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通过GDP和衣食住行来分析中国、美国生活水平 -- 伯爵08

共:💬91 🌺459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通过GDP和衣食住行来分析中国、美国生活水平

今天在观察者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通过作者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GDP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美国的人均GDP那样的高;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被低估了。这是一篇比较有料和实在的文章,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本文来自“茶狐看世界”。

以下为原文:

--------------------------------------------------------------------------------

我去过美国47个州,访问过的地方,可能比绝大多数美国人还多。关于美国,我心中一直有个谜团,那就是美国的GDP。

2021年,美国GDP为23万亿美元,中国为17.7万亿美元。美国、中国的人均GDP,分别是6.94万美元、1.25万美元。论总量,美国超过中国,论人均,美国几乎是中国的6倍。

如果说,美国依然比我们强大、富裕,我可以接受。而当身临其境观察美国,这6倍人均GDP的差距,别说大人理解不了,连小朋友都有类似的疑问。

疫情前,我带读小学的儿子去纽约,涉世未深的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为什么纽约人喜欢睡在大马路上?

为什么纽约地铁的空调不开?省钱吗?

为什么纽约的公交车那么吵?那么臭?

他从小在宁波长大,的确没有见过homeless(流浪汉),他坐过的中国地铁都是有空调的,但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地铁都有空调。中国普及了电动公交车,但美国的大巴,依然以柴油车为主,确实又吵又臭。

最让我震撼的,并不是这三个问题本身,而是一个中国儿童,居然在美国最有钱的城市,问了家长这三个问题,他的人生经验和同龄的美国人完全不同。不知不觉,中国成了例外,而外国成了常态。

很多去过美国的人,都和我一样,不禁会问,美国的钱,到底都花在哪儿了?!

对一个地方的理解,从普通中国人的角度出发,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01 | 住

对我来说,美国最富裕的那一面,就是飞机降落前的那一段时间,机窗外的景观。你可以俯视整个城市,无论是洛杉矶,还是旧金山、华盛顿DC、休士顿、迈阿密,独门独院的House延绵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草坪、游泳池、树木,点缀其间,这可能是很多中国人梦寐以求,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豪宅」。

欧洲城市的郊区也有成片的House,但规模完全没法和美国相比。并不是欧洲比美国穷,而是美国的自然条件好,人口密度低,House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土地,只有美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养得起。放眼全世界,也许只有加拿大、澳洲的自然条件,可以和美国媲美,其它国家望尘莫及。

论价格,美国的House并不比中国的房子贵。根据美国最大房产中介Zillow的数据,2021年,美国房子的中位数价格是每套28万美元,差不多200万人民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3月,中国平均房价为1.1万/㎡。大部分美国house也就几十万美元一套。卖掉一套中国房子,完全可以去美国置换一个House。

论实际造价,美国的House远看像砖混结构,其实几乎都是木结构,工厂里流水线生产,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成本低,速度快。相反,中国的高楼反而成本高,打地基就要花很多钱,钢筋水泥一样都少不了。

大别墅、大草坪、游泳池,大部分中国人,小住几天,尝尝鲜可以,时间一长,先不说「好山、好水、好寂寞」,打扫保养house就是一个巨大的体力负担。虽然也可以请「老墨」代劳,但价格不菲,一般普通美国中产也承受不起。为啥很多美国男人都有一个工具房,是他们热爱手工活吗?想多了,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省钱而已。如果有钱到可以在美国请佣人的程度,住House还是不错的。

美国人住得通透,散发着仙气,中国人住得热闹,缭绕着烟火气。生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与其说是差距,不如说是差异。

02 | 食

我去过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Mall of America,翻译过来就叫「美国购物中心」,位于明尼苏达州。那里有的东西,中国都有,但中国有的东西,美国却不一定有,比如餐饮。

中国购物中心的餐厅,可谓是种类繁多,推陈出新。有专门吃牛蛙的,吃龙虾的,吃烤鱼的,吃羊蝎子的,吃潮汕牛肉火锅的……有美式快餐,英式茶点,日式料理,韩式烤肉,港式烧腊……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吃得到。而「美国购物中心」完全没有那么多选择。

一方面,美国人天生就不是吃货,另一方面,个性餐厅价格高,普通美国人也做不到餐厅的消费自由。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美国的餐饮市场远不如中国繁荣。

