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法国漫记--外记 -- 晨枫

共:💬59 🌺8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法国漫记--外记

胶卷要下星期才能冲出来,扫描也要时间,出发前公司里就安排好了下星期的一个重大试验,带片片的游记要等一等了。索性现在先写不需要片片的外记。

关键词(Tags): #游山玩水#附庸风雅
家园 【原创】法国漫记--外记:法国人

出行前,听到很多关于法国人的传说,最主要的是法国人排外,尤其讨厌只说英语的人。另外,也听到过关于法国厕所的传闻,无非是脏、臭,要收“入厕钱”,不用坐厕,像中国的蹲坑。

先说厕所吧。厕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饿一顿一般能顶住,找不到厕所或者找到了上不了,那问题就严重了。蹲坑我不怕,如果卫生条件不好,蹲坑其实更干净。脏、臭我也不怕,中国农村的厕所都顶过来了,法国厕所不会比这更糟。实际情况是,法国厕所不比北美厕所差。在外省的一些偏远地方,蹲坑还是有,都是抽水的,但在大中城市里,基本还是坐厕,也蛮干净的。问题还是有,不过不是法国厕所的问题,而是来自北美人的使用习惯问题。法国蹲坑不是中国(或日本)的一道沟,两脚跨在沟两侧,法国蹲坑真是一个坑,只是在两脚的位置有两个高出“水平”但低于“地平”的地方可以落脚。问题是,抽水的时候,水流湍急,可能会冲淹过落脚处,所以千万要先跨到外面的高处再冲,以免不必要的惊讶。坐厕也有坐厕的问题。法国马桶的冲水都比较猛,要是哪位嫌味道重,用厕一半就先冲掉,也要注意高抬贵体,以免被汹涌澎湃的污水冲到。有一个小发现:北美的马桶基本是用一根小拨杆(lever)作开关,法国马桶基本都是用按钮作开关,有的在马桶盖上,有的在墙上;老式的就是一个核桃大的圆按钮,新一点的是巨大的方按钮,尤其是墙上的,可以有一本书大,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法国厕所还有一个特色:有的地方是男女共厕,关上门来各办各的公事。巴黎的Galerie Lafayette相当于纽约的Macy’s,够高级的了,但是男女共厕。我开始不明白,看到一个男的出来了,想当然地走了进去,却大吃一惊地看到几位女士正在对镜补妆,花了足足15秒钟才转过脑子来。

厕所收费的问题是这样的。我得观察是,在彻底公共的地方,如街道边或旅游点还没有收门票的一侧,厕所确实是收费的多。但是在设施内,如机场、商场,或旅游点收过门票的一侧,厕所基本不收费。凡尔赛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排队买门票的地方有一个厕所,要收费;交了门票后,大花园里有厕所,就不收费,后者实际上比前者设施还要好一点,还要干净一点。

法国人节电的意识比北美强多了。旅馆过道、公共厕所常常用的是带延时的motion sensor控制得灯,人一走过就亮一定时间,旅馆过道里,只见到前面的灯一盏接着一盏地亮起来,狠酷。不过到厕所里,有时就不酷了,必须在黑灯瞎火里手舞足蹈,把灯重新亮起来。

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很骄傲,但不排外,相反,很乐于助人。女儿虽然是法语学校念到初二,有相当的法语基础,但毕竟好多东西学校里没有学过,生活里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不知道法语怎么表达。比如说,交通岛(traffic circle)就不知道怎么说,听到了也不明白是什么。问路一般都是我们两个一起问,有时就是我一个人问,当然是用英文问。我没有遇到过拒绝回答的。很多人的英语很好,或不怎么好,他们都用英语回答;有些人看上去不说英语,用法语回答,但都很热心,帮着画图标明,再打好几遍手势,生怕我不明白。好几次,他们解释了半天,然后要我跟着他们开车,送我好一段路。在Aix,碰到一个阿拉伯人,不说英语,但我给他看旅馆地址后,他不熟悉,先是和同伴伊里哇啦讨论,然后拿出一个Dell Palm Pilot想找地址,不果,再打手机问清地址,给我图上画了半天,然后突然跑道自己汽车前,示意我跟着他走。在加拿大,我可以想象过路的驾车人带人一段,但特意发动汽车带人,好像不多见。态度生硬的也是有的。在巴黎附近的高速公路一次迷路了,到加油站问路,他解释了一阵,其实解释清楚了,我不放心,再问,这茬口,好像一个人加油没付钱或他找钱找错了,于是生气了。这个我理解,毕竟他已经解释得够清楚了,而我得问题使他丢了钱,当然要恼火了。还有一次在巴黎,在Palais Royal周围打转转不得其门而入,问一个小店的女老板,她很生硬地回答No,大概今天生意出了问题。正在失望中离开小店,里面追出来两个中年妇女,用英语告诉我怎么走,怕我还是不清楚,在带我到passage(像上海的弄堂口)才离开。

