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nerd与「做题家」异同 -- 杨微粒

共:💬29 🌺12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讨论】nerd与「做题家」异同

    最近在知乎看到了关于nerd与「做题家」异同的讨论。

    有人,比如nell nell认为nerd与「做题家」是一回事。

    作者:nell nel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158786/answer/16196365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序言很多回答都在说这俩不是一码事,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它们背后的文化逻辑其实是一致的。有点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意思。乍看起来像,细看又不像,但是你挖到深处又可以发现某种共通性。先说结论,不管是nerd还是小镇做题家,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反应的是一种源自于新兴中产阶级的【生存焦虑】。它们是针对于一个特定边缘人群构建出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投射中产自身的焦虑,另一方面在嘲讽、歧视甚至霸凌nerd和小镇做题家的过程中获得阶级迁越的错觉和快感。先提前放出一点,“小镇做题家”真正嘲讽的,不在于“做题”,而在于“小镇”。细说这个之前,先说说美国。美国新兴nerd文化其实在近十几、二十年的美国流行文化中,nerd的含义已经改变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21世纪前校园文化青春偶像剧里刻画的性格古怪、备受欺凌的nerd负面形象。但从90年代开始,这种刻画就开始转型。最明显的是《Friends》里面的Ross。Ross是典型的nerd:高学历,大学教授,生活能力差,常常把浪漫气氛学术化。但就是这么个形象,人气完全碾压Joe和Chandler。导演和观众一致把剧里最受欢迎的甜心女孩配给了Ross,中间只是短暂的暧昧了一下传统意义上更受欢迎的肌肉发达头脑略简单的Joe,最终还是回归了Ross的怀抱。Ross是第一代nerdy偶像鼻祖。这些年大多是走这种nerdy=cute路线。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什么的,甚至主打青春片的迪斯尼特意拍一部影片名字就叫《Geek Charming》(Geek和nerd在很多时候可以当做同义词互换)。而且这些nerds都超有异性缘。用《Geek Charming》里面女孩的话说就是:"Kevin has a geek charm that most girls can't resist!"Most girls哦。高大威猛会体育的男生已经不再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人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在交友网站上会主动使用a little nerdy这样的自我描述,女生也觉得很可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这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的演变。美国社会nerd的转型美国人一向看重rugged individualism(粗糙或坚韧的个人主义精神),但这不是因为rugged individualism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强大的生存能力。狂野西部大开发时要生存下来,必要条件就是强悍。要具有极度的冒险精神,勇往直前、不畏生死。这种硬汉就是20世纪3、40年代最流行的文化符号,是好莱坞电影当之无愧的主角。没看过的可以温习一下小李子和布拉德皮特拍的《好莱坞往事》,看看当年西部牛仔有多火。然而在80年代,这种猛男文化符号被另一种形象取代了。80年代,美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大国地位确立。同时也是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阶段。贫富分化扩大,一部分人率性拥有了富裕悠闲的生活方式。他们搬到郊区的大房子里,在海边购置假期别墅,把孩子送入私校,结交和自己同一阶层的朋友。这个阶段推崇的不再是肌肉猛男,而是Jerry Maguire。没看过这部片子的可以补一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白人中产老片。在这部电影中,主角不再是那些拥有牛仔气质和体格的橄榄球明星,而是为体育明星带来财富和前途的体育经纪人。电影中最著名的台词就是“Show me the money”,一度成为当年流行语。这个片子的流行程度基本相当于冯小刚贺岁片在中国。《Jerry Maguire》所代表的新一代标杆人物,不再是靠勇气和武力夺取土地的牛仔,而是懂得运用各种资源创造财富的新一代中产。Jerry Maguire坐拥1千万美金合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就是80年代新兴中产的文化符号。而nerd,就是在这个阶段作为成功中产白男的反面或者说陪衬而产生的另一个文化符号。首先是在校园文化的青春剧里,开始打造那种家境优渥、体育好、会社交、金发蓝眼的homecoming king、homcoming queen的形象,通常是拉拉队长,棒球队主力,兄弟会领袖,小团体的头头等。这些其实就是最先进入中产阶级那批人的孩子,他们带领着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除了学习,还要打打球、骑骑马,父母拥有的金钱和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去打造环绕自己众星捧月的社交圈。而衬托这些形象的,就是nerd。Nerd为啥可以被用来做衬托?因为他们代表了一批来自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族裔的群体。这些孩子通常被刻画为:——有色人种或者贫寒出身,住在城市中心破败的公寓楼里,不善言辞,缺乏熟练的社交技能,没有那么多兴趣爱好,也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闲钱可以参加课外活动,只会吭哧吭哧死读书。外观上,他们总是佩戴着厚厚的黑边眼镜,穿着尺寸过大的衣服,举止怪异,相貌猥琐。世上本没有nerd,只有nerd的刻板印象。Nerd这个文化符号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中产阶级在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作为新兴的资源和财富的拥有者,他们需要构建一种刻板印象,让他们在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感受到心安理得和理所当然。而来自边缘群体的这种nerd形象,正好对应了新兴中产对自己成功密码的肯定:——懂得学习是不够的,只有那些没有资源的人才只会学习。更要懂得获得和运用社会资源,投资社会资产(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产(cultural capital),投身于一种生活方式,培养一些性格特征。正是因为“我们”具有这些“先进”的意识和性情,“我们的”成功才是必然的。在建立Jerry Maguire和nerd这些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标志性的中产特征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吸引和号召着中产和奔向中产的人们加速脱去底层社会的身份认同,彻底离弃过去的生活方式,尽快完成麻雀变凤凰的华丽转身。这其实也正是“小镇做题家”在当今中国流行起来的底层逻辑。它回应的,也同样是新兴中产的生存焦虑。中国社会“小镇做题家”现象的底层逻辑一开始我就说了,这里被嘲讽的根本就不是“做题”,而是“小镇”。很多人把重点放在了“做题”上,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你想想看,在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谁不做题?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的孩子做的题远远超过小镇上孩子做的题。而且做题也是需要资源的。谁能做题、做到什么样的题可不是谁都具备的特权。要获取足够多的题、高质量的题、与时俱进的题、源源不断的题源,这岂是小镇青年所能拥有的优势?今天的小镇做题家实际上就是前几年“凤凰男”的进阶版本。重点是在“凤凰”和“小镇”上,而不是在性别和做题上。如同美国80年代的中产阶级一样,中国的新兴城市中产们也向往着住门前有绿地的别墅,带全家人到世界各地度假旅游,培养属于中产阶级的兴趣爱好,健身、打球、摄影、滑雪,既不需要太大开销,又可以形成与非中产的对比。在培养孩子上不遗余力,报名各种兴趣班,学钢琴马术舞蹈,还要常常带出去扩展一下眼界。同时,他们也有当年美国中产的焦虑。如何守住并合理化自己新新获得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如何将自己和其他阶层区别开来?如何标榜自己作为新一代中产的特权和优势?对于美国中产和中国中产来说,构建一个反面的文化符号都是一个最easy的办法。美国当年有nerd,中国今天有凤凰男和小镇做题家。它们所反应的其实都是新兴中产在与自身做割裂和渴望新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中所流露出来的不安和自卑。它们所投射的,是对自己过去身份的鄙视以及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朝不保夕的患得患失。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产,他们都想象与构建了这样一个群体,与自己截然不同,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里面的人来自社会贫穷和资源稀缺的底层,没见过世面,没经历过全面的发展培训,没有个性,没有兴趣爱好,除了做题和读书以外不具备任何特殊的技能,又不会弹钢琴,又不会跳芭蕾——他们就是nerd,他们就是小镇做题家。这就是美国nerd文化与中国小镇做题家产生的相同的社会机制与文化土壤。反思但是,要知道,这个阶段是暂时的。一开始就说了,美国这些年对nerd的刻画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Nerd不再是贫穷、困乏、社会底层的代表,相反,他们很多出自高知家庭,即便是少数族裔,比如亚裔,他们的父母也不是那种第一代移民打工人,而是大学教授、医生、律师。换句话说,nerd在美国已经完成了阶级越迁,ta所代表的不再是那种底下的生产力,而是最高级的生产力。也就是,——Smart is the new sexy, nerdy is the new charm.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人,也不总是体育明星、拉拉队长了,不能说完全没有,毕竟荷尔蒙旺盛的年纪嘛,但这些角色逐渐沦为配角,让位给更加聪明、好学、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这些孩子身上即便有一些特别和怪异的地方,也被当做可爱看待了。但是,不幸的是,人总会找一个假想敌。过去是代表了贫穷和社会底层的书呆子,现在时过境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让nerd或geek一下变成最受欢迎的人。那现在落在后面的是谁呢?那些不怎么聪明、底层家庭出身、学习不好、年纪轻轻就沾染了毒品和酒的孩子们就理应被放弃吗?铁锈带的悲叹,白垃圾、红脖子和他们的孩子,就理应承受大众和主流媒体的嘲笑和霸凌吗?反观中国,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相信也是移过性的。但真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啊。就算有一天小镇做题家们也都完成了城市化和阶级迁越,甚至因为生物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坐在电脑前啪啪啪编程成为cute的代名词,昔日的做题家们一跃成为明天的马云和马化腾,小镇做题家成为大众追逐和崇拜的对象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到了那个时候,哪个群体又会被塑造成新的刻板印象呢?谁又将承受千年不变的鄙视、嘲讽、霸凌和欺辱呢?什么时候我们不再需要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在他人身上,不再将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建立在对弱小人类的嘲讽和欺负上呢?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也有很多人认为nerd和「做题家」看上去是一回事,其实正好相反。