美国人基本不存在夜生活,绝大多数人下班也就回家了,而中国别说一二线大城市,连山西大同这样的城市,夜市也相当火爆。

而在美国,咖啡就喝星巴克,吃饭就是,麦当劳、肯德基、Subway,Tacobell,wendy,Burger King……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就算你想花钱吃点特别的,也没得选。美国和他的祖宗英国一样,都是食物充足,但美食极度贫乏的国度。

03 | 衣

如果你去美国的大街上走走,你就会发现,除了极个别的大城市,美国人的穿着,说好听一点,是随意,说难听一点,是邋遢。从外表看,你完全看不出,中美之间6倍的人均GDP差异。

04 | 行

20万以下的汽车,中国便宜,20万以上的车,美国便宜。就算便宜,美国大街上的所谓豪车,比例也远不如我们。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豪车市场。

2021年,世界汽车年销量为8100万辆,中国销量2608万辆,世界占比在30%左右。美国1500万辆,欧盟970万辆,欧美相加,都不如中国一家销量大。

2021年,BBA的全球销量分别为,宝马221万辆,奔驰205万辆,奥迪168万辆。而BBA在中国的销量,宝马84万辆,奔驰75万辆,奥迪70万辆。中国市场占比分别为38%、37%、42%。中国豪车市场的规模,已经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一。

另外,美国买车几乎都是贷款,中国人买车,尤其是20万以下的汽车,贷款比例不高。看着美国马路上奔跑的汽车,我不禁要问,美国人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美国的公路,我只能勉强说「还可以」,但绝对配不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最大的硬伤在于桥梁。我在美国经历过的危桥,数不胜数,老态龙钟,锈迹斑斑,咯吱作响。美国公路和运输建筑商协会(ARTBA)表示,全美有接近5.6万座桥梁存在结构性缺陷,这些桥每天会通过约1.85亿车次。

如果你说美国的公路,路况不如中国,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教育你,不要得意忘形,我们只不过占了后发优势的便宜,美国公路建得早,当然不如我们。说这话的人应该没有去过德国,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autobahn,就诞生在德国,路况堪称世界第一,绝对可以碾压美国。

至于美国的公共交通,完全是第三世界标准,连印度新德里的地铁,都比纽约地铁好。美国的地铁,连最基本的「干净、准时、安全」都做不到。同样是百年地铁,日本东京的银座线,堪称世界典范,美国纽约地铁,简直就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耻辱。

如果以泰国的经济指标衡量,美国的公路并不差,但美国人均GDP世界第一,是泰国(0.7万美元)的10倍,是中国(1.25万美元)6倍,是德国人均(4.5万美元)的1.33倍。基础设施这一块,美国的钱完全都是花在了刀背上。作为发展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最基础的交通建设,为何美国如此落后?美国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疫情前的好几年,中国都是全世界消费最高的游客来源地。在欧洲的景点,看到中国人的概率远高于美国人。美国城市出现中国游客的概率,更是高于在中国看到美国游客的概率。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飞机上华人美国人,差不多各占一半。而在疫情前的几年,无论中国航司,或者美国航司,80%以上的乘客都是中国人。我上次去阿拉斯加的育空营地,方圆几十公里,人迹罕至,就在那个小屋里,90%的人讲普通话。里面卖的主食就是中国面条,配料是当地野生的三文鱼。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18年的报告,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额是2580亿美元,远超过美国的1350亿美元,几乎是2~4名的总和。每次看到这样的数据,我都会问,美国人的钱,都花到哪儿了?

总之,如果你说美国是发达国家,比中国富裕,我赞同。如果你说,美国一年创造的财富比中国多,我就有点怀疑,如果你说美国人均财富是中国人的6倍,那绝对是挑战我认知能力的底线!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要么是统计的漏洞,要么是标准的差异。

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谜一般的美国GDP。

首先,美国的GDP特征是服务业占比极高,超过80%,与此同时,产生物质财富的制造业,只占GDP的10%。

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4万亿美元,而美国为2.3万亿美元,日本为1万亿,德国为0.8万亿,中国制造业产值几乎是“美、日、德”的总和。

最近我还看到一张让我印象深刻的图表。2022年,全世界前50大港口排名。前5名全部来自中国。前10大港口中国独占8个。前50大港口中国占29个。前50名,美国只有4个,整体排名,比韩国还落后。美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程度,已经病入膏肓。美国GDP的秘密,都藏在服务业里。

