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4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性本善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先是公都子转述各种观点:

告子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邪恶。

某人认为,本性可以让人做好事,也可以让人做坏事;所以当周文王、武王兴起时,百姓便一心向善;周幽王、厉王兴起时,百姓便变得横暴。

另有某人认为,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所以,以尧为君,也有象这样的百姓;以瞽瞍为父,也有舜这样的儿子;以纣为侄儿,而且贵为君主,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

这三种观点,如今仍然有。有趣不有趣?

第一种观点,无善无恶,我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会再解释。

第二种观点,上梁决定下梁。

第三种观点,天生就有好人,就有坏人。

仔细想一下,这三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

一定是先观察了人类社会,对吗?并且,第二和第三种观点,直接指向了教育,第三种观点隐藏了对教育的失望,对吗?

而告子的观点显然要比后两者抽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观察,形成这样的观点呢?

所以,语境很重要:在古代中国,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当官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跟我们今天可不一样。这是从正式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就知道了的事。

“请问,为什么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读书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治国安邦?”

“老师告诉学生的呀,教材的扉页上写明了呀。”

“咦,怎么从来没有老师告诉过我这些事?只是跟我说要得高分?”

“这就要去问你的老师咯。”

因此,这三种观点,其实都是在说“搞不定”,并且都在说“阴晴不定”,忽好忽坏。难道不是?

所谓“搞不定”,指的就是无法实现国泰民安之理想。

这样来看,告子的观点貌似接近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但实际上,他是很消极的,老子是看似消极实则积极。我消极的时候,就会说出跟告子一模一样的话。

公都子转述完毕,问孟子:咋跟老师说的不一样呢?

孟子是怎么说的呢?他的一贯风格,上来就给“拍死”: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用现代人习惯表达法给翻译一下呗?”

“人的脑子,真是个好东西啊。”

果然孟子在后面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翻译翻译?”

“脑子虽然是个好东西,但会不会用,就是另一码事了。”

在说这句话之前,孟子还强化了一番: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再翻译翻译?”

“这我就要重新翻译了。”

“为何?”

“前面用脑子一词,是因为大家熟悉,听惯了类似的话。可是我并不认为脑子这个词妥帖啊。”

“那就整个重新翻译一遍吧。”

“孟子说:人生下来,生命就驻在体内,所以是天然会求活的,这就是我说的人性本善——你们说的善良,是寻常的善良,我说的善良,是非常之善良。

“因此,仁义礼智这些个表达,都是在讲非常之善良不是某人给你的,而是一个人本身固有的。只不过,有的人不去体会生命的存在。所以说,体会它,就得到它,不理睬它,就失去它。

“至于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这么大,叫人看了不敢相信,就是因为思想不解放的缘故哇。”

“等等,怎么突然跳到了思想不解放?”

“思想 不解放,就是从别人那里直接拿到鱼,拿到上瘾,自然就被 禁锢起来喽,都被禁锢起来了,怎么可能去体会生命的存在呢?这跟吸毒是一样的嘛。”

孔子听完,热烈鼓掌:“好!真棒!我给打五星!如果能多加一颗,我愿意打六星!”

孟子到底说了什么,让孔子如此高兴呢?

孟子的意思是说,所有人都能学好,我已经论证过了。甚至不需要论证,这是不证自明的。你们如今不能治国安邦,是因为你们的教育,不科学。

孔子说:我也是这么看的!

现在来看荀子的观点。

荀子是怎么说的呢?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这话说得容易让人发问:“你说的是今人,意思是古人不这样?”所以荀子又补充道:“人之生也固小人。”

哈哈哈,最后这句话,我前两天刚说过。我是不是荀子附体?

所以有人困惑了,荀子是儒家吗?

“孔孟都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呃……解释解释?”

“读书要读完整,人家荀子在后面说了,尽管如此,然而……这句式,熟悉不熟悉?你好歹把然而听完再下结论嘛。”

“然而啥?”

“尽管如此,然而可以通过教育、法规、习俗来进行约束。”

所以荀子当然是儒家。不早说了么,中华民族是学习民族。

不过呢,我私底下认为,孟子跟荀子,不太一样。孟子主要是搞理论,荀子重实践。所以孟子说,你多跟生命亲近亲近,你就能得到它。所以荀子说,教育、法规、习俗,这些个广义的教育,可以解决眼下燃眉之急。

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孟子在山顶插了一杆旗,荀子就往上爬,当然,是带领大伙一块往上爬。

“谁更牛逼呢?”

“我觉得孟子要牛逼一些。”

“不对,我认为荀子要比孟子牛逼。”

你看你看,多么容易上套啊,只要有人抛出“谁更牛逼”之类的问题,就总有人来劲。

这俩,是一伙滴,是各有分工滴,是团结合作滴。

后人在写评语的时候,就有点捉急了。

祖师爷这个牌子,恐怕只能发给孔孟,那荀子给个什么荣誉称号比较合适呢?琢磨了半天,一拍大腿,“有了!”

“快说快说!”

