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皇权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一 -- 潇水

共:💬9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皇权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一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秦王朝也是有有识之士的,公元前213年,面对人民流离的危险局面,博士“淳于越”先生在秦始皇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毅然提出整改建议。

淳于越是这么说的:“传统的商周君王,都把王族子弟分封出去,让他们的封国像树枝一样扶助着中央。现在陛下广有海内,却没有分封,一旦国家出点乱子,将来谁当树枝来支着您呢?”

说这话的时候,外面大约正是冬季,残枝败叶的冬天,微雪初落的黎明,

幽静的天光射在朝堂的地面上。唉!淳于越这个讨厌鬼又把分封制这个谁

也说不清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了。

我们说,有个成语叫“鞭长莫及”,以当时较低的信息调查反馈流动速

度、命令执行能力和落后的物质技术(没有卡车、装甲车和铁路),中央

对遥远地区的控制难免力不从心。不如派一些封王过去就近治理,通过高

效的直接管理,灵通的信息,因地制宜的政令,也许可以把当地统治得像

王畿地区一样太平安定,不致于闹出大事。即便出了乱子,封王坐镇当

地,及早捕获信息,采取消弭手段,竟也许可以把动荡扑灭在失控之前。

事实上,秦王朝正是因为没有在其力量薄弱的边远地区分封诸子以为辅

翼,遂让六国贵族后裔在那些地方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若干年后,秦末

最先起来造反的,就是楚、齐、燕这些遥远难控地区,最终导致了秦帝国

的崩溃。

所以分封制有利于帝国灵活控制和发展边远地区。

分封制的第二个好处,减少人民起义:我们说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农民大起义,而在此之前的商周一千多年,很少闻说有如此炽热、广泛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因为在从前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直接管理地