让我举几个例子。

会计

美国最诡异的事情,就是报税。我一直很想不通,就是在这么一个大部人连加减乘除,都搞不清楚的地方,报税的过程为何如此复杂, 各种「税码」犹如天书。基本上,报税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清点自己的收入所得,一部分是算出各种可以抵税的额度(巧立名目,非凡人所能理解)。二者之差,就是用于计算个税的收入。

家庭可以一起报税,也可以分开报税。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减免办法,另外,免税额度本身也有多种计算方式,而且,税法到这种复杂程度,也有不少漏洞可钻,所以最后算下来,不同的报税方式可能有很大区别。

美国每年有超过一亿五千万份个人所得税单,很难有两份完全相同。以中国人的思路,报税如果有麻烦,那直接打政务热线12345不就行了?

你想得太多了,美国各州的税务局,热线电话简直难如登天,我曾经打过田纳西州税务局的电话,足足等了25分钟,然后一个女话务员用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照本宣科,对我毫无帮助,纯粹大家互相浪费时间。

这里要插一嘴,在美国,肉眼可见的腐败确实很少,但行政效率之低,令人发指!如果你体验过国内「最多跑一次」的服务,对美国的各级衙门,绝对是忍无可忍。

在美国,正因为复杂的税制,普通人根本无法驾驭,美国才有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会计师队伍,协助纳税人报税。截至2020年9月,根据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美国有65万名注册会计师。他们的年平均薪水为7.9万美元,这比美国的平均薪资水平高出近50%。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3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注册会计师10.8万人。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3倍,会计师却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美国人均供养的会计师,是中国的24倍。会计师是不产生物质财富的行业,按照7.9万平均工资,65万律师,一年的工资就是513亿美元。他们背后,就是65万个美国中产以上的家庭,总人口至少200万。

很多美国华人疑惑,中国的报税APP这么好用,美国人为啥就不抄一个?其实,美国也有付费的报税软件,但体验和中国的报税app相差太大。美国官方也有电子报税渠道,那就是IRS的E-File报税系统,我曾经体验过,和中国的手机报税相比,那简直就是石器时代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钞能力」的硬核逻辑,才是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果美国用了中国这一套体系,你让那么多高收入的会计师去哪儿凉快去?这些可都是脑袋聪明的有钱人,他们的组织势力庞大,可以雇佣游说团体去国会疏通关系。

总之,美国有一条看不见的潜规则,在无形中保护着美国的服务业。现有高端服务行业,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体系,哪怕是科技进步,也阻止不了他们把服务业「做大做强」!

律师

单单法律服务业,美国每年将近产生2700亿美元的财富!中国呢?我查不到具体数据,但可以推导,结果应该也八九不离十。

从律师人数上来看,2021年,中国有57万律师,2015年,美国就有130万律师,美国供养的律师是中国的2.7倍。

按照人均GDP的差距,美国律师收入至少是中国的6倍,那么,按此推论,中国法律服务业的规模,大约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美国2700亿美元,中国最多也就1500亿人民币。

虚拟房租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网站www.bea.gov。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大开眼界,Households with housing are officially regarded as the owners of unregistered enterprises, which produce housing services for household consumption.”「拥有住房的家庭被视为未注册企业的所有者,这些企业生产家庭消费的住房服务。」

嗯,说人话就是,美国人人都是企业家!不仅自住房屋的「虚拟租金」算入经济总量,连家庭主妇在家干家务,也要纳入GDP。从照顾老人到看护孩子,从洗衣做饭到修建草坪,也算是事无巨细了。

网上流传一个很有名的数据,那就是美国GDP算了私人住宅的「虚拟租金」,而中国却没有算。这一块,一年就相差1.5万亿美元。

其实,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中美两国的GDP统计法则,基本都是和国际接轨,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也要按照各国情况,因地制宜。

「虚拟租金」的意识就是,如果你有房子,就算自己住,或者空着,也要按照市场价值估算租金,然后计入GDP。

我国采用折旧法来计算房屋的「虚拟租金」。农村居民每年的「虚拟租金」规定为建造成本的2%,城镇居民则为4%。北京市平均建筑成本大约为每平米3000元,依照这一方法计算的一套60平米住宅的“虚拟房租”为约每月600元,大大低于市场租金。据统计,我国住房自有率超过85%,这一「虚拟房租」的计算方法大大低估了我国的GDP。