    作者:吴天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158786/answer/16109054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美国是典型的新大陆社会,是几百年前的开拓者(不是波特兰那个)建立的以殖民点为核心的“边疆区”。这样的社会,天然需要“武将”或者说“具有强有力个体生理心理素质的个体”来作为基层组织的领导者,因为新大陆的前几代移民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换取口粮,更要枕戈待旦应对土著和野兽,还有大型自然灾害的威胁,没有统一的大政府调动资源,只能自己保卫和救援自己——没出过国的同学,想象一下远离交通干道的西北边陲的村支书或者军垦农场一把手应该具有什么素质就知道了。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书呆子做题家——指只能在封闭稳定的规则体系里按部就班执行程序的个体,肯定是无法担当重要领导责任,只能作为团队中从属地位的服务人员(传统的“文书吏”形象);所以在传统美帝社会里,“领导力”往往和身体条件、勇气和意志力、复杂环境即时博弈能力、组织团队利用有利因素完成对抗性博弈的素质等等这些因素密不可分,甚至产生了“橄榄球四分卫=合格领导者”的一种潜规则。所以说,美国人,或者说,美国人中秉承传统价值观的那一部分,即“橄榄球队员和拉拉队长们”嘲笑nerd,是一种“上对下”的嘲笑,是统治阶级及其预备队对自己的工具人们的一种秩序确认态度,你要是反抗这个嘲笑,就是“不服从社会伦理”,需要另行处理。而对大部分被统治者而言,这套文化是一种低成本的秩序洗脑,也就是说让大家默认“跟着那个大块头走准没错”以后,维持社会秩序就相对很容易。而在中国,漫长的数千年农业文明沿革发展。但凡相对稳定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组织都建立在文法制度上,建立在宗族伦理上,而不是以暴力为纲。特别地,唐宋之变以后,以庶族地主所有制为基本经济基础的科举制度成熟了,优秀的科举考试精英们会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特权,担负起社会的领导者的职责,这种强大的资源倾斜引导人们前赴后继努力去适应封闭的科举考试规则,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做题家文化”。虽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占主导力量的社会,农耕文明的生产条件被变革了,政治制度被推翻了,但文化惯性仍然强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仍然是相当一部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并且确实我们的国家仍然依赖考试来选拔人才,我们的社会对封闭规则博弈下的胜利者仍然倾斜了不少的资源——尽管,远远不如农业时代的倾斜权重高。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对于“做题家思维”的嘲笑是不难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容易发现,在这个大转折、大变局、大动荡的历史阶段,“封闭规则”博弈出的精英(无论是考写八股文还是考做数学题)都很难担负起作为主心骨的历史责任,所谓的优良成绩不过是校园里简单重复前人知识的一种智力训练,并不是现实中社会各阶层、各团体所需要的领导素质和克里斯马的组成材料。网民们嘲笑做题家思维,既是一种善意的讽谏,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的表现,更是一种“呼唤新形态的精英”的情绪。我们的社会、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是逆流而上、处变不惊的主心骨,不需要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做题家,当然,北美新教徒社区的组织方式显然不一定适用于我们,所以不能光嘲笑做题家,还需要更多的建设性的工作,这是后话了。

