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三国决战、军事后勤等话题的一些思考 -- 一剑南来

共:💬37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在顶楼的原话是——

所以,赵云在曹丕篡汉时,建议刘备改变东征孙吴战略,改取直出关中讨伐曹魏的战略,在今天我们看来,是唯一可行和合理的战略。但这一点,就连诸葛亮当时都没深刻认识到。

即恢复东和孙吴,北讨曹魏的政策才是可行战略。

没说要两线树敌。

家园 就是这个急转弯太难了

关羽是跟随刘备从讨黄巾就一起打江山的老臣代表,现在尸首分离,东吴连无头尸体都没有送还,荆州又是刘备苦心经营许久的地方,要这么轻松的丢给东吴然后再跟它讲和,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别人不说,张飞为首的徐州派老臣会怎么接受这个屈辱性的转弯,关羽周仓王甫他们宁死不降,投降的糜芳傅士仁倒可以好好活着?刘备真做这个决定的话,弄不好朝野内部会公开分裂的。

家园 后勤不算很大问题么

那司马懿怎么拖死了他呢?诸葛亮为啥要用各种方法挑衅后者决战,才百余日就需要分兵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司马懿的关中兵力只占魏国兵力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魏国轻松的就应付了东吴在东线发动的攻势,同时应对两路敌人,魏国的国力和人才储备可见一斑。蜀军的军需压力连不在第一线的魏明帝都清楚:

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峰,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走矣;走则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魏国从曹操统一北方后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恢复,人口和物产远非蜀国能比,即使拿下关中蜀汉都必须应付魏军的大规模反扑,就更别说只摸到关中边边的北伐了。只要看看后来偏居西蜀一隅的地方政权从未有过攻占关中进而攻占中原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蜀汉在丢失荆州后就已经陷入被动,北伐不过是以攻代守,在中原政权没有大规模动乱的情况下小幅度的胜利根本不可能动摇根本,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毕竟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家园 首先要明确,蜀汉高层多数是不赞成东讨孙吴的。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也就是说,蜀汉高层大多数是不赞成东讨孙吴。其中,原从集团中的赵云意见非常明确和尖锐——“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益州集团的秦宓更是“陈天时必无其利”,估计言辞急切,结果“坐下狱幽闭”。

甚或荆州集团的诸葛亮也是暧昧两持之论,——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因此,蜀汉统治集团不打孙吴是主流意见,不存在所谓急转弯问题。需要的只是刘备要转变思路和战略攻击方向而已。从秦宓被下狱可知,刘备那时是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

家园 几个问题

1、从巴蜀攻关中进而统一中国的有例子,而且是蜀汉之前的例子。即刘邦走陈仓道平关中再东伐关东。

2、越秦岭攻关中,后勤压力自然大,刘邦、曹操乃至三国之后例子很多。但,这并非绝对不能克服的困难,同样,胜利者比比皆是。具体到诸葛主政蜀汉时期,在他乃至蒋琬等人的高超组织管理能力下,蜀汉的军事后勤保障能力比起同时期的曹魏还要强得多。如曹魏三越秦岭攻伐蜀汉,曹真、曹爽两次简直可称为后勤灾难,钟会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差点也因后勤撤军,如果不是邓艾冒险走阴平道成功,钟会也会如曹真、曹爽无功而返。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两次后勤问题,一是具体执行者李严不得力,二是打陈仓本身三心二意,不过是袭扰,而非决战。

3、我在主楼乃至回复等已经多次说过。战争没有百分百必胜,也没有说一定要敌人内部出问题,才叫有机可乘,也从来没有说把军队数量和人口数、经济实力摆在台面比大小就可决定战争胜负的。越是弱者一方,越是要比强者一方敢于冒险,要敢于决战、善于决战,否则,敌人只能越强,自己越弱。否则,历史上那些以弱胜强的战例如何而来?!

