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项羽分封的一些看法,向诸位高人请教 -- 闲云野熊

共:💬26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项羽分封的一些看法,向诸位高人请教

项羽分封,论者多以为失策,但本熊以为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1)能不能不分封。本熊以为秦改分封制为中央集权,15年亡国。六国后人在反秦战争中风起云涌,因此在当时看来,不搞分封恢复六国后人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取的。此外,当时项羽只是一方诸侯,天下名义上的共主是义帝。项羽不分封,自己的利益如何保证?所以项羽搞分封是必然的,刘邦其实也搞了,只不过后来又得销藩。既然分封,那么必须告诉天下,政由羽出,必须根据项羽的好恶划线,这是政治需要。项羽在分封上的不公平是必须的。实际上项羽并不怕天下大乱,因为只有通过平叛有大功于天下才能使自己更进一步,同时通过平叛逐一铲除异己。

(2)能不能废义帝自为主。本熊以为当时还不行。因为义帝并无失德之处,没有政治借口。必须逐步行事。实际上项羽后来杀义帝被刘邦当了借口,一时天下诸侯皆反楚。可见当时立即废义帝并不是好主意。

(3)自己能不能王于关中,本熊以为不能。关中之地诚堪为王,但刘邦先收买了关中人心,项羽出于反秦和安抚己方的需要必须杀秦宗室烧秦宫,也很难制止诸侯军在秦地的报复行动。项羽又受降了秦将,坑杀了秦卒,几乎不可能进一步收买人心。另一方面本部重心在彭城,远离己方根据地另建统治中心的做法历史上闻所未闻。

(4)封三秦降将守关中是否失策。本熊以为,既然项羽自己不能王关中,就必须考虑不能给别人从关中兴起的机会。所以首先不能让刘邦王关中。从项羽的角度,守关中的人必须是绝对忠于自己,并且在关中不能自成气候。于是三秦降将成为最好的选择。关中父老怨恨此三人,因此此三人必须依靠项羽实施统治,否则必败。而三人对秦地熟悉,正常情况下足以迟滞刘邦或其他诸侯对关中的进攻等待项羽增援。

(5)对田荣的处理是否失策。齐为大国,历史上与楚数对峙,因此项羽对齐很重视。项羽不封田荣,改封较容易控制的田都、田市、田安等人不能说是失策,但本熊以为项羽还应该处理得更好些,例如将田荣分封于淮泗附近靠近自己的地方羁縻控制等等。其次本熊以为项羽最大的失策在于不能迅速平定齐地之乱。照理说项羽应该意识到很多诸侯对具体分封的不满,应该制订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对齐地、关中等战略要地的平叛预案。

以上看法可能很荒唐、肤浅,请各位大老执政。

关键词(Tags): #项羽#分封#楚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

  

  

  

  [摘 要]:本文通过对秦末汉初项羽分封制度的考察,得出项羽分封并非西周之分封,而是前所未有的一套新体制,而汉初之郡国并行制实乃项羽之分封体制的翻版。本文将重新探讨项羽建制的历史因缘,并得出这是当时唯一可行之路,并重新评价项羽建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分封 项羽 郡国并行制 建制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记载项羽一生波澜壮阔的经历后,曾感叹之:“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1)。也就是在秦灭汉兴的五年当中,是由项羽主控的五年,故司马迁曰“政由羽出”!

   但是历来研究者却常常忽略此段时间项羽建制的史实,往往认为汉承秦制。这样就等于抹杀其项羽主政建立的西楚政权。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2),司马迁立《秦楚之际月表》,而不做《秦汉之际月表》,学者田余庆认为“说明司马迁明确地意识到楚在秦末在历史中具有独特地仿”(3)。这些表明了楚在秦末汉初这段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项羽的建正制是期间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秦末汉初的楚人建制

  

   秦末,陈胜揭杆而起,反抗暴秦。其后群雄并起,逐鹿天下。这段时间各路诸侯纷纷打出复立六国的旗号。“在这段时期里,陈涉之张楚为天下盟主,陈涉首创的战国复国运动成为天下政局的主流,在战国复国运动的主导下,平民王政和王政复兴并行。笔者(学者李开元,本文作者注)将此时期称为复国建王期。”(4)。

   陈胜死后,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后来项梁战死,楚怀王夺项羽军权,主持楚国政权。“此时,怀王之楚国为天下盟主。战国复国和王政复兴合一,六国贵族之就国复王巳成为天下政局之主流。基于此,笔者(学者李开元)将此时期称为王政复兴期。”(5)。

   此后,项羽为诸侯从长(6)率领诸侯联军击败秦军,入主咸阳,随后分封天下,建立西楚政权。学者李开元称这段时期为“列国众王期”。

   秦末汉初三段政权号令皆出自于楚,分别为陈胜之张楚,怀王之楚,项羽之西楚,名义上同出一支,但是具体建制上后者和前两者却大大不同。总得来说,陈胜之张楚,怀王之楚都是被动的恢复旧体制,直接沿用旧楚之制度。而项羽主政之西楚,却在继承楚制,秦制的同时开创一套前所未有的新体制。

   这就是曾被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开历史倒河车的分封制度。项羽灭秦后,立怀王为义帝,随后封十八个诸侯王和二个列侯。历史学家认为这是项羽试图恢复到战国时期甚至更远的春秋时期,把统一的天下搞的支离破碎。

   项羽的分封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度似乎有一定相象之处,但是“西周的裂土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直接统辖王畿地区,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各诸侯,进行‘封国土,建诸侯’......这样,西周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西周的分封制是自天子而下逐级层层分封。在分封中,不仅分封土地,而且连土地上的人民也一起分封......其次,西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再次,西周的分封制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总之,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是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制度。层层分封形成了宝塔式的统治。这种裂土分封制,是按等级大小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把大小奴隶主贵族世袭的政治经济特权固定下来。”(7),而项羽的分封是建立在秦郡基础上的郡国并行制,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史事实。

   所以,与其说项羽的分封是恢复西周制度,倒不如说项羽开创了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体制。

  

  

   二:分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由此秦帝国开始实行郡县制,而废除封建制。王夫之曾评价:“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8)。由此人们把项羽郡国并行制度当成一种历史的倒退,认为实行郡县制,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才是唯一的出路,实际上这里人们忽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中国也是经过儒家,法家几代的努力才把这一思维深入人心的。而秦始皇时代恰恰是因为推行单一郡县制,大力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才导致十五年而亡。

   “分封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态,其自身就有一股强大的惯性力量。”(9),这种惯性让天下之人并不能接受秦始皇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反而视郡县制度为异端,存在着普遍要求分封的社会势力,即是以分封的形式进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分配。例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就有“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10)。其次不论是秦朝丞相王绾还是博士士淳于越以及大臣都要求实行分封制度“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11),再次体现了分封的强大社会力量。

   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更是对秦始皇专制制度的一大反复,期间要求裂土封王都是天下人的的共识。首先,是六国旧贵族遗老遗少强烈恢复旧国旧秩序。比如,陈胜刚入主陈地,三老、豪杰就要求:“复立楚国之社稷”(12);张耳陈馀更是对陈胜提出复立六国:“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13);陈胜另一部将周市更是辞不受自己为王,“迎魏咎於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14);田儋也把自己齐氏后人的身份当成为王的依据:“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15);陈胜刚死,秦嘉又立楚贵族景驹(16),项梁谋士范增把陈胜速败的原因归结为“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并要求项梁立楚后来顺应民望(17)。由于强大的裂土分封的社会基础,一场农民起义迅速变成六国复立反秦的复辟运动。

   其次,当时的社会不但六国旧贵族遗老遗少希望恢复旧国,裂土封王。普通士人,将相,大大小小的野心家都希望能裂土封王使自己获得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武臣刚北略赵地的时候就招赵地豪桀鼓惑之:“於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而豪桀皆然其言(18);韩信说刘邦也建言“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19);张良一针见血的指出天下豪杰跟随刘邦的原因不过为裂土分封而已,“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20);刘邦定天下后,诸侯大臣部将更是为裂土分封而日夜争功不决,以天下不足遍封,怕不能尽封,而欲相聚谋反之(21);郦生说齐王投降也把刘邦“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作为“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的重要原因(22);同样陈平认为刘邦能分封裂土是士多归于汉的缘故“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23);刘邦大臣总结汉胜楚败的原因亦认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24)。这种裂土分封的思想,学者魏明枢总结原因有三“一,地域文化差别的外在表现 ;二,百家争鸣对秦大一统思想的否定; 三,传统宗法分封制的历史残留”(2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分封是合乎当时社会潮流,顺应人心的体制。而秦始皇的以郡县制为基础来推行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受到天下人的非议。实际上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更多的是集权力为皇帝一人,“中央大臣及至地方官吏都不过是皇权的执行机器而已”(26),天下人自然不愿意天下权利与利益皆掌握一人之手,而分封制度则成为与天下人同利的代表。或则可以说秦始皇集权行为的单一郡县制才是逆潮流而行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三:项羽分封的背景形式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当时摆在其面前的是如何平衡各路诸侯的利益,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27)。当时天下地盘为旧诸侯的势力所盘踞,经过三年灭秦时间又涌现出无数新兴势力,在这个新旧势力盘根错节,项羽又缺乏足够的力量可以控制新旧诸侯时,显然称帝继续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是不合时宜的。

