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共:💬220 🌺1068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所以说不现实啊

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不是清,或是明,满还是汉的问题。

这完全不是根本原因。

任何一个文明都有其惯性,我上边说了,在个体而言,任何文明都没有高低之分。

无论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作为个体都是生存和繁衍,生老病死。

但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实在过于成熟,这个文明中的个体,没有外界的打击是无法改弦更张。

这是文明的惯性,人类的惰性,成功路径的依赖性。

所以,只要是顺着中国古代的历史逻辑前进,无论是什么王朝,只要迎面碰上近现代文明,下场都不会太好。

朱由检,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无论选谁,结局都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满人也不错,至少可以用民族问题让满人来背锅,进而塑造初步的民族国家认同。当然,这样一来,虽然答案简单了,但是遮蔽了更重要的问题,探索的道路会有一些曲折。

通宝推:天空不空,陈王奋起,任爱杰,方平,
家园 看第一段
家园 让满人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被终结者

未必不是中国不得不迈进/被逼进工业文明历史必然进程中的一种幸运,原因有二:

一、满清前半程扩张的地域足够广,以至于即使在后半程大量失地后,留给后世的人口、面积、资源(尤期是东北的油、新疆的矿、内蒙的稀土),仍足以支撑起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尤其是打造起重工业基础框架,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通过改革开放最终实现完全工业化。否则即使雄略如主席者,能奈资源匮乏如印度国何?阿三所谓打造世界的办公室而非世界的工厂,除了口嗨,也是先天不足的无奈。作为人口大国,哪个领导人都明白工业化的不可跨越性,错过这趟末班车国运就歇菜了,谈何信息化、智能化。

二、满人以“鞑虏“身份治中国,即使后半程民族矛盾日趋淡化(否则不会出现镇压太平天国、平回乱复新疆、洋务运动中以汉族官员出力为主),但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连续侵略丧权辱国的外压下的皇朝统治末期,满清入主中原尤其是下江南过程中的酷烈民族手段及其记载,比汉族皇朝更易触发汉人的敏感民族情绪回忆、进一步促使以汉人为主的近现代化革命运动的兴起(这也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党多以南方人居多,包括毛泽东当年成为“全校第一批剪辫子的学生之一,为了反清事业,他和另一个剪掉辫子的同学一起催促原先曾‘相约剪辫子’而后来又后悔的10个同学,用剪刀强行把他们的辫子剪掉“)。简单来说,国人扔下“鞑虏“统治的满清王朝比扔下明朝更没有心理包袱,对不少汉人民族革命者而言甚至是一种额外的动力。

诚如先生所言“中国的农业文明实在过于成熟,这个文明中的个体,没有外界的打击是无法改弦更张”,外有列强连番打击,内有敏感民族回忆,内外触发,中国唯有越早结束农业文明,才能越不耽误赶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从这个意义上,让满人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被终结者,未必不是中国迈向文明新进程的一种历史幸运。

通宝推:躲雨的猫,躲雨的猫,梓童,冻雨,回车,黄序,真理,陈王奋起,海上金流彩云乱,dfindy,北纬42度,达雅,放牛郎,任爱杰,
家园 假设所有硬币都朝上的情形 -- 有补充

这种种假设中最重要的假设是,一要睁眼看世界,至少要继续郑和下西洋的探险之路;二要做深入肌骨痛彻心扉的深刻改革(如果不算革命的话),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变法。看中国两千多年信史,这样的改革基本上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有利益,但对改革者本身都是死路一条,对支持改革的帝王来说,多数也是人亡政息,无法延续下去。成功的例子只有秦国一个,那是处于不改革未来就是国破家亡的局面,且第二代秦王是吃过苦,体会到民间疾苦的。只有至少坚持两到三代都一直改革,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洗心革面,社会才能真正焕然一新。看看历史,看看现实,回头路太容易走了。

明朝为什么没有坚持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之路?北方压力大,财政有紧张都可以算原因,但更根本的,就是新一代皇帝换了,新一代朝臣、新一代百姓也换了,不愿意坚持下去了。

欧洲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后来能坚持航海探险下去?就是那时直到二战时期的欧洲,所处环境非常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内外竞争的压力逼迫必须有新的突破。

明朝没有,清朝也没有。换了大顺就一下出现了这样空前的内外压力?那不就是1840年后所面临的局面吗?

