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顾茅庐辨析 -- 回车

共:💬25 🌺17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三顾茅庐辨析

在众多的三国历史故事中,三顾茅庐尤为被人熟知,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杜甫诗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好故事配好诗。杜甫将刘备、诸葛亮这段君臣相遇的佳话,写成了千古不灭的传奇。

然而,当时的魏国史学家鱼豢(豢读huàn)却似乎并不认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他编写的史书《魏略》里面,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相遇,鱼豢提供了另外一个故事版本。

这个版本提都没提刘备的三顾茅庐,写的反而是诸葛亮主动先去见刘备。

鱼豢生卒年不祥,不过,他的《魏略》只写到魏明帝曹睿,而曹睿死于239年,可以推测,鱼豢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点去世,因为在曹睿死后,到曹魏政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尚有几十年,如果,鱼豢仍在世,他应该会将曹魏的全部历史写完。

因此,可以说,鱼豢是与诸葛亮(卒于234年)同时代的人,他写《魏略》,写的是当代史,与之相比,陈寿(233年-297年)写《三国志》,则属于后人写前人的历史。

大概有鉴于此,裴松之(372年~451年)后来为《三国志》做注,在三顾茅庐这一段,便转录了鱼豢的版本。但转录归转录,裴松之却很挠头,明明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怎么到了鱼豢这里,却成了诸葛亮主动先见的刘备?!

裴松之因此感叹道: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意思是,虽然不同史家根据不同的见闻看法,写出来不同的史料,很正常,可在刘备诸葛亮君臣相遇这件事上,却存在如此大的分歧,实在让人想不通。

那么,鱼豢的版本究竟是怎么说的呢?

通宝推:铁手,唐家山,大眼,
家园 续一、鱼豢版的君臣相遇

鱼豢写的《魏略》今已失传。

我们今天还能知道《魏略》这本书,还能知道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内容,应该要感谢裴松之。

这也是《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本被后人称道的原因。

《三国志》的一大毛病是过于简略,于是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作注时,引用了大量古书上的史料,尽管这些古书大都失传,包括鱼豢《魏略》,但如果没有他的这项工作,后人就无从得知,同样一件事,还会有不同的史料记载。

那么,《魏略》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相遇这件事时如何记载的呢?

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尔。”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

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

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应该说,鱼豢提供的这个版本,故事更为真实和生动。鱼豢作为曹魏阵营的人,对于敌对方的描述,可能有抹黑的成分,但至少不会有粉饰的动机。

还是用今天的话,翻一下上面这段记载。

在曹操平定北方不久,诸葛亮判断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荆州,同时,他认为刘表性子迟缓,且不懂军事,难以应付未来局势,便决定去见刘备聊一聊。此时,刘备驻扎在樊城,距离诸葛亮所住的隆中很近(见下图)。

点看全图

刘备不认识诸葛亮,又看诸葛亮比较年轻,此时刘备快50岁的人了,而诸葛亮还是30岁不到的年轻人,所以,对诸葛亮的到来就不怎么重视。不过来者都是客,饭还是要招待的。

吃完饭,其他人都走了,唯独诸葛亮还不走。刘备也不问诸葛亮想说啥,却自顾自搞起手工编织来。话说刘备的父亲去世早,刘备靠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大概也因此,手工编织竟成了刘备的小爱好。诸葛亮这次来得不巧,刚好有人投其所好,送了刘备一些牦牛尾巴,导致刘备饭碗一丢,就开始忙个人爱好。

诸葛亮见状,只能尬聊,说将军你虽屡遭挫折,可应该还要有远大志向呀,难道这辈子就这样搞手工了?!

实际上,诸葛亮这话有贬损刘备出身的意思。

刘备听了,也没生气,反觉得眼前小伙不是常人,便扔掉手上的玩意说,你说的什么话呀,我不过是借此消愁忘忧罢了。

诸葛亮继续尬聊,问,将军你看刘表能不能比得过曹操?刘备答,比不过;诸葛亮再问,将军你和曹操比呢?刘备答,也比不过。

这时候,诸葛亮才切入正题,说,将军你和刘表都不如曹操,尤其是你只有几千人马,用这点人对付曹操大军,不是个事啊。

刘备说,我也正发愁呢,咋整啊?

于是,诸葛亮向刘备建议道,咱荆州这地方不是人少,而是登记户口的少,可征粮征兵都从有户口的头上来,向他们征多了,则会失去人心。要跟刘表说,下令让荆州没上户口的人家,赶紧登记,这样,有户口的人家多了,兵源粮源就多了,队伍就能壮大。

应该说,诸葛亮的建议很具体,并非上来就和刘备纵论天下大势的泛泛而谈。

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这个建议,队伍得到壮大,由此,刘备觉得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便给了诸葛亮VIP客人的待遇。

以上便是鱼豢版的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初次相遇的故事。

那么,究竟是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还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

或者说,是鱼豢的说法靠谱,还是诸葛亮的自述可靠呢?

