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上工“观于冥冥”---兼对“辩证论治”的批判 -- 弦音醉舸

共:💬24 🌺7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上工“观于冥冥”---兼对“辩证论治”的批判

题注:五磊山兄在跟贴中“http://www.ccthere.com/thread/3353564/2#C3357978”说“辩证论治是中医灵魂”,说实话,作为爱好者,认识到这个层面,已可以骄傲。但一个从事于这个专业的人,其见地若停留在此,只能说是一种悲哀。故撰小文一篇,或能让大家对传统医学有进一步了解。

----------------------------------------------

我们知道,传统医学讲究“法天则地”,所以对日节律和月节律以及四季节律有着独特的而超前的认知(现代“时间医学”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了),甚至几千年流传中,五花八门的流派的出现以及它们存在的意义的分析,就根本脱不开那个时代的大环境(战争多,天灾多,那么能吃饱饭就是个治疗,脾胃的重要性凸显,君不见在七八十年代,孕产拿一筐鸡蛋和红糖就是最好的滋补品了;环境稳定,丰衣足食的年代,就要考虑饱暖思淫欲的问题,要注意肾阴的多少了)。

就临床层面而言,至少天气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与常变,以及情绪的变化各个方面都是必须考量的范围,《太素.本神论》谓:“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也,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行于外,而工独知之,以与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

我们知道:“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满,则血气盛....”,人的气血在体表的分布是与天气以及月节律有关的,那么疾病的发生及治疗,必然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参伍相合”,才能得出一个正常的高效的治疗方案。这么说有点空对空,不易理解,那我举个实例吧。

一月的某天,我们的厨师突然出现“恶心想吐”的症状,然后我们的同事给她扎了两侧内关穴和两侧足三里穴,之后我问她有没有症状改善,她悄悄的说,没有改变,还恶心。这个时候我追问了她的情况,原来,她看冰箱里剩余两瓶酸奶快过期,就吃光了,随后出现了恶心欲呕吐,她自己考虑酸奶会不会已经过期。这里要补充一下背景:1.我所在摩洛哥的城市纬度与青岛相近,地中海气候,秋冬是雨季,有太阳的时候室外温度在15度以上(屋内还是有点凉的),阴雨天呢就比较阴冷。2。我们的厨师是位女同志,46岁左右,更年期怕热,冬天也仅穿件短袖。3.发病这天在下雨,她先是穿短袖,然后吃完酸奶后出现怕冷症状,并伴随呕心欲呕,遂加了件外套。4.发病这天不在月经期及附近。

于是我就给厨师扎了左侧孔最穴,反复提插行泻法,并嘱行针时大声咳嗽,行针约两分钟,未留针,问她针后如何,她说,好像不恶心了,针刺完毕,她上楼睡觉去了,我们吃完晚饭与中资公司朋友在“围长城”(打麻将)时,她跑下楼来翻冰箱了,我们问她翻冰箱做什么,她说肚子饿了,想弄点吃的,与针刺时隔约一个半小时。

事后我跟同事交流了一下(避免尴尬,我直接主动交流,呵呵),对于这个病例,我是这么分析的:1.阴雨天,衣着少,有外寒束体可能,且更年期内热盛,内之热与外寒相争会比常人更直接;2.内热与外寒在体表相争之时,两杯冰酸奶入胃,内已郁积之热,更遭寒冷刺激,反激越而上,故有呕恶之症。3.此时治疗应该主动解除外束之寒,如能解除这体表闭阻气机这个诱因,则内郁之热有发散的渠道,会自行散解,呕恶之症必然自动解除。4.“孔最”穴为手太阴之郄穴,主热病汗不出,《黄帝明堂经》更谓:“此穴可以出汗”。5.行针时大声咳嗽,是为了助肺气之宣。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借以辅助解读上面引用的《太素.本神论》,应该能明白:“以与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了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我推崇的“审机论治”的重要性以及“辩证论治”这种僵化思维会给临床带来多大的损害(同事取内关及足三里,某种程度上应该是这种思路的临床表现---就事论事,不涉及褒贬)。当然,标题中“冥冥”两字经文中也是给出解释的:“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曰冥冥,若神髣髴。”,我们的先人们也都知道传统医学的难以掌握,并不是只有现代的同志们有这种感觉(这里就不再拿“精英”开涮了,咱也很厚道的)。

我说过,“辩证论治”是在中医流传的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定理念,是近现代以来,中西医的交流中,中医处于劣势状况下,出于某种需求的刺激而产生的历史产物,将“辩证论治”这套理论发扬到成了“中医的灵魂”层面的从业者们,或许正是中医退步的推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事实上我们的古人反复在强调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天地人)九候之气尽调不败,救之;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气以相失有因,而疾败之。”

附注:本文并无宣扬自己医术高低之意,仅仅以案例旁注经典而已。

通宝推:倒海翻江卷巨澜,阴霾信仰,朴石,花大熊,
家园 宝推

缓解下你的通宝危机,呵呵

的确,天地人时的参悟,是更高一层的。

能转载乎?