“集大成者,荀子是集大成者。”

“妙啊。”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味的搞黑科技,然而没有人接班,有什么用啊。好比一大财主,地下埋了好几个坛子,里面全是金元宝,但膝下既无儿亦无女,也没有任何亲戚。

家园 【水】型社会之毒打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社会上出现成堆的戏精、杠精,是【水】型社会之毒打。

所以一定会变成温水煮青蛙。过程是这样的:

初入水:可以可以,就是水稍微凉了点,要是温度能再上去一点,那就舒服了。

一个声音从空中飘来:遵命,主人。

过了一会:哎呀,舒服,要比刚才舒服,但是吧,还是差那么一丢丢,再来一丢丢温度,就恰如其分了。

那个声音又中空中飘来:遵命,主人。

又过了一阵:舒服呀,太舒服了,这就是最佳温度,人生不过如此啊,敝人就算死了,也觉得值。

那个声音这次没有出现。

时针在表盘上转了好几圈:咦,怎么变热了?停停停,别加火了,回去,回去。

那个声音没有出现。

滴答滴答,一秒又一秒:我去,好烫!你妈逼,你聋吗?叫你回去,别加火了,再烧老子就要熟了。

那个声音没有出现。

滴答:救命啊!我要死啦!

那个声音没有出现。

滴答滴答,除了时针在走动,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一片死寂。

有的人对生命的活动,就是很麻木的。他抱怨,他发牢骚,他搞事,都是生命在告诉他,“你快要死了,除非你马上采取行动。”

家园 为什么说现代人多本末倒置?

点、线、面、体,各位是如何理解的?

“我不明白你想表达什么。”

瞧,这就是实例。

我给大家讲讲,点、线、面、体,如何理解。

说,我跟几个原始人兄弟姐妹,一块摘果子。我举着一根长棍从树上打果子,有一姐妹在一旁指挥:“你先把这一片都打下来,一会去那一片。”其它人,把落到地上果子拾起来,装到一个筐子里。

果子,点;长棍,线;一片,面;筐子,体。

所以呢?这四样,都跟测量有关。

结合生产来看,原始人的测量,跟现代人的测量不太一样。

“这个我知道,原始人没有尺子。”

“错。”

“哪里错了?本来就没有尺子。”

“有。”

“哪里有?”

“你欲够到头顶上方某处的果子,这个果子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尺子,也就是那个“1”。并且,显而易见,这个“1”不太固定。”

也就是说,古人以【需求】为尺。现代人,以尺来计算需求。完全倒置。

时间、金钱、考分什么的,都一样,所以这里说的是广义的尺子。就不细讲了。

正因为如此,现代人变得超级麻木,人们已经没有需求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眼的中只有尺子,如此这般,就成了尺子的奴隶。

我前面多次提及,中国古人读书,第一堂课,就会有老师告诉学生,你读了书是要去干嘛的。

现代人有这样的第一堂课吗?即便有,也不隆重,且往往说得空泛。

所以即便我提了N多回,但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不是个小问题。

本末倒置的危害是什么呢?就是现代人把原本的【本】当成【末】,弃之,把原本的【末】当成【本】,逐之。

形象的描述就是:一个现代人张三抱着芝麻乐开了花,跟一个古代人李四说:“瞧,这西瓜,大不大?甜不甜?”李四就跑回坟墓里去了,后悔不该复活。

另有一赵五,也是古代人,他不这么想,他对张三说:“确实很大,确实很甜,我真羡慕你啊。”张三一脸骄傲的说:“羡慕,那是因为我本事 大。你呀,只能捡芝麻。”说罢,朝赵五指了指地上的西瓜。赵五说:“您说得对,我本事小,我就只配拣芝麻。”说完就把西瓜抱走了。

本末倒置的另一种危害,就是削足适履。尺子才是对的,我的脚长得不对,咋办呢?拿刀削掉几块。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也是比比皆是。

来,我问一下大伙,有人这么讲过点、线、面、体吗?

你们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全是:点是没有质量的,线呢,你得想象 一下啥叫无限,线是点的集合;面,你也得想象一下,无限,面是线的集合,也是点的集合;体,不是无限的,所以它是点的集合,而不是线、面的集合。你们没发现,逻辑不能自洽吗?

现在明白,你的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吗?

家园 怎么摆脱虚无感

从一开始,就注入了虚无。小学还好,打初中起就这样。

所以我前面说,我越来越认识到,“迷宫”是可以无穷大的。而对于人而来说,一辈子在“迷宫”里打转,甚至自己不断的扩建“迷宫”,难道不是虚无?

怎么办呢?

退出来。

怎么退出来呢?

你从哪开始进去的呢?

不记得了。

我刚说的。

初中?

没错。

操作怎么具体呢?

你要把初中重读一次,把里面虚无的东西,给抠出来,扔掉。

重读初中,我不想干。

有没有孩子?

有。

他的学习情况,你上不上心?

有时候也亲自辅导两把。

这就行了。

没听懂。

回家慢慢想。

不是早告诉大伙了吗?孩子,是你的第二次机会。要是连这次机会都没有抓住,只能等孙子。问题是,现在的你,不愿意带孙子,带也就是凑合着带。并且,你的娃,很有可能不生孩子。所以,机会在你手中,你又给放掉了。

家园 为啥越努力越失败?

现在明白,为什么你是先装APP,后研究怎么用了吗?

现在明白,为什么你是先挣钱,再思考钱怎么花了吗?