所以….人们只能是现实深刻教训教育了,才会真正去做深刻改革,或者革命的。缺了内外部环境,是很难有所变化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其实不用假设大顺这么远 -- 补充帖

更近更现实一点,可以假设乾隆后三十年没有固步自封,没有纯粹享受十全老人的优越生活。而是继续努力精进,为国家继续奋斗30年。从五口通商扩大开放,开放沿海14-18个港口城市。那么中国就可以顺利与时俱进,赶上第一波纺纱机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甚至规模可以很快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和他们的总和。中国就可以避免1840年后的百多年痛苦历史。

当然,代价是满人在扩大开放中就一步步靠边站了,最终必然还是退出历史舞台。过程可能是太平天国革命提前发生了,汹涌程度很可能超过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之后延续几十年的动荡。可能还是一段残酷惨烈的历史过程,只是提前50年。

家园 满清后期只是容易被推翻,和相对容易再统一而已

乾隆的10全武功,在汉人王朝难道不会没有劳民伤财的评说吗?汉族打鸦片战争恐怕也会是很难看的。双方都有现代武器后,出现外国分别支持南北朝的局面,恐怕也很难有机会武统一。近代史北伐和抗日成功也都是有世界大战胜利国背后支持的机遇巧合。

见前补充 4700646
家园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387期提到一个观点,生产力不发展,农业文明

再怎么改朝换代,还是改变不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状态。

工业化为改变这一状况,提供了可能性

家园 生产力发展了也不行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387期提到一个观点,生产力不发展,农业文明

再怎么改朝换代,还是改变不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状态。

工业化为改变这一状况,提供了可能性

工业化到现在也几百年了,还是改变不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状态。

马督公和其他工业党的问题是他们其实是唯生产力论者。

家园 那得看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口的多少;

这个才是关键;我觉得找到合适的可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并可以大规模使用;这是自由的第一步;

家园 对个体而言,更大概率是在农业社会生活的很安逸

记得有个比喻,农业社会底层人民做牛做马,但是牛马病了主人起码还给看一看。毕竟牛马是自己的。 工业社会底层人民是机器上的零件,一看有了瑕疵,直接扔垃圾桶里了。 备用零件有的是。

家园 生产力多发达才是够发达?这是不断变化的

原始人看奴隶社会,一定会觉得奴隶社会生产力够发达。

拿破仑时代的人看二战前夕的欧洲,一定会觉得生产力够发达。

80年代初的中国人看现在,一定会觉得生产力够发达。

你觉得替代能源大规模使用是第一步。问题是当初石化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的时候也是看似无穷无尽的。那么为啥还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家园 马前卒把自己套牢了

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有些东西我怀疑他自己都不信。可能他工科出身的背景决定了他做不到不要脸,有些话就说得没人家那么斩钉截铁。

家园 我不大认同各种问题以文明论来描述

简单粗暴的说法,就是960万不是充话费送的。近代中国被吊打,概是一个偶然性的东西,也是有其必然性,这个必然性不是由于文明,而是由于偶然性。

我国有史以来,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西北向,北向不断被打击,东向南向不断扩张。周时梦国自称还自周南蛮不服周,秦朝时已通通过灵渠进入岭南,疆域去到交趾。秦时南越不牢,百越还没有效统治,汉代云南还有夜郎自大。累世以来,虽有反复,南向总体上是稳步扩张。但是北向则一直在长城附近不断拉据,有杀出长城封狼居胥,杀得北面妇女无颜色六畜不蕃息,也层安西四镇力量直达阿富汗。另一方面,也曾五胡乱华,儿皇帝,蒙元满清。张骞二出西域,唐玄策单骑灭国,郑和七西西洋。上面种种,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说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不能说是一个固步守成的民族,中华文明并不是一个疆化不前的文明。