   汉代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把不分封当作重要原因,如贾谊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并认为秦始皇只要“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後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而秦二世只要“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仍可挽救秦的命运(28),贾谊还从经济角度论证不分封的危害性(29);桓谭也认为秦之灭亡是因为“不任人封立诸侯”(30)。面对秦朝的前车之见,天下都欲裂土分封的社会潮流以及项羽无法掌控实际已经复立的六国势力,推行分封制似乎成了当时唯一的选择。

   当然不论项羽是否搞分封,关外六国的旧贵族实际已经复辟,盘踞着战国后期的原六国地盘。而跟随项羽入关的新兴势力亦要求论功行赏,裂土分封。不事分封,像秦始皇那样集权力为自己一人身上,首先意味着要剥夺旧贵族已经占领的地盘,再次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也会因为无法得到封地而失望,最后项羽楚军将领因为无法论功行赏而背之。其结果可想而知,旧诸侯反于外,新诸侯叛于内,楚将领而无心为项羽作战,这样项羽完全成为孤家寡人一个,而被扣上秦始皇第二的帽子诛杀于关中。

   但是恢复旧秩序,废除郡县制,显然也不是项羽所想要的,那样的话,胜利的果实将被复辟势力所篡夺。但是不可否认希望恢复旧秩序的如怀王之流等旧贵族仍然盘踞在六国之地,不论是其势力还是天下舆论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样的局势下,项羽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曲折的道路,在秦始皇郡县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封国封侯制度。后世称之为郡国并行制度。这种体制在保留秦推行的郡县制不变的基础上,对有功者,对旧诸侯实行封国封侯。这种制度不但延续了郡县制,而且满足了天下人要求分封的欲望,“在这段时期里,王政复兴期已经形成的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不仅被完全打破了.而且,复国建王期已经达成的战国七国复活之政局也被打破了。”(31),无疑项羽所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既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的潮流,又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打破旧秩序,是从分封制过渡到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的郡县之制的最佳手段。

   当然项羽之郡国并行制是根据当时天下大局,客观形势来实行的一种相当灵活的宽泛的制度,其中有迫于形式不得不为之的一面,但是整体原则是朝向打破旧制度,建立适合当前历史进程的新体制而为的。

  

  

   四: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度探微

  

   项羽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第一步是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这一政治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32),但是显然旧贵族不肯就此妥协,势要把复辟进行到底。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只好推开原本名义上的领袖,把楚怀王升格为楚义帝,给其神圣的名义,却取消其神圣的权利依据。“(项羽)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33),这段话中,项羽否定了旧商周以来的血统王权世袭的合法性,也就是否定秦末的复辟运动中旧贵族凭借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取而代之,项羽实行以功劳来实行权利的分封的原则,也就是“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武涉语)”(34)的分封原则。当然面临旧诸侯强大的实力以及盘踞在六国实则已经为诸侯王的事实,项羽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如“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也就是在以定事实下,对原有诸侯王进行有计划有限制的予于承认。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第二个原则是对即定事实有计划有限制的给予承认。

   第二步,项羽把刘邦封为汉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35)。同样项羽对有功之人论功行赏,却进一步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给予处理,并封其他诸侯王给予牵制。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三原则是尽量消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并互相给予牵制。

   再,封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徙赵王歇为代王,立张耳为常山王,立燕将臧荼为燕王,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立齐将田都为齐王,齐王建孙田安济北王。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四原则是把大国分小,尽量把原先的大国支离破碎,减小他们的势力。亲近自己则厚之,疏远自己则薄之。

   再,立英布为九江王,立吴芮为衡山王,立共敖为临江王。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五原则是把自己有功劳有势力的将领按功劳封王,并守护自己后院。

   再,徙魏王豹为西魏王,韩王成因故都,后来因为无军功废为侯,又杀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六原则是扩大自己势力,吞噬周边战略要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自己为诸侯王之盟主,位在众诸侯之上。另外第七原则是分封制完全以秦郡县制为基础。比如项羽就王楚,梁九郡。下面设有郡长,县公。也就是不但在分封的基础上实行郡县,而且自己内部领土完全推行单一郡县制度。

   再,封陈馀南皮三县为侯,番君将梅鋗十万户侯,另有后来废韩王成为侯,封范增为历阳侯,封曹咎为海春侯。或则还有其他封为侯者,但是史料缺失,而无从考证。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八原则是封功劳次之为侯。可以说项羽既有诸侯王之王国分封又有列侯之侯国分封。

   第三步,项羽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徙义帝长沙郴县。把这个名义上的义帝安置在远利政治中心的地方闲置起来。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即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体制的创新,又根据实际情况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减弱对方的实力。并否定旧秩序的合法性,全面继承推行按军功行赏制度,再维护郡县制度的情况发展一套合乎历史潮流的“一国两制”并行体制。

  

  

   五:项羽封国制度的探讨

  

   “西楚霸王项羽在关中实行王国分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王国分封。”(36),对于这个前所未有的一个新体制,项羽是建立的什么样的体制呢?

   由于刘邦是从项羽手中夺得天下,建立汉朝后极力掩盖分封来源于项羽,体制照搬项羽的事实,而为区别于西楚,官职法律采用秦制,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刘邦建朝之初全面实行项羽所开创的郡国并行制度,并且汉也来自于项羽之封。扬雄曾曰:“秦馀制度,项氏爵号,虽违古而犹袭之”(37),《续汉书》志二八《百官志》曰“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于里。”(38)直接明言汉之郡国并行制来源于项羽之楚制。

   知道汉朝郡国并行制来源于项羽,通过对汉朝早期的分封制度的考察,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项羽开创郡国并行制度的大致轮廓。

   通过对汉初郡国并行制以及对项羽建制的考察,我们可以勾画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特点:

   第一:项羽和刘邦郡国并行制度都是建立在以秦郡为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各个王国内均采用郡县制度,并且把新得到的领土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比如项羽王梁,楚九郡。其中新得梁地原是秦之东郡,砀郡,后并入西楚,为西楚西北两郡。九江王英布造反后,项羽派人击败英布,项羽同样把九江郡归于己有,设为郡县并由大司马周殷镇守,而不是另立新王。

   第二:各个诸侯国有自己独立纪年和军队。

   关于各个诸侯国中有自己独立纪年纪年,在汉初诸侯国中是个普遍的事实,清朝考据家赵翼曾在《汉时诸王国各自纪年》写到:“史记诸侯王世家,纪年不用帝年,而仍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汉书亦同。盖当时虽已大一统,而列国纪载,犹用古法也。”(39),也就是说汉朝诸侯王各用自己纪年很可能来自于项羽的郡国并行制度。而可以考察到的,至少当时西楚用楚历纪年,而刘邦用秦历。

   关于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在项羽时代因为各自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有自己独立军队亦属正常。而汉朝诸侯王保留自己独立军队亦一直延续到汉景帝。比如汉十二年三月,(刘邦)诏曰:“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40)

   “纪年,并不仅仅是帝王在位年代的记录,且还是具有相对独立政治地位的标志。”(41),同样独立的军队也是保障诸侯王独立政治地位和权利的有利工具。

   第三:盟主拥有支配诸侯王,并征随诸侯王出战的权利。

   如项羽时代,项羽征英布出兵进攻齐国,英布借口有病,而只派手下带几千人应付,随何指出英布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讬“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42)

   汉初,陈豨反代地,刘邦亲自出击,征兵梁王彭越。彭越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43)。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和汉初之郡国并行制盟主相同,都有支配诸侯王,并征随诸侯王出战的权利。并且诸侯王有听从盟主派遣的义务。