    作者:姬轩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158786/answer/16232322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表面上看是美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一次输出。当然,实际上只是拿来主义戳破了中国目前的一些现状而已。具体而言:八十年代后出国留学的这批人在美国社会感受到了对nerd的恶意,之后反思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而这个反思是持续进行的,结合到第三个三十年就出现了——辛辛苦苦985面对文盲某真有编制这个事实羡慕嫉妒恨从而开始思考做题十几年究竟得到了什么。但是描述完这个事实并不直接能够达到本质,我们还需要做比较分析,才能发现现实的荒诞。比较分析就是,美国和中国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玻璃心粉碎委员会某常务委员所说,美国对nerd的打压是一种传统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正常凝视,问题是,美国目前的情况正在掀翻这个传统:一九六八年后,随着大学左派垄断了媒体,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种典型nerd快速成为了巨富,nerd属性逐渐逆袭,成为社交中未必不利的标签。而膀大腰圆的橄榄球队长在高中风光过之后,如果拿不到学位,就仍然只能下沉到军队——警察——加油站等与大城市隔离开的地方,从而逐渐失血,成为loser.2020年的美国大选可以把我们之前讲过的美国流行文化中的美国现实再加深一遍印象:特朗普目前能够确定的铁杆,七千万人,普遍学历很低,相信阴谋论,高学历者都在城市,秉持进步主义价值观,支持民主党。也就是说,传统的美国,传统的英美文化,由于面对着信息技术+拉美移民+黑命贵+穆斯林的冲击,反而逐渐占不到一半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nerd的被统治地位被冲淡了,成为了一种调侃甚至自我标榜(当然如果你是黄皮nerd那没有用,仍然只能是被统治阶级,因为民主党的部落联盟里面没有黄皮nerd这个社群,不要觉得Nerd就会逆袭,举个例子,你要是暗矛部落的巨魔,那是自己人,问题是你要是祖尔法拉克的巨魔呢?对不起,你是经验值.)而中国正好处在和美国历史进程完全相反的阶段:自宋朝印刷术结合科举制这一套成熟起来之后,做题家一直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做题做不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从结果来说,显然那几年的状元们大于勉强挤进进士名单的曾国藩大于同进士左宗棠大于考不上的洪秀全大于 压根没有资格去考试的普通炮灰。问题是某图书管理员的钢铁意志和信息技术这一历史进程加在一起,彻底逆转了这个趋势。从建国开始,做题家的地位一直就比较尴尬,批量生产做题家是延续明清帝国的精英传统,但是城市压根提供不了这么多岗位则构成了建国以来各种运动的主要动力,知识分子不是臭老九这件事居然需要斗争才能够实现,不要觉得改革开放后做题家的待遇就好了,如果做题家的待遇真的好,他们出国干什么?恰恰相反,正是当时做题出国薅资本主义羊毛这条路还走得通,才给已经奄奄一息的明清帝国的做题家文化勉强续了三十年,问题是,现在已经不是第二个三十年,而是第三个三十年,这口气眼看要续不上了。所以可以看到全社会都会迷茫起来,去思考宋朝以来送小孩读书十几年最终出人头地这条路还在不在。当然,就玻璃心粉碎委员会的立场来看,这条路四九年就不在了,为什么呢?想要当上我大清的县令,原则上您必须是进士毕业,也就是说,必须是做题能力的前百分之零点零一。对吧?现在请大家调查一下四九年后中国县委书记的平均学历,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高考选出来的做题能力是前百分之零点零一的人在第二个三十年普遍不去基层当县令,而是去薅资本主义羊毛?答案很简单,共和国不是帝国,也不想当帝国,更无法按照帝国的思维来统治,做题做的好并不能证明你就是自己人。认为国家=朝廷,这是工业社会中一脑子农业社会思想的做题家的幻想。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了:传统的英美文化在美国本土已经遭到了挑战,nerd是可以暴富并且美滋滋的,甚至影响投票结果的,nerd创造出来的facebook甚至可以让红脖子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圈地自萌。nerd文化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的步枪民主。而在中国,对做题家的嘲讽显示出一种历史趋势:明清帝国的最后的精神遗产也要被践踏了。而这种践踏是好的。结案。

    就我所知,「做题家」这个概念,似乎最早是搞生化劝退的劝退家提出的。

    劝退家之所以抛出「做题家」这个概念,既是对自己的自嘲,也是对後人的提醒。小镇反而是附属词,因为现在大城市信息发达,高分考生相对不容易被忽悠进天坑。

    「就算有一天小镇做题家们也都完成了城市化和阶级迁越,甚至因为生物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坐在电脑前啪啪啪编程成为cute的代名词,昔日的做题家们一跃成为明天的马云和马化腾」