医疗行业

美国医疗占GDP的比例也高得不正常,达到了16.9%,这个数字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要高。与此对应的,是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最低的人均预期寿命,如今,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比中国人还低。由此可见,美国在医疗方面的高支出,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关于美国差劲的医疗,普遍的看法是,在无限制的自由市场体制下,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垄断利益集团,推高了医疗价格。

火灾行业

美国最大的服务业就是所谓「火灾行业」,也就是「保险、金融、地产服务」的统称。(FIRE Sector)Finance, insurance, real estate, rental, and leasing。火灾行业是最典型的,不产生实际物质财富的食利经济。

「火灾行业」2019年共创造了45418亿美元的价值!4.5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1.2%!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2019年增加值约为2.6万亿美元,也占我国GDP的18.1%。仅仅这一项,就比中国多出1.9万亿美元!

建筑业

2018年美国建筑业GDP增加值为8400亿美元,中国建筑业GDP增加值为9340亿美元,仅仅比美国多10% 而已。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惊讶,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建筑业和美国相比,规模上居然没有什么优势。

我们来比较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水泥产销量22亿吨,美国为8850万吨,是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国粗钢产量9.3亿吨,美国9500万吨,中国是美国的10倍。中国每年建成4000多公里的铁路,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万座桥梁。这几个数字在美国几乎都接近零。

2018年中国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413508万平方米,美国只查到2016年的数据是18780万平方米,仅为中国的不到5%。这些核心建筑业的产出数据中国都是美国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然而美国建筑业竟然贡献了和中国相当的GDP,可以想见其建筑成本的离谱程度。

总之,服务业占美国GDP高达80%。美国人开支的大头,并不是「衣、食、住、行」,而是「算账、看病、打官司」,当然,最大头还是一切背后的「金融服务」。

另外,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总是想方设法把GDP压低,让美国继续当老大,因为当老二,压力小,多好。而美国呢,想方设法把GDP吹大,因为,他实在承受不起失去老大地位的后果。

总结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说,美国有多么衰落。其实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是虚拟化和服务化,也许若干年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会像现在的美国一样,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为统治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本来可以沿着虚拟化的道路,悠哉前行。但万万没想到,一觉醒来,眼前出现一个庞然大物。一旦美国霸权旁落,美国要面对的,可不仅仅就是衰退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分崩离析。要让舒服习惯了的傻白甜,重新回到工厂上班,比登天还难啊!

美国不甘心让出第一的宝座,那么就只能和东方大国死磕,但转念一想,美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不是冷战时期的天下无敌。以前,美国的贸易战「见佛杀佛,见神灭神」,连日本都瑟瑟发抖,登门求饶。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时候,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人非常悲观,但万万没想到,3年之后,美国开启的贸易战,居然让美国骑虎难下。用压力测试让中国知道,自己的制造业有多么强大。

「和平年代」的GDP与「对抗年代」的GDP的重点不同。从目前结构来说,中国的GDP结构更适合对抗。但中国不希望对抗,我们希望和平发展,因为时间在我们这一边。

美国的律师和会计服务业,在战争和贸易战时候是没用的。好莱坞的电影和NBA的球星,更加没用。3nm的芯片用于手机,当然好,但对于战斗机,100nm也不落后。比如F22,80年代立项,2000年定型,因此它的芯片大概率是九十年代的技术。F35战斗机用的芯片都是180nm制程的。

2022年6月,美国空军少将卡梅隆·霍尔特(Cameron Holt)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花费1美元就能获得我们花费20美元才能获得的同等能力。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国防供应链,我们就会输。」

20倍,我觉得太夸张了,就算只有2倍,美国也会被中国的制造业拖垮。这样的剧情刚好和当年相反,当时,美国用制造业优势拖垮苏联。

美国的焦虑是,在和平与对抗之间,举棋不定。如果不和东方巨龙死磕,时间不在美国那一边,眼看着霸权旁落,他不甘心。如果要死磕到底,手里的牌越出越少,力不从心,于是就陷入焦虑。也许这就是美国霸权的更年期综合症吧。(完)

茶狐看世界

通宝推:anne2607,钱六,hwd99,
家园 今天?

感觉很久以前看过,很可能就在西西河。是不是今年都不好说。

家园 真的吗?我不信!