为什么北方祸患一直不断?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中南海保镖》还是哪部电影有句台词:杀手可以失败很多次,成功一次就够了;保镖成功多少次都好,失败一次就完了。我国北方祸患的民族变化很多。一直寇边,总有机会会成功的。当时的生产力(以及人口数量),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汉胡之间没有代差,中央政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据北方广袤平坦而苦寒之地,导致北方出现权力空缺,无法彻底解决北患。至于南方,则由于地形复杂,难攻易守,则可以一步步扩张。

北祸不断,会有什么问题?会导致中华文明核心区域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会受到毀灭性打击。衣冠虽南渡,但工匠被虏,器具文档秩失,至使中华科技周期性死机重启。

以上,是不认同文明论,认为是生产力问题的原因。

近代中国被西方吊打,是由于机缘巧合之下,西方科技兴起之时,正是中华科技断层低潮之际,正负之下,战争技术上,形成代差。更巧的是,西方殖民侵略顶峰之时,正是中国皇朝衰败腐朽之际。从火器的角度看,宋蒙之战时期,东方以代差领先西方。所谓必然性是由于偶然性,是由于这个偶然导致中国必然会被战争科技以代差领先的西方欺凌。

没有系统研究过这个问题,感觉如此,所以说得不严谨,大概意思就是如此。相信随着中国的强盛,很多现有的定论,会被推翻和颠覆。我们应该还能见到。

家园 可以设想历史中某一个变量发生改变,但后续推演要符合逻辑

《南明史》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李自成的失败,恰恰是大顺军没有完全腐化、没有向地主阶级做出足够的让步。

自秦汉以降,改朝换代多是“其兴也忽焉”,这其中的奥秘,其实就是是否承认地主阶级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如果承认、妥协,就是天降圣主,即使有个别野心家起事,也会迅速被剿灭。刘邦、朱元璋是两个异数,原因就是虽然他们出身底层,但是混社会的经历经验,让他们懂得妥协——也就是懂政治。刘邦在分封上的妥协大家都耳熟能详,朱元璋对浙东几贤的“礼贤下士”其实也就是对江南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的暂时妥协,后来他前大户到凤阳以及北方,就成了凤阳花鼓戏词的来源了。

设使一片石大战大顺军取胜,也无法取得全歼吴三桂和多尔衮全军的战果,因为这两者是马军,机动性强。因此大顺军也无法扩大在河北、山东的局面,会被牵制在北方战线。吴三桂能“借满洲兵为崇祯复仇”,江南东林党史可法更有可能遣使渡海再订“金石之盟”,使大顺军长期面临两线作战。

朱元璋当初能面对陈友谅、张士诚的两线作战,长江的船运之(机动力)便其实是个重要因素。而夹在长城和淮河之间,大顺军则没有这样的机动条件(大运河完全比不了长江)。

因此,大顺军能获得天下,或者获得地区割据的条件,就是向地主阶级/东林党妥协。这个比较难:元末农民起义,是刘福通在北,与各路地主武装(元朝朝廷的军队早已不堪作战了)死磕,血海深仇,不能妥协。朱元璋虽然名义上也属于红巾军、刘福通的部下,但他埋头在江南发展,与刘基那种大地主阶级没有发生像北方那样的、解不开的血仇,所以还可以妥协。而老李大哥的队伍,与士大夫阶级一年不停地血战了17年,所以大顺军与地主阶级妥协的可能性很小。

而与士大夫(地主)阶级妥协,就很难解决东亚北部草原地带的问题。从郑和下东洋、西伯利亚/黑龙江立碑等历史事实被士大夫阶级“删除”看,再到东林党养满清/关宁军自肥来看,设想与东林党妥协后的(汉人)政权能超过明朝的北亚疆域,是完全不和逻辑的。

家园 他必须这么干。因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这句话落到现实,站到全球这个层面来考虑,是不能细致深入讨论的。

真讨论,就会落入不在初衷,看起来极其荒谬的结论

在特定情境下,不但资本,就是劳动者都有选择维护落后生产关系的动力。

马前卒形象地比喻:就是地藏桌子下的谛听,说,脱口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