你是被长期训练成这样的。

你接受了这种训练,长久的训练,于是,你已经不再有需求,你只想要尺子,金钱、时间、分数……

有人告诉你,你有欲望,你的欲望就是你的本。你一想,对呀,是人就有欲望。这样,你就成功的,在自己鼻子前,挂了一根永远也够不着的胡萝卜。

并且,由于你已经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为何物了,所以,你每天跑去称体重,可是有这个必要吗?这么荒诞的行为让你自己都吃惊。像我这样,能感知到自己的体重变化,你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这意味着什么呢?你,快要,完蛋了。

所以现在你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你不上学,是个零分,你只要一进学校,十有八九,你就是越学习负分越多?

于是,怪,有人害你。

我有没有上过学?

有。

我为什么没有变成负分呢?

这……

你们真的没有发现,自己越来越怪诞吗?

你们经常,把东西买回来,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买。

你们经常,无缘无故的对自己说,我该休息了。

这难道没有【刺激】到你们,去解决这一问题吗?

家园 为什么你们杠不过杠精?

为什么你们杠不过杠精?

难道不是因为杠精发现了一直杠下去的“奥秘”?

难道不是杠精不光是你说东,他说西,他还能往东偏 东转移?啥叫东偏 东?那么,啥叫东偏 西?所以,杠精发现,这是无穷的,难道不是?

或者是”俄罗斯套娃“型的?

你在房子里。

有人在看着你。

有人在看着那个看着坐在房子中的你的人。

有人在看着,那个看着那个看着坐在房子中的你的人……

迷宫、两点之间的曲线路径、驴前面的胡萝卜,是一个意思,都指向:无穷。

我为什么要用三种方式来描述?

大伙听到这三种不同的描述,各想到了什么?

迷宫,我是侧重于表达【怎么出来】,并且明确告诉大伙,找到【出口】是不可能 的,因为迷宫无穷大。只能从【入口】退出。

两点之间的曲线路径,侧重于表达低效,既说明为什么努力了回报却非常低,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人一种越走越慢之感,似乎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了。

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侧重于表达【是人就有欲望】这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的“高明”之处,就是把【需求】替换成了【欲望】。【需求】是有上限的,或者说是与时俱进的,而【欲望】从一开始就是无穷大的。

家园 终极破解大法

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最顶级的一定会去当老师了吗?我说的是广义的老师,自然,包括成为人之父母。

老师教学生,一定能发现,学生学不会。对吗?

所以马云发现了,学生是可以给他洗脑的。这种洗脑术,不是像传销那样的低级洗脑,而是直接从【底层代码】开始。

为什么这样洗,就能洗成功?因为时间久了,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是从哪开始的了。难道不是?他只是感受到不适。所以这样洗,就很难破。

那么,中国古代教育里面,是不是提了四个字:教学相长?

很多人把这四个字背得烂熟,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老师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他就会去思考:如果真的是人不行,这教育难道不是白费?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孩子,变得跟自己一样了呢?有没有可能,是教材本身出了问题呢?

教学相长,跟见不贤内自省,是一个意思,但是语境不一样。因为见不贤内自省,主要指的在社会环境中,你不是他的老师,他不是你的老师,没有这种“头衔”。而教学相长,换了一个语境,你是老师,他是学生,他学不会,他就是不贤,你一内自省,发现你跟你的学生一样。接下来,你要判断,是人的问题(比如种族、基因什么的),还是教的有问题,还是学的有问题。只要你肯下功夫,你一定能发现,教的不对,也怎么不愿意学——这俩是一体两面。

底层代码是什么?

底层代码就是我前面举的例子。点、线、面、体。这是数学教学中的起点,但它不是真正的起点。前面不是说了吗?真正的起点,是跟测量有关的,而测量里面已经包含了【需求】二字。

但是他们从点线面体教起,把“头”给你砍掉了,于是你以为,这就是“头”。但是,它有破绽,就是它的说明,逻辑无法自洽。这就是你的机会。

再从文科方面举一个例子。古诗词的讲解,老师并不会强调,大部分诗词,是一时兴起之作,它是情绪的产物,并不是情感。有的老师自己都不知道。相反,大部分老师很热情的引导着学生去所谓的“理解”这里面的情感。通过教学,“成功”的把情绪,变成了情感,这是偷梁换柱,以末代本。把欲望偷换成需求,是一模一样的。

还有相当多的案例。比如,在介绍“节日服装”时,有意的淡化节日二字,强调服装多么的艳丽。这有什么效果呢?第一、把节日给抹掉了,而原本是工作日和节日;第二、只强调好看,不讲,因时因地制宜,更不讲,劳动服装更重视实用性,比如为什么工作服全是蓝色的?我很清楚的记得,改革开放之后,电视里长期有人讨伐改开之前的中国有多么穷,不是蓝色,就是绿色。他们是故意 的。

所以现代人,比如女性,穿着裙子去上班,她们还自认为,这是合理的。有次我带我女儿出去旅游,是去的北岳恒山,她非要带裙子,为此还跟我大闹了一场。因为她看到的照片,全是这样的。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把底层代码一点点的给改了,于是,你当然自认为,你抱的是西瓜。这才是最狠的洗脑术,本末倒置。

通过大规模的改写底层代码,基本实现了本末倒置,如今到了什么程度呢?

