日黄昏,才以敢死队猛扑北城和东城孙岚峰旅结合部的东北角炮兵营盘,因为城墙都被炸塌,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攻入城内,董其武亲自督战无效,只得向傅作义拼命求援。

傅随即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向东北城角全力反击,才将日军赶出城去,这个带队的指挥官,也是傅军后来的名将,中国早期摩托化部队指挥官 – 王雷震。影片中用大号手榴弹从城墙上投掷歼灭日军的就是王营。这种大号守城手榴弹是晋军太原兵工厂的特产,威力很大不过太笨重。东北角这个点也成为两军第二天反复争夺的地方,日军虽然攻入城中,始终不能发展。

影片中傅在炮火中镇定自若,但一听到日军迂回包围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颇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时候摆了一个险阵,当时傅的守军是35军,表面一个军,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两个旅,孙岚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属守城部队中比较完整的仅有杨维垣一个旅,而且多为新兵没有战斗力。傅将孙,董两旅部署在东城,北城,迎击忻口而来的北路坂垣日军,对南路日军从娘子关来的迂回部队,却只放了杨维垣一个新兵旅,这样打起来杨根本招架不住。

实际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惨了,为了扳回面子,一定会拼命攻城,而南路日军也知道坂垣的尴尬,所以一定会停下来等待让坂垣先攻进太原,所以傅敢于基本放弃南城的防御。事实证明,日军确实是如此行动。

但是,6日,7日两天血战,日军意识到傅军还有战斗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于是派出部队绕道难进,准备和南城日军合攻太原。南城日军没有了顾虑,傅作义的空城计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现有的兵力也决无法再三面迎敌,这应该才是8日傅决心放弃太原的真正原因。

影片寥寥数笔,把大段的史实轻轻带过,可说是相当令人钦佩的手笔了。

人物的刻画,本片也颇有特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独臂团长贺炳炎,个人以为这个贺团长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年轻可以,但林,贺决不应该“嫩”,这部分的刻画有些遗憾。至少贺应该有一种风霜感,眼神混浊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独臂将军。贺独臂刀血战日寇和崔营长的杨家飞枪,个人认为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飞迎战的两位子虚乌有的美国飞行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奋起反抗的精神,历史在这里,有的时候也要让让路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史沫特莱,刻画的十分出色的一个形象,历史上的史沫特莱是一个异性恋者,影片中似乎也很想为她和朱总司令“做”出一点似是而非的虚幻故事,然而历史上史沫特莱刚毅爽朗的性格,热衷革命的狂热,肯定给导演极强的印象,因此在演员的选型上选出了棱线分明的安娜来演史沫特莱,那种神情间类似朱迪福斯特的骨骼感,还有那句:并不是我选择生做一个女人,是上帝把偶造成这个样子的(大意)。不由得让人对导演暗示着什么心存揣测,在中国的国家级电影中,这种暗示实在也是非常罕见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被击中阵亡黄土岭。这个场面曾经被一些朋友认为不够真实,因为炮战开始后阿部居然象活靶子一样站着挨打,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正是历史的再现。历史上的阿部规秀是被杨成武部迫击炮击中毙命,但并非炮战,而是杨部直接炮击阿部的指挥部。八路军也不是象影片中那样可以挥霍迫击炮弹,真正的战斗八路军只打了四发炮弹 – 第一发测距,第二发打近,第三发打远,第四发直接命中。日军听到前三发炮弹的爆炸,已经预感到第四发炮弹将打阿部所在位置,所以纷纷闪避,阿部规秀是一个优秀的山地战专家,也很明白这种危险,但当时日军战局有利,而他认为当时距敌较远,扑倒在地躲避有失将军尊严,特别是心存侥幸,认为八路只有一门炮,不会打得这样准,所以挺立不动。。。这些是阿部重伤之后对部下的说明。他不知道八路军炮弹稀缺,惜弹如金,用四发炮弹打他已经肉痛,如果还打不上,这八路军的炮兵指挥官也就快该撤职了。

说完好的就要说说不满意的。

朱总司令的演讲大段被我快进过去了,影片是用画面说明问题的,而不是用语言说明的,谆谆教诲在故事片中效果多少有些事倍功半,再借阎锡山之口感叹八路军不是来抢山西地盘的似无必要。感觉历史上朱总司令的特点也是三缄其口,并不是如此爱说之人,这个人物刻画有些画蛇添足。