面,民生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不会处处都低。即便哪个诸侯国出了乱

子,也会是局部地区政策不当导致的,不会天下各个诸侯国都乱,形成全

天下范围的大起义。

中世纪的西欧也是一样,其农民起义数量远远少于同期中国,规模也远远

小于中国。这就是因为它们当时也是分封制社会。即便爆发起义也只是反

对个别残暴的领主,很难发展为反对国王的大规模运动。

所以,分封制下会较少全国大起义,是中西方历史所共同证明的。而郡县

制下就不同了。郡县制下,皇帝一人独裁,全国政令统一,一旦皇帝发了

疯(由于没有诸侯节制,皇权极端膨胀,所以他很容易发疯,为所欲

为),比如秦始皇非要大兴工程,急于事功,那这个错误政策就通过郡县

制波及全国,造成广泛的风险,农民大起义从秦王朝起也就成为了中国历

史周期性的恶梦,实不足怪。所以,秦汉宋明这些郡县制的皇权帝国的国

运都不外乎平均二三百年而已――因为总有周期性的大起义来摧毁它。而

分封时代商周王朝的寿命却都很长久,它们即便亡国,也不是被起义所摧

毁,而是来自外族攻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

而速亡。”可见,分封制确实有利于帝国的长久。

分封制还可以起到反独裁的作用,这是分封制的第三个好处。吕不韦早就在他的伟大著作《吕氏春秋》中论述了这一点。分封制下,天子不敢胡作

非为,因为他忌惮于诸侯的势力来“匡正”他。如果他胡搞,中央紊乱而

衰弱,诸侯则科学发展,国力胜于中央,天子就要下课了。所以,有了诸

侯这些潜存的竞争者,迫使天子也必须谨慎小心,以科学发展经济为务,

而不敢残暴恣肆。否则诸侯们就可以凭借经济国力的优势而废掉他。这就

是分封制对于遏制一人独裁、任意胡为的好处。

所以,整个皇权时代出现那么多昏君和暴君,即便不是昏君暴君,也一个

个威严专肃,但分封制时代的国君则随和得多。这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天

子被诸侯挑战和制约者,诸侯国君则被卿大夫们以及其它诸侯所挑战和制

约者,使得他们施政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克职尽责,举动合规,以

求本国壮大。他们对士人也被迫恭敬延引,谦虚容让,所以才有了春秋战

国士人很man的风格,很牛气的气节。

而到了没有诸侯可以制约皇权的皇权时代,皇帝老子一人独大,没有什么

诸侯制约和威胁得了他了。他为所欲为,又严又暴,脾气大急了,被形容

为“老虎屁股摸不得”以及“伴君如伴虎”的老虎,随时就要咆哮,随时

就要吃人。他的金口玉言等于绝对圣旨,往往独断专行,任意宰割天下,

形成极大的独裁。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们失去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风

格,而沦落为战战兢兢没有骨头的“奴才”,也就毫不奇怪的。

皇帝的暴脾气,全是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后,给养出来的。

秦王朝之所以出现“大跃进”这样的错误,跟郡县制促成皇帝独裁、一意

孤行,不能说没有关系。假如秦始皇把齐、楚、燕分割封王而治,封王也

许在辖区采取不同于秦始皇急于事功的错误作法而另选因地制宜的合理之

术,就不会闹的全国一盆炭火,以至全局不可收拾。

分封制的第四个好处,分封王子可以壮大皇族势力。我们说,皇位是个脆弱的东西,很容易被异姓的人夺去,所以,把子弟、宗族分封为王,可以

庇护皇权。举些例子来讲,汉刘邦驾崩以后,她媳妇吕雉的吕氏家族几乎取代了刘姓,控制了中枢。但是由于刘邦实行的是“郡县、分封双轨制”,他分封了一些“王”去统治齐楚等地。齐王刘襄(刘邦的孙子)从齐国举起大旗,向吕氏搞军事演习。朱虚候(刘邦的另一个孙子)则伙同大臣为内应,干掉了吕氏。终于王朝统治权回到了刘姓手里。

而一旦没有封王,恶例就频频出现了。譬如秦始皇死后,赵高专权,指鹿

为马,直欲篡秦自代,但由于秦皇族孤弱――意思是外地没有嬴姓封王给

嬴姓家族张目,只能看着赵高任意胡为。唐朝时候,李世民把李氏封王的

权限也压到了最低,终于出现武则天“篡权”的恶果。看着武大姐尽诛李

姓子孙,外周竟无一人能救。曹操没有大封宗室,也导致驷马懿很快篡

权,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特对于一个脆弱的新建王朝来讲(比如秦王朝),适当分封诸王子

出去,以浓于水的血亲关系作为保障皇族势强,二世、三世不断传下去的

有力措施,确实如淳于越所言,能够起到中央的枝辅的作用。

后代的王朝借鉴了秦亡的教训,多数是改行“郡县、分封双轨制”而不是

秦的“单纯郡县制”,譬如汉就是这样,从而大大提高了王朝的成活系

数。

不过,光讲分封制的四大好处也不算“讲理”,分封制的坏处似乎并不比

它的好处少。那些被封出去的浓于水的“血”(皇族子弟),随着世代的传延间隔,终于会淡得比水还淡。他们翻眼不认人,势力坐大,从开国之初的枝辅作用,慢慢变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反叛势力。这就是为什么汉朝

后来出现七王之反,晋朝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战,而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更是混战不休,把老周天子根本当作窗边族对待。总之,一句话,分