   第四:诸侯各国自设相国和由盟主为诸侯王国设相并存

   汉朝新建之初,各个诸侯国既存在诸侯国自己设相国,也存在刘邦为之设立相国。学者李开元认为“在项羽之王国分封中,我们找不到楚为所封之王国置相的事例”(44),这里是错误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45),这里魏相项他既是项羽为魏豹设立相国的记录。而汉之相国萧何却是由刘邦任命的。这种现象是当时的条件所限,魏豹本身依附于楚,“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46),而项他曾参与救魏,和魏有莫大的关系,后来项他还曾经为魏豹步将。项羽为其设立相国正是借这个机会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而当时各个诸侯王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不是每个都可以设立相国加以控制的。

   同样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刘邦之中,当刘邦在开始封同姓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时候逐渐在各个诸侯国设立相国,纠其来源,依然是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度的延续。

   第五:诸侯王自治其国,官制因其国制定,相国以下官吏皆自置。

   从当前的史料来看,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度仅仅对各个诸侯王国有设立相国的事实,而以下各个官吏皆自立。

   汉朝建立后,各个诸侯国“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於天子。”(47)“(诸侯王)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48),可以说诸侯国中的官吏由诸侯王任命,在诸侯国中诸侯王拥有一切行政司法权利,“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49)。

   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度和汉初相同,诸侯王自治其国,拥有半独立性质。

   但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不少修改和调整,“汉初对于项羽以来的王国分封制度的改进,除了上述有所例举之方面而外,最明显的一点,可能是将各个诸侯王国内之法制官制,统一改用汉法汉制,在统一的法制体制之内,确定了汉朝和各个诸侯王国的宗属联合关系。据《汉书·淮南王

  传》所载丞相张苍等的奏文,淮南王刘长的罪状之一,即是“擅为法令.不用汉法”。可知诸侯王国内当用汉法。奏文中所及的淮南王国之属官,如丞相、中尉等,也皆为汉制。贾谊《新书》等齐篇也言及汉和各诸侯王国的统一法制问题:“一用汉法,事诸侯王乃事皇帝也。”明言诸侯王国统一使用汉朝法律。”(50)。这些修改都是在刘邦大封同姓王,加强控制地方采用的,一步步走向大一统的前奏。

  

  

   六:项羽之新楚制探微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建立郡国并行制度,大封天下,但是在自己地盘西楚却采用秦郡县制,九郡各有郡长,如灌婴破“破薛郡长。”又云“破吴郡长吴下。”(51),项佗“以砀郡长初从”(52)。

   郡下设立有县,一县之长称公,如萧公角;楚将军薛公;柘公王武;留公;楚将公杲薛公、郯公;终公,丁公。旧楚制度中公者即为县令(53)。但是一县之长亦可称令,如“外黄令舍人兒年十三”(54)。西楚体制一县之长既可称公,也可称令,说明项羽一方面沿用旧楚官职,一面用秦制来修改楚制。郡长,县令都可以看做新楚制。

   项羽另外沿用旧楚制还有令伊和柱国,令伊为旧楚官,相当于宰相,西楚沿用其制,如令伊灵常,右令伊项伯,左令伊吕青,这里西楚无相国,行政官员依然沿用旧楚制。柱国亦是旧楚官,相当于总理大臣,如早期项梁封陈婴为柱国,后期项羽有柱国项佗。另外旧楚制中军事总长大司马依然沿用,如早期项梁之大司马龙且,项羽建立西楚后任命周殷,曹咎为大司马。旧楚制中大司马下面设立有左右司马,项羽亦设立其职务,“降左右司马各一人”(55)。

   旧楚制度中的连伊,大莫敖,莫敖,郎中都在西楚出现过,故为项羽继承旧楚制度之明证。

   但是项羽不仅仅是被动的全面继承旧楚制度,也采用不少新的官职作为西楚国之官职,这些官职大多是军职。如上将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56)。另有大将军范增,“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57)。有亚将周兰,“身生得亚将周兰”(58);有楼烦将,“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同前);如还有郎将,骑司马,都尉等这些标准的新军官制。另外根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项羽还设立秦制独有的御史大夫。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得出,项羽西楚建国后,重要的行政官职大都沿用旧楚制度,如令伊,柱国,大莫敖,连伊,郎中等,但是也采用了一些新制度,如秦制的御史大夫,郡长,县令。

   而在军事官职上,除了最重要的大司马,左右司马依然采用旧楚制度外,其余皆大量采用了新的官职,如大将军,上将军,将军,亚将,楼烦将,郎将,骑司马,都尉等等。

   这些事例显示项羽一面为适应新体制而做出种种的努力,一面也受制于传统,不能放开手脚。具体体现行政大员不但官职未做大的调整,担任这些职务的多以老臣,地方势力为主。项羽把新体制的改革主要放在军事上,一方面是因为项羽从军事出身,更容易从此下手;另一方面频频不断的战争也促使项羽要适应当时的潮流。所以西楚军事官职除了最高军事总长大司马保留外,其他基本为新建立官职。

   总而言之,项羽之西楚建制,不能简单归于全面沿用旧楚制度,视为旧楚王政之复活。项羽西楚之建制更应该归为结合秦制的一种新形楚制。

  

  

   七:项羽建制的历史作用

  

   由于,前人研究者,均把项羽之分封和西周联系起来,而又忽视刘邦建立汉朝后照搬项羽体制的事实,前代研究者一致把项羽分封视为开历史倒河车,是复辟行为,受到时代的唾弃,并认为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今我们重新看待项羽的分封,该如何评价项羽开创的郡国并行制度呢?如果我们抛开成王败寇的观念。从体制上去看待郡国并行制度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作用与影响,会发现这是唯一可行并且有效的方法,“秦汉之际近百年间出现的分封思潮及其实践,有复杂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思维定势等诸多历史背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人都无法与这股社会动力对抗,只能屈从它顺应它”(58)。郡国并行制度不仅肯定了郡县制度的先进性,并对之进行推广,而且它采用温和的适宜的合乎当前实际情况的手段去完成它,最终他完成从分封到郡县这一过渡历史阶段。另外它打破了血统亲亲世袭旧制度的复活,并重新完成以军功论赏,以贤能封地的原则。这对于西周以来的血统世袭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

   项羽并未完成他的郡国并行制度,就被其分封的诸侯王所取代。但是,郡国并行制度却被全盘接受,并整整影响西汉一代,虽然刘邦后来大封同姓王,改变项羽以军功论赏,以贤能封地的原则,但是郡国并行制度的原则不但全部继承下来,还进行更有效的改进。或则对于西汉郡国并行制度的效果可以使我们了解到项羽分封的巨大历史作用。

   从汉初的历史当中我们看到不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郡国并行制度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在经济上“王国又拥有很大权力、可以任命百官,有各自纪年等,这又有利调动诸王巩固政权建设地方的积极性......事实上并行制确实有单一郡县制不可具有的积极一面,各王国固地制宜、经济恢复社会生产发展较快......与此同时,中央通过各诸侯国上缴的钱粮,综合回力有了惊人的发展,‘民遂乐业,至武帝之韧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矩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这与汉初刘邦时‘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经济状况相比.真有天地之别。”(59)。

   在政治上“通过对西汉地方行政体制的动态考察,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汉初所施行的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它不是对郡县制度的否定,而是在补充单一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对建立中央必要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的纵向关系模式的初步探索,是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并结合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60)

   总而言之,在秦末汉初风云变幻的错综复杂的政局中,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度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体制,不但兼顾到当前复杂的形式,又放眼于历史进程,使其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并被认为是唯一可行之路。或则这种体制追求的不是体制本身,但是它却为中国社会在巨大的转型期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润滑作用,使其顺利的由西周贵族共天下之“百家争鸣”过渡到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之“独尊儒术”中。对于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应该给予应有的一席之地。

  

  ————————————————————————

  参考文献:

  (1)(16)(17)(32)(33)(35)(54)(56)(57)史记《项羽本纪》

  (2)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3)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的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5)(31)(36)(44)(50)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9)

  (6)(10)(11)史记《秦始皇本纪》

  (7)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

  (8)王夫之《读通鉴论》

  (9)周骋《项羽分封新论》载《淮海文汇》1996年7 月期

  (12)史记《陈涉世家》

  (13)(18)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

  (14)(43)(46)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15)史记《田儋列传》

  (19)(34)史记《 淮阴侯列传》

  (20)(21)史记《留侯世家》

  (22)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3)史记《陈丞相世家》

  (24)史记《高祖本纪》

  (25)魏明枢《秦汉之际的裂土分封思想》,《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9卷第1期2001年2月

  (26)(60)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27)[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28)贾谊《过秦论》