    看这一段中“生物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并列,就知道nell nell对生物化学天坑毫无认识。看他的其他答案,似乎是在美国做互联网的,那他又怎么可能对做题家这个词有深入理解呢?毕竟,学计算机的那一批人赶上了时代的风口,过得大都顺风顺水,因而很难对做题家思维的局限性有所认知。火星跳动的张一鸣老板在被美国制裁後,也把被美制裁当成题目来做,马上就滑跪了。朝廷只好紧急由商务部出面帮他体面了(商务部和科技联合公布《关于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公告》,专家点名涉及TIKTOK出售。)。

    「自宋朝印刷术结合科举制这一套成熟起来之后,做题家一直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做题做不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问题是某图书管理员的钢铁意志和信息技术这一历史进程加在一起,彻底逆转了这个趋势。」

    图书管理员废高考,搞推荐制,还有「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等语录,我小的时候感觉很难理解,现在看来有可能是老人家比旁人领先了50年,所以做的很多事情旁人看起来就很费解。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本质上nerd和做题家是一回事

      就是对于现有明确规则内的选拔制度超适应所产生的局部胜利者。这种选拔制度往往是有清晰、公平的标准的。不管是GPA、GRE、奥数还是高考。而对应的体育特长生,政保指标,校董会子弟等等则是标准模糊的,更多依赖父辈而不是自身的实力的选拔手段。

      文学作品从来不是现实的忠实表达。美帝的核心权力永远掌握在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和相当程度已经封建化的政治豪强家族手里。你看到的光鲜nerd不过是工具人罢了。依附民主党的这个群体和同侪:吃福利的低保户政治效果是一样的,当然经济上贡献更大。但是他们不是统治核心,连印度CEO都不是。

      中国历史上的做题家也不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寒门贵子。大部分真寒门都是光棍汉,根本就没子。有子的底层也是疲于奔命为一口饭用掉绝大部分时间,哪里有笔墨纸砚去学习。所谓寒门贵子,不过是大地主家族中的支系罢了,比如刘备这种皇族。他们出头,有机会做题的选择性远大于自己成为做题家的。你说的图书管理员停高考,也是因为当时普通老百姓子弟不够条件参与高考。而不是他不喜欢高考。

      我的观点,做题家,nerd是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即公平、透明的选拔机制。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校里“分”的考核方面出的问题,比社会上“能”得考核出现的问题要小得多。

      • 家园 没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汉朝

        没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汉朝,搞出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汉独以强亡。

        武帝任命他小舅子卫青和外甥霍去病领兵打仗,放到宋明估计要被科举官僚喷死。

        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宋朝,搞出了靖康耻+逼死岳飞;

        有公平透明选拔制度的明朝,被毛主席评价为「《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原因恐怕是因为,科举制度不本质。科举制度考察的八股文写作能力,跟真正治国理政或者领兵打仗的能力不一样。

        西方的竞选制度也差不多,考察的是嘴皮子【演讲能力】、钱袋子【筹款能力】和地盘,而非真正的治理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一边为了LGBT和堕胎争论不休,一边天天面对枪击案或者火车出轨。

        • 家园 什么科举选拔,在古代穷人翻身的最好出路从来都是上战场卖命

          即便是毛主席,也是靠了他父亲毛顺生当湘军卖命攒下的军饷,在善于经营,才有他读书的本钱。

          活字印刷术以前,书是要靠人抄的,普通人哪里读得起,至于科举?普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等考试的消息传到你耳朵里黄花菜都凉了。

          即便到了明清,啥家庭能养得起你一个脱产读书的?

        • 家园 宋元明清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归到

          江南地主文人头上。

          宋明末年悲剧的源头在江南地主文人,而这还得归因到唐朝之后经济中心南移。这批人一旦腐化,整个国家也就完了。

          同时,元朝清朝末年的斗争,还有1911年之后的民主主义革命,也离不开江南地主文人,也都是这些人在背后出人出钱出枪。但同时,这些运动和革命的带头人却都不是江南地主文人出来的,朱元璋是安徽人,孙是广东人,毛是湖南人,蒋虽然是江浙人,但是却是加入了孙中山的广东人集团后来才一步步清除广东人爬上来的。

          • 家园 宋元明清的时候毕竟没有近代化和工业革命

            宋元明清的时候毕竟没有近代化和工业革命,可以压制发展开拓

            关外游牧渔猎民族打进来,脑袋上多个金钱鼠尾;

            近代化和工业革命后异族打进来,那时真的要亡天下的

        • 家园 没有公平选拔机制的犬戎、翟呢?

          你这是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相关性,什么是因果性。被秦汉灭亡的犬戎、翟也没有公平选拔机制,乃至被秦汉灭亡的任何一个国家、部族,都【没有公平选拔机制】,所以【没有公平选拔机制】不是胜利的保证。

          再举一个例子,我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拿出张海迪反驳我。我只能说,你赢了。

      • 家园 「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害死人,要停止。」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2/id/338666.shtml

          ×××:学生紧张得不得了。我在家时,小孩子说门门五分没有用。

          毛主席:历史上的状元很少有出息的。唐朝有名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不是翰林。韩愈、柳宗元还是二等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令、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翰林。蒲松令是一个提升的秀才,要高一等,还不是举人。凡是当了进士、翰林的都是不成功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以后到了嘉靖知识分子当权,反而不行了,就出了内乱。汉武帝、李后主文化多了亡了国。可见书念多了要害死人。刘秀是个大学生,而刘邦是个草包。

          ×××:课程过多、作业多,学生不能独立思考。现在的考试办法……

          毛主席: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偏题,出古怪题,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彻底改革。我主张公开出考题,向同学公布,让同学自己看书,自己研究,看书去作。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道题,有的学生作出一半,但其中有几个题目答得很出色,有创造性,可以一百分。另外有些学生二十道题

