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北美的中文教育 -- 晨枫

共:💬68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北美的中文教育

北美的华人多了,中国也崛起了,中文在北美也就热乎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北美的中文教育围绕着简体-繁体、广东话-普通话(尤其在加拿大)争吵了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随着香港人对大陆的认同逐渐增加和普通话(在海外也叫国语)在香港的流行,广东话和普通话之争已经淡出了,但简体和繁体之争还在继续,随带的还有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之争。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出资请“学者”研究繁体的优越。老婆是在公立高中教中文的,当然是简体和汉语拼音。但是,为了打好简体对繁体和汉语拼音对注音符号的淮海战役,急需河里懂行的专家提供弹药。我的想法是:

现在的繁体也是历史上简化的结果,所以不存在简体造成中华文化断裂的问题;57(?)年的简体方案是民国时代已经开始的汉字简化工作的继续和阶段性完成,共产党只是把简体字法律化了,所谓简体字是政治因素造成的也站不住脚。

汉语拼音对汉语的注音有所简化,但和信息时代的拉丁化符合,有利于中外人士学习中文。

我毕竟不是学语言的,还请河里的仙人和鱼虾们指教。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
家园 贴篇方舟子的文章,

-- 汉字简化杂谈(作者:方舟子)

【目录】

汉字简化常识

简化字引起混乱吗?

再谈简化字

漏网的繁体字?

汉字简化和字源

【联系地址】

[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汉字简化常识

?方舟子?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人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

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

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恰恰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

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欢迎翻译 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

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

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

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

“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

“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

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

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

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

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

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

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

、“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

,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

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

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

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

,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

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

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

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

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

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

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

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

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取得

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

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茨甑祝�母奈�凇兜谝慌�蛱遄直怼返幕�∩希�獬觥逗鹤旨蚧�桨浮膊莅浮?

》,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

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

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

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

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

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

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

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

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

,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

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

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

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

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

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

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

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

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 作者:xiaoyuxo

-- 发布时间:2004-10-27 16:21:18

--

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

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

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

,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

(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

”、“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

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

”、“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纳�浴H纭傲伞薄?“迁”、“邮”、“阶”、“运”、】

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

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

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

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

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

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

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

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

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

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

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

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

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

--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

,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

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

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简体

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字不能提高学

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么有历史

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比简化字符合

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种“吃亏了”的心

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简体字引起混乱吗?

?方舟子?

简化字在大陆通行了三十多年,并没有人觉得引起了阅读上的混乱,却总有不用简化字

的人来替我们担心,说是把“以后”的“后”和“皇后”的“后”并成一字就会乱套,

在我指出这是杞人忧天之后,还有人举例说明的确引起混乱,但是他举的这些例子,只

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不会有歧义。脱离了句子,许多词组,不管是写成繁体字还是

简体字,都可以有多重意思。

“立皇后”,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这种说法都是指“册立皇后”,没有人会把它读

成“站在皇帝的后面”,古文中极少用“皇”表示“皇帝”,一般用“上”、“帝”,

习惯的表达法应是“立于上后”、“立上之后”。

“后生”,毫无疑问只能是“晚辈”的意思,在现代文和古文中都不会用这两个字表示

“皇后所生”或“皇后生产”。

“后爹”、“后娘”,也绝不会有“皇后的爹”、“皇后的娘”的意思,后一种意思的

表达法是“后之父”、“后之母”。

至于“面条”的“面”和“面孔”的“面”合并,也不会引起混乱,不赘述。

简化字反对者挖空心思想出的例子是如此不济,所以我才敢说这纯属杞人忧天。

如果有谁能想出一个繁体字和简体字能读出不同意思的合乎习惯用法的现代文句子来,

我愿意收回我的话。

用简体字写现代文是不会引起混乱的,写古文一般也不会混乱。“新语丝文库”

中的古文甚至古诗词都是以简体字为标准的,难道就跟繁体字版的读起来不一样?

-- 作者:xiaoyuxo

-- 发布时间:2004-10-27 16:21:47

--

再谈简化字

?方舟子?