  (29)贾谊《新书》

  (30)桓谭《新论》

  (3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八扬雄之《剧秦美新》

  (38)司马彪《续汉书》附范晔《后汉书》

  (39)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之《汉时诸王国各自纪年》

  (40)汉书《 高帝纪》

  (41)秦进才《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42)史记《黥布列传》

  (45)(51)(55)(58)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7)史记《五宗世家》

  (49)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52)史记《高祖功臣侯表》

  (53)《汉书.高帝纪》注孟康曰: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

  (58)(59)王关成《郡国并行制是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载《秦文化论丛》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1996年。

家园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楚汉时期项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对项羽分封得失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从项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项羽分封中对自己对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项羽及其有谋略远见的政治行为,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对当时的局势无疑是最出色的选择。本文并通过研究得出项羽分封失败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并重新评价这段政治手笔。

  [关键词]: 分封 项羽 谋略 关中 六国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无过于项羽的分封天下,对此历代皆抱否定的态度,认为项羽开历史倒河车,试图复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项羽的分封是否是开历史倒河车,当今已有异议,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词,认为项羽分封和刘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刘项分封的手段,却又众口一词,多贬项褒刘,认为项羽的分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错误行为。当然这些观点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观点,并没有从当时实际情况去分析项羽在秦末汉初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种种深有谋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势掌握于己的行为。笔者曾作《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考证项羽分封建制的历史背景以及体制实质。本文将从如何分封天下这一措施来解析项羽在此间的种种谋略与战略得失。

  

  

   一: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卻”(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卻”(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卬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三:项羽都彭城之谋略分析

  

  

   自从司马迁说项羽“背关怀楚”(8),韩信说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9)。历代皆把项羽不王关中而都彭城看成是典型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并认为项羽是由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10)的缘故才出现如此严重的战略失误。

   其实持这样观点的人无非是因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11),也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关中地理险峻,有函谷关、武关易守难攻;二是关中经济条件好。另外刘邦建立汉朝后,本欲都洛阳,经过娄敬,张良劝说改都长安。后人遵循成王败寇的旧识,皆随声附和以为只有都关中才是正确的选择。事实上此说并非完全正确,先是地理上“历史又证明,关中险要并非攻不可破。秦楚之交,秦之武关就被刘邦攻克;函谷关更是两度失守,一次为陈胜部将周文所破,另一次就是项羽攻破刘邦部属的把守,事在分封以前。故项羽对关中之地或不复可制的前景不甚担忧。”(12),也就是虽然地理的优势并非绝对的,如果一味因为地理的优势而不顾总体战略强行为之,则得不偿失。另外在经济上后人都先入为主的受当时辩士一面之辞的影响,认为关中是当时最肥沃的地方。这点恰恰是不够客观的,学者葛剑雄经过详细考证得出:“全面考察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关东,即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和淮河以北地区。以西汉末年为例,这一占全国总面积11.4%的范围内,拥有总人口的60.0%,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大量手工业产品,与关中相比无疑更具有优势。 ”(13)。从楚汉之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中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理想,汉二年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14),虽然是因为战争期间大量荒地,但是这样的情况仅仅出现在关中,亦可以说明失去蜀、汉的关中经济的拮据。另外学者陈国生亦分析刘邦都关中是不得己而为之,并非最善之地,而且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史上的一大败笔(15)。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都关中并非就是最佳的选择,那么我们分析项羽都彭城的考虑。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了楚怀王的影响,不管怎么说项羽还是怀王名义的下属。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前先“使人致命怀王”,欲把分封批上合法的外衣,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怀王明显要顽抗到底,形式迫得项羽非要亲自处理怀王不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项羽要称霸天下,就不能有一个名义的上司指手画脚;要控制楚地,也不能任由另一个政权发号施令,使楚地的力量分裂。也就是项羽无论如何也要在楚地统一号令,如果连楚地都团结不了,谈何称霸天下?或则有人认为怀王不过傀儡而已,用不着这么重视。实则不然,这是关乎名分的大问题容不得马虎。另外怀王有一定的势力和军队,项羽不过有楚军几万而已,真正楚的根基却在楚地,项羽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亦是在接受楚地的全部力量。事实上怀王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处理的,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元年二月,项羽就徙怀王都长沙郴县;而汉元年三月怀王仍都彭城,项羽都江都(16)。推测可能怀王有抵抗的行为,项羽不得不先临时建都对付怀王。另外怀王终被驱逐,也是因为怀王之臣见项羽强势而纷纷背怀投羽,并非是怀王势力单薄。

   再次,项羽都彭城也是客观形式的决定,项羽手下将士皆楚人,都有衣绣归乡的愿望。刘邦手下一样有东归的念头“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韩王信语)”(17),“汉《饶歌十八曲》中,有《巫山高》,盖描写汉高祖在南郑时,兵士思东归之情”(18)。所以项羽顺从民意发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政治宣言,后人并不了解这种背景以致嘲笑之。事实上刘邦也说过同样的话“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乡侯。”(19)。同样的行为,难道就因为刘邦是胜利者,一个就是省时度势,一个就是目光短浅?

   第三,如果项羽都关中,楚地将如何处理?

   清人恽敬对此曾有评论:“项王听韩生之说而都之,关中之人,安乎不安乎?关外诸侯,无异议乎?项王所接待室之九郡,将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势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将云关中自将而东乎?关中固汉王所手定也,舍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既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将而东,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关中者,项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则缓取之;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则以弃之者取之。”(20)。另外关中对项羽来说没有任何根基,又是刘邦先定关中,取关中不但得不义之名,而且不能兑现许诺章邯的雍王,又负无信之名。以实实在在的根据地换危机四伏的关中,且负不义无信之名,盖项羽之不取也!

   第四,从地理上,彭城亦是绝好的位置

   从政治上看,彭城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21),另日人泷川资言分析都彭城则通三川,通三川则与三秦相照应。而三川左近,受封的申阳、司马卬皆为与楚相睦之诸侯。兼之三秦对楚的依附,即便项羽不亲自坐镇于彼,关中之地也不算失控(22)。也就是项羽居彭城依然可以掌控全国。

   从军事上看,宋代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昔项羽入关,毁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验发,突骑云从,真若屋上建瓶水也。”(23)。楚汉战争前期,项羽正是以三万铁骑,从鲁绕道彭城西南进攻刘邦,大破汉军五十六万。

   从经济上看,“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24)。项羽王梁,楚九郡是当时天下最肥沃,富饶的地区。有一点要说明,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军中缺粮,并非是西楚经济不足,实乃彭越居梁地,攻击西楚之后方,骚扰项羽之运输,才造成缺粮的后果。相反刘邦之关中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一直靠蜀、汉支持。汉朝建立后,关中更是破烂不堪,刘邦徒关东大族才慢慢恢复元气。

   由以上四点我们知道项羽都彭城有相当成熟的战略考虑,都彭城比都关中亦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样项羽都彭城亦是分封谋略之中的一个前奏,是大战略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围绕着这一环节,项羽逐步开始实行分封诸侯控制天下的手段。

  

  

   四:关中分封之战略探讨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一文曾经谈到项羽分封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分封不能视为简单的对割据势力的承认,也不能视为要恢复春秋战国的旧秩序。项羽这一措施无疑要打破当时旧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重新规划以自己为主导的政治格局。

   项羽入主关中,诸侯云集,除项羽之外的势力最大的无疑是刘邦集团,使项羽深深畏忌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25)。这里项羽曲解怀王之约,借此机会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敌堵在偏远之地。大家知道刘邦手下大都是关东人,都盼望回关东,而此时要到流放犯人的地方,人心自然溃散。刚到南郑就“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26),连将领都跑掉这么多,何况士兵乎?如果刘邦在巴、蜀待上几年,可以想象必然是人才凋谢,无力再逐鹿中原。

   为了把刘邦堵在巴、蜀,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章邯三人,“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27)。对此周骋先生有段精彩论述:“这样一来,在不让刘邦染指故秦的同时,既可以用秦人治秦,并令其塞堵刘邦出蜀东进之路,又可以为自己博得公道之名。更重要的是三秦对楚的依附之情,使得这块众人垂涎的关中之地实际上成了项羽的囊中之物。须知,章邯三人率军与天下义军周旋三年,秦人死难不计其数,最后二十余万降卒又被诸侯悉数坑杀,而此三人只身随诸侯入秦,秦人定恨之入骨。此三人全仗楚人的扶持才得以立足。可以想见,他们对项羽的依附之情较之于受封的楚国旧属及从楚入关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们的存在,俨然是另一楚,这又可使远离西楚的诸侯国更加听令于项羽。”(28)。