通宝推:老老狐狸,独立寒秋HK,唐家山,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续二、诸葛亮和鱼豢的说法都是可信的

事实上,诸葛亮的自述与鱼豢的说法,并不矛盾。

诸葛亮说刘备三顾茅庐,但不代表说,此前,他没见过刘备;

同样,鱼豢说诸葛亮先见的刘备,但不意味着,此后,刘备不会三顾茅庐。

在《魏略》中,鱼豢说得很清楚,在诸葛亮见了刘备之后,刘备只是“以上客礼之”,并没有任命诸葛亮的官职。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没有入职刘备的创业团队。

可比较的例子很多,拿关羽、张飞来说,《三国志》《关羽传》载: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

可见,关羽、张飞作为刘备团队成员,是有职务的。

再看荀彧投奔曹操,《三国志》《荀彧传》载: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

荀彧看袁绍难成大事,于是跳槽转投曹操,曹操立马给了他司马的职务。

由此可以判断有无官职,是加入团队的标志之一,诸葛亮在见了刘备之后,并无官职,表明他尚未成为团队成员。

有人会说,刘备“以上客礼之”,是很好的待遇了,诸葛亮不会不留下来,那是他们不知道当时能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有多吃香。

《三国志》《贾诩传》载: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乆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

贾诩去张绣那里,张绣对待贾诩是“执子孙礼”,像祖宗一样供着。

诸葛亮当时在荆州,其实也混得不错,《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是荆州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总想笼络诸葛亮,但诸葛亮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总之,诸葛亮在初次见了刘备之后,虽然刘备待他不错,二人却仍是主客关系。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客人,自然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诸葛亮加入刘备团队,二人从主客关系变成君臣关系,深度绑定,应当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呢?

可以说,正是与诸葛亮的这次见面,让刘备意识到谋士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创业成功的希望。

刘备此前可谓屡遭惨败,光老婆孩子被对手俘获的次数就有三回,其中被吕布俘获两回,被曹操俘获一回,虽然每回对手都很大度地事后送还,但是不是完璧归赵,只有天知道。

所以,刘备肯定很痛苦,但是他既找不到失败的原因,也找不到胜利之路。

结果有一天,忽然跑来一个年轻人,告诉他,他之所以失败,是队伍不够强大,而队伍不够强大,是因为兵源粮源不足,而兵源粮源不足,是因为没有抓户口登记这件很简单的事情。

然后,刘备听从这个年轻人的建议,抓了一下户口登记,队伍便迅速壮大起来。

换做你是刘备,会不会有捡到宝的感觉?

可这个年轻人,似乎瞧不上他的小公司,不太愿意加入其创业团队,那么,刘备怎么办,只有三顾茅庐,做小学生向老师再三请教,以情拉人了。

也正是通过三顾茅庐,在刘备的不断请教下,诸葛亮为刘备作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

这大概才是三顾茅庐的真相吧。

而人们通常对三顾茅庐的误解,其实主要是受陈寿说法的影响。

那么,陈寿的说法错在哪里呢?

通宝推:epimetheus,桥上,唐家山,起于青萍之末,匿名:1
家园 续三、陈寿说法的BUG

陈寿说法的最大BUG,是三顾茅庐的时间不对。

关于三顾茅庐,陈寿在《三国志》里面,是这么说的: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要知道,刘备在荆州驻扎了7年之久,其中大概前三年驻扎在新野。

点看全图

刘表让刘备客军荆州,主要目的还是让刘备作为抵御曹操的一道防线,所以让其驻扎新野。

刘备到荆州的第三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便南下征讨刘表,刘表让刘备兵出新野,在博望坡设伏,打退了夏侯惇、于禁领军的曹操先锋部队。

此后,曹操听从荀攸的意见,转头北上去收拾袁绍的两个儿子去了,最后还远征乌桓,用4年时间彻底统一北方。

所以,刘备在荆州的后4年,由于没有了曹操的威胁,才移防至襄阳附近的樊城。这次移防,未尝不是刘表加强对刘备的控制。

如果,按陈寿所说,刘备在新野的时候,就三顾茅庐,诸葛亮就加入了刘备团队,又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则后面4年时间,就不应该碌碌无为,坐等曹操的到来,然后抱头鼠窜,张飞喝断当阳桥。

此外,也不会有前面说的,刘琦笼络诸葛亮之举。

因此,较为合理的推测是,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承平日久的各路荆州人士,开始想办法,找出路,于是才有了诸葛亮见刘备,刘备三顾茅庐招揽诸葛亮等等。

最后总结一下,鱼豢说的诸葛亮先见刘备是真的,诸葛亮自述的三顾茅庐也是真的,只不过,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错的是陈寿,他为了突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刻意否认鱼豢的说法,将三顾茅庐与君臣初次相遇绑在一起,编造了一段卧龙凤雏的佳话。

通宝推:老老狐狸,崂山一道士,道可道,唐家山,
家园 朱毛故事是信同代的台湾史家还是百年后的大陆史家?