          都答了,是照书本上背下来的,按老师讲的答对了,但没有创造性的,只能给五十分或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的也不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可以试点,要搞得活一些,不要搞得人死。先生讲课有的啰啰嗦嗦,允许学生打瞌睡,你讲的不好,还一定让人家听,与其睁着眼睛听着没味道,还不如睡觉,可以养养精神,可以不听,稀稀拉拉,休息一下脑筋。

          ×××:学制缩短了,可以抽出时间搞劳动或当兵。可以考虑优秀生跳班,不能老压在那里。我的小孩同一个班有一个同学,原来是优秀生,后来跳了班还是优秀生,可见跳班是可能的。关于学制问题,请××同志搞个专门小组研究。

          毛主席:让××、×××都参加这个小组。现在我们搞得太死了,课程太多,考得太死,我们不赞成。现在的教育办法是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不赞成读那么多书。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害死人,要停止。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063.htm

        • 家园 旧社会的「师道尊严」在改开新时期是如何复辟的

          澎湃新闻12月12日消息,12月10日,年仅57岁的黄帅去世的消息引起不小的关注。对于这个名字,比她小的可能都不知道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黄帅

          一封信造就的“反潮流英雄”

          1973年,13岁的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上五年级。9月7日,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黄帅的班主任齐鸿儒看了这篇日记后,认为黄帅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接下来两个多月,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要和她划清界限”。黄帅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给报社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

          在信中,她说:“……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据黄帅后来讲,信寄出后,她又有些后悔,“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们挺不错的”。

          但是信已经寄出,而且恰逢当时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典型的需要。黄帅这封六百字左右的信就成为了突破口,得到的批复是:“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

          按照“指示”,报社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12月28日,中央媒体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树立了本地黄帅式反潮流英雄。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小学生事件”。

          12月12日才公之于众的黄帅1985年写给叶永烈的信

          30余年后才公开的另一封信

          12月12日中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徐有威在朋友圈公开了另一封信:承蒙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先生提供并同意,公布这份刚刚去世的黄帅同学1985年给叶老师的信函。

          信中,黄帅说,接受叶永烈的采访后,与父母商量了下,希望“不要以任何形式撰写关于我们的文章并希望您能以名作家的胸怀理解我们的难言之苦”。叶永烈在信末注明:我在北京访问了“文革”中家喻户晓的“红小兵”黄帅。并尊重黄帅的意愿,未将采访内容写进任何文章。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叶永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黄帅只是他“文革”人物系列访谈中的一个。“她当时很低调,不愿意多说这些事。”叶永烈说,当时主要是想采访黄帅的父母,“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她还会愿意多谈谈。”

          因为“小学生事件”,在“文革”结束后,有人叫她“四人帮”的“小爪牙”。很快,大字报铺天盖地,谣言四起。黄帅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遭欺负。黄帅的父亲很快就被隔离审查,不让回家。后来,她爸爸又被逮捕,投入监狱,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妈妈精神不支,加上严重贫血,黄帅经常看到妈妈昏倒在地。

          念大学时,有一次妈妈发现黄帅仍在写日记,惊恐得当即跪在地上,恳求她把日记烧掉,永远不要再写文章,黄帅只得烧掉自己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一摞日记本。

          所以叶永烈很能理解黄帅当时信中的心情,也就遵照他们的意愿没有写进文章。现在和其他采访录音磁带一样,这段当年的采访录音资料一并被叶永烈捐给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研究,他手上也没有更多的资料可公开了。

          黄帅

          “只是普通的师生矛盾,在今天不会有任何波澜”

          徐有威比黄帅小四岁,当“小学生事件”轰动全国时,他才上二年级。但因为事件影响大,所以他也记得比较清楚。

          “当时就是红头文件传达下来,我们根据文件精神写大字报。每个人都写,就是给老师提意见。”徐有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学校也好,师生也好,就是当成个政治任务,走个过场,“意见也都是些平常不过的意见,没有人当真。也没老师受到什么影响。”

          在徐有威看来,“这个事件放到今天是再平常不过的学生和老师间的小矛盾,根本不会有任何波澜。”但是在当时的气氛下,就成了大事件。

          “黄帅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有家学,再加上年轻气盛,觉得老师批评得太过了。所以才给报社写信。”实际上,向报社写信反映意见是当时的一个风气,黄帅也是效仿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学生的做法。

          “至于后来被利用,树立典型,那是两码事。”徐有威这样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幸运的是,班主任齐鸿儒并未受到大冲击。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年,黄帅曾和同学们一起回学校看过他,师生们一起到颐和园划船玩了一整天。两人见面后,都没有再提及往事。对于往事,他早就释然了。

          但是黄帅顺利进入大学,却经历了不小的波折。1979年1月,黄帅以优异的成绩,领到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1979年,她报考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当时担任中宣部领导的胡耀邦说:“黄帅考了320分,不录取,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有的同志就没有大眼光。黄帅如吸取教训,四五年后也可能了不得。一个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很了不起。”就是这样,黄帅跨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才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黄帅能比较顺畅地走过此后的人生,是要感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这是她人生的又一大转折。”徐有威评价道。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12_12_438863.shtml

          比较一下「幸运的是,班主任齐鸿儒并未受到大冲击。」&

          「因为“小学生事件”,在“文革”结束后,有人叫她“四人帮”的“小爪牙”。很快,大字报铺天盖地,谣言四起。黄帅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遭欺负。黄帅的父亲很快就被隔离审查,不让回家。后来,她爸爸又被逮捕,投入监狱,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妈妈精神不支,加上严重贫血,黄帅经常看到妈妈昏倒在地。 」

          然后再看徐有威评价,“黄帅能比较顺畅地走过此后的人生,是要感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这是她人生的又一大转折。”