家园 河里真是藏龙卧虎啊
家园 中医一直就是这么来的,故而说是灵魂。

说个胰腺炎,中医无动于衷,不知何谓。但如果说肚子痛,心下硬,下利或不大便,又呕吐,阴阳脉俱紧什么的,那么可能半夏泻心,大柴胡,人参干姜黄连黄芩什么的就能思维了。。。。。最后治好的可能是炎症也可能是癌症或其他。。。。

但现代把辩证之意总结为八纲、六经、气血营卫、三焦。我以为这里已经有论的含义,故而说出是自己的理解:证是四证的信息(脉促缓也是信息),辨是探测辨识,是感性认识的范畴。论是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角度,治是方法论。我以为这是符合中医治病的一般规律。

针灸的确是非常灵活的治疗,手太阴会郗治呕吐真还一时想不到,估计可见关脉数紧且沉连带寸脉,会郗治则一般治急热疼病为正治且速效,为人所喜欢,也能理解。

针灸往深里探究禁忌很多,如果不能灸阴刺阳见效立杆见影者,我已经不敢下针了。

家园 上工应能知常达变,我理解所谓的“证”大概就是

一些常型吧,能知“证”又不为其束缚,应该就可以了。

我看一些医案解说也是像你这样分析的,实际临床中典型的“证”不是很常见,所以有时候只拿固定的证型去套难度比较大。

中医讲“辨证论治”也不是不可以吧,你这个医案里面如果仔细检查病人,应该能发现厨师有“风寒束表”、“内有郁热”的证据吧,那样也不会简单的按“寒伤中阳”来处理了。我相信好的临床医生这个基本功还是有的,好好地把把脉,这个病应该能辨证治疗的,当然,不一定有针灸这么快。

我觉得是因为“气机”这个东西不好讲,中医才讲“辨证论治”的。体内气的运行和变化才形成各种可以探测的“证”,但是我在网上看这方面的东西很多年,都没有人能讲清楚体内的气是如何运行的,希望老兄能好好地讲一讲黄帝内经。

家园 关键点你可能还不很清楚

你试试看,用一个“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是不是能真实还原这个病例?或者这么说“风寒束表”、“内有郁热”一定是出现呕吐么?会不会不是呕吐,而是咳嗽,或者别的,所以我强调辩证论治的局限,这么说你能理解么?

或者再打个更好理解的比方,一个病人出现腰痛下肢痛,你辨N天的证,而不掌握病机的话,可能两个礼拜症状都不会改善。而如果你掌握病机,说不定这个腰腿痛是由于腰骶关节扭伤所致,那么你把这个错位的“病机”调整过来,可能两分钟就好了。这么说您能明白了么?

家园 好文,宝推
宝推
家园 转载可以

但请切莫将博客地址流出,留住“弦音醉舟”这个虚名就可以了,河里的链接没问题,谢谢

家园 明白

俺正在一篇一篇翻你的旧文呢。很过瘾。

如同前几年《问中医几度凉秋》给我的启示一样,虽然那是个外行写的。

我现在有些肯定我的想法是对的。中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对自然的认知。虽然有些认知是有相近之处的,但几乎是没法克隆的。

这个病案中,用生姜引热达表可以否?呵呵,呕家圣药啊

明白
家园 可能

会适得其反,这个案例关锲点在于寒与热争,生姜力量如果达不到宣表的话,反会助内热,没有掌握好度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用药的话,生姜加麻黄更可靠,甚至用克感敏的效果也要比单独一味生姜要可靠(我没有否定它可能有效,只是计量一个度的问题,另外,西药和中药没有太多矛盾)

明白
家园 这两天正在读问中医几度秋凉

里面一些思辨的东东还是很有趣的。

通宝推:五磊山,
家园 博客地址可否发下
家园 大部份人都是随证论治,能做到审机论治就要上知天广下知地

理了!能不能列一些书目,也让我等学习。

家园 sorry

想留块自留地,呵呵

sorry
家园 唐突 你之前提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