晚几十年的陈寿可靠性未必不如同代的鱼豢。

即使是老蒋的故事也不该听大陆的同代记述吧?同代的偏见更甚,而且在敌对的一方同代得到可靠信息的机会更低,晚一点还有较多的来源印证。

在汉末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鱼豢的信息来源更成问题,大概率是在蜀汉流传出的君臣际遇故事上歪曲一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已经基本堵死了诸葛求见先主,不如意离去,三顾茅庐又回来的空间。

诸葛主动求见先主,又自称“不求闻达于诸侯”,岂不是在出师表中公然撒谎?

家园 这里面还有个勉强的地方是孔明先去见的刘备

出谋划策一番后又不想参加刘备的小团队,这似乎说不过去。如果说是刘备望之不似人主,或者对孔明不够重视,这样还算合理。可是之后三顾茅庐就又改了主意,这相对有点不合理,毕竟择主是件很重要的决定。前面刘琦也想要孔明帮忙,孔明就没理他,肯定是评价不高,之后也很难改变这种印象吧。

家园 也可能孔明献完计就回家了

刘备一用这招发现挺好使,觉得是人才又去三请

刘备早期招揽人才工作可不咋的,太史慈从北海孔融突围找到他求救,居然被他当面错过了

家园 是的,刘备不是刘邦,诸葛不是韩信

楼主把刘备诸葛关系刘邦韩信化了。

如果刘备诸葛之间存在刘邦韩信之间求之不得,再弃而复归的故事,他们之间的信任度就大为不同了。诸葛也不会特别拿出来炫耀还撒谎,自揭疮疤。

看看刘邦韩信的结局,都不是偶然的。

家园 问题是孔明没走啊,仔细读引文的最后一段

刘备亲测计策有效,"乃以上客礼之",所以当时肯定没有走。

家园 乃,更说明刘备识人晚呀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搁评书里,这边出了计,明主觉得好就立刻重用,边采纳计策边升职,而刘备却等计策生效了才知道重用人才。这中间够诸葛亮回家好几趟了🤭

我这也是演义,帮填bug

家园 仔细看这一段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

众宾也好,上客也罢,都是谈完事,吃完饭,就走人,不会久留,这大概是常理。

为什么鱼豢的说法比较可信,因为也比较符合常理,就是诸葛亮能够提出具体办法,为刘备解决眼前问题,才取得刘备的信任,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三分天下的那种画大饼。

另外《三国志》后面记载:

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刘备让诸葛亮去干征收赋税的工作,也与鱼豢的说法能对得上。

还有,三顾茅庐的“顾”,本义是回头看,如果在三顾之前,二人没照过面,又哪来的回头看呢。

家园 诸葛亮与韩信挨不上吧

完全不是一类人,论打仗,孔明给韩信提鞋都配不上;同样,论政务,韩信要给孔明提鞋。

如果非要给孔明找个人来类比的话,本朝的伍豪同志,哪哪都像。

家园 没什么难理解的。 -- 有补充

鱼豢之误,极大概率在于徐冠孔戴了。

鱼豢似乎没必要隐瞒、修改相关历史事实,但陈寿、孔明就更没必要。

但鱼豢所有的是第二三N手信息,极可能更大概率造成相关信息传递失真。

特别是,如果他采用相关信息的渠道就是徐庶及其后人等等曹魏阵营里的直接间接当时相关信息当事人,记录时客观失真乃至主观修改,就有概率了。

徐庶是诸葛亮刘备发生关联的重要乃至第一相关间接渠道。如果是徐庶转述才有所谓的结眊问策故事,诸葛亮只是幕后人,这则记录就既无矛盾之处又更符合真实场景。

徐庶入曹营后是一言不发或偶尔发挥反向作用地,他转述事实时省略过程或后人要求鱼豢摘除徐庶其中作用(以免曹魏权贵追责乃至迫害?毕竟曹魏、夏侯等人吃过徐庶亏,能不让他们或后代权贵记住任何徐家过往"污点",转责任给孔明很自然,效果也最好、更好),让鱼豢客观上产生误解或主动给以修改隐瞒,都有很高概率。

徐庶遇刘备前后,拜访过孔明,聊天时谈论过相关问题,孔明:这几件事儿简单啊,吧啦吧啦。徐庶见刘备,结眊问策故事上演。

鱼豢找徐庶或其后人等等开历史访谈会,徐庶或其后人把自己给省略掉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鱼豢记录之疑点不在别处 -- 补充帖

恰在徐庶呢?简雍等等这些货当时哪儿去了?

全尿隐了?大家约好,一起更衣了?都上厕所儿放水去了?

这些货眼里还有没有俺大耳儿这个英明领导了?

家园 那要看什么事情了

一般而言,自家人说自家事,往往捡好的说,过五关斩六将可以大书特书,走麦城的事,则一笔带过,或压根不提;反过来,说敌方的事情时,又往往捡坏的说。

所以,同样一件事,有不同记述,很正常,这其实也是读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训练我们的辨别能力。

诸葛亮主动跑去见刘备,聊聊天,混顿饭吃,又不是卖身投靠,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在看不出来有啥矛盾。

见前补充 49094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