   周骋先生如此见识可谓洞悉项羽肺腑,另外项羽把关中之地三分,无疑是为长远之策未雨绸缪,关中向来是成就帝业之地,如果把关中之地全封给一人,难免会尾大不掉,成为后患。鉴于这样的考虑,项羽把最肥沃的秦内史郡以咸阳分成两块,以东分给司马欣,以西分给章邯。另外章邯因为功高,又要依然章邯的军事才能抵挡刘邦,所以又把陇西郡和北地郡封给章邯,一共八十多个县(29)。秦地尚有上郡封给秦降将董翳,以作为对章邯之牵制。另外“刘邦在蜀之封,何尝不是对秦三降将的制约,令其不敢稍萌叛志。因为刘与项毕竟是楚怀王帐下结为兄弟的战友,刘不论受到多大的委曲,在对三秦与对项羽的立场上,肯定是倾向于后者的。”(30)。按项羽的战略构思,关中之地一分为四,互相牵制,彼此制约,等于项羽间接控制住关中。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项羽入主咸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31),不能简单视为项羽残暴或则被复仇冲昏了头,项羽对待杀叔仇人章邯依然可以裂土封王,岂会因为仇恨而杀无辜之子婴?这里也是项羽战略考虑之一部分,首先诸侯联军入咸阳无不为瓜分关中和报血海深仇,而诸侯铁定是无法王关中,由此诸侯们情愿把咸阳破坏掉。为民意(?诸侯之民意)着想,项羽对此也不便多加阻拦,反而要参加进去平分关中财富。

   杀子婴,灭秦宗室亦是项羽之战略。首先,子婴是秦朝残余势力之代表,作为对秦始皇的反对,大家是不会留下这个代表的。当刘邦想收买关中之人心,留下子婴,手下曹无伤则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2)。如果项羽留下子婴,恐怕亦会遭到诸侯抵制。再当时宗室的威望号召力强大,六国民心皆向着宗室,并认为立宗室为王就是恢复旧国。项羽封章邯为王,阻挡刘邦,必然要为章邯除此隐患,断绝秦人复国之念。否则,秦人有死灰复燃之势,必然影响项羽战略大计。

  

  

   五:六国分封策略之探讨

  

  

   处理完关中之地,对旧贵族盘踞之六国诸地,项羽亦是费尽心思。面对旧贵族,新势力的割据势力,项羽采用不同的策略,项羽把比较强大的旧贵族作为第一打击对象,而对新势力却采用安抚的态度。如封盘踞河内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封盘踞南郡之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而对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割据势力却采用驱虎赶狼之策,把旧贵族掉离自己地盘,而使亲善自己的新兴势力取而代之。比如把盘踞楚地的怀王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33)而徒之南方,自己亲自取代;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使燕将臧荼取燕地而代之;徙赵王歇为代王,使张耳取而代之。

   这样旧贵族离开自己根据地,必然势力大减,失去原有的威胁。另外把新势力分到旧贵族之地,既安抚了新势力,给其封王交代,又“具有挑起诸侯内斗,分诸侯之势以弱诸侯的深层次动机。”(34)。说实在的,这些地盘其实还是要新势力自己去拿,项羽给予的仅是合法地位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说旧贵族和新势力必然会因为封地而产生矛盾,刀戈相见,如“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35)。如果旧贵族在形式下违心相从,但是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下,原先君臣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情况再也不会存在。比如,张耳与赵王歇原本君臣一心,而项羽王张耳,使他们有了深深裂痕,以致于陈馀击败张耳立刻迎来赵王歇为赵王,而赵王歇感激陈馀,把代地封给陈馀。同时原来大的地盘分成几块由新旧诸侯掌握,必然使他们互相牵制,勾心斗角,无法对项羽构成威胁。

   项羽在削弱各个诸侯的同时却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先是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把东魏之地据为己有。再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6),这样本来属于韩王成的颍川郡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史记记载项羽王梁,楚九郡,秦划天下之三十六郡,项羽占四分之一强。而且项羽的疆土不论从战略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项羽的梁,楚九郡历来多有争议,据清人姚鼐的说法,其西楚疆域“大抵西界故韩、东至海,北界上则距河、下则距泰山,南界上则距淮、下则包逾江东。”(37)。今人韦一先生通过历史的动态考证,认为西楚乃“楚地有会稽、泗水、薛郡、东海、东阳、陈郡、琅邪七郡,梁地有东郡、砀郡。是为史书所谓梁、楚地九郡也。”(38),如果再加上韩王成的颍川郡,项羽实则控制十郡,而南方三王都是自己的亲信,河南王,殷王即势力弱小,又是鄙微之人,因项羽才得封王,可想而知中原一带,项羽号令无阻。

   项羽在扩大自己势力,削弱诸侯的同时,并不是就从此放任自流,对他们更多的控制才能达到霸天下臣诸侯的效果。项羽不但名义上地位在众诸侯之上,有支配诸侯王的权利,并且实施在诸侯王身边安插自己亲信(比如立相国)的方法达到对诸侯王的最大控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39),这里立项他为魏相国就是用来控制魏王豹之西魏的手段。当然这要有一定条件才可以实行,魏豹曾依附于楚,“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40),另外项他亦和魏有莫大的关系“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於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41)。后来项它曾经作西魏之步将,“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42)。鉴于这样有利的条件,项羽把项它立为西魏相国以控制西魏。

   另外,根据“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43),可以推测项婴亦是项羽在张耳处安插亲信,以致张耳投靠刘邦,献项婴头以示诚意。而最为史家忽视的恐怕是项羽在北方燕,代之经营,学者朱东润曾对此研究:“项羽经营北方,其事始于臧荼、张耳、赵歇、魏豹之封王。及陈余反楚,张耳归汉,其间又有项它之相魏,以全河东一隅。比魏豹再降,臧荼又持两端,项羽乃不得不自行经营代北。其事又有用其人与据其地之两端。用其人者,则所谓楼烦也。”(44)。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清,以弩将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强,以客吏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彭,以卒从起薛,以弩将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可证项羽在代之经营,另“衍,以汉二年为燕令,以都尉下楚九城,坚守燕,侯”(45),学者朱东润分析,自韩信下赵后,西楚和燕并不相壤,盖是项羽在代地的将领反攻燕地,衍侯坚守燕地,得封侯。

   由此可知,项羽对六国之分封无在于不扩大自己势力,消弱诸侯势力,并利用一切手段对诸侯进行牵制和控制。

  

  

  

   六:从诸侯疆域看分封之谋略

  

  

   在楚汉诸侯的分封的疆域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对诸侯的用心良苦,谋略之深。

   首先,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这里亦是项羽的一大战略,其意图不仅仅是为兼并东魏之地。另一方面,参考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河东郡在上郡东紧紧沾着上郡。战国初期,魏,秦因为此地殊死相斗。项羽徒魏王豹河东郡为王,正是为了牵制关中诸侯,使魏王豹阻挡关中的发展空间,从历史上看秦国亦是因为拿下此地才有出关与六国逐鹿的机会。项羽凭空放置一个魏王豹,正是在这快加上一个不安定因素。另外关于魏王豹西魏的疆域一直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除了史记明确说的河东郡属于魏王豹外,其他上党郡,太原郡众说纷纭。张庆捷先生认为西魏有河东郡(46);周振鹤先生认为西魏有河东,上党两郡(47);叶永新先生反驳以上观点认为西魏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48)。关于西魏疆域之争,多是因为从史记上看各有所据。特别是太原郡,既有赵王歇占据,以及汉军在此与赵军作战的记录,又有汉军定魏太原的记录(49)。出现这样矛盾的记载不由不让我们猜测项羽的谋略,以赵占据的太原郡归属于西魏,既可以视为对徒魏王豹的补偿,又可以以空头支票引起魏王豹与赵王歇领土之争。事实上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看,魏在太原有势力,推测亦是魏王豹出兵占领太原郡的一部分。所以西魏当时亦应该封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

   再次,项羽在厚封魏王豹的时候却又做了相应的安排,把西魏分成两地,以河内封赵将司马卬。这样的安排:其一是司马卬早已占据此地,封给其人不但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安抚新兴势力;又避免魏王豹的势力过于强大而削弱之。其二,河内处于西魏,赵,河南,西楚之间,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项羽恐怕早有意指染此地。先是项羽以赵军出身的司马卬封在此处的魏地,恐怕根基不会很稳固。再司马卬势力单薄,比之魏王豹等皆不如,项羽取此地更容易得手。最后,项羽早有伏笔“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50),这里殷王反本来就不明不白,或则本就是借口,而项羽当时放任北边陈馀,彭越,西边刘邦叛乱不管,却平一个无足轻重之殷王,何也?其战略位置重要以及项羽早作好以魏制魏的战略(陈平本是魏王咎的人,带领的亦是魏人)。而项羽派项悍拜陈平为都尉更是可疑,项悍本为带兵大将,何须大材小用给陈平拜都尉呢?一个使者足亦。从这里可以看出项悍是布置对付司马卬的将领,亦可以看出对河内作战项羽早有预谋。