有人从海外去了趟大陆,看到有用繁体字写的招牌,便欣然叹道:“大陆人民正在抛弃

简体字。”有位港胞接到中国新闻社新设的万维网,发现用的是繁体字,也赞叹主持人

心胸好宽广。他们都不知道,在大陆,凡是与港澳台同胞有关的场合,为了照顾同胞,

使用繁体字是个沿用了十几、二十年的惯例,《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也发行了好几年的

繁体版后来因为大陆留学生去提意见才改成简体的吗?这是跟“抛弃简体字”、“心胸

好宽广”毫无关系的,倒可以说反映了简体字使用者的自信,该用繁体时就用繁体,不

害怕被繁体取代。

这也可以说明在大陆并不强迫使用简体字。华国锋当主席后曾经推行试用第二套简体字

方案,也仅仅是试行,并非强行。这一套方案也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有许多字从前和现

在都在民间流行,民意基础是有的,但试行了几个月后就收回了,原因无非是:一、第

一套方案已在大陆通行二十年,大家已经习惯,再创新不容易;二、简得太厉害,的确

会造成识别上的混乱,如一个方框写小了是“口”,写大了是“国”,印刷体还好,手

写可就不容易分辨了,想把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全简化成六笔以下是不实际的。这套方案

的失败反衬了第一套方案(即今天大陆的用字标准)的合理,它的被收回也证明了简化

字的推行从来不是强制的。

有人说,他不反对简化字,但是反对共产党“裁剪”简化字。我不知道他所谓的“裁剪

”是什么意思。本来一个字可能有几种简化写法,共产党组织专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

,确定一种写法为标准在全国通行,如果这就是“裁剪”的话,我支持这样的裁剪,因

为为了便于阅读,文字必须有一个通用标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在制定

词法、句法的标准,在大陆这个机构就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它不仅简化汉字,而且

废除异体字,从而使中国大陆有了用字标准。常用汉字不过五六千,但以前几乎每个字

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四种写法),有的写法差别极大,相当

于要记几万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常用汉字,徒然增加识字负担。

有人说“让市场来决定一切”,需知市场并非万能的,在文字上更是如此,一个字有几

种写法,有时很难使所有的人都逐渐采用同一种写法,因此标准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

的,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权威的整理。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汉字字

体,共产党简化汉字、消灭异体字,统一了汉字写法,这种“统一”都必须靠强有力的

专制政权来完成,也都是造福后代子孙的功德无量的大事。

还有人说,现在电脑普及了,使用简体繁体对于电脑都一样了。且不说现在中文打字速

度仍然赶不上手写,即使有一天赶上了,电脑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写的。英文打字可

谓迅速,美国的笔记型电脑也可谓普及,但我还没见过有谁是用电脑作笔记的。难道为

了保存繁体字,就必须剥夺汉字的手写功能?

还有的说,简体字破坏中华文化,因为古籍没法简化,用简体字就看不了古文了。这种

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古籍可以转成简体字出版,而且一般不会引起阅读上的困难。中国

大陆用简体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中学语文课本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简体

字印刷,并没有因此就看不懂、没法教学了。更不必说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陆还有一

些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繁体字版古籍,而会简化字的人,

几乎都无师自通看得懂繁体字。

漏网的繁体字?

?方舟子?

国标字库中,似乎收了一些繁体字,比如“於”、“馀”、“乾”、“麽”、“雠”、

“徵”、“像”,好象就分别是“于”、“余”、“干”、“么”、“仇”、“征”、

“象”的繁体字,有些人也喜欢用前者来代替后者。有的人可能会奇怪,国标收字不

多,为什么会去保存这些繁体字呢?

其实这些字都不是繁体字,它们都属于现在中国大陆的标准用字,但是有特定的含义和

使用范围,不能用它们来代替简化字。

“於”:读音为“乌”,是表示赞美的叹词,比如“於乎”、“於戏”。不能代替“于

”。

“馀”:此字只用于人名和文言文,在用“余”可能引起混淆的时候,比如唐朝有个诗

人叫“朱庆馀”,文言“馀年无多”(如果写作“余年无多”就有了双重意思。)

“乾”:读音“前”,用于“乾坤”、“乾隆”等。不能代替“干”。

“麽”:读音“磨”,只用于成语,如“幺麽小丑”。不能代替“么”。

“雠”:只用于“校对文字”这个意思,如“校雠”、“雠定”。不能代替“仇”。

“徵”:读音“只”,五音之一。

“像”:此字原来废除,后来恢复,基本上可与“象”同用(但“象牙”、“象征”不

能写作“像牙”、“像征”),但在使用习惯上已与“象”有了分工,只局限于“图像

”这一意思,如“画像”、“虚像”。

类似这种情况而国标漏收的还有两个字:一个是“了”的繁体,在读上声时简作“了”