在法国用英语碰壁的人肯定有。我想,这毕竟是法国,你不会说法语,那不是他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他会说英语,那是你的bonus。你得态度要端正。态度端正了,人家感觉得到,自然就乐意帮助你。我不认为法国人排外、小气。我遇到的法国人很友好,很热心助人。

不过,法国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和英美人相比,法国人对工作上的事不是那么上心,有点得过且过。但在个人层面上,法国人比英美人热心、友好、真诚,即使对方是陌生人。他们也跟热爱生活,相对较少在“铜钱眼里跌跟斗”。商店很少有开到很晚的,6、7点后,外省街道上已经很难找到人问路了,即使巴黎的店铺,也鲜有开到7点之后的。

法国人明显地比北美人苗条,外省尤甚。很少看到北美越来越常见的巨胖人士。法国MM不是个个美若天仙,但功架普遍比北美MM好,有形。不是身材的形,是身架的形,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疯也有疯相。一定是遍地皆是的古典雕刻看得多了,有具体的概念。法国MM也会打扮,并不浓妆艳抹,但是那种精心的随意,透显出文化的底蕴。总的来说,外省MM比巴黎MM要好看,巴黎MM有点北美化了。

英语文化的影响很大。街上听到的歌曲至少有一半是英语的。电影广告也是好莱坞居多,现在声势最大的是Fantastic 4。

元宝推荐:马鹿,
家园 hua
家园 顶,有趣
家园 顶,知道怎么找厕所就放心了
家园 看来在法国上厕所,学问还挺大的

听说现在国内有二百多个城市,争办国际性大都市,希望他们也能和老兄写游记一样,先从公共厕所抓起。

家园 法国,巴黎...5年啦,仅在梦中.
家园 【原创】法国漫记--外记:驾车篇

在尼斯租了一辆雷诺Modus DCI柴油发动机的mini MPV(法国就算MPV了),就是比minivan小一号的minivan,大约比四门VW Golf短一英尺样子,但是内部空间相当大,坐四个人很舒适,装我们三个人的行李(一个32英寸箱子,一个大duffle bag,两个背包)没有问题。

车是手动的,离合器很轻,排档有点rubbery,操控很好但路感不甚清晰。当然,这是和开过的BMW 330i相比,和同类车相比,应该还是在平均水平以上的。 小雷诺车身短,转弯、调头、泊车都很容易,在法国是一个颇为流行的型号。

柴油发动机的低端很有劲,起步、加速至80-90公里/小时很轻捷,但是110以上就费力了,130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明显没有后劲了。在城市或山间小道上开非常sweet,在高速公路上开不是特别合适。 另外,法国路上的柴油车很多,不说和汽油车一半一半,至少也有三分之一。

法国的路上,当然雷诺、标志和雪铁龙最多,VW少些,菲亚特和Opel也不多,MB的A class很流行,Audi A3也很流行,看到一些BMW的1 系列,Mini和Smart ForTwo非常流行。BMW 3系列和MB C class都算比较大的车,不多见。在Monte Carlo有很多Ferrari、Lambhorgini、Bentley。尼斯和巴黎的出租车有很多MB E和S class,我们从奥利机场进巴黎就是一辆E220,收费一样。在巴黎的Place Vendome,有很多Channel、Dior、Armani之类的店,停的车以BMW为多,还有一辆Aston Martin Vanquish。

法国的公路体系和北美不一样。A字号(和E字号共用)的Autoroute相当于北美的州际高速公路(interstate),单行多车道,一般是三车道,而不是北美常见的双车道;N字号的national road不一定,巴黎周边的和北美的freeway相当,单行双车道甚至三车道,外省的常常只有双行的单车道,穿行于众多的城镇之间,只相当于北美的rural highway;D字号路是法国的乡村公里,那就比北美的county road还要窄,有时会车要靠边停车让车,基本没有路肩,但路面质量还是很好。到了城镇里,两侧反光镜里路边的石屋墙壁只有几英寸,而屋里的人,只要一开门,第一步就基本迈入车行道里,屋门和窗户当然都是朝里开的。