   同样这样的事例也存在于南方三王之中。项羽封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按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来看实际临江国拥有南,黔中,长沙三郡(51)。但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52),也就是说长沙郡又成了流放怀王之地。怀王有一定的影响力,又有一定势力,项羽此举无疑是祸水南引。果然怀王到了南方也不老实,被南方三王击杀之。

   另外项羽分封的时候尚有两侯,其一“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53)。项羽分封包括陈馀之侯都标明分封地点,惟有梅鋗只言十万户,而不提食邑在哪。后世对此有几种说法,一说为,梅鋗“食邑台以南诸邑,谓之台侯。”(54),台以南即台岭(大庾岭)以南。当时大庾岭以南为赵佗所有。如果是这样,那十万户只是一句空头支票而已,等于想要多少自己去拿吧!另有一说,“翁源有梅村,是梅鋗的汤沫地”(55),翁源同样是在广东,同上。还有一说,祁门有“梅鋗城在县西15里”,项羽以“梅鋗功多,封十万户,既此地”(56),祁门在安徽南部,在英布九江郡内,估计附会较多。再九江一郡亦难有十万户,故不可能封在此地。对此,笔者认为项羽封梅鋗十万户,多是空头支票,极言其多(汉朝建立后,第二大城曲逆只有五千户。整个长沙郡只有二万五千户),但是实际上却让梅鋗自己去南方争夺。不论是赵佗之南越还是长沙郡,庐江郡这些无主之物(周振鹤先生认为长沙郡封给了共敖,庐江郡封给了英布,笔者更倾向项羽并未明确封给谁,谁有能力则谁占之。)。总而言之,封地大大的有,但是怎么得到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关于楚汉诸侯王之疆域颇多争议之处,如果我们理解项羽在此间的计谋,也就明了为了激起诸侯王之间的利益争夺,有些封地并无确定归属。只有挑动诸侯王互斗,项羽才可以坐收渔利。

  

  

  

   七:对齐国田氏之分封处理

  

  

   历来关于项羽分封,最让人诟病的无疑是对田荣的不封,对彭越的漏封。历来皆认为项羽感情用事,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封田荣,结果导致东方大乱,让刘邦拣了便宜。如果不被成王败寇的观念蒙蔽,实际上项羽之分封最妙的一笔就是对齐国田氏之处理。当然我们并不讳言由于田氏之乱而导致刘邦的崛起,但是项羽对田氏之处理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如果说项羽最后失天下,也是因为对刘邦之处理失误而导致一子错满盘输,而非对田氏的处理失误。刘邦出兵定三秦亦和田氏之乱没有多大关系。

   对齐国田氏之处理,项羽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最大的敌手无疑是齐国田荣,秦末时期齐楚就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两大势力;从项羽发动巨鹿之战到分封天下一年多的时间田荣无参与任何战事,实力只会更强。这从田荣不但可以借兵帮助陈馀轻易击败张耳,又一举合并三齐可以知道田荣当时实力之强。而后人因为刘邦夺取天下,田荣一战而亡而马后炮,认为田荣不足论,岂不荒谬?

   后人认为项羽当时应该安抚田荣这样的实力派,但是却没有看到项羽分封不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格局,也不是为了自己当个诸侯王就满足了,项羽是意在控制天下。项羽分封后的第一步是统一楚地的力量,消除怀王这个隐患。第二步是清除周边的障碍,扩大自己的势力。为此,项羽杀了韩王成,改立故交郑昌为韩王,等于控制住西边的战略要地。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并东魏之地,等于控制住西北战略要地。而此时,齐国田荣盘踞之齐国,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最长对都城威胁最大,并且是周边最大势力,战略上又处于西楚东北,牵制西楚无法西向逐鹿中原。不论是深仇旧怨,还是战略考虑,项羽必须要除去这个身边之隐患。如果是用封王安抚田荣,虽然会使其一时之间不至于妄动,但是国际间的事务始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恩惠。封了田荣不但增强其实力,使其更难节制,而且项羽将没有理由再谋取齐地。这样齐地将会永远成为西楚恻隐之患,而无法西向逐鹿中原。

   项羽在对齐国的分封为消除未来隐患,颇费心思。第一步是三分齐地,使齐地整体力量消弱。其中三齐之地,优越的封地的无疑是济北郡和临菑郡。项羽把其分封给随自己作战的齐王建孙田安和齐将田都,本来三齐在田荣的掌握之中,项羽如此作为无非是驱狼吞虎之策,先派去齐人和田荣闹内讧,消弱齐地实力。项羽对齐地最妙的一笔,还是对齐王田市的分封。按齐王田市本来是田荣立起来的傀儡,但是名义上还是齐王。项羽徒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名义上还是封了正宗的齐王,等于给齐地民心一个交代。但是实质上胶东郡是偏远之地,无足轻重。这里对田荣无疑是致命一击,田荣掌握齐地大权,自然不愿意跟从田市偏居胶东,而田市怕项羽,“市之左右曰:‘项王彊暴,而王当之胶东,不就国,必危。’”又属于无雄才大略之人,当胶东王亦足亦,所以“市惧,乃亡就国。”(57)。这样的情况下,田荣起兵反项羽就缺乏道义上足够的理由,也得不到齐人的支持,起兵被视为野心家的造反,士气自然低落。关于这一点汉书有一例证,“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58),由这段可以看到,田荣起兵没有得到的支持,靠强劫才使齐人跟从,无怪后来一战而亡,身死平原。当然出现如此情况,在于项羽分封名义上的齐王田市,田市不愿意反,使得田荣反也无法得到齐人的支持和理解。

   项羽此策使得田荣君臣关系破裂,田市虽然是傀儡,但是毕竟是齐王在齐地有一定影响力。田荣内部起讧,更有利于消弱田荣实力。因为此田荣“留齐王市,无令之胶东。”(59),田市不听,还是去了胶东。田荣大怒,“追击杀齐王市於即墨”(60),这一着虽然使田荣并三齐之地,但是却大失民心。后来项羽北上伐田荣,田荣城阳一战既溃,逃之平原被齐人所杀。可见项羽谋之深,计之狠,几策即使田荣势力分崩瓦解,大失民望。最后轻易平定楚汉时期第二大势力。但是项羽对齐地最后并未全功,这里不能说项羽谋略无效,而是出乎项羽所料,刘邦从西边杀来,使得齐地未至全功。换个思路想,如果项羽未对齐地如此作为,田荣势力依然强大,又处于西楚东北,项羽西向与刘邦争锋于中原关中,田荣趁机夹攻于后,西楚早亡亦!

  

  

   八:分封失败的深层原因与探讨

  

  

   无可讳言,项羽分封虽然谋略深远,方方面面都有布置,但是最后依然失败,五年而身死乌江。后人从结局来判定开始,即是从果来断因,认为分封从一开始就错了或则分封无错但是分封策略有误!

   认为分封有误者无须多辩。至于分封的策略则可以作一番探讨,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第一有误就是“首先,项羽存有私心,必然会厚此薄彼,这就为日后留下隐患。”(61)。关于此点,“亡秦之后,在诸侯云集关中翘首以待的情况下,项羽不行分封势必招怨于诸侯;但是,在此种形势下执分封之牛耳,无疑等于被架到火炉上烤。分封须得‘公平’,何为‘公平’,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度量事物时,尺寸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故而对分封是否公平很难取得共识。因而,此时的分封,不可能人皆以为‘公平’,项羽取怨于诸侯是必然的”(62)。同样刘邦分封天下的时候亦是存在私心,也厚此薄彼,但是并没有人认为刘邦分封策略有误。众人所持者亦是成王败寇,失败者必然是错误的观念。

   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第二失误就是杀怀王义帝,关于项羽杀怀王义帝实则有有疑点,被人栽赃的可能性更大。而怀王义帝之死,无非是给敌手一个口实,这样的口实无关于你杀不杀,反正敌手都是要用来打击你,作为自己的道义上的支持。事实上怀王义帝之死有多大效果,亦难说。刘邦势大的时候拿此为借口,天下皆从;到刘邦一战而败,仓皇而逃时,天下皆背。为此说是怀王义帝之影响还不如说利益之影响。

   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最大的失误无过于对刘邦的处理,事实上也皆因为刘邦的横空出世,而导致项羽分封一环断一环,最终整环皆断。对刘邦的处理,大多认为项羽低估了刘邦,章邯根本无法抵抗刘邦。原因大多受韩信汉中对的影响,认为“秦父兄怨此三人(章邯三人),痛入骨髓。”而“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导致“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63)。这段亦是荒谬,先不论三秦是刘邦实实在在打下来的,其间还战死两侯(楚汉战争四年亦只战死两侯)。说章邯失民心亦是韩信一面之辞,韩信的理论是因为章邯导致二十万秦兵被杀,如果这样的话刘邦楚汉战争把关中老小都送上战场,搞的人相食,那不是更失民心,敌手不更是可传檄而定?我们看看事实,章邯在废丘孤城坚守近一年,最后引水灌城,百姓降,才拿下此城,如果说章邯无民心支持能坚守如此乎?