          最后一段真的不是高级黑么……

    • 家园 最近看到chatgpt的进展

      姬喵说过:「自宋朝印刷术结合科举制这一套成熟起来之后,做题家一直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做题做不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问题是某图书管理员的钢铁意志和信息技术这一历史进程加在一起,彻底逆转了这个趋势。」

      图书管理员废高考,搞推荐制,还有「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等语录,我小的时候感觉很难理解,现在看来有可能是老人家比旁人领先了50年,所以做的很多事情旁人看起来就很费解。

      说起「信息技术的历史进程」,最近正好看到chatgpt做高考英语题,大概90%正确率,比做题讲题,人真的不如AI,原来的选拔淘汰办法自然会被卡出越来越多的bug。

      而现在这一波「衡中化」,个人感觉算是做题家文化最后的回光返照了。70後、80後家长,当年做题取得了成功(或者看到当年别人靠做题取得了成功),路径依赖,于是才有现在衡水高考工厂的出现吧。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毕业後工资五千块(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90371),那衡水高考工厂未来是做不久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做题文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不够本质。"To survive hardship, you must prepare for hardship.",而不是"To survive hardship, you must prepare for 做题."

      文:韭菜核子

      作业有害健康,尽量别做——Rick and Morty

      内卷与中文互联网:李约瑟→高度平衡陷阱→人人网姨学→2021内卷元年

      2021年是内卷元年。

      是内卷这个词从最初的东亚历史爱好者小圈子引爆到中文互联网,乃至出圈的元年。

      内卷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发迹于10年前的人人网时期历史爱好者们的“姨学”(刘敬仲),表达了对东亚农耕文化某种特性的描述,“姨学”文本中两个极端的词汇“费拉不堪”与“武德充沛”分别对应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特性,费拉的意思便是Fellah(埃及文明破败之后留仍然留在原地耕作的农民)的音译,文化角度的褒贬之意昭然若揭。

      在互联网之前,这个词也是借用的更早期的西方的东亚学者Elvin的“高度平衡的陷阱”:农业剩余的减少以及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的下降,劳动力越来越廉价,农民和商人的合理策略取向不是节约人力的机械,巨大而静态的市场,无法在生产体系中创造出有可能促进创造力的瓶颈。正是这种传统经济的发展使有利可图的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

      马尔萨斯他道听途说发现遥远的东方,每平方米人口远远大于英国,而社会并未严重崩溃,在于人们一定是接受了某种,不断降低生活质量和资源消耗的生存方式。

      《白银资本》里面解答和理解李约瑟问题:资本主义与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起源在当年发达的中国?并进一步指出了内卷这个概念。

      自然,内卷这个词刚刚诞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的。仿佛是再说东亚之所以活得很累,是一种天然基因导致,作为东亚人,听到这些话仿佛是重新看一遍《河殇》或者是《丑陋的中国人》一样,或者说日本人重新看一遍《菊与刀》一样——日本人就活该住在鸽子笼,吃碳水雕花吗?在那个似乎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代,这种感觉也与大家的直观印象不符。

      有人会怀念2010年北上深只有不到2w/平米的新房房价,但2009年,一部“社会影响低俗、负面”的电视剧《蜗居》就已经播出,不远万里来到江州(上海)最好大学的县城做题家们,毕业之后也并不能买的起房子,现在所有令人焦虑的种子都已早早种下。

      这几年诸多老知识分享型的老网红秽土转生到了知乎上,积累了几年的关于内卷的素材,在2021年引爆,这一年,是全社会接受内卷这个词的一年,镰刀们、或者说精神镰刀们到处在寻找内卷时代的最佳红利,来分一杯羹。

      但是讽刺的是,一旦大家似乎认可到某种资产、模式可以永远涨的时候,却成了内卷资产垮台的元年。

      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压在生育率上的两座大山房价、教育,压在普通人身上的p2p,今年开始逻辑都碎了。诸多的约束表明,镰刀已经太多了,韭菜已经不够用了。

      中概股、互联网、学区房的逻辑的断裂并非源于贫富差距还是共同富裕,在于对社会组织能力的侵害,进一步直接的,是对于人口、人口、人口的直接伤害,二人家庭双双996。35岁下岗,即便是赚再多的钱,在原始马克思文本中,甚至都没有实现维系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基础——工人的生命再生产、即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产生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

      人口趋势的惯性是非常强的,一旦形成了基本上不可改变。七普数据之后可以基本确定,5年内迎来人口的净减少,但比人口净减少更恶化的是,未来十年是加速老龄化的10年,正巧是上一轮60年代婴儿潮集体进入退休年龄的10年,抚养比会急剧的恶化。全国1.3的总和生育率,不少省份的总和生育率都在1以下,2以下的总和生育率就意味着没有实现人口更替,1以下的总和生育率不知道是数据统计的问题,还是上文提到的东亚禀赋呢(韩国是1.1)?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根据7普数据模拟的人口和抚养比(劳动力人口/总人口)变化

      有专家会说这是社会发达的必然结果不必担心,那么我们看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哪个国家低于1.3呢?难道中国比北欧还要发达?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基本都高于中国,难道北欧才是发展中国家?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外生性的政策问题,但历史上内卷逻辑崩溃更多的源于自身,外部环境只是trigger:

      明朝中后期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

      成都附近州县土地70%在王府名下。

      自己不下手,自然有人帮你下手。

      做题家逐步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反对做题家们,在于大部分做题家只有“在我之上人人平等,在我之下阶级分明”的半截子公平主义+半截子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方面做题家们认同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却想通过自己的外在的努力,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永远继承自己的“做题能力”。

      反对做题,就是做题确实会阻碍社会效率与青少年的心智。人人做题等于人人都没做题,青少年每天多花几个小时做题,上了大学再多花几年上学,用在全社会上浪费的时间数不胜数,基本上都只在做题,而不是教育,如果说目前家长认可的教育是一种排序商品。