有人一听到劳动二字,就像听到鬼来了一样。我这话,绝不夸张。

有人还在坚持,“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啊。”是不是跟有的孩子,一看见毛毛虫,就起鸡皮疙瘩,一模一样?

所以有的人,他到今天,都不知道底层代码被改了之后,自己会心甘情愿的永世为奴的。

他只有感受,感受到 这也不如意,那也不称心。

“屠狗辈”由于所谓的不爱学习,无意中躲过了这一劫,他们长大之后,就会很吃惊,只好说“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那么,现在理解,为什么一定能破解吗?

因为他给你完成【底层代码】的改写,一定要教你。只要教你,就会露出狐狸尾巴,因为他做不到自洽——这类似于电影 剧本永远不可能 自洽。

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在讲,学习是风险与机遇一样大呢?

他要使坏,就一定要教你,一教你,你就知道他有问题。所以,他这种搞法,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动”培养出了“反叛者”。我就是这么被 培养出来的。并且,他还把枪与炮送给你,也就是一些知识和方法,他肯定要给你的。我照单全收了。

现在理解,为什么说【君子求诸己】是法宝了吗?

他要使坏,你阻止不了,但是你可以借力打力,把他送给你的枪与炮,也就是诱饵,吃了就跑了。来一次,你就吃一次,不吃白不吃。

现在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武功叫太极了吗?

太极是不会主动进攻的——你什么时候见过婴儿主动进攻过别人?

太极只是会“被动挨打”,你打我,就把你自己打死了。

你要给我洗脑,就是你来打我,最后不是你壮大了,而是我越来越强壮。

我现在说,中国文化牛逼,服不服?

第一、他告诉你要传宗接代,可是你不明白这里面的深义;

第二、他告诉你【君子求诸已】,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第三、他教你太极,你认为学了没有用。

中国文化,可以说,完全是了反制西方文化而发展出来的。

现在回答,为什么邪不可能 胜正。

因为邪,他不敢,从最最底层代码改起,公理,他改不了,他不可能实现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所以他不提【不证自明】才是王道,相反,他拼命给你推销“证明术”和“逻辑”。

光是这一条,你就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你自然就不会信他,你只会从他那拿枪与炮,并且你还告诉他“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

西方文化的洗脑术,是从一个“假”的起点开始,给你斩草除根。但由于 这是一个“假”起点,所以你内心 永远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你“好像有哪里不对劲”。

等你明白过来,必须从公理出发,你心中那个声音,就不见了,因为你已经心安了,良心回来了。于是你吃得好,睡得好,一切都好。

良心,可不是所谓的“好人才有良心”这么简单,良心是智慧,是勇气,是一切。

简言之,不论怎么洗,都洗不掉内心深处那个不断响起来的声音:貌似有哪里不对劲。

家园 儒门道学 -- 有补充

个人感觉:这些论证都是生活常识。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至今没读过多少道德经,也没读过多少庄子,所以我理解老子很奇怪的,实际上是心学角度论证。但我也没读过多少王阳明,只能说是瞎想了。

或者说完全是魔改。

万物一体之仁。大家出自同一本体,地位平等。所谓高低,出自分别。是由意之动,也就是意向带来的。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意向出发之前,心包万物,理念成知,如何说得善恶?

实际上这里的心,是超验主体(transcendental ego/先验自我)。

在理学那里,心和天其实是一回事。天即理也。天理、天道本质上是等价物。

进而,所谓「本原论」的道生万物,实际上是超验主体为现实世界提供基础。

也即认识、本体、本原,三者是一回事。本原发展出本体,本体发展出认识。

认识和本体是一体,本体和本原是一体。认识本体是共相,具体实在是殊相。

好了不说这些,超验主体自然是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的,这是为什么呢?

上面说过,善恶是意向,没对象怎么说?所有可能都在一起,能分开说?

而我们所说的人心/天性善恶,是出自天(超验主体)的人类(生物学本体)、个体(生物/心理学本体),或者群体(生态/社会学本体),不是天(超验主体)自身的善恶。

简单地说就是本性如何,是从天发展出来,而不是天本身的善恶。

道学最大的问题是,道体的善恶,决定了人的善恶。为了教化也必须规定。

这实际上也是先秦的思路,天的善恶,决定了人的善恶。进而产生了混淆。

因为除了自然主义,更大的问题是,不管是哪个主体,都可以称之为天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首先是天,接着是人,而后是性,最后定于潜能。

实际上这四者不仅都可以称之为天理、道理,而且都可以称之为「天性」。

因为它们都是都是天所赋予的。天命谓之性。天命,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

但直到思孟才足够明确。性命,天理在人身上的表现。并将潜能定于一极。

但是道学受外来影响后,反而变成了告子这类命题的深化。先秦已经解决,后世反而还停留在还在心意(无上秘要)情动(道德义渊)上做文章,实在无话可说。

其实慧立偷换概念,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之前的逻辑预设已经导致不能继续发展了。这在道学里也非常典型,只要变成辩证的游戏,那么善恶必然同一:善恶无二。而且还混淆主体:一切众生有识之初,未有善恶(海空经)。

