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及清末民国战斗力鄙视链 -- 狂草舞茅

共:💬705 🌺9642 🌵1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家园 民族矛盾本质上是阶级矛盾

老毛说过民族矛盾本质上是阶级矛盾,是各民族上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挑动族群争斗,所以要团结各族人民,打击反动的少数上层人。

通宝推:ccceee,
家园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总体而言是正确的。

满清入主中原,获得了与其人口规模不成比例的特权,即便是要按人口比例平均权力,都需要武力推翻满清的统治,想通过和平方式剥夺满清的特权,无异于痴人说梦。历史也证明了,满清断不会自愿放弃自己不成比例的特权。

武力推翻满清的统治,和“排满”有本质的区别,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至于说旗人里有汉族人或混有大量汉族血统,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不用革命的方式武力推翻满清的统治,中国现在所谓的满族的人口规模会大很多很多。这对一个汉族为主体汉文化为主干的国家绝不是什么好事。历史的演化证明了,在推翻满清统治以后,满族人获得了平等的对待,也和其他少数民族获得了一定的优待,这是个很好的结局。

至于说推翻满清统治后,出现的军阀混战,个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想家天下是最主要的肇因,这使得袁世凯成为天下的公敌,也造成了北洋军阀的分崩离析和后来的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之前逼迫清帝退位全盘接手清朝的版图,是有功于国家的,可惜他没有认清历史的潮流,妄图家天下,使自己走向历史的反面。中国应该保持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绝不能再搞什么家天下,否则就是万丈深渊。

家园 结论是对的,原因未必对

“要团结各族人民,打击反动的少数上层人”:中国历来彻底同化少数民族,总是开始于文化浸润,完成于他们的上层建筑被干掉之后。消灭少数民族的上层阶级,有利于加速同化。

阶级矛盾:在阶级分化出现之前,原始部落就开始厮杀了。族群竞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养成的本能。

家园 原始部落开始厮杀时 -- 有补充

原始部落开始厮杀时还没有民族的区分,也不叫民族矛盾,最多相当于村间争斗,民族矛盾是在阶级社会之后出现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随着原始社会分工细化 -- 补充帖

随着原始社会分工细化,产生阶级即社会分层,民族和国家不过是阶级社会的表现形式,所以说本质上是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等以后如果阶级社会消失,民族也许会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家园 不止如此

中共早期创党那会,国民党就对中共关注有加。比如,中国早期发起十二人倡议中 就有戴季陶。甚至戴季陶还想参加一大,这被国民党元老知道后包括蔡元培亲自训斥过,然后戴季陶没有参加一大。甚至戴季陶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他作为孙中山代表出钱出力推动。

陈独秀和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关系楼里帖子就说过了。蔡元培推进的新文化运动初衷是培养新官僚体系。五四运动中涌现了日后国共两党一系列的领导人。也因此,中共能从当时全国几百个小政党中脱颖而出与国民党合作。即有大时代背景下, 孙中山与苏俄合作的因素(英美法拒绝与孙中山合作),也有蔡元培这批和陈独秀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民党元老的背后推动。(俩呢练功)最后对孙中山最重要的是,借鉴中共一大,国民党也开了自己的一大。中共宣传当时孙中山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但是,国民党那边三大政策实际是联俄融共扶助农工,既借助苏俄钱和武器完成国民党内部改革(国民党改组为效忠孙中山的政党,和创办黄埔军校)又通过国共合作吞并消化共产党---所谓融共。也因为融共政策失败,才有了后面中山号事件之后的国民党分共,最后主张融共的蔡元培走向了积极推动并参与清理国民党内部共产的极端。

通宝推:凤城,
见前补充 4850800
家园 孙中山对于中共早期崛起影响重大

中共拔高孙中山历史地位并没大问题

还有社团背景当时反清,社团是身体力行的主力之一。有这样那样关系不可避免。讲谭嗣同的时候我就提过,谭嗣同是袍哥老大,继承这个的是黄兴 和李舒成,李舒成的弟弟是李汉俊烈士也是一大成员。早期中共宣传基地就在李舒成公馆。后来这个公馆,开了一大前半部分。现在对外宣传的博文女校,是公馆开办的短期培训班。那时候会道门走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和解放后后反对中共被这样,恰恰是会道门在其历史影响中的一体两面或者说历史局限性。要知道开国大将张云逸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那。

通宝推:llama,
家园 说个题外话

打完索姆河战役,小毛奇就对 德国皇帝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这意思是,哪怕最后成为战胜国,没有迫使法国像色当那样快速结束战争。对德国来说都是失败。后面例子和武汉会战后近卫文磨内阁总辞职,让位给军人内阁。原因就是,迫使中国迅速投降的所有政策都失败了。日本被拖向自身国力难以承受的 战争泥潭。

通宝推:凤城,
家园 陈其美

又是谁干掉的呢?