      根据我一些的面试经验,不管是什么大学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问最近是否看过什么书,90%的人基本上除了上学的教材很难想出来其他的书,或者少有的能回忆起来的书都是高中时候读的一些书,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题,做pre、在学生会演戏、而非真正的学习。

      我设想一种健康的教育模式,如果你真的热爱知识本身,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来学习、研究的深度,不是为了kpi,比如大学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可以延伸这方面的阅读和学习,而不是跟老师说,提高某一些科目的难度好让其他人挂科。

      学一门高等数学要远比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更有价值。

      做题教育筛选出了热爱低层次内卷人才,你会发现全行业都笼罩在这种做题教育的阴影之下:1)互联网行业热衷于跟小商小贩们争利;2)卖方分析师热衷于复制其他人的文章和产品;3)学术里面热衷于看线回归经济学与刷SCI。4)学载10年有余大规模地去做选调公务员;5)VC们热衷于投资吃喝拉撒睡.........................

      这些方式很难创造价值,更多的是分配,我不反对“分配学”,但分配是分配,不要赋魅以教育、知识的外衣。

      人人都想分配,意味着人人都没有分配,那内卷的反身性就来了。

      你以为根据过去10年的经验的固定的成功的套路,未来10年大概率行不通。

      尤其是通过做题进入分配领域改变命运,就像大明的王爷、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经历了几代就回归赤贫了一样——农业社会真的没有那么多粮食,但是,工业社会也没那么富裕。

      没有做题家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有人担心自己的孩子上大专也不能上大学,这倒大可不必,未来的大学将和大专逐步抹平。

      如果做一位工程师、或者说工人,即便是互联网前端工程师或者UI美工,从中专开始培养,和从博士开始培养,本质差别并不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Galloway说美国大学正在走向破产,一方面是沦为精英俱乐部(但是食利者逐步的膨胀让镰刀的价值急剧衰退),另一方面不能生产有用的知识,被大厂培训班逐步替代。

      财务上,如果没有中国人的支持,美国会有一大部分高等学校倒闭;第二,美国人也发现,上大学找的工作覆盖不了学费成本,第三,大学里面的知识生产越来越不如大企业,未来的学校可能就是各种大厂的技能培训学校就可以了。

      未来不创造价值的镰刀岗位的薪酬可能会越来越与真正创造价值的岗位逐步磨平、乃至倒挂。包括并不限于jd、llm、mf、mfa、mfe等等。

      脱离内卷不是躺平,而在于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真正摆脱内卷的道路并非躺平,而是做一个不一样的人,马克思原本以为,解放的生产力可以让每个人在剩余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结果剩余的时间仍然被各种“人上人”剥夺的一干二净。

      我觉得不能通过做题改变命运并非是什么坏事

      这意味着很多人可以通过真正的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与自己和解的人。

      现在知识上的网课已经足够多了,想了解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知识上的领域探索,可以研究公开课的可控核聚变、研究量子力学、研究编译原理、信号与系统等等从科普到艰深的教程,而非是在一个利维坦的指挥棒下寻求升学的补贴,做单向度的人,做一头拱白菜的猪。但往往以上这种行为,被传统中国的家长和学校痛斥为“不务正业”。

      这就是为什么:

      “家庭作业真的真的有害智商”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在车库做兴趣的开发是诸多企业萌芽的开始,只不过我们的容积率提供不了车库,只有车位

      做题家反对教育:内卷资产的崩溃在于自身而非外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313448775513569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做题家失去人生目标後自杀

      如何看待2020年12月15日北交大大三学生跳楼,疑似遗书称“失去人生目标”?

      十八号楼,小卖部那个院子那里,图就不发了,名也匿了,布已经盖上了。真的为他哀悼,很心酸,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朋友圈都是给那个学弟or学长的哀悼(听说是大四的,不清楚)。已经不是一个了,就这还要增负?

      当事人遗书:

      “再见,各位我所熟识的,或是陌生的人们。

      如果你们看到了这段文字,那就说明,我以自己的意志,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毁灭自己,这无关任何人,和学校,和辅导员没有任何关系,和我的同学,或是我熟识的人更没有任何关系,希望我的室友或是什么和我关系亲密的人不要借此去闹事。如果你们因此而获得了保研的资格,或是别的什么更大的利益,那对于我们身边那些少说奋斗了三年,多说奋斗了二十年的同学或是同胞不公平。另外,如果你们真的白嫖了三个保研名额的话——为什么不是五个呢?我觉得咱们寝室确实有两个人值得——你们就得给我立个牌位供起来,明白?

      我不会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死者形象,那样的形象只能给人一种“我的自杀是一幕毁灭了某种美好事物的悲剧”的印象,只有把一个千疮百孔,扭曲至极的我展现出来,才能让你们体会到我选择毁灭的必要性——然而我并不能将这样的自己完全展示出来,因为在写下这段又臭又长的文字的同时,我那些扭曲的,疯狂的,淫猥的想法已经随着我的毁灭一起,埋葬在我的脑海中。

      替换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鬼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这不啻于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摧毁了我的根基。接下来呢?生活无望,希望崩塌,对明天的期待已经毁灭殆尽,没有了信念和理想。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毁在这一点上。因为没有了信念,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的红军战士们最后退化成了阿富汗战争里的炮灰;的黎波里海岸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变成了PTSD集中营。至于我,失去信念和理想之后就是今天的结局——“苏联解体”。

      然后呢?现在的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灵魂的惯性迫使我沿着原有的轨迹前进,而我的灵魂早就没有了一分再向前推进的力气,支撑着我一步一步走下去的只有我对于别人的承诺,这一天的到来是我的决定,不再履行对别人承诺的决定。我被自己失去动力的灵魂拖着前进,今天它的动量在阻力的长久影响下消耗殆尽了,而我也就决定要离开这个世界。毕竟这样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一边把自己伪装的上进阳光而且乐观,一边又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释放自己最阴暗的一面。我不再是之前那样的纯粹的一层,和吴法宪,张铁生之流已经没有区别。