,在读去声时不简化,即“LIAO4望”不能简作“了望”。另一个字是“口罗”,

原来合并为“罗”,后来又分出。这两个字都是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补进

去的,那时候国标已制定好了。

国标倒是收了两个真正的繁体字,即“锺”“後”,这两个字已完全废除,为什么却还

保存在国标中,真是天晓得。

有的软件(比如MAC的“词汇”程序)的设计者有意用这些“繁体字”来代替对应的

简体字,而那些大五码转国标码的程序也都不把这些字转成简化字,实在是一个会引起

简化字使用者混乱的误会,比如我看到有人写“乾净”,总要误读成“QIAN2净”

。每回《新语丝》校对,也都要花时间去改正这些“繁体字”。希望能引起程序员们的

注意。

-- 作者:xiaoyuxo

-- 发布时间:2004-10-27 16:22:00

--

汉字简化和字源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前就一直

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

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

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

于两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

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

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

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

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

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

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香港导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

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

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

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

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体字容易

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

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

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

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

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

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

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

“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三个“人”,只

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

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

”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

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

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

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

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

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

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

“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二、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

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

“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

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

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

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

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

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国”了,所

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

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

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

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

”,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

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

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

“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家园 小方同学不含糊啊,花!

方舟子是挺有原则的。我喜欢他的大部分文章。毕竟是在辛苦地为科普努力,而且省的是国家的经费和老百姓的血汗钱,让人少上骗子们如珍奥核酸的当。话有时说得凌厉了些,也可以理解。

家园 广东话……哈哈哈

这个广东话、白话,问题很大,自己生造的字比较多,而且单从语音来说广州话和香港话就大不相同,何况还有广西白话。

广东话自己内部不统一、无定论,如何推广?

家园 方舟子兄说的好

繁体字也是不断简化的结果

家园 香港还是粤语为重吧,看曾的特首就职发言就是全粤语
家园 小虾米想插句嘴

文字这玩艺,本质上就是个工具。用多了就成了标准。对老外,一句话就搞定,你学中文是想和十三亿人打交道,还是想和两千万人玩?至于那音标,好处不用我说,老外自己估计还感激不尽。

关于汉字繁简之争,我的看法是,繁体字早晚得完蛋。大陆用的快死绝了,问题不大。港澳台和海外需要政府加把劲推一推。这也算完成统一的软性力量。

家园 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满喜欢繁体字的

我喜欢繁体字最初是因为书法。繁体字的字形美是简体字所不能及的。繁体字本身传承记载了汉字多年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汉字造字的源由和字义来源现在还能在好些繁体字上有很多保留,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传统里值得保留的一部分。

虽然我也是用简体字更习惯,因为毕竟是在简体字教育下长大的,比如我觉得繁体字里的乌龟的“龟”字就难写的要命,但我个人还是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要把所有繁体字都推出我们的生活,且不说直接写作繁体字吧,起码要能够通畅的阅读繁体字,以前读书时候的老教授就经常要求我们看繁体字的古籍,看得多了,还是觉得满好看的,最重要的是,在我看原版的金庸古龙的时候,也很有帮助,呵呵。

注音符号我不懂,没有发言权。但简体繁体我觉得干嘛要一统呢?并存着不挺好的吗?最早一九二几年钱玄同提出简化字的方案的时候,也没有改动那么多的嘛。。。。

家园 东南亚大部分使用华语的国家都采用简化字
家园 非常感谢,这几发是核炮弹,足可以把那些臭气噎回去
家园 看到非MM的留言﹐在下真感動。
家园 可是汉字作为美学欣赏的对象和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呀

识繁写简或许是理想境界吧。

家园 兄弟对繁体字就挺头大的

倒不是说兄弟看不懂(多年金庸原版练下来,平时再看个香港小报啥的,70%的繁体字兄弟都能写出来),但是确实给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不方便。有很多人的名字往往用一些很冷僻的字,比如我有个朋友单名一个“睃”(通伟),就让人很是挠头。长辈们的美好愿望俺们理解,但这名字写不好写,万一写错了还显得不太尊重。仅仅是平时还好,遇到跟计算机打交道的时候就更是歇菜,特别是因为银行主机里处理汉字的字库没有那么大,开户就是一个大麻烦,万一碰上领身份证落户口啥的,真的要急死人。还有就是别人汇款也会出现电脑判别“帐户名不符”,钱被打回去的情况,您说这什么事儿啊。

BTW:俺那位朋友痛定思痛换名字了,就是那个同音简化字的“伟”。

家园 中国书法里我还是觉得大草最美,所以简体字也好看,

很多简体字不就是从大草体来的吗?

不过,繁体字写出来也好看,写中国字不就是画画儿吗?

家园 美国国会山庄图书馆明文规定:中文图书编目,

中文文件都要用简体字,汉语拼音。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就把台湾人挤的够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