除了autoroute外,公路极少直路段,所以地图上量的距离基本无用。外省的N字号和D字号公路很难直观判断,法国人又特别喜欢用交通岛(traffic circle),出口常常不在3、6、9、12点钟的位置,没有地图极难判断到底哪条才是主路。好在法国的路标系统很好,进traffic circle之前就有大牌子图示标明各个出口,在traffic circle再标一遍。和北美不同的是,法国的路标和前进方向成45度,有时在路左路右同时竖立标志,很清楚。要是不清楚,最多进了traffic circle转上一、两圈,弄清楚了再出去,没人见怪的。Autoroute的出口标得很清楚,两三公里外就开始提示,有时从看到提示到实际出口有好一段路,我都怀疑已经错过了。巴黎附近的autoroute和national road系统极其复杂,无穷多的出口入口和分叉,一不小心就要错过。

普罗旺斯的山间公路极其曲折,根本不分车道,180度加30%坡度的“调头弯”比比皆是,小小的Modus都要小心翼翼,有时要降到走路的速度才可以肯定不会蹭岩壁,有时可以看到弯的那一头,很多时候根本看不到,开到跟前按一下喇叭告警,很有用的。就是在这样的路上,还有双轴的大型厢式卡车,就是北美家具店送货上门的那种。我正惊讶怎么前面的大卡车在倒车,原来他们转弯转不过来,每一个180度的地方都要进几下倒几下,才能转过弯去。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耐心地跟在后头(超车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路面),我反正不赶时间,跟在后头看新鲜。

城市里常有地下隧道,可以抄近路,绕开地面的交通堵塞。但是对我这样道路不熟的人,一进隧道就觉到掉进陷阱一样,所以我尽量避开隧道。地面上至少可以看到东南西北,一个不对,可以开到岔路上调头,隧道里就只有往前走了。法国式花园都是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但法国乡村的道路就不说了,即使城市的街道也是不规整,常来一点45度或120度的花样,很难认方向和凭感觉找路。所以街口的房子很多不是方的,而是锲形或折刀形的。在北美屡试不爽的square turn(绕着街区转一圈回来),在法国几乎注定失败,唯一可靠的办法是U turn(调头)。好在法国人对交通规则很随和,U turn挡住来车,人家也不会按你喇叭。

说到交通规则,法国驾车人比北美要勇猛但不霸道,可以说相当体谅他人,也相当合作,我觉得比在北美开车好。他们换道一般不打灯,只是缓缓地并入。在左车道上行驶时,常常闪着左转弯信号,表示超车。倒车灯只有右面的一个亮,不像北美,两边都亮。红灯时不能右转弯。通常超车后立即换入右车道,不“霸占”左车道,好让后人继续超车,驾驶习惯比北美好。进出交通岛时,一般都懒得打灯,只有连转几个才出来时,出弯前闪一下右灯。对于速度限制,他们也很“自由化”。A字号一般是130公里/小时,分道的N字号110,并道的N字号70到90,D字号70为多限速标志很少,不像北美,几步就设一个。只在Autoroute上看到过两次雷达陷阱,普通公路上连巡逻警车都没有见过。在70公里/小时的D字号公路上开105,每人管你(或者是没让警察看见,算我走运)。不许停车或投币停车的管理也很松,只要不是停着残疾人区,不大有人管。

驾驶习惯而言,尼斯的比较勇猛,巴黎的比较蛮横,最可怕的是蝗虫一样穿行的摩托车。城市里有scooters,高速公路上有摩托车。他们穿行在两个车道之间,在车流中绕来绕去,有时嘶鸣着从你旁边闪电般地驶过,把你吓一大跳。

法国的红绿灯有意思。由于十字路口常常是“蜘蛛”路口,像北美那样把红绿灯设在横马路对过的做法显然不现实。法国的红绿灯是在路口停车线边上。这样一来,停在停车线上的驾车人就看不到红绿灯了。有办法,红绿灯杆大约齐腰高出,还有一套小红绿灯,偏转45度,就是给停在停车线的驾车人看的。法国的黄灯也不是黄的,是真正琥珀色的。英文里黄灯不叫yellow,叫amber,但实际上是黄的,不是琥珀色的。