家园 刘邦的例子其实没有普遍性

从巴蜀攻关中进而统一中国的有例子,而且是蜀汉之前的例子。即刘邦走陈仓道平关中再东伐关东。

其实这是特例。原因在于项羽并不统一天下。项羽的兵力受到各方牵制。三秦的守军是三个秦朝的降将,兵力有限。关中的经济破坏严重。刘邦在关内还有一定威望。

而当四川对付的是统一的中原力量,就不容易统一了。虽然四川一地人口资源都不错。但是相对于中原或者中国整体还是不如。而人才也不容易招来或者留住。从地形来说,别人不好打进来,但是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

家园 敢问车骑将军张飞的赞成意见在哪里呢?

关羽死后他才是资历最老的从臣,平原时期就开始跟随,要是他和关羽等是仅仅贪图富贵之徒,刘备多次败走到无立锥之地时他们早可以跳槽,刘备就这么回报他们的忠诚?他事关羽如兄三国志都有记载,指望他忍下这口气把矛头指向曹魏可能么?在刘备心中他和赵云乃至那些文官集团的态度孰轻孰重是很明显的。

家园 在丢失荆州后蜀汉当时的本钱已经很小

赌博不成功就是彻底毁灭,关中的民心还没到箪食壶浆迎接蜀汉军队的程度。真以为曹孟德和曹丕是弱智,会在关中没有兵力布置?刘邦打关中的时候关中守将是三秦将,而曹操的关中经过钟繇长期经营已经很稳固,曹孟德打西凉和攻汉中都以此为后勤基地,而且在撤离汉中时还把汉中人口一并迁入关中进一步填实人口,从蜀汉主力打一个刚出道的孙恒都久攻不下的情况来看,曹魏的大部分将领当时可还没完全退休,有什么理由蜀汉可以一鼓而下关中?

家园 关中并非曹魏统治核心。

曹魏起家兖州,奠基冀州,兖、冀、并等州才是曹魏的统治核心。关中很迟平定,距离曹丕篡汉年头,安顿下来,大抵才七八年。汉季大乱,关中人口离散,水利农田设施破坏严重,关中供应数万魏军还是有些困难,司马懿数万军当时在陇右也粮食困难,要郭淮盘剥羌胡才供应上来。就如杜恕所说:“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衮豫司冀而已”。所以司马懿后来要迁冀州五千农夫到天水,特别是在关中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关中后勤作用才真正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曹魏初期关中人口流散,粮运不济,迟到曹魏后期,关中才勉强可称为核心区域。再,曹丕篡汉,关西、关东均有曹魏上层为此情绪激愤,“初,(苏)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这还是陈寿随笔提及的一则,史不明载者估计更多。诸葛一出祁山,陇右三郡立马响应,就是关西人心不稳的明证。

蜀汉不论是在曹魏初建,还是建兴六年突然北伐,如果都是出兵关中,相信都很容易震动曹魏。刘备如果不损失秭归那数万精锐,如果诸葛以宿将为前锋,那么以倾国之兵对曹魏数万兵众,相信决战获胜并非特别困难的事情。夺关中,断陇凉为汉土,则大致又是宇文泰对高欢之态势。武有关西,文有荆益。将来统一三国的就未必是魏晋了。

至于拿个别坚固据点长期据守的例子来说明各自总体战力是没有什么说服力。某非孔明攻陈仓不下就说明蜀汉军队野战能力不如曹魏?!统帅力极强的司马懿率数万曹魏精锐都被孔明杀得大败才能证明双方战力如何。刘备攻汉中,斩杀夏侯渊,击退曹操,夺据汉中;关羽以少击多,围攻襄樊,水淹七军,震动华夏,等。都证明曹魏初建前后,蜀汉陆战能力已经开始超过曹魏。

家园 仅仅围攻一个樊城就惊动曹操出动到荆襄前线

并和东吴进行了暗中密约,关中的重要性曹操会不知道?会允许刘备在关中做大?届时有关动作的力度和规模都会比前者高的多快得多,只要潼关函谷关卡不住,曹魏的援军会源源不断的派来,而且还有从黄河过来的魏兵,以蜀汉的那点有限兵力做好和曹魏主力决战准备么?打算靠什么来补充兵力损失?制定军事计划指望靠侥幸是不切实际的。引用尚书分析荆襄之战的一段评论吧:

大方向上既然没错,为什么短短几个月间就从水淹七军变成了传首洛阳?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但最根本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对手的不答应。换句话说,关羽的计划一厢情愿,低估了对手的反应。战争,毕竟是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舞。曹操在赤壁后,对吴蜀的局部攻势采取了防守的态势。乍一看,公瑾打南郡,曹操不曾还手;刘备攻汉中,孟德没有硬撑。诺大的魏武帝曹孟德居然会唯命是从,为什么?很大的原因是南郡汉中背后还有襄阳长安这样的据点,这样我的前方虽然败退后方依然稳固。然而,襄樊一带对于曹魏实在是太敏感了,因此这位魏武帝一改退缩的战略而是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动武,动用了军事政治外交的多种手段对关羽进行全方位的围剿。水淹七军战术上是个大红灯笼,战略上却是个大红灯:赤壁后无论曹仁多么困窘,甚至被周瑜打出江陵时曹操也不曾派出援军,关羽却荣幸地享受了这一待遇。以曹魏的实力,有第一批于禁就会有第二批徐晃,有第二批徐晃就会有第三批张辽,没有后援的关羽迟早挡不住对手的前仆后继,夏侯渊就是他的“师兄”。

敢问越过汉中的蜀军在没有东线牵制的情况下能有多少后援?

家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成败的是人。人才问题很关键,刘邦进巴蜀没多久就要打出去,什么原因?最主要就是麾下是四方纠合的精锐,非一州之所有。按《后出师表》,孔明实际也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后出师表提出的几大理由,几乎都可以在这个帖子上回答各种疑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家园 哦,刘备张飞个人仇恨可以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三国鼎立,相互之间的仇恨哪里比得上共同利益。就如贾诩劝张绣投靠曹操的一大理由:“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也如公孙渊斩杀孙权使者,收编东吴一万兵众。弄得孙权大怒:“近为鼠子所前卻,令人气涌如山。不自载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最后司马懿征辽东,孙权还是放下仇恨,派遣兵众远涉大洋前往救援,并私信教诲提醒。

最后,孙子曾经敦敦教诲的那句话,不知熟知兵法的刘备张飞是否还记得:“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今人如果还是拿刘备张飞说事,而看不到蜀汉真正应该选择的战略进攻方向,那么,只能说代入感过强,而失去了论史的冷静。

家园 他们两位是刘备集团开创的核心成员

从起兵开始经历了集团创建的整个过程,这么重要的军方元老的利益意见居然可以无视却去听地位比张车骑低的赵云的意见,那已经抢夺了同为宗亲刘璋地盘的枭雄刘备拿啥来管理军方高层,金票么?

家园 再谈蜀吴魏三角关系。。

以关羽那点兵力,远少于襄樊魏军、于禁七军之和,依然打得曹魏稀里哗啦。弄得曹操几乎要集中全国兵力来应付,甚或打算迁都河北,最后被迫许诺割荆州给孙权,鼓动孙权攻打荆州才真正迫使关羽退兵,可见曹操死亡前后曹魏虚弱程度。

更别说曹操死后,青徐兵鼓噪散去,关西关东高层都人心不稳等,可见曹丕接班难度之大。

蜀汉东吴相加以不如曹魏一半国力,两者相争,必然曹魏得利。这是常识。孙权目光短浅,但蜀汉决策者不能再目光短浅。实际上,吕蒙偷袭荆州,不过是孙权与吕蒙等少数人密议结果,如果公开讨论,也将如刘备东征般,反对者居多。

如果没有蜀吴秭归交兵,天下事未可知。稍待数月,再蜀汉出关中,东吴两路并进讨魏。远比蜀汉损失数万精锐,东吴也仓促间被曹魏三路远征损失惨重,这样的局面好得多。秭归之战,蜀吴事实上两败俱伤。最终得利的是曹魏,不但平稳过渡接班危机,还大大削弱了蜀吴国力。

家园 赵云还怀抱刘禅保护甘夫人脱困呢

且长期执掌中军,一样为军方重要元老。且,东讨孙吴,蜀汉高层多持不同意见。不知道刘备违逆众意,甚或把不同意见者下狱论处,这样的做法不怕大家离心离德?!

就像皖南事变,彭德怀代表八路军总部提出全面军事破裂,不知道毛泽东为何不采纳这军队重要元老,执掌CCP三分二军队统帅的意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