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nerd与「做题家」异同 -- 杨微粒

共:💬29 🌺120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做题文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不够本质。"To survive hardship, you must prepare for hardship.",而不是"To survive hardship, you must prepare for 做题."

文:韭菜核子

作业有害健康,尽量别做——Rick and Morty

内卷与中文互联网:李约瑟→高度平衡陷阱→人人网姨学→2021内卷元年

2021年是内卷元年。

是内卷这个词从最初的东亚历史爱好者小圈子引爆到中文互联网,乃至出圈的元年。

内卷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发迹于10年前的人人网时期历史爱好者们的“姨学”(刘敬仲),表达了对东亚农耕文化某种特性的描述,“姨学”文本中两个极端的词汇“费拉不堪”与“武德充沛”分别对应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特性,费拉的意思便是Fellah(埃及文明破败之后留仍然留在原地耕作的农民)的音译,文化角度的褒贬之意昭然若揭。

在互联网之前,这个词也是借用的更早期的西方的东亚学者Elvin的“高度平衡的陷阱”:农业剩余的减少以及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的下降,劳动力越来越廉价,农民和商人的合理策略取向不是节约人力的机械,巨大而静态的市场,无法在生产体系中创造出有可能促进创造力的瓶颈。正是这种传统经济的发展使有利可图的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

马尔萨斯他道听途说发现遥远的东方,每平方米人口远远大于英国,而社会并未严重崩溃,在于人们一定是接受了某种,不断降低生活质量和资源消耗的生存方式。

《白银资本》里面解答和理解李约瑟问题:资本主义与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起源在当年发达的中国?并进一步指出了内卷这个概念。

自然,内卷这个词刚刚诞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的。仿佛是再说东亚之所以活得很累,是一种天然基因导致,作为东亚人,听到这些话仿佛是重新看一遍《河殇》或者是《丑陋的中国人》一样,或者说日本人重新看一遍《菊与刀》一样——日本人就活该住在鸽子笼,吃碳水雕花吗?在那个似乎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代,这种感觉也与大家的直观印象不符。

有人会怀念2010年北上深只有不到2w/平米的新房房价,但2009年,一部“社会影响低俗、负面”的电视剧《蜗居》就已经播出,不远万里来到江州(上海)最好大学的县城做题家们,毕业之后也并不能买的起房子,现在所有令人焦虑的种子都已早早种下。

这几年诸多老知识分享型的老网红秽土转生到了知乎上,积累了几年的关于内卷的素材,在2021年引爆,这一年,是全社会接受内卷这个词的一年,镰刀们、或者说精神镰刀们到处在寻找内卷时代的最佳红利,来分一杯羹。

但是讽刺的是,一旦大家似乎认可到某种资产、模式可以永远涨的时候,却成了内卷资产垮台的元年。

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压在生育率上的两座大山房价、教育,压在普通人身上的p2p,今年开始逻辑都碎了。诸多的约束表明,镰刀已经太多了,韭菜已经不够用了。

中概股、互联网、学区房的逻辑的断裂并非源于贫富差距还是共同富裕,在于对社会组织能力的侵害,进一步直接的,是对于人口、人口、人口的直接伤害,二人家庭双双996。35岁下岗,即便是赚再多的钱,在原始马克思文本中,甚至都没有实现维系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基础——工人的生命再生产、即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产生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

人口趋势的惯性是非常强的,一旦形成了基本上不可改变。七普数据之后可以基本确定,5年内迎来人口的净减少,但比人口净减少更恶化的是,未来十年是加速老龄化的10年,正巧是上一轮60年代婴儿潮集体进入退休年龄的10年,抚养比会急剧的恶化。全国1.3的总和生育率,不少省份的总和生育率都在1以下,2以下的总和生育率就意味着没有实现人口更替,1以下的总和生育率不知道是数据统计的问题,还是上文提到的东亚禀赋呢(韩国是1.1)?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根据7普数据模拟的人口和抚养比(劳动力人口/总人口)变化