   认为项羽低估刘邦是正确的,但是认为章邯没有抵抗刘邦的能力则大误。先是刘邦也是一代枭雄,不但兵力雄厚,又得到巴、蜀少数民族为前锋,兵力远高于章邯。另外刘邦进攻三秦时机把握得相当火候,据汉书记载是汉元年五月,史记相关记载是八月袭破章邯,进入关中,估计亦在五月于八月之间开始西进关中。项羽各个诸侯四月才全部归国,仅一个多月,刘邦就发动进攻,而此时章邯显然无准备妥当,三秦之战时逐次增兵,为刘邦各个击破。就算如此,刘邦定三秦也是莫大的运气在其中,赵衍的功劳条上“须昌: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学者多认为掉其仓字),渴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後为河间守”(63),也就是在陈仓被章邯堵截,如果不是侥幸手下知道另有道路可以绕过陈仓,刘邦已经打道回府,而无法指染关中之地。从这里看甚至运气才是项羽分封失败的主因。

   对刘邦的处理另外一点亦是让人迷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64)。关于第一句,向来有两种解释,一:刘邦归国,项羽把其十万大军裁减到三万,而楚以及诸侯愿意跟从刘邦到汉中的又有数万。这种解释占主流,被当成刘邦得人心,项羽失人心的例证。另一种解释为,刘邦带军队归国,项羽派三万士兵监视,楚以及诸侯拍项羽马屁,也派兵相随,有数万人。笔者认为第二种解释显然更合情合理,先是刘邦十万军队,并没有任何例证说明另外七万大军的去向,功臣表中记载跟随刘邦到关中的将领都到了汉中,兵被剥夺七万,不可能将都在。另外刘邦去汉中半路上自己的将领士兵都跑了,很难想象跟其无关的数万人会跟从到流放犯人的地方。历代按第一种解释的,主要是因为项羽已经派三万人监视的话,怎么可能数万人又有楚?这是对在关中的所在势力不够了解所至,在关中楚人势力除了刘邦项羽,可考者亦有吴芮,陈武。所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和上句并不矛盾。从后句看,亦是因为项羽及其诸侯派大军监视,所以刘邦才烧绝栈道,恐其监视的大军袭之。而后人仅注意到刘邦迷惑项羽无东意。

   这样的话,就有其疑问,刘邦反攻三秦的时候,三万楚兵哪里去了?如果有此三万楚兵,刘邦恐怕难以攻克三秦。诸侯的数万兵力倒好解释,诸侯归国必然把这些有生力量带走。但是项羽三万楚兵本来就是对付刘邦的此刻哪里去了?张良传记倒是有一段,“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65),本来刘邦是没有汉中地,只被封巴蜀,所以收买项伯请汉中地。本身汉中地就在刘邦的掌握之中(刘邦刚入关中时,郦商定其汉中),项羽如此不过顺水人情,给予承认而已。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是否三万刘邦的心头大患也被项伯这个内奸调走?这样的话,项羽的分封大计更多坏在项伯这个内奸手中。

  

  

   九: 结论

  

  

   总而言之,项羽之分封不但是从天下大势的实际情况所出发,制定照顾到长远与眼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并不仅是妥协,而更好的利用分封政策打击敌对势力以及复辟旧势力,把天下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可否定,项羽的分封是当时唯一可行之路,更使得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局势逐渐明朗化,走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使得天下格局为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愧于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项羽分封制度的出笔并不次于秦始皇的郡县制度的推广,秦始皇的个人成功使得郡县制度完全失败,而项羽的个人失败却使得分封完全成功,最终不论是项羽之分封还是秦始皇之郡县制度从曲折的过程走向了大一统的局面。在这中间先行者秦始皇,完成者刘邦都被后人记住,而却忘掉中间承上启下作用(也许这才是真正起到关键作用)项羽之分封。

   如果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项羽分封从复杂的格局以及利益交错中,迅速找到一条足以完成对自己控制天下的道路,不能不佩服项羽当中谋略之深远,表现及其有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凭借个人之力而控制天下,无疑是空前绝后的行为,一流谋略家政治家亦当之无愧。

   无可讳言,项羽的分封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完全失败的,个中原因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项羽处在乱世的旋涡之中心,注定要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的完结者。项羽处在新旧势力交错,社会处于大转型的阶段,注定要项羽用快刀斩乱麻,把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消平。当项羽接受这个历史任务的同时,无疑他已经为一切旧势力旧秩序的眼中钉,所以他必须承受所有旧势力回光返照的一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他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的使命已经到头,自然有人出来继承他的大业,完成他未完成的最后一步。

   偶然的因素是项羽的失败有偶然的一面,偶然即是人力无法完成无法算计的一面,古语“成事在天”亦是对这种人力无法完成因素的感叹。人只能作到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而无法作到自己无法掌握的事情,就如项羽可以作到分封章邯阻拦刘邦出汉中,却无法作到阻止赵衍从他道进入关中;项羽可以谋划彭城之战的胜利,却无法作到不让大风吹起,使刘邦逃得一命;项羽可以作到兼并东魏之地,却无法作到不让彭越这一流游击大师的捣乱;项羽可以作到派人向韩信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却无法作到改变韩信短视的行为。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而不是颠倒因果,成王败寇。

  —————————————————————————————

  参考文献:

  (1)(2)(3)(8)(10)(11)(25)(27)(31)(32)(33)(35)(36)(52)(53)

   史记《项羽本纪》

  (4)史记《秦始皇本纪》

  (5)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6)(40)(41)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7)[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9)(26)(43)(63)史记《淮阴侯列传》

  (12)(28)(30)(61)周骋《项羽分封新论》载《淮海文汇》1996年7 月期

  (13)葛剑雄《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14)(42)汉书《高帝纪》

  (15)陈国生《论汉都长安并非最善之地》,《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16)见清人刘文淇《项羽都江都考》,《青溪旧屋文集卷四》另有清人阮元在其《〈项羽都江都考〉跋》一 文谈到《扬州府志》,有项羽都彭城,一本又云:都江都。亦是此段之事。

  (17)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18)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19)〔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 巴志》

  (20)(21)《古文辞类纂续》之恽子居《西楚都彭城论》

  (22)(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23)宋苏轼《苏轼文集》卷26之《徐州上皇帝书》

  (24)董治祥《彭城建都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1年9月

  (29)(47)(51)对于楚汉时期封地疆域可参考周振鹤先生《西汉政区地理》之《楚汉诸侯疆域新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4)(62)陈元屏《对秦亡后诸侯裂土分封的再认识》,《天府新论》1995年第5期

  (37)王伯祥《史记选·项羽本纪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2 版。

  (38)韦一《西楚九郡考》,《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3月第24卷第1期

  (39)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4)朱东润《史记考索(外二种)》之《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12月第一版

  (45)(63)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46)张庆捷《楚汉时期西魏封域辨证》,《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8)叶永新《项羽所立西魏国封域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9月,地19卷地3辑

  (49)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二年九月汉将信虏豹,届权为河东,上党郡”不言有太原郡。《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都有记载灭魏后在太原与赵作战的记录。但是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却记载定魏之太原。

  (50)史记《 陈丞相世家》

  (54)《直隶南雄州志》

  (55)屈大均《广东新语》之《地语.梅村》

  (56)光绪时期地方志之《新安志》

  (57)(59)(60)史记《田儋列传》

  (58)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64)史记《高祖本纪》

  (65)史记《留侯世家》

家园 看来项羽统治当时有很多实际困难啊
家园 此文系兄台原创乎?愿向兄台请教

兄台此文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比在下的浅见果然丰富许多,承受教!

项羽分封的规划确实精密,想来与范增有些干系。有些人,包括鄙人曾对范增心存轻视,以为此公称好奇计实无建树。若为项羽谋此分封之计,则此人果有良谋未可轻也。太史公对此讳而不言,料想一则此策在实施上未见其功,二则汉初销藩大费周折因此语多忌讳。再想范增见自己的规划如此毁于一旦,说不定早已预先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叹!