不过国人不可能一直在坑里。唐前期司马承祯就又回到这个思路:能知善自由己,则恶不可为(道体论)。把道体的善恶,变成个体的善恶和选择。但这还是在性上面做文章。

再到唐末五代:理实虚无,以明善恶。虽然道无善恶,但是能使人分辨,进而可以选择为善:导末归本(道德真经广圣义)。

接下来就是理学的事情了。物感心动、血气心知、天理人欲(乐记),进而天理是善,人欲是恶。结合孟子,所善所不善,势也。是弗思、放其、陷溺(孟子)。

再后来心学的深化就不用讲了,也就是明确为最上面的意向。只是依然有所混淆。心即是超验主体,也是心理学本体。当然,此时已无人认为是生理学本体。

这后面都没道学什么事情了……可见外来思维的可怕。

---

虽然上文理解的基础是后来的道学和理学,而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道学。

有时候道理和意识也是等价物,不过这也是外来思想传入后的混淆。比如去掉五感的识,释家是意,道家既有意、也有理。这结果就是多种本体的混淆,意主要是心理学本体,而理主要是超验主体中关于意向对象的基本逻辑(意向对象的本体)。就意向对象而言,前者多包含后者。就超验主体而言,后者大于前者。在意向方面,后世的道学和儒学是一致的,近似物感心动。而且这里意向对象的本体和超验主体的混淆也是可能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 -- 补充帖

「天」、「道」代表根本意义上的超越性存在,和上帝是同等概念(本来就是从上帝变成的天)。不能简单局限于这里的理解。因为讨论天命的时候显然还会讨论很多价值问题。而上面有混同为意向性知识的可能。

为了说明下面这句话把这点给忘记了。下面就是上面这篇的来源。

万物一体,本迹降生。义成有待,物感心动。

两段来自儒家,两段来自道家。实际上两家都有。自己组合的……

家园 哈哈

之前文字游戏本来想回复陈述级别的问题,也就是次级实在。结果编号兄自己先写出来了。

家园 没写完

想要闭环太难了。其实前面已经闭环了,只是还想编,结果编不下去了。

车轱辘话没删掉,莫怪。

---

先说结论,为什么羡慕编号兄,因为自己的欧式中文太严重。如果不修改就会变得很糟糕。就像之前那样,洋洋洒洒,全是胡扯。

然后表演语言学民科,也是重复一遍之前的说法。

为什么一直强调语言?因为语言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次级实在

之前所说的次级实在,简单说就是

原初实在“你”

第一实在“你是什么”

第二实在“我说你是什么”

第…实在“他说我说你是什么”

意向是无穷的,原初实在无法完全把握,必须经过限定,变成第一实在。而第一实在就是本体。由第一实在发展出来的,全部都是次级实在。

这种本体当然只是一种认识,如果将其作为“绝对本质”会发生什么事情?

“说你是你就是。”

 对象逻辑

进而可以讨论所谓的“对象逻辑”。

对象逻辑一般包含三个基本命题:主客关系、本质规定、辩证关系。

主客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对应非此即彼,也就是必然对立。

本质规定就是一物之所是。对应前提预设,也就是因果无穷。

辩证关系就是对立和统一。对应循环往复,也就是前进动力。

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就主客关系而言,即便主体轮换,主体地位本身不变,就总会有人坐上去。也就是永恒结构。就本质规定而言,决定了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也就是谁是对象。就辩证关系而言,过去的主体总有一天会变成客体,除了最开始的客体不是主体。也就是螺旋前进。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最开始的客体不能是主体?

因为如果是,那么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主体和客体将会是一回事。

所以,对象逻辑必然要确立一个原初的主体,也就是开端。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上帝(第一因)。然后把自己作为原初对象,完成对象逻辑的基本结构。故而,上帝包含一切,高于一切,也就是超越。

主、真主这些称谓真的很讽刺。

 上帝已死

进而可以讨论所谓的“上帝已死”。

当现实被不断祛魅,上帝被消解或者悬置,对开端的追求依然是不变的。那么这个时候,人自身就成为上帝(超人),也就成为了开端与超越。

之后,大家都是平等的。或者说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存在主义实际上就是众神之战。好吧,不开玩笑。自身成为开端与超越之后,或者说神性实在、天道化身之后,那么,延续和落后也就出现了。而这种分别所对应的就是客体。进而产生了对象逻辑。

 你是什么

然后就可以回到次级实在。

出于对象逻辑,你的定义是由我规定的,即便是经由某种知识,那么你也是由(我经由)这种知识规定的,而从来不是由你自己规定的。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说你是你就是。”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但还是有所不同。这里不再是我说你是什么,虽然还是我在说,但本质上是知识说你是什么。进而,知识本身就成为了开端与超越。(于是就有了科学主义。)

 次级实在 Part2

我们知道,我们所谓的知识,要经由语言表达。而语言既指向第一实在,也指向次级实在。(指向)第一实在的语言和知识本身关联紧密,或者本身就等于那些知识。而(指向)第二实在的语言只是指向(指向)第一实在的语言……也就是说,词语指向的是词语本身,而不再是知识。要进行转换。

拿之前非常热门的《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为例

  

XX 的探索与尝试 = 没成功,闹着玩

例:回家拿了个平底锅想试看也摊个饼,没做成。

—— 受众被艺术品感染而激发欲望,利用常见的工业文明产物,继而进行创作性的探索与尝试。

工业文明产物太过抽象,有太多的指向,怎么知道说的是平底锅?