说了这么多驾车的技术细节,其实要紧的还是驾驶本身。只要不是为赶路而赶路,驾车对我是一种乐趣。Autoroute上驾车和北美的interstate一样乏味,但是乡间的D字号和N字号公路上驾车,味道好极了。除了要赶长路,我们后来尽量不开autoroute了。在曲曲弯弯的乡间小路上驱车,穿行于各具特色的小镇之间,真是莫大的乐趣。法国的风味不仅在于巴黎的繁华,更在于乡村的醇美,和外省老城的人情味。在去St Remy的路上,天色已近黄昏,蛇行的狭窄公路两旁,昂立着参天的法国梧桐,路外就是成片的葡萄园,和点缀其中的红瓦石屋,在西斜的金色余晖照耀下,分外妖娆迷人。在卢瓦河谷离开Chenonceaux的路上,小路在卢瓦河边蜿蜒,河水静静地流淌,河对岸依然是参天的大树和无尽的葡萄园,此岸的路边,沿山坡层峦迭嶂的石屋上冒出小教堂的尖尖,和河上的石拱桥交相辉映,又是一幅梦中的图画。诺曼底海岸连片的狰狞顽石上,出现一个孤零零的小小的石屋,默默地和喧嚣的大西洋对视,让你联想这屋里有一个怎样的故事。Aix老城区里只有写字台宽的cobbled stone小街,熙熙攘攘的行人穿行于悠然自得的路边咖啡一族之间,在你蜗行的车前咫尺之遥穿行或轻拂你的反光镜飘然而去,使你对车、人、路一体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这些,都是坐旅游大巴或TGV不可能有的体验。

在法国驱车,如果不开开乡间小路,真是错过了绝好的享受。蓝麦子在德国,去法国的机会很多,以后一定要试试走乡村公路。

元宝推荐:马鹿,
家园 【原创】法国漫记--外记:军警和安检篇

到巴黎的第一天,去火车北站那博物馆的一日通票(day pass),一进去就看见六个外籍军团的士兵在人群中巡逻,挎着FN MAS无托步枪,再在腰里别着手枪,手里手持步话机。这应该是伦敦7.7爆炸后的加强措施。北站是伦敦过来的欧洲之星号特快列车的终点站,加强戒备是自然的。后来,在巴黎La Defense火车站(和地铁、公交共站)也看到军人巡逻,这一次,看帽徽好像是海军陆战队的。在埃菲尔铁塔下,看到伞兵在巡逻。他们除了东张张西望望外,还检查垃圾筒。但是,他们的装备并不适合反恐怖作战。与其说他们被部署来反恐怖作战,不如说他们只是在显示武力和决心。他们手中的突击步枪一旦在人群里开火,伤及的无辜肯定比恐怖分子多。他们的训练也是野战,对人群控制并无经验。

除军人外,国家警察(Gendamarie,也有直接译为宪兵的)也在巡逻。他们的装备就专业了。手枪和MP5冲锋枪是人群中制止恐怖分子的适当武器。地铁上还有带枪的巴黎公交保安。如果阿人喜欢小偷小摸甚至白日抢劫的话,这几天肯定不会出来自找没趣。

巴黎警察(包括国家警察)的执勤方式和北美也不一样。北美警察一般两人一车,分散行动。巴黎警察一般3-4人一车,有时3辆车一起行动。Gendamarie特别喜欢用minivan,行动时,一面警报拉的震天响,一面侧面的车门大开,里面的人随时准备跳出来,弄得人们看着都紧张。在巴黎的几天,天天听到警车呼啸而过,不知道是真有事,还是故作声势。其实这不是震慑恐怖分子的办法。呼啸而过的大队警车不可能辨别人群中的可疑分子。而如果一个恐怖分子下定决心作自杀攻击,不可能给呼啸而过的警车给吓回去了。这都是吓唬老百姓的。

但是刚到法国时,在尼斯看到一场小小的示威游行,警察在近处监视,远处还有警察在摩托车上待命,很紧张的样子。晚上在海边和老城里露天咖啡馆附近,都有警车停在显眼的地方,警察坐在车里,手持步话机,监视着人群。这种“前沿部署”的方式和北美警察的做法很不一样,不过确实给心里不踏实的旅游者带来一点定心丸。

法国的很多旅游点也进门要检查包,要过X光检查。但从他们检查的方式,就知道他们并不认真。我的照相包有上下两格,在所有的开包检查中,只有一次被要求打开下面的一格。

元宝推荐:马鹿,
家园 跟法裔同事一个礼拜就知道为什么法国不如英国了
家园 花!
家园 没去过法国,去过加拿大的法语区montreal和quebec city

没觉得说法语的人傲慢, 我问路的时候, 即使不会英语的人也试图在地图上指明白.论漂亮MM,当数俄罗斯人.

家园 那下次要到俄罗斯去

怎么周围的俄罗斯人尽看到胖大妈呢?

家园 花,俺这没开过着车看这都过瘾
家园 hehe,法国很多地方厕所是不分男女的

比如俺们学校,是一个个cabinet。但公共场所,比如麦当劳什么的还是分的,另外,俺觉得法国商场好像没有厕所――一个是俺不经常去,另一个俺的确没找到。

法国人总体上还是很友好的,但的确也分一些城市,另外中国人在法国的印象分不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