封的诸王在开国初期的枝辅积极作用随着时间轴的延长会逐渐消逝甚至变

成反作用,成为割据和混战。我们在从前的书中批判春秋战国的“分封

制”,也是着重批判它这一条――割据混战,同时分封制下还往往易于形

成以宗族血亲为依据来任用官僚的贵族政治(但这一条在皇权时代里可以

不必担忧,是可以借“职业官僚制”来避免的)。

秦始皇和李斯,就是只看到了分封制会带来割据混战、“天下苦于战

斗”、“相攻击如仇雠”的恶果,而全不顾淳于越“在部分远方地区搞分

封制”的四大优点,终于一棒子把的淳于越的合理化建议给打下去了,秦

王朝从此走向了一维郡县制的不归路。

其实,混战、割据这些东西,是分封制长久实行以后才会发生的弊端,对

于一个刚刚建国十几年就由于急于事功闹得风雨飘摇、流民并起的秦王

朝,从医得眼前疮,安定边远地区局面的角度看,搞一点分封制(不是全

盘的分封制,而只是把一些王子封到边远齐楚地区去,从而充分利用和发

挥分封制中的几项积极意义),不失是一种短期救弊的急药,大有裨益。

淳于越的这一“分封王子去远方”的“部分分封制”的建议,即便在最慎

重和挑剔的人来看,也是应该被采纳的!

可惜,秦始皇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宁愿要百分之百的纯郡县制!

淳于越踉踉跄跄走出朝堂,向远方的街巷以及更远的矮山,投去怅然寂聊的一瞥。岁月悠长,所余单薄,风雨在帝国枝头即将敲打起来,落花纷扬随逝水中的未来,也许不远了吧!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皇权时代的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2

二、

秦人一向是非常自信的,对于自己搞出的郡县制、兴事功、专赏罚等等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新政”,非常自矜。毛主席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说的很对!当然,毛本人也是。

秦人从中国西部崛起,身上传统的包袱少,所以向来蔑视传统。自从商鞅改革成功以来,更是对历代帝王治国之术不以为然。自信、自负发展成“厚今薄古”。不但“分封制”这种先王的古的东西他们看不上,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很多东西他们也都打算烧掉――焚书运动开始了。

焚书运动的肇始,来自于李斯的一次御前汇报,李斯说:“现在地面上出现一种很不好的势头,就是一些人整天借着古代政令思想非议时政。他们挖苦当局,惑乱人心。每当朝廷下达政令,他们就都拿一些古书上的教条,对政令议论纷纷,引经据典,以古非今,抨击造谤。”

这些人议论抨击的是什么呢?李斯没有说明,但我们知道,秦朝搞“大跃进”(急于事功、轻用民力),折腾得大家很凶,自然有人会提意见,出来抨击。于是,针对这帮提意见的人,一场焚和坑的“革命”就要来的!――前面是“大跃进”,后面必然要跟上“文命”,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李斯接着说:“这帮提意见的人呢,他们入则心非(在肚子里否定),出则巷议(在街上“大鸣大放”)。我建议,把这帮人所引经据典使用的那些古书都烧了,看他们再还怎么议论。《诗经》《尚书》一定要烧,他们主要就是根据这俩本书上的古代教条和思想,来非议和诽谤今天的政令的。诸子百家之语,也要烧,因为它们也会教人胡乱议论。”

当然官府里的这类藏书李斯不要烧。为什么不烧呢?我估计因为统治集团的人还是要研究和借用这些书中的治国之术的。官府里如果也都把书烧了,官吏们脑子都成了白痴可不好,秦始皇不可能用一群文盲来治天下。――要烧只烧民间的。

“我们把民间的书全烧光了,”李斯说:“让民间的黔首们没有书看,变成了榆木脑,也就啥都不懂,再不能造谤议论了!”(也不敢对“大跃进”进行诽谤了。)

秦始皇对李斯这个歪主意大加赞赏,于是焚书运动就开始了。

李斯命令:“如果谁在烧书命令颁布三十天内不烧,相关责任人就脸上刺字,派作城旦(穿着红色囚衣带着枷,去当建筑工人)。”

李斯的作法,好比鲧先生的治水,用堵和压的方法,而不是疏导。他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定要堵住。

其实,地面上有人非议朝廷的政令,你应该自省政令中有什么瑕疵,而不是采取焚书禁止议论的方法堵住人们的嘴。但是,秦人是厚今薄古的专家,他们不认为自己的政令会有问题,有问题的只能是那些胡乱议论者的脑袋。于是李斯又宣布说:“如果谁敢聚众研讨《诗经》《尚书》这些古东西,就杀头!(因为研讨透了,就有可能借着书中观点来非议时政)。而其它形式的敢于直接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就灭族!”