阎锡山和阎部官兵的形象有些问题,阎锡山并没有这样好的装备,他本人也是朴素的形象。晋军装备差,是国军中有名的,直到解放战争,阎军看到中央军居然有雨衣穿还觉得大为倾倒,抗战的时候晋军应该没那么精神。这同样见于八路军,八路军的火力之猛有些夸张,追击鬼子骑兵,如果一交手真有那样多的炸点,八路应该有一个炮兵团投入了战斗,可是历史上打到鬼子投降,八路军还是靠小米加步枪解决问题的。

还有两个小小的遗憾。

一个是该有旁白的时候旁白没有出来,比如左权,如果在看完左权的家信后,补充一段旁白,平淡的列出如下史实 – “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我想,观众的感情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潮。

另一个是主题曲,《在太行山上》是一首非常好的歌,冼星海先生的曲子动人心弦。影片中这首歌开始只给出了一个旋律,逐渐加强,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想法,然而直到最后,全歌只是被吟唱出来,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一个磅礴的合唱,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似乎削弱了这首歌的魅力。

试想,如果有一个奔流般的合唱 --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那该是多么有表现力的一种庄严和尊严的感受呢?

既然这样,那就用这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来做本文的结束语吧。

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曲 桂涛声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 --- 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完]

[MP=320,240]http://www.frhlm.com/news/UploadSoft/zthss.mp3[/M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一点不得不说

梁家辉饰演的贺炳炎扮相不错,梁演得也很认真。可总觉得贺团长独臂大刀战鬼子那场有点儿戏过,只见贺团长每一刀划过去(注意,是“划”而不是砍,具体动作可参照电影《独臂刀》中的武术设计)必是血雾横飞然后两到三个鬼子腾空飞出当场毙命,我大概算了一下,电影中贺团长划了足有二十多刀,平均就算一刀毙两个那就得四十多个,回头看看当时国军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的比例记录,贺团长真神人也。

其实贺团长当过手枪大队长,功夫高点儿是挺正常的。只是看到最后老贺杀得正兴起时部下跑过来通知撤退,俩人在战场中间德儿巴了足有半分钟旁边楞没人过来砍他们,然后就见独臂团长仰天长啸一声“为什么~~~~~~”接着愤然一刀,马上三个鬼子紧赶过来凑趣(早干吗去了?),噗的一声,血雾,齐飞。。。

正在这时,梁家辉把手中刀飞出插入土里,夕阳下背景,特写。。。

那个什么,刀柄上为啥非要镶那么大个的骷髅头呢?难道是从隔壁武侠片剧组借来的道具?

总的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

家园 没看这么仔细,感觉和当年的《台儿庄》有差距......

所以现在比较期待《铁血》,和《台儿庄》是同一个导演。

哪位河友有BT给个链接,先谢了。

家园 哇~~是这样的啊~~

我看的描写战争的小说不多,但是无疑《踏平东海万顷浪》是我印象中最深的一部,直到现在我如果拿到浙江沿海的地图的话仍会象刚看过那本书时一样~~~去找一江山岛~~大陈岛~~甚至是雷振林侦察时呆的那个小岛礁~~

不过不看您的帖子我还不知道,它还拍成过电影~~真是遗憾啊,要去找找看,有两个作家,我是看完了小说后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其中一个是陆柱国。

家园 现如今总算电影界开始重视模界的重要性

其实大多用的是饼子的作品,也花个天价,实在替自己手艺难过。

家园 rul 兄给出的FTP中有《血战台儿庄》和《铁血昆仑关》

166.111.67.195

mil

mil

老萨和其他朋友可以去下载,早晨下很快的。

这里再次感谢rul兄提供这么好的站点。

国内反映抗战的电影看了一些,《太行山》应该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血战台儿庄》其次是《大捷》...对《铁血昆仑关》则有些失望。

家园 老萨兄还是写"英雄"的故事最拿手.

看到结尾,又有了一种要流泪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那么熟悉,在梦里燕赵中有过,在还我魂魄中有过.

家园 还有一位是谁呢?

从那个时代背景看,丛维熙很有可能的说

家园 一个写共产党,一个写国民党

相对来说我觉得写共产党的历史片子更不好拍,因为条框更多,要表现得更多,对人物的忌讳也更多。毛泽东双手插腰还是单手叉腰都能惹麻烦。各级领导要求夹带的私货更多。而影片一个拍的过火,又有拍马屁而失去观众的可能。

开玩笑说国民党在大陆无非是一具木乃伊,只要你不是故意拿它寒碜共产党,怎么玩都不出圈,共产党里边拍哪位敢不用心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