而且平底锅本身也抽象,有太多种样式,怎么知道具体是哪一种?

也就是第二实在不再指向第一实在,语言自身成为了次级实在。

简单地说,陷于名相。

 汉语优势

虽然陷于名相汉语也有,但汉语的优势恰好相反。

不规定一物之所是,也就意味着通过沟通、通过经验而去了解和把握所以是。进而就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更不可能成为第二实在。

但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抽象名词疏离实在,介词副词迂回作态。

上面的例子看上去是特例,但生活中比比皆是。最常见的就是滥用伪术语。比如“他做出了一个分析哲学式的判断。”这个判断到底是什么?

就不说之前高考作文了,有几个人不细想(转换)就能看懂?

我说的不好,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要好得多。

 虚妄

将以上线索串联起来,会发生什么?

作为上帝,出于对象逻辑,使用语言,构造出次级实在。

而这就是编号兄所说的虚妄和迷宫。

语言代替了知识,知识代替了实在。现实完全由语言的逻辑构建出来,进而不再和现实有关。

历史也就变成了对自身意识过程的展开,对次级实在的阐释。

(用某些人的话,就是象征秩序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所谓创伤的来源。但这里并非此意。因为语言是指向第二实在,即成为第二实在之后才出问题的。)

 自我论

上帝是你和知识的组合,或者说作为心理学主体的你。而这种你所知道的知识,本身就是再次限定过的。

或者说,这里的知识本就是一种第二实在。准确的说只是一种中间状态。包含第一实在和不稳定的第二实在,也就是尚未明确为第一实在的知识。或者说更为有限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多是自己的想当然,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那么,你所构建的次级实在,有多少自我的成分?

也就是某种“自我论”。实在是通过作为上帝的你,从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认识到的东西。

对于心理学本体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象可以用哪些知识?

(比如你是那种人吗?值得这样想吗?)

 倒置

我们认识到某类的某一点,某一点就会成为认识某类的起点。也就是倒置。进而,自我论所认识到的实在,会成为一切的起点,也就是认识本体,就对象逻辑而言,也就是绝对本体。

但这种本体能够等同于实在吗?对于具体事物也许问题不大,毕竟还有个范围可言。但是很多东西并不是具体事物。比如什么是正义?很多东西尚不明确。比如为什么痴呆?

作为上帝,从自我论出发,通过次级实在认识到的本体。和现实有没有关系?

这就是语言问题。引进了思想,引进了语言,也就引进了问题。

 然后

其实最后是要说个人主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否认科学以外的所有知识。那么价值就必然会成为个人的价值,而不是公共的价值。哪怕是出于所谓公共价值,比如自由。比如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但人不是具体对象,社会不是具体对象,历史也不是具体对象。对象逻辑所能把握的只能是知识的意向性层面,就算参与价值讨论,也往往将非意向的事物和意向混淆。进而得出所谓正确性。

---

从语言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这种文化决定论当然是在胡扯。但是这种问题已然成为现实。以至于连自己都能发明一套语言去说明问题。

自己发明的叫次级概念,人家发明的叫次级实在。看上去就是一回事。而且这里的概念是指关于本体的概念,所以原则上是一回事。都有待于一个更为原始的陈述。

当然这里最后用的是心学的意向+胡塞尔的意向性。至于其他的,都是常识,最多借用一些名词而已。

上面有很多地方存在混淆。比如开端与超越,人自身成为神性实在之类。实际上只是作为某种补充物,替代了那个位置。并不是说神性实在由人体现。这里原本是有一段[内在超越]来说明的。

内在超越就是个人内在与超越性存在直接沟通,同时完成自我超越。也即天道直接与人心沟通,类似圣经里的I am who I am。也就是沃格林所说的心灵秩序。

原本是要回复编号87405:向死求生的。结合这个帖子:月之回忆:向死而生

开端不可及,超越太遥远。实际上我们可以意识到,人自身就是自己的开端与超越。

另外,原始意义上的对象逻辑只是一种认识方法,这里的对象逻辑显然是经过定义的。说的是一整套思维模式。

---

发现错别字修改真的很痛苦……不刷新都不允许修改。

家园 玩几个迷宫游戏

往东走,再往东偏东走,然后再往东偏 西走,我在哪?

好,你说我知道 怎么破,你得定量,你得告诉我走了几步。

行,往东走10步,再往东偏东走3走,然后再往东偏 西走5步,我在哪?

于是你拿出笔和纸,一通算。没错,我就是想让你这么做。我就是不一次告诉你,终点在起点东侧8步的位置。

仔细回忆一下,你当学生时,做练习题全是这种?对,耗死你,但告诉你的是:这是好的练习。

消耗的目的是什么呢?就跟杠精似的,他要你投降。你一投降,所有的事,都解决了。

学生还小,不知道 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感受 到,数学怎么这么讨厌呐。他没有联想到,这种数学练习,就是一杠精,你能不反感杠精吗?可是,他换了一个包装出来,你就感觉不一样了。因为老师还在催你:赶紧写。不写没高分,放学不许回家。只有极少特别“犟”的孩子,跑了,我不干了,我不要行了不。当然,他们犯了另一种错误,也就是,没有捡到枪与炮。

正确的干法是:老师,我学,但我要求自学。考试我给你高分。

找规律:1、2、3……告诉我,第四个数是多少?