有专家会说这是社会发达的必然结果不必担心,那么我们看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哪个国家低于1.3呢?难道中国比北欧还要发达?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基本都高于中国,难道北欧才是发展中国家?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外生性的政策问题,但历史上内卷逻辑崩溃更多的源于自身,外部环境只是trigger:

明朝中后期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

成都附近州县土地70%在王府名下。

自己不下手,自然有人帮你下手。

做题家逐步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反对做题家们,在于大部分做题家只有“在我之上人人平等,在我之下阶级分明”的半截子公平主义+半截子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方面做题家们认同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却想通过自己的外在的努力,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永远继承自己的“做题能力”。

反对做题,就是做题确实会阻碍社会效率与青少年的心智。人人做题等于人人都没做题,青少年每天多花几个小时做题,上了大学再多花几年上学,用在全社会上浪费的时间数不胜数,基本上都只在做题,而不是教育,如果说目前家长认可的教育是一种排序商品。

根据我一些的面试经验,不管是什么大学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问最近是否看过什么书,90%的人基本上除了上学的教材很难想出来其他的书,或者少有的能回忆起来的书都是高中时候读的一些书,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题,做pre、在学生会演戏、而非真正的学习。

我设想一种健康的教育模式,如果你真的热爱知识本身,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来学习、研究的深度,不是为了kpi,比如大学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可以延伸这方面的阅读和学习,而不是跟老师说,提高某一些科目的难度好让其他人挂科。

学一门高等数学要远比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更有价值。

做题教育筛选出了热爱低层次内卷人才,你会发现全行业都笼罩在这种做题教育的阴影之下:1)互联网行业热衷于跟小商小贩们争利;2)卖方分析师热衷于复制其他人的文章和产品;3)学术里面热衷于看线回归经济学与刷SCI。4)学载10年有余大规模地去做选调公务员;5)VC们热衷于投资吃喝拉撒睡.........................

这些方式很难创造价值,更多的是分配,我不反对“分配学”,但分配是分配,不要赋魅以教育、知识的外衣。

人人都想分配,意味着人人都没有分配,那内卷的反身性就来了。

你以为根据过去10年的经验的固定的成功的套路,未来10年大概率行不通。

尤其是通过做题进入分配领域改变命运,就像大明的王爷、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经历了几代就回归赤贫了一样——农业社会真的没有那么多粮食,但是,工业社会也没那么富裕。

没有做题家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有人担心自己的孩子上大专也不能上大学,这倒大可不必,未来的大学将和大专逐步抹平。

如果做一位工程师、或者说工人,即便是互联网前端工程师或者UI美工,从中专开始培养,和从博士开始培养,本质差别并不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Galloway说美国大学正在走向破产,一方面是沦为精英俱乐部(但是食利者逐步的膨胀让镰刀的价值急剧衰退),另一方面不能生产有用的知识,被大厂培训班逐步替代。

财务上,如果没有中国人的支持,美国会有一大部分高等学校倒闭;第二,美国人也发现,上大学找的工作覆盖不了学费成本,第三,大学里面的知识生产越来越不如大企业,未来的学校可能就是各种大厂的技能培训学校就可以了。

未来不创造价值的镰刀岗位的薪酬可能会越来越与真正创造价值的岗位逐步磨平、乃至倒挂。包括并不限于jd、llm、mf、mfa、mfe等等。

脱离内卷不是躺平,而在于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真正摆脱内卷的道路并非躺平,而是做一个不一样的人,马克思原本以为,解放的生产力可以让每个人在剩余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结果剩余的时间仍然被各种“人上人”剥夺的一干二净。

我觉得不能通过做题改变命运并非是什么坏事

这意味着很多人可以通过真正的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与自己和解的人。

现在知识上的网课已经足够多了,想了解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知识上的领域探索,可以研究公开课的可控核聚变、研究量子力学、研究编译原理、信号与系统等等从科普到艰深的教程,而非是在一个利维坦的指挥棒下寻求升学的补贴,做单向度的人,做一头拱白菜的猪。但往往以上这种行为,被传统中国的家长和学校痛斥为“不务正业”。

这就是为什么:

“家庭作业真的真的有害智商”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在车库做兴趣的开发是诸多企业萌芽的开始,只不过我们的容积率提供不了车库,只有车位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313448775513569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最近看到chatgpt的进展

姬喵说过:「自宋朝印刷术结合科举制这一套成熟起来之后,做题家一直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做题做不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问题是某图书管理员的钢铁意志和信息技术这一历史进程加在一起,彻底逆转了这个趋势。」

图书管理员废高考,搞推荐制,还有「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等语录,我小的时候感觉很难理解,现在看来有可能是老人家比旁人领先了50年,所以做的很多事情旁人看起来就很费解。

说起「信息技术的历史进程」,最近正好看到chatgpt做高考英语题,大概90%正确率,比做题讲题,人真的不如AI,原来的选拔淘汰办法自然会被卡出越来越多的bug。

而现在这一波「衡中化」,个人感觉算是做题家文化最后的回光返照了。70後、80後家长,当年做题取得了成功(或者看到当年别人靠做题取得了成功),路径依赖,于是才有现在衡水高考工厂的出现吧。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毕业後工资五千块(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90371),那衡水高考工厂未来是做不久的。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本质上nerd和做题家是一回事

就是对于现有明确规则内的选拔制度超适应所产生的局部胜利者。这种选拔制度往往是有清晰、公平的标准的。不管是GPA、GRE、奥数还是高考。而对应的体育特长生,政保指标,校董会子弟等等则是标准模糊的,更多依赖父辈而不是自身的实力的选拔手段。

文学作品从来不是现实的忠实表达。美帝的核心权力永远掌握在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和相当程度已经封建化的政治豪强家族手里。你看到的光鲜nerd不过是工具人罢了。依附民主党的这个群体和同侪:吃福利的低保户政治效果是一样的,当然经济上贡献更大。但是他们不是统治核心,连印度CEO都不是。

中国历史上的做题家也不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寒门贵子。大部分真寒门都是光棍汉,根本就没子。有子的底层也是疲于奔命为一口饭用掉绝大部分时间,哪里有笔墨纸砚去学习。所谓寒门贵子,不过是大地主家族中的支系罢了,比如刘备这种皇族。他们出头,有机会做题的选择性远大于自己成为做题家的。你说的图书管理员停高考,也是因为当时普通老百姓子弟不够条件参与高考。而不是他不喜欢高考。

我的观点,做题家,nerd是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即公平、透明的选拔机制。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校里“分”的考核方面出的问题,比社会上“能”得考核出现的问题要小得多。

家园 「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害死人,要停止。」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2/id/338666.shtml

  ×××:学生紧张得不得了。我在家时,小孩子说门门五分没有用。

  毛主席:历史上的状元很少有出息的。唐朝有名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不是翰林。韩愈、柳宗元还是二等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令、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翰林。蒲松令是一个提升的秀才,要高一等,还不是举人。凡是当了进士、翰林的都是不成功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以后到了嘉靖知识分子当权,反而不行了,就出了内乱。汉武帝、李后主文化多了亡了国。可见书念多了要害死人。刘秀是个大学生,而刘邦是个草包。

  ×××:课程过多、作业多,学生不能独立思考。现在的考试办法……

  毛主席: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偏题,出古怪题,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彻底改革。我主张公开出考题,向同学公布,让同学自己看书,自己研究,看书去作。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道题,有的学生作出一半,但其中有几个题目答得很出色,有创造性,可以一百分。另外有些学生二十道题

  都答了,是照书本上背下来的,按老师讲的答对了,但没有创造性的,只能给五十分或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的也不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可以试点,要搞得活一些,不要搞得人死。先生讲课有的啰啰嗦嗦,允许学生打瞌睡,你讲的不好,还一定让人家听,与其睁着眼睛听着没味道,还不如睡觉,可以养养精神,可以不听,稀稀拉拉,休息一下脑筋。

  ×××:学制缩短了,可以抽出时间搞劳动或当兵。可以考虑优秀生跳班,不能老压在那里。我的小孩同一个班有一个同学,原来是优秀生,后来跳了班还是优秀生,可见跳班是可能的。关于学制问题,请××同志搞个专门小组研究。