美国一瓶2L可乐只要1块钱,

而中国要6块钱。

中国人赚6块钱只顶得上美国人赚1块钱。

考虑到大家收入数额都差不多(一年4-5万居多吧)。

中美经济差距为6倍是证据确凿啦。

简单的数学题(偷笑)

——《路边社》在伊斯坦布尔点着蜡烛就着莎草纸用羽毛笔撰写帖子的121GDI为您带来最诚实的报到。

家园 [转帖]工业产业升级真正的阻碍:物贵人贱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6900438/answer/2546435558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纯吐槽。

疫情前我最常蹲的就是一家萧山服装工厂,胖友在那搞了个智能制造的产线。

装传感器,上算法,打通人物料。一方面实时测算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模块化拆解流程,用数据指导工序。

给你支个小平板,这一单缝裤脚,下一单缝口袋。

其实技术含量不高,传感器和通信协议基本都是工业富联的。

但我觉得思路很对:单靠线长骂人和班组加班,效率有极限;如果能根据每个工人的常态效率来处理物料和排序,工厂就可以更精准灵活地安排产能。

增强小单和快速反应能力、把庞大产能拆成细块增加接单能力。

说白了就是柔性制造。虽然不可能立刻改变流水线的机械重复,但起码能减轻库存(也就是产能过剩)、降低订单波动对工厂的风险。

毕竟现在订单碎片化了。

这家厂巅峰时2万名工人,现在2000名。不想再折腾了,就想升级产能,然后慢慢做下去。

这家工厂的试点产线做的不错(工信部的5G绽放杯还拿了个小奖),但推不出去。

外部厂佬的反应基本如下:

“小单快单?我们现在就能做啊,一个电话喊几个阿姨大叔过来就行了呗”;

“面辅料不标准?没有QA流程?直播间卖的货要什么品控?反正退货率都那么高”;

“有助于版权管理?他们的款全是抄的”。

有点心想做的,纠结半天改造钱。(其实摊到每个工位也就1000元左右,传感器是加装型,不需要换设备)

“这改装钱,我得靠稳定接单一年才能全部赚回来。一年之后我这家厂还在不在、还做不做这些,我都不知道。”

最后做成了几单,全部都是大厂(例如莆田那)。但他们不是为了制造升级,而是拿政府补贴。

驻厂的同事就经常吐槽:

一,利润太薄,大头被店面经销和互联网电商拿走,到手净利也就8%左右。这点钱让他们搞制造升级的投资,肉疼;

二,现金流不健康。工厂承担了大量垫资,小点的厂很难拿银行贷款。因此不仅要靠贷款,还要靠地方的商会和**,经常有好几笔周转资金年化成本在50%以上;

三,地租房租上涨。原本是工业园区,算便宜;但地方政府这些年在附近搞房地产,价格全起来了。有的老厂一算账,干脆直接卖地走人;

四,最重要的:多数问题都可以用人解决。很多用工无合同无协议,很多小厂半死不活,只要给钱,就会有人愿意代替机器和算法。

防止工人手被割伤的防护装置(我忘了那玩意叫啥)都不舍得装,装你这个?

最后同事跟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萧山那家能做:因为那家是接外资的单,客户管得严。不能随意加班,工时工值算得非常细,所以有动力去优化产能。

本土客户完全没这些司法约束,他们只要低价,不在乎工厂是怎么挣这份钱,那很多小厂也只能不择手段。

这事是一中科院老哥拉我去的(不然我一互联网的怎么会接触这行),我后来找老哥吐槽,老哥也自认走眼:

“我以为产能过剩就该优化升级,没想到他们这行是直接不做了”。

我当时心想:哥你以前做的不是国企的改造就是新加坡的石化项目,这些产业都有稳定可靠的政府投资。民营制造业哪有这个,多数是走一步算一步。

总之去年我们就告别了这个项目,这家工厂留着那条产线做个示范间给领导参观。大家的主要做货方式还是小单摇人、大单堆人。

杭州是个网红之都,但网红们并没有给杭州带去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国内也就申洲这些稍微储备了一点技术,但产线应用上还是偏低。像shein这种千亿跨境服装电商,线上数据做得很精细,线下产能管理依然靠人来回跑厂。