答:4

老师:错 了,你这个蠢货。

问:那是多少?

老师:蠢货,自己思考。

想了半天,答:我知道,是无穷大。这是人类的一种表达法。

老师:谁教你的?尽他妈的在外面瞎学。再想。

又想了半天,答:是d,1对a,2对b,3对c,所以第四个数是d。

老师:你长的什么脑袋,这么善于联想?简单的问题,你能搞得这么复杂?你前面怎么学的?你妈没教你吗?算了,你回家吧,回去罚抄三遍XXX课文。

问: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正确答案就是“你是个蠢货。”

他出这种题就是要来证明你是个蠢货的,大家看,全国所谓各名牌小学,是不是都这么测试孩子的?

先证明你是个蠢货,然后呢?然后第一、智商太低,交钱吧。第二、交钱也教不会的——他一开始就把后门留出来了,“你教不会”。并且还有“证据”:如果你不是这么蠢,你偷偷给我钱干什么呢?

怎么破?假装去上学,随便找所附近的学校,自学。

“说得轻巧,自学,怎么自学?要我教吗?我哪里会?”

那你为什么要生娃呢?

已经生下来了,就不要想以前的事了,跟娃一块学,不就行了?

像这样的迷宫,无穷多,它的存在,就是要不断的消耗你,摧毁你。

一招解决:把鱼饵咬下来就跑!

具体呢?

比如牺牲一代人,出去挣钱,不要乱花,让孩子学成。他学成了,就可以报仇了。为全人类,报仇。

不愿意,就替人下猪仔吧。

有人说:我想到了一招,我不生孩子了。

聪明。都跟你一样?

那是他们的事!

所以不干你的事咯,难怪你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你都不生孩子了,你不是瞎搞,你不成了他们的帮凶?

我也没办法呀。

哦,你没办法,我有办法。再见。

见前补充 4655577
家园 但是不讲逻辑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首先要最讲逻辑,不只是严格遵守形式逻辑,才能发现问题。还要明白表意背后的逻辑,能够理解其意。甚至还要求更苛刻的逻辑。那就是要有它们的基础,也即常识,作为这两个的前提预设,否则根本没有理解的可能。

而一般所谓的讲逻辑,只是到形式逻辑就结束了,然后扣个不讲逻辑。当然有些人利用这点,玩辩论游戏,就又是另一回事。

自我理解永远只是殊相,只能述而不作,更不能钦定。

也就知道为什么汉唐间儒学会变得式微。不只是书籍的散佚、道统的中断,生活中缺乏思考的余地,而是因为理解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却不是意识体系的消失或者文化毁灭所掩埋(比如不言自明的、自足的不需要书写)。而是其他学术的理解限定了原本的思维。

比如本体论。比如对立统一。比如谱系的传统。比如钦定和唯一。比如滥用抽象名词,构造出第二实在。

所以说儒门受释家影响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所谓谱系。帝王家谱的思路,除了三皇五帝,只是为了统治的延续。只是自开端而来的历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人心的历史。

也就理解了禅宗的反叛。中国已然是人心的秩序,为何还要回到那种形式中去?

当然这里存在混淆,学术大可以如此,这里只是批判背后的那种思路而已,却不是所有的思路。因为开宗立派,是济万生,谋万世的事情。多少代人的命运都在那一刻注定。它所提供的,是安身立命。也就不得不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谱系。因为立命不只是价值与荣耀,也包括了物质与人力。

当然,缺失也包括顺应时代的解释,但那都是小节,因为自己可以对应。只是有些人不喜欢进行经验和理解,而是选择获得经验和理解。

---

这个其实是最早写好的……看到另一帖说传宗接代才想起来。

宗从来都不一定是血缘,不然还过继、收养、招婿干嘛。连寡妇都可以招亲,用先夫的姓延续下去。哪里是封建的“血统魅力”。关键是要把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传递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天地亲君师,师父是最近的。也是为什么师父是父亲。因为他给的是得以生存的根基。不只是价值上的,也是学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成就自己的继承人。和近现代的老师有根本区别。

放到现在,有没有孩子不要紧,你的生命经验无人延续,或者根本没什么经验可言,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生存本身?所以一直很看不起挑起性别问题的那些人,根本就是在偷换概念。不结婚生子根本无所谓。人家六朝就有以这些为耻的(女性)了。怎么不说?(问题是不能作为典范要求所有人都如此。)

民国以来的望文生义实在是太多了。完全忽略了背后的复杂。

家园 单独说说杠精

最牛逼的杠精,会让你跟他一直杠下去,你还不觉得累,等你发现的时候,你已经死了。

生活中一般遇到的,是泼皮,不能算杠精。杠精有一个基本线:“文明”。杠精练的就是这个,他要是骂人,他就输了。不过,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杠精,一般头衔都是专家学者什么的。

