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儒家生存的经济基础 -- 天空不空

共:💬18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儒家生存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始创于孔子,经过孟子,荀子等一系列人物的传承发展,到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成为皇家的奴仆,也迎来了儒家学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我琢磨不明白的是,在春秋到汉武帝这个时代,没有官方背景的经济资助(至少没有大规模),儒家学说存续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啥?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擅长组织红白喜事,所以儒家弟子就是靠给四邻八乡办红白喜事来生存的,顺带着去传播好发展儒家学说

儒家除了这个,还有别的经济基础吗?

家园 教育产业化吖

儒家的经济基础是教育,以前没有义务教育,找老师是需要缴纳很高的学费的,孔子能收三千弟子,光学费都不少吧?

儒家一直深耕教育产业,不像别家对学生都要挑挑拣拣,看不上眼的还不愿意教;儒家是有教无类,只要掏钱就教,所以最终儒家掌握住了话语权,无他,人多耳。

家园 可以搞房地产

儒家文化圈,中日韩台朝,无不是地盘小人口爆满,一幢楼修30多层卖高价,符合儒家气质。

家园 那具体说来儒家都教学生一些什么呢

学生肯心甘情愿的交学费,总得教点有用的东西吧

家园 房地产属于建筑领域

那个不是儒家力所能及的

家园 我其实是在嘲讽

儒家文化给东亚造成的恶劣地缘环境。日本曾今有一线希望,想改变,被儒家大本营和美国联手做了。

家园 认字吖

认字的过程中就可以夹带无数的私货,洗脑洗得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前期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时候那是怎么占据道德制高点怎么来,到了董仲舒那里,把愚民之术融入进教材,卖身给统治阶级,完成了华丽转身,彻底掌握住了话语权。

家园 周游列国,忽悠各地大小贵族,拿点儿馈赠?
家园 应该是自己有钱

孔子是做过司寇的人,已经是大贵族了。出游的时候带了好几百人,相当于拥有几百武装门客的诸侯。史记里写的是孔子世家,也承认孔子是诸侯身份。同时代的楚王欲以五百里之地封孔子,被手下劝止,理由是孔子手下国相贤如子贡,大将勇如子路,若有自己的土地,必然势大难治。这说明孔子出游应该是寻求自己的封地来的,想要建立自己的国家,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理想不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就是说不行了就到海外找自己的地盘。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应该也还是有自己的土地财产。自己的学生们也开始从政。尤其是子贡,“存鲁,乱齐,灭吴而霸越。” 可以说是纵横家之祖。

至于有没有钱来维持儒家学说,那根本不是个问题,就像是问王思聪哪来的钱玩电竞一样。

家园 孔子周游列国时日子并不如意

他要是在鲁国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大概也不会出游。见百科:孔子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再节选一些孔子在列国的遭遇,看起来不像不愁吃喝的样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28]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另外一篇文章百科:周游列国里的描述: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你说:

同时代的楚王欲以五百里之地封孔子,被手下劝止,理由是孔子手下国相贤如子贡,大将勇如子路,若有自己的土地,必然势大难治

但是,上面那篇《百科:孔子》文章里,没有记录楚王想给孔子封地一事,只记录了: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另外,倒是墨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有楚王和越王曾想赐给他封地,其中越王想赠以故吴国五百里封地,见

百科:墨子

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遭到越王拒绝。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

你说:

至于有没有钱来维持儒家学说,那根本不是个问题,就像是问王思聪哪来的钱玩电竞一样。

汉武以前,儒家只是百家之一,不可能独享政府拨款。而且感觉两汉只是拿儒家当块招牌而已,倒是王莽那个腐儒大概会比较慷慨。应该是自唐以后,儒家才真正独霸了朝堂。说起尊儒,都能想到汉武帝,其实唐太宗也很提拔儒家。

家园 汉武时,儒家虽然势力不小,但没有董仲舒也成不了气候

儒家真正掌握话语权还得是隋唐开科取士,特别是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度之后。

家园 行军路上自然会幸苦一些

但是既然能够带着几百人出来,说明在鲁国的时候待遇不低。只是争不过季氏所以选择出走,想办法到别国再要一块封地。要没要得到就是后话了。

政府固然没有给儒家拨款,但是反过来,推行儒家思想的很可能是一群富户。

家园 确实,董仲舒居功至伟

汉代儒家最大的成就那是掌握住了史书的编写权,那是最大的话语权,科举保证了儒家一统朝堂,那是彻底巩固了儒家的阵地。

家园 这不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家园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