数据化、系统化、实时化的三化改造,估计起码五年内还是让步于人肉管理。

所以我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只能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在于:政府投资管够,进名单的产业按千亿投,各地政府基金敢无脑梭哈。

谨慎在于:产业升级不是造空中楼阁,需要有一定的中低层应用。

我参与过的这条服装产线,和接触过的一些玩具小3C智能制造,产业本身是低层级的,但改造所应用的技术和元器件,是高层级的。

这些庞大的中低层制造业如果有足够的利润和预期去做产业升级,那政府在空中造的半导体等高尖新投资就有了市场,能落地,能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中低层产业对产线和生产设备的升级都不抱期望,那超前投资就要自己循环出一个应用市场,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工厂没把5G用起来,那投资就只能摊在民用那。

和新能源汽车、光伏不一样,工业互联网对中低层工业市场的依赖度要高很多,接入设备量和在跑数据量才是核心。这是一条需要以面抬升的路线,而我国现在还是适合以点突破。

升级的核心是需求。很多制造业现在没订单而没需求,或者有需求但无投资能力,他们升不动。

最后玄学点地说,还是物贵人贱。

如果人比物值钱,那流程和工艺都得被迫围绕着人去做优化,自然会升级。

就像那家外资厂,每个月工人加班情况要报备海外客户的法务。人的边界被划清楚了,你只好到设备和对生产的管理上找钱。

国内很多厂是物比人值钱,产线高效运转是第一优先,人是维持这种运转的一种资源而已。那你升级物干嘛?先去从人的身上找钱。

所以我有时候想:劳动保护真不一定只是成本,从长远看劳动保护一定推进了内需和产业升级。限制劳动时长不仅是让劳动者有更多时间去娱乐去休息去消费,更能够引导工厂将投资转入产线升级。

但只有这一条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亲工业的稳定地价、稳定不波动的税负,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变得有钱,内需。

以上这些条件很多还不成熟,有些甚至恶化。所以产业升级还只是政府特定产业超前投资的范畴,整体上离市场应用循环还有点远。

现在本质上还是个物贵于人的产业环境。

通宝推:树上的牛,大神盘古,高地,青菜园子,放牛郎,脑袋,千里不留行,达雅,审度,胡辣汤,
家园 错误的政策取向和经济方针造成了我们物也不贵人也很很贱的结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掉入了西方给我们设定的陷阱里,到现在还不肯承认错误,更是不愿意从陷阱里出来,只愿意在陷阱里折腾自己。

你转的这篇文章作者看到问题所在,我们确实是人员成本太低,国内自己生产的物资成本也低,但是核心的东西是我们出口的商品相比国内来说更有利可图,这方面华为就是个榜样,靠着国外市场赚了大钱,然后才能把商品的价格提上去,把员工的工资提上去。就是这样的企业,刚刚进入正循环,美国人马上就下了死手。

其实还有一项就是汇率,我以为按照现在中国生产能力和出产的商品数量来说,中国的汇率应该是兑英镑是1人民币换1.2英镑,兑美元是1人民币换1.32美元才是真正的同一商品的价值相同。如果这个同样的商品,因为汇率的不合理存在,最终让我们这个生产大国把99.99%的价值都给了英美西方人,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政府无能。如果说我们现在武力不行,那我们可以举国体制发展武力,然后用我们足够的武力支持我们人民币应该有汇率,而不是在他们的秩序里挣点小钱,而且永远都是受他们控制,被他们剥削走99.99%的价值。比如同样一件衣服,国内50元的价格到了美元,美国人卖了100美元,这公平吗?但现实就是这样的,而且一直这样多少年了,还是一样不改,只要美元稍微有点不高兴,我们马上就贬值人民币,已经跟习惯性流产一样。

家园 请教一个问题:去年看到一个数字,在中国净资产进入top 1%

的门槛是85万美元。您脚的是每人85万美元(也就是一个三口之家,进入全国top 1%需要255万美元);还是每户85万美元?

家园 我个人认为应该更多点

比如三口之家的净资产应该在600万美元以上才能进入中国的前1%。即使这样,这前1%的家庭净资产也就是18万亿美元。具体计算,14亿人,3亿个家庭,前1%就是300万个家庭,每家600万美元,净资产18万亿美元。我认为这严重不符合事实。全国14亿人,即使有2亿城市家庭,每个家庭房产平均200万,也有400万亿人民币,即使平均100万,那也是200万亿人民币的净资产,折合现在的美元也是30万亿美元,所以我认为TOP1的家庭净资产远超600万美元。

家园 14亿人3亿家庭?户均人口有那么多吗?