那种你觉得“算了,我还是跑了”的杠精,级别很低的,小怪。

你得研究,才能明白,为什么这种杠精是这样的,你能防,那种杠精你甚至察觉不到。

搞得赢小怪而搞不赢大怪,原因是你并没有找到最核心的地方,得慢慢找才能找出来。你一旦找出来,通杀,不论什么级别。

用通俗话来说,一般的杠精,你能把话给聊死,而级别很高的杠精,即便你已经察觉到了,你仍然聊不死。这其实就是在做学问。很多人,为什么说他肤浅呢?因为他很容易满足,觉得够用了,我能聊死几个普通杠精就行了。这恰好就是死穴。你的对手,可是非常明白你的死穴在哪的。

他早知道这些了,知道你的心态,知道你自认为可以自保,知道你还在想“我的范围就这么大,反正我不出去了”。你的这一整套想法,他全知道。所以他对付你,就跟玩蚂蚁似的简单。因为你是似是而非。

你是能把小杠精干掉,然而你杀错地方了。这是关键。

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很多人认为“我不惹他不就行了吗?”不行,这个法子已经早被验证了,无效,或者说,只能治标。

太极是不一样的,太极是“我不惹你”,但如果一旦你打我,最后是你受重伤。

再给大家 一个提示:是我反复强调的,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一对。要搞清楚杠精,就得弄明白老师,真正的顶级老师,也会让你一直跟他学下去。二者区别在哪?

家园 这个也是之前要回复的,哈哈。

不证自明

其实对象逻辑的问题很简单,因为自己永远是主体,所以一定是放过自己的。否则最基本的建构就无法成立。或者说,一旦将自己纳入这种结构,那么自身根基就会完全动摇。所以一定是通过忽略、无视和区别对待实现的。

「作为掠夺者,难道我还要想着被人掠夺不成?」

对应的句子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终将从不符合自身利益开始,从不符合自身利益结束。

为了符合自身利益,就必须区别对待。也就不符合个体的利益,不符合群体的利益,不符合社会的利益,不符合整体的秩序。进而整个过程就会倒过来,一步步摧毁建构的所有基础,最终指向自身。不管是社会、群体、个体……都会一步步消灭自身存在的根基。哪怕只剩下自己,也会发现已经没有一点立足之地。连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存在。只剩下空虚。因为最根本的价值已经被彻底颠覆。

最典型的就是××万能。哪怕这个××是科学。

其实他们是知道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明说。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表达就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必须加上一个限定。然后再在之后的描述里去掉这个限定。也就是之前常说的,有限能力,无限保障。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给你的保障是无限的。等价形式是有限责任,无限承担。我的责任是有限的,但你的承担是无限的。

对象逻辑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坏,只是充当了补充,因为觉得可以用,所以被错误放置。要不是真的有效,谁还相信?但有些人是故意错置。那就是编号兄所说的「呆傻笨奸坏」。

诗词

我倒觉得古诗词是情感的产物,但是自己说的情感,很可能就是编号兄说的情绪。实际上自己是“崇意精思、即景成趣”加上性情一类的观点(有一自作文论,没脸发)。所以不管是心绪引发情感,由思绪引发情绪,都是一样的,最终都会变为情感。当然绝对不会是那些钦定的说法。比如交代背景,变成还原式的演绎。那不是情感,那是场景,那是试图构建出一个历史本体。那是在测量人心。不再是感通交融,而是分析还原。

说个题外的,上学的时候,从来没学到过“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却听过无数遍“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感觉是故意的。

其他

说真的,现在的感觉是,不管编号兄说什么,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对应说法,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意思,指向同一件事情,并且描述近似是跑不了的。

原本说过论语开篇,但自己的解释丢掉了,其实也就是朱子的说法结合点别的。引用一个说法:

我们可以设想两种不同的统一思想的方式。一方面是哲学的方式,通过抽象和构造来统一。另一方面是智慧的方式,通过贯穿和连续来统一。哲学是在“设想”,而智慧是在“贯穿”。哲学的统一旨在吸收不同(统一成共同的范畴,寻求本质的一致),而智慧的统一则是将不同联系在一起,让论述的所有个案相互之间从内部沟通,不管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多么大。从一个提醒到另一个提醒,圣人的话不断地“变”,但即使是在改变当中,相同的“意味”却不断更新,不断“变通”。哲学的统一是系统化,而智慧的统一则是变化。或者也可以说,哲学的逻辑是概括全貌,而智慧的逻辑则是巡游各处。

这里是在说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贯穿和连续的是什么?生命经验。

巡游各处是什么?找出自己的路。

总之,自己现在很理解什么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其实看得出来,自己的表达总是偏向于意向,说一大堆,不过是为了几个简单的事情,可能别人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另一方面,在写经验的时候,总是写成流程型规范,而不是贴近生活的表述。或者总结力度过强,别人根本看不懂。就像之前那个帖子,其实真正的原文只有十六个字。但每四个字都要二重分析才行。

当然现在的也很难看懂,乱七八糟的,但每一个长篇里,总有一些部分还算清晰,也能让编号兄有所回应,很不错了。

---

生命、经验之类词语,只要不加说明,都是动名合一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4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