  毛主席:让××、×××都参加这个小组。现在我们搞得太死了,课程太多,考得太死,我们不赞成。现在的教育办法是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不赞成读那么多书。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害死人,要停止。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063.htm

家园 没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汉朝

没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汉朝,搞出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汉独以强亡。

武帝任命他小舅子卫青和外甥霍去病领兵打仗,放到宋明估计要被科举官僚喷死。

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宋朝,搞出了靖康耻+逼死岳飞;

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明朝,被毛主席评价为「《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原因恐怕是因为,科举制度不本质。科举制度考察的八股文写作能力,跟真正治国理政或者领兵打仗的能力不一样。

西方的竞选制度也差不多,考察的是嘴皮子【演讲能力】、钱袋子【筹款能力】和地盘,而非真正的治理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一边为了LGBT和堕胎争论不休,一边天天面对枪击案或者火车出轨。

家园 没有公平选拔机制的犬戎、翟呢?

你这是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相关性,什么是因果性。被秦汉灭亡的犬戎、翟也没有公平选拔机制,乃至被秦汉灭亡的任何一个国家、部族,都【没有公平选拔机制】,所以【没有公平选拔机制】不是胜利的保证。

再举一个例子,我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拿出张海迪反驳我。我只能说,你赢了。

家园 你怎么不拿博士毕业阿里P8来对比呢

汗...才注意到是20年的回帖,谁给顶上来的

至少程序员这个行当,应届生的包年年刷新高,你要说对比美国同行我认输,但拿德国来踩一脚就算了吧

另外你既然说在国内生活,应该知道体制内的好多福利根本没法用钱来计算

家园 旧社会的「师道尊严」在改开新时期是如何复辟的

澎湃新闻12月12日消息,12月10日,年仅57岁的黄帅去世的消息引起不小的关注。对于这个名字,比她小的可能都不知道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黄帅

一封信造就的“反潮流英雄”

1973年,13岁的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上五年级。9月7日,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黄帅的班主任齐鸿儒看了这篇日记后,认为黄帅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接下来两个多月,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要和她划清界限”。黄帅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给报社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

在信中,她说:“……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据黄帅后来讲,信寄出后,她又有些后悔,“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们挺不错的”。

但是信已经寄出,而且恰逢当时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典型的需要。黄帅这封六百字左右的信就成为了突破口,得到的批复是:“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

按照“指示”,报社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12月28日,中央媒体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树立了本地黄帅式反潮流英雄。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小学生事件”。

12月12日才公之于众的黄帅1985年写给叶永烈的信

30余年后才公开的另一封信

12月12日中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徐有威在朋友圈公开了另一封信:承蒙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先生提供并同意,公布这份刚刚去世的黄帅同学1985年给叶老师的信函。

信中,黄帅说,接受叶永烈的采访后,与父母商量了下,希望“不要以任何形式撰写关于我们的文章并希望您能以名作家的胸怀理解我们的难言之苦”。叶永烈在信末注明:我在北京访问了“文革”中家喻户晓的“红小兵”黄帅。并尊重黄帅的意愿,未将采访内容写进任何文章。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叶永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黄帅只是他“文革”人物系列访谈中的一个。“她当时很低调,不愿意多说这些事。”叶永烈说,当时主要是想采访黄帅的父母,“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她还会愿意多谈谈。”

因为“小学生事件”,在“文革”结束后,有人叫她“四人帮”的“小爪牙”。很快,大字报铺天盖地,谣言四起。黄帅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遭欺负。黄帅的父亲很快就被隔离审查,不让回家。后来,她爸爸又被逮捕,投入监狱,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妈妈精神不支,加上严重贫血,黄帅经常看到妈妈昏倒在地。

念大学时,有一次妈妈发现黄帅仍在写日记,惊恐得当即跪在地上,恳求她把日记烧掉,永远不要再写文章,黄帅只得烧掉自己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一摞日记本。