不过兄台似乎有些地方尚未十全十美:

(1)未提及义帝与分封的关系;

(2)对章邯守雍地的分析,兄台认为章邯守废丘一年为由认为其甚得秦地民心甚可商榷:古之守城,常常强迫百姓登城为守,驱使之下不得不战。而战愈烈,攻城之敌愈愤,城破之后常有屠城,为避免被杀,只得死战。因此只要守将控制严格,百姓不得不听命。刘邦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后可以大胆前出击楚,甚至醺醺然以为天下几定,可见关中根据地之稳定。而且当刘邦彭城惨败后萧何可以征发关中老幼增援可见关中民心向背,此时章邯还活着呢!若章邯得秦地民心,何不反攻?

(3)将项羽失败归于运气似乎欠妥吧?希望兄台更进一步研究见教。

家园 是原创

解答如下:一:义帝和分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项羽原计划是让怀王做傀儡,做名义上的主子,把分封策略让其名义上肯定.但是怀王决定死拼到底,所以项羽才抛开此人,并作出把怀王祸水东引的计划.另外怀王被驱逐和刘邦进军关中也没有什么关系,从时间上大致推断,刘邦先出兵关中,项羽后驱逐怀王.

二:古之守城是可以驱逐百姓守城,但是大都是在两方都不得民心的情况下进行的,如进攻方得民心,则很难进行.另外刘邦用水灌城,城才降,章邯自杀.从这可以看出之前守城是有一定凝聚力的,否则早就可以降,何必要被水淹没有办法才降呢?当然章邯很可能得到的是秦一些有势力人的心,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没就没有说话的份.刘邦刚进关中约法三章收拢的还不是秦贵族?另外我认为刘邦出关中不是以为章邯无威胁,而是拿不下章邯,发现是进攻楚的好机会才趁机出兵.所以刘邦彭城战败第一件事情就是灭章邯.刘邦彭城战败后,秦地依然在刘邦掌握中,如何反攻?倒是有几例刘邦手下谋反被一一扑灭的情况.从常理上想刘邦把老头小孩都送到战场送死,把关中搞的人相食,这个时候他真的得秦人的心?不要说感激刘邦,老头小孩宁可战死,宁愿人相食也支持刘邦?

三,我并没有说项羽分封失败是因为运气,阁下再看看我最后一段的分析,认为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里面有深刻的背景,是不能以仅仅用谋略来解释的.

家园 相当严谨的论文

花一个。

家园 项羽有两件事情大失人心

1 坑杀二十万秦兵俘虏:古代打仗,对于已经投降的俘虏是不杀的。白起尽管在长平坑杀四十万俘虏,但他死的时候自己也承认光是这件事情他就应该死。可见这个观念是比较流行的。但是项羽仅仅为了担心秦兵造反,而且仅仅是听到部分秦兵的私下议论,就坑杀了全部二十万已经投降的俘虏。这不仅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形象,导致后来他攻打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死守到底,因为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还不如坚守有点希望。而且他的残暴这样就大大出名,导致后来他征服的地盘屡征屡反。他对齐地的攻略也是“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这是在田荣已经被杀的情况下。由此可见项羽的残暴已经毫无道理。他的部下也因之和他貌合神离。英布后来主动投靠刘邦并不仅仅是因为说客的说辞,项羽的残暴可能也是诱因。他根本不敢跟项羽去当面辩解他没有反心这件事情。后来刘邦对项羽的十大罪的揭露,固然有很多是把屎盆子硬扣到他脑袋上,但是项羽的所作所为却使得他人不得不信。另外就是他严重的伤害了关中民众的感情,因为这二十万人中贵族很少,大部分都是关中民众的子弟,他这样残杀,焉能指望关中民众对他拥戴呢?

2 火烧阿旁宫和杀掉秦王子婴,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已经使得他在关中上层中的形象变得恶劣,火烧阿旁宫更是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这样做基本上断绝了他和关中原秦高层合作的可能。

由于这两个原因,项羽已经根本无法在关中立足,因此才不得不迁都到彭城,但是他却把三个秦降将放到那里,他们对于项羽的坑杀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让这样的人到关中,这等于是在原来有的炸药包上加上引线。只要有诸侯能够进入关中,亮出反对项羽的旗号,这个炸药包立刻就会点燃爆炸。而刘邦又在关中通过约法三章和宽释秦王子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能够数月内轻取关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事实上后来刘邦尽管多次打败仗,但是关中却很少叛乱,成为刘邦的可靠的政治后方乃至后来西汉的中心区域,不能不说是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的。

家园 为这句话,献花一朵。

“实际上项羽并不怕天下大乱,因为只有通过平叛有大功于天下才能使自己更进一步,同时通过平叛逐一铲除异己。”

家园 嘿嘿,这句话就值得斟酌

项羽的武力可以暂时征服一地,但是不能稳定住局势,往往是一离开不久马上又叛乱了。这样的征服只会徒劳的消耗自己的实力和精力,而他的对手刘邦在这方面可是卓有成效的。他连自己的手下英布叛变都控制不了,焉能平定四方诸侯。

家园 不同意

第一,看看项羽杀俘虏的性质。首先秦军不是俘虏,秦军是盟友,项羽和章邯是结盟,史记记载已盟。秦军是有组织有武器的,所以项羽才让司马欣带着秦军前行作先锋。而项羽带领的是一个大杂烩的诸侯联军,根据月表记载当时一共40万,也就是诸侯联军不比秦军多。另外项羽对诸侯军并没有管理权,所以秦军和诸侯之间的矛顿避免不了,项羽也不可能因为秦军得罪诸侯。所以当秦军想谋反的时候,项羽只有一杀了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从性质上白起是诈而坑之,而项羽是盟友先背弃盟约,意图不轨才杀之,性质截然不同。此外你说的抵抗到底有什么依据?倒是秦一直到关中都投降了。

齐的事情是由于齐楚地理位置对楚背后威胁太大,刘邦又在东进当中。田荣又不是根源,死一个田荣解决不了问题,所以项羽只能毁掉他们城池,杀他们的军力,使他们无法在和刘邦对峙中背后给刀子。政治是用实力说话的,后来齐和楚联合就是明证。

英布记载的很清楚,是他自己有不臣之心,张良都看出来了,随何也指明此点,何来不敢解释?自己不臣有什么好解释的?何况坑杀的时候是英布动的手。英布不是一样又背叛了刘邦?

另外刘邦屠城杀降远超过项羽,收买武关守军屠城。楚汉时期把关中老少都送上战场,把关中搞的人相食,关中人民就爱戴他?

第二,火烧阿房宫子虚乌有。关于杀子婴文中有分析,不在多说。

第三,从功臣表中可以看出刘邦定关中并不容易,战死两个侯,楚汉战争也一共战死两个侯。章邯在前期还有进攻的优势,刘邦进关中有偶然的运气在其中。另外说关中无叛乱也不对,史记记载彭城战后曹等人都有平叛记录,可见叛乱不是因为什么仁义,是形式。

家园 要是刘邦没出陈仓哪?
家园 这个当然是有可能的

但是项羽在关中是只有威而没有德,只要有诸侯进入关中,或者有人带头,关中肯定会象齐地和赵地那样暴乱起来。而关中是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区,一旦被叛乱者占据,就很难收复了。将这样的地区交给三秦降将去管理,项羽没有策略也就罢了,范增也没有看到这一点就有点奇怪了。

家园 关中难攻?

关中难攻,先有周文攻下,后有刘邦攻下,最后项羽也攻下了。

可见得到关中不是夺天下的根本。

家园 既然这样,为什么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做不到呢

基本上都是刘邦在派兵打击项羽的后方,而项羽却始终无法截断萧何对刘邦的补给线。另外,项羽的那次攻下关中主要是因为刘邦没有多少防备,在关口驻守的士兵不多的缘故,后来刘邦把这个地方作为战略后方后,项羽就再没有能够攻进去了。如果关中不是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的话,为什么秦汉都把自己的政治中心放在关中呢? 秦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除去其政治经济上的许多措施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关中的地理位置在战国七雄中相当有利,可以方便的进行远交近攻,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对他国用兵的时候都必须考虑腹背受敌的危险,其他六国尽管多次合纵,但是真正能够攻入函谷关内的秦境却极少。所以关中在秦汉时期乃至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一直是作为极为重要的政治地区的。顺便给你看看史记中对于关中的记载: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这是函谷关的地理特点:

黄河自上游而来,纳渭水后折而向东,南北两岸有华山、崤山与中条山夹河而立。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绵数百里,极尽险阻。函谷关即当道依险而立,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