房贷总额有多少?

另外,我说的是门槛,不是top 1%的户均。

家园 反正我感觉现在有钱人太多了

远不是你想的那样。也可能前一万个家庭拥有的更多。这个我没有数据。

家园 举个例子,如果top 1%的门槛是600万美元,那么跟

马云王健林一平均,top 1%的均值轻松就过千万了。

有钱人的确是多,但是千分之一的富人就140万了,1%的门槛线大抵能划到哪里?

家园 14亿人的1%是1400万,进入这门槛不会85万美元这么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8年政府机关人员1328万,事业单位人员2618万,财政供养人员合计为3946万人。

这近4000万人的财富是跟着中国GDP走的。

他们稍微会理财的话,都应该从单位廉价买了一套房(5万人民币买100平方很正常),自己又在房价火箭上升前买了一套。

现在他们有200平方的房子无贷款,同时养老不愁。

于是问题又简化到----200平方的房子值多少钱?

这还没算体制外的呢。

家园 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吃不到这个红利吧?

带毕业班的中学老师有没有精力理财?

体制内会理财的有没有一半?

我在北京的经验,分房没有指望的,早早自己买房并吃到到甜头,转头加入炒房大军。能分房的,反倒没有这个意识。我两个北京籍的同学,都一直没买房。能分房,而又买房大都是为了改善家庭住宿条件或者孩子学区。毕竟,当初体制内多数收入都不高,如果父母是普通老百姓的话,有能力炒房的人没有那么多。而且体制内的人相对也会保守一些。

所以体制内不能保证在财产上top 1%,尤其是县乡体制内。

家园 现实是,国内50元的衣服在美国卖5美刀

“比如同样一件衣服,国内50元的价格到了美元,美国人卖了100美元,这公平吗?”您说的这个事情,A货和正版货的价格比可能是这样。而实际情况请看“毒物/得物APP”,美国100美元的衣服鞋子在国内可能会卖到150-200美元,被炒鞋的款型还能卖的更高。

通宝推:潜望镜,
家园 这个转贴说到了根本问题

如果,不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那么,产业升级,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一种观点说,西方之所以有工业革命,是因为黑死病带来的大量人口减少,逼着老板们不得不在工具上想办法

家园 继续盲人摸象----贫困地区的公务员不见得穷

就在08年左右,我路过昆明附近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看见一个花园小区,十栋左右四五层的漂亮房子。和周围的反差之大,让我想起余秋雨说他在印度一片脏乱差当中突然看见泰姬玛哈。当地人说,都是公务员的---他们那里每五年给公务员盖一次房子。

另外,当时各地已经分到单位房子的,基本都廉价买断了。我父母是工厂的,不好不坏,不是垄断行业也不是破产企业,我家那套是三万再加各种手续费过户的,房产证上写着79平方,其实不止(好像政策限制超过八十平方,结果下有对策)。由于城市扩张,位置又由偏远地区成了市中心,现在怎么也能卖两百万。如果要计算我父亲一生的收入,光累计他的工资是不科学的,还要算上这两百万GDP增长的红利。

房奴这个词是二十年前出现的,最早的房奴在贷款的时候,其实和现在一样,内心也是痛苦的,觉得一辈子就要用来还债了---结果经济腾飞,收入增长,越还越轻松。而同时资产又在涨----当年有刚需的真是幸福。

当然,我知道我知道,中国人的财富都在房子上,要是大家都想卖房套现,就肯定崩盘,所谓的一千万五百万都是纸面富贵。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房地产无论如何都要守住。

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吃不到这个红利吧?

带毕业班的中学老师有没有精力理财?

体制内会理财的有没有一半?

我在北京的经验,分房没有指望的,早早自己买房并吃到到甜头,转头加入炒房大军。能分房的,反倒没有这个意识。我两个北京籍的同学,都一直没买房。能分房,而又买房大都是为了改善家庭住宿条件或者孩子学区。毕竟,当初体制内多数收入都不高,如果父母是普通老百姓的话,有能力炒房的人没有那么多。而且体制内的人相对也会保守一些。

所以体制内不能保证在财产上top 1%,尤其是县乡体制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