      我曾经痛恨过很多东西,资本家,白匪军,官僚,保守主义的老棺材瓤子以及它们的走狗们。但是我已经等不到亲手消灭它们的那一天了,同志们,请代替我完成这个任务,拜托了。

      好了,和所有人要说的话说完了,接下来我要给一些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人单独留下一些话。我希望你们能确保下面的话只有他们自己能看见,毕竟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我对一个人说的话多半会被误解成另一个意思,这是我动身前最后一个愿望——学校的话,不必去查找那些信件了,那里面没有你们想知道的东西,只有一些我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其中并不包括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上面已经很明确了。

      最后——尽管叶赛宁的诗据说被网易云用户给玩烂了,不过我觉得用叶赛宁辞世之前在列宁格勒的旅馆里用自己的血写下的绝笔作为我对世界的告别还是挺合适的: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在我的心间。

      命中注定要相互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悲伤,

      也没有必要愁容满面。

      人世间死已不是新鲜事。

      而活着,也不见得,更为新鲜。”

      波萨达斯星人

      等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篇遗书种用了太多苏联、意识形态和建政的关键词极其可笑,不可理喻,甚至不少豆瓣自由派太师都已经开始鞭尸狂欢了。但这种年轻人是切实存在、数量不小的,他们不是疯子也不是白日梦患者,只是在信息茧房中走投无路被扭曲的教育和宣传所塑造出来的被害者,同那些听说“生物是21世纪的科学”就去学生物的可怜人一样。嘲笑本事件的当事人就和北美码农嘲笑红脖子为什么不学python一样极度刻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

      我在以前别的答案里就说过,中国是对科学最为信仰的主要经济体。科学家在中国

      人眼中几乎是一种机械拜物教的通灵者与大祭司一般的圣职,尽管近些年来科学家个人的污点事件不断揭露、科学本身的神圣性不断瓦解,但“成为精忠报国的科学家”,仍是很多二三线理科男学生的向往。包括我曾经也是,课本和阅读题里到处都是邓稼先、袁隆平的故事,小学的时候正逢杨利伟上天,中国的载人航天突飞猛进,连央视少儿频道都在播放蓝猫宇宙探险篇,再后来果壳网松鼠会大热、科普行业也在00年代后半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比起当时尚显边缘的民间资本家、陌生的外资、瓦解消失的老工人阶级、不尽人意的政治,科学家似乎是最为光明的大英雄。

      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产生对科学的向往甚至崇拜都是无可厚非、无可奈何的。

      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的科学不仅高度国营国有、科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本身的联系、科学带来的进步与社会主义的要求,更是被不断强调,滚动播放的。“科学家其实是老板,是小事业主”这种认识是极为新近的产物。再加上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只能照抄衡水模式狠抓做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做题-考上军工类院校或顶尖理工院校-成为科学家-牺牲小我精忠报国,这一思考回路的形成。

      做题是手段、考上好学校是必要条件、成为科学家为祖国做出杰出成果是最终目的、朴素的爱国社会主义是思想支柱。这种回路当然是非常局限、脱离现实的,但也是很多二三线高中生所能了解到的最为荣光、也是相对现实的人生规划了。

      然而现在已经是2020年代了。这些年轻人所曾经深信过的科学与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早就土崩瓦解、连表面的光鲜都难以维持了。袁隆平去开公司了、钟南山一直忙着帮制药集团站台、施一公吃人不吐骨头、科学家成了你爹【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王攀教授】,还要求你给他儿子,给他的小三当枪手提供数据写论文【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负责登月火箭引擎的年轻研究院不堪重负出逃民企。现在已经是礼崩乐坏的后现代了,而中国的教育体系还在鼓吹科学与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神话、思想停留在现代甚至是前现代的家长仍在以自己过时的经验做判断、当然比这一切都更加可恶的是,大学也乐于靠鼓吹科学和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神话,来为学生愈发沉重的负担和愈发繁琐的管理辩护,并使得教育环境与社会愈发脱节,使得缺乏信息获取能力的学生只能软弱无助地去面对大学与社会、现代与后现代的割裂。

      我的解释也许并不适用于本事件的当事者本人。但无论他真实而具体的心路历程到底如何,我都希望,我在这里写下的这种可能,能够使读者意识到,在自己已知的生活和人生之外,还有这么一种可能、这么一种悲剧。当事者的死亡不能全部归咎于当事者本人在思想上与精神上的脆弱,更是以大学为首的教育系统、社会宣传系统整体的责任。

      同时我还希望大家注意到,克服现代与后现代的割裂绝非易事。很多中国人完全理解不了美国人为什么会不戴口罩、不肯蹲在家里、不打疫苗、甚至喝消毒液,最终只能彻底放弃,将原因归为一个“蠢”。这就是后现代与现代在逻辑与价值观上极为彻底的不兼容。如果身边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愚蠢的、疯狂的、不可理喻的,那么没人能保持理智。

      最后我还想强调,宏大叙事土崩瓦解后,新自由主义旗手和激进资本主义者所宣传的那个乌托邦,可能并不像宣传的那般美好。实际上,在后现代社会里感受到强烈的身份危机、认同危机、价值危机是极为普遍,席卷全球的一个现象,解构的铁拳捶到谁身上都得觉得疼。浸淫在消费社会里的移民二代回到故乡参与圣战、墨西哥裔开始将自己识别为美利坚人、参加极左暴力组织的年轻人正在增加、因为丧失了生活目标和动力而前往心疗内科的年轻女性在日本不断增加。这一切都是同构的。

      发布于 1 小时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920021/answer/16301993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