家园 这么评价孙中山是极其不公平的

给满清致命一击的不是别人,就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具体看这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9816612/answer/2855536648?utm_id=0

家园 认与不认,烙印在那。日本人脱亚入欧,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小岛

,找不到根。因为地缘的关系,它天然跟东亚大陆亲近而非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昂撒文化或大洋对面的昂撒混种。但是整个亚洲近代以来因为落后而分崩离析,各找各的靠山(对,包括中国)。但中国有点不一样,曾经的王者有王者风范和人才,面对亡国灭种,仁人志士们辈出,不断在失败的教训中找寻民族复兴的出路,最初太平天国以朴素的阶级认知反满反儒(是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比补锅的洋务理念更前卫而先进),接着中国北方面对灭种威胁的朴素认知而掀起义和团运动。甲午战败,宣示了清王朝的末路(如果说入关前期它还致力于恢复民生的话,至此,它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权合法性),辛亥革命是不是那么第一枪,是不是那么伟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辛亥也有乙亥酉寅之类的革命。它的末路,在载沣对张之洞说“有兵,无妨”的时候已经决定了,因为这等于宣告了改良失败-------当然,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良无一不已失败告终,包括主席文革在内---------这跟西方30%的改良成功率比较,只能说文化的惯性确实巨大。

历史有它的惯性,毛主席的共产党成功扭转了方向却功败垂成。

以个人这篇文章结尾,本文你无需回复了,有空去翻翻二十年河泥,如陈郢客,雪里蕻,老老狐狸,老广,王外马甲之类的,你会明白马前卒为何在高手如林中知难而退。

文革之路

家园 应该说对日战争只要不投降就是赢这个方针,是对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反思的一个结果。

家园 我觉得是中共给了国民党掌权的机会

有了中共党员加入军队,军队战斗力是不一样的。

以杨虎城部队为例。杨虎城是关中刀客出身。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号召会党都出来二次革命,河南出了白朗军,陕西的哥老会和刀客们出来组织了靖国军,杨虎城是靖国军中的一个支队。

靖国军和北洋军你来我往,斗来斗去,直至冯玉祥掌握陕甘,开始屠杀靖国军。其中宋哲元一次就砍了5000靖国军俘虏。

在中原大战中,杨虎城就自然站在蒋介石一方。但蒋介石也限制杨虎城,引入东北军和杨虎城竞争陕西资源。杨虎城张学良待遇一样,逼着剿共,损失一个旅缩减一个旅番号,结果就是西安事变。

陕军规模不大,才3万人(为和冯玉祥西北军区分,以下把杨虎城部队称为陕军)。西安事变前后我军往陕军中派遣了大批党员。此后,战斗力很普通的陕军突然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换若两人。

这支部队的主力2万多人在中条山坚守约3年,作战方式不仅有阵地战,还有游击战加运动战,战术号称七路半,打退日军无数次进攻。日军在中条山不能前进一步,保卫了陕西。

老蒋嫌这支部队颜色太红,就把它划归河南蒋鼎文指挥,脱离我党在山西的根据地。

蒋介石又派了多几倍的力量去接防中条山,接防军队中从陕西征兵很多。但即便仍有许多陕西人防守,中条山很快就被日军彻底攻陷。

陕军在河南,日军攻克郑州。陕军立即反击,收复郑州。然后调到在广武(楚汉对峙的鸿沟附近)与日军对峙两年,残酷的拉锯战一直未停,日军和中条山一样不能前进一步。1942年河南大灾,陕军主将孙蔚如和赵寿山等人把关中老家的良田全卖了,买成粮食赈济河南灾民。作为杂牌军本来补给被克扣得很惨,陕军依然每人每天匀出2两粮食给灾民。

这些行为和八路军太类似,激怒了蒋鼎文,把陕军调离广武。河南老百姓挽留陕军,写信给蒋鼎文把陕军比成岳家军。

老百姓越挽留,蒋鼎文就越下决心把陕军调走。

陕军离开广武,去防守虎牢。接防蒋军在日军攻击之下一溃千里,老百姓痛恨蒋军无纪律烧杀淫虐,自发缴了汤恩伯中央军的武器。这就是豫湘桂大溃败。

蒋介石从开罗会议三巨头到雅尔塔会议无参与资格,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教员冷眼旁观,自后就不仅是红色割据问题,而是有了席卷天下的壮志。

陕军在虎牢和日军激战九天九夜,是极少数打退日军的部队。这简直显得中央军太无能了。

蒋介石怒了。直接把孙蔚如和赵寿山明升暗降,调离部队,当了光杆司令。由一个集团军(38和96两个军)缩编成一个师。

陕军无法生存,只好投共。其中孔从洲率55旅起义,后来成了毛泽东亲家。

没有中共党员,北洋军阀灭孙中山蒋介石就是一盘小菜。

通宝推:偶卖糕的,acton,黄序,天狼星,凤城,nettman,
家园 孙没有取得军事成就,所以政治上立不起来
家园 民国著名军阀诗人

人称三不知将军的张宗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