所以叶永烈很能理解黄帅当时信中的心情,也就遵照他们的意愿没有写进文章。现在和其他采访录音磁带一样,这段当年的采访录音资料一并被叶永烈捐给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研究,他手上也没有更多的资料可公开了。

黄帅

“只是普通的师生矛盾,在今天不会有任何波澜”

徐有威比黄帅小四岁,当“小学生事件”轰动全国时,他才上二年级。但因为事件影响大,所以他也记得比较清楚。

“当时就是红头文件传达下来,我们根据文件精神写大字报。每个人都写,就是给老师提意见。”徐有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学校也好,师生也好,就是当成个政治任务,走个过场,“意见也都是些平常不过的意见,没有人当真。也没老师受到什么影响。”

在徐有威看来,“这个事件放到今天是再平常不过的学生和老师间的小矛盾,根本不会有任何波澜。”但是在当时的气氛下,就成了大事件。

“黄帅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有家学,再加上年轻气盛,觉得老师批评得太过了。所以才给报社写信。”实际上,向报社写信反映意见是当时的一个风气,黄帅也是效仿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学生的做法。

“至于后来被利用,树立典型,那是两码事。”徐有威这样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幸运的是,班主任齐鸿儒并未受到大冲击。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年,黄帅曾和同学们一起回学校看过他,师生们一起到颐和园划船玩了一整天。两人见面后,都没有再提及往事。对于往事,他早就释然了。

但是黄帅顺利进入大学,却经历了不小的波折。1979年1月,黄帅以优异的成绩,领到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1979年,她报考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当时担任中宣部领导的胡耀邦说:“黄帅考了320分,不录取,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有的同志就没有大眼光。黄帅如吸取教训,四五年后也可能了不得。一个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很了不起。”就是这样,黄帅跨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才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黄帅能比较顺畅地走过此后的人生,是要感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这是她人生的又一大转折。”徐有威评价道。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12_12_438863.shtml

比较一下「幸运的是,班主任齐鸿儒并未受到大冲击。」&

「因为“小学生事件”,在“文革”结束后,有人叫她“四人帮”的“小爪牙”。很快,大字报铺天盖地,谣言四起。黄帅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遭欺负。黄帅的父亲很快就被隔离审查,不让回家。后来,她爸爸又被逮捕,投入监狱,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妈妈精神不支,加上严重贫血,黄帅经常看到妈妈昏倒在地。 」

然后再看徐有威评价,“黄帅能比较顺畅地走过此后的人生,是要感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这是她人生的又一大转折。”

最后一段真的不是高级黑么……

家园 嗯,这个词用得好--“体制内”。
家园 宋元明清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归到

江南地主文人头上。

宋明末年悲剧的源头在江南地主文人,而这还得归因到唐朝之后经济中心南移。这批人一旦腐化,整个国家也就完了。

同时,元朝清朝末年的斗争,还有1911年之后的民主主义革命,也离不开江南地主文人,也都是这些人在背后出人出钱出枪。但同时,这些运动和革命的带头人却都不是江南地主文人出来的,朱元璋是安徽人,孙是广东人,毛是湖南人,蒋虽然是江浙人,但是却是加入了孙中山的广东人集团后来才一步步清除广东人爬上来的。

家园 难道你希望他们不呆在体制内跑出来跟你抢饭碗吗?
家园 宋元明清的时候毕竟没有近代化和工业革命

宋元明清的时候毕竟没有近代化和工业革命,可以压制发展开拓

关外游牧渔猎民族打进来,脑袋上多个金钱鼠尾;

近代化和工业革命后异族打进来,那时真的要亡天下的

家园 什么科举选拔,在古代穷人翻身的最好出路从来都是上战场卖命

即便是毛主席,也是靠了他父亲毛顺生当湘军卖命攒下的军饷,在善于经营,才有他读书的本钱。

活字印刷术以前,书是要靠人抄的,普通人哪里读得起,至于科举?普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等考试的消息传到你耳朵里黄花菜都凉了。

即便到了明清,啥家庭能养得起你一个脱产读书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