看得出来,焚书只是手段,禁止提意见、禁止议论、钳制舆论才是根本目的。

秦人烧古书,也不是完全出于霸道。秦统治者真心里也确实认为《诗经》《尚书》这些商周时代古的东西没用,古的传统文化都是糟粕,所以应该烧。今天的形式这么好,古的东西还有什么留恋和学习的价值呢?要学就学今天的新思想、新形势吧。为什么你们总要借用古的东西否定今天呢?当今的“大跃进”有什么不好呢?我看“好得很”!

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出来了:民间的书都烧了,人们没法借书来议论诽谤“大跃进”以来的新形势了,倒是好了,“大跃进”也可以继续跃下去了!但是,人们没书看,都成文盲了也不行啊。李斯同志替大家想的很周到,提出所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民间想读书的话,就以法律条文作为教材,以执法的官吏们为老师,这样既识了字,还使人民学了法令制度,易于知法守法。最重要的是,还学了今天的新思想、新形势,这多好啊。

我们说,传统文化、“古”的东西,固然有很多腐朽之处,但其中很多精华也是可以服务于新的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但自从秦王朝的改革先贤商鞅同志首倡否定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并且获得了实践胜利以后,秦人就成了“厚今薄古”的高手了,非要反对学习传统文化。

这使人想到文革时候,也是把传统文化当成大毒草和糟粕来打击,不要学,要学就学《毛主席语录》这些新思想和“样板戏”反映的新形势。高中生们也不要在学校呆着了――学校里学不到新形势,学得都是古的死的传统的东西,都去“上山下乡”吧,到乡下去种地,“以贫下中农为师”,这才能学到东西。这些“厚今薄古”的作法,跟秦王朝焚掉古书一样,终于造就了一代没知识、没文化、没思想的“被四人帮耽误”了的人。

于是秦始皇第九年的时候,书是开始烧起来了,郡县农贸市场空地上燃烧着竹板儿。向传统知识开战的气味儿是那么的强,无疑也影响到了在沛县当警察的刘邦。刘邦看到政府在烧传统文化的书,在反传统文化――呵呵,这也可以冠名为“文化大革命”了,确实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大革命――刘邦受这种时潮影响,也免不掉对传统文化有了莫名其妙的坏感。于是,每当他见到一个传统文化比较多的人――即儒生,都要笑嘻嘻地把对方的儒冠抢下来,问道:“它漏不漏?”

人家说不漏。于是他就把儒冠放在地上,往里边撒尿。

哈哈,很有革命小将批斗臭老九的风格啊!

这就是刘邦在秦朝版的“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

由于郡县到处都在焚书,扫荡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刘邦也就没学什么文化。后来,刘邦同志当了皇帝以后,他对自己没文化的历史非常懊悔,常以此警戒教育儿子辈要多读书。史料记载,刘邦常自叹道:“秦始皇不许挟书,唉!都是秦始皇耽误了我! 导致我写文章很

差!”――哼哼,这个习惯现在人也有,明明是自己不努力,却常把

责任推给四人帮!

明明是自己不爱读书写文章,刘邦却把责任推给秦始皇。其实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刘邦都四十多岁了,早就过了启蒙学习阶段了,你写文章差,能怪得着人家吗?

刘邦接着对儿子们说:“由于秦始皇耽误了我,导致我写文章很差。可是,我看你们写的东西,还不如我呐!我认为啊,你们可得努力了,不要老找人代写啊!”――看来这是一家子两代人都不爱读书写文章,不论老的和小的,这是基因有问题,怪不到秦始皇了。

而我们那帮“被四人帮耽误”了的革命小将,壮年以后有了儿子,回首从前的蹉跎岁月大约也充满了懊悔吧。于是他们也对儿子进行了教导,大约是这样说的:“我从前被四人帮耽误了!――写字很差,想不到你这龟儿子写的更差!我扇你个大嘴巴!”

家园 总算有新的出来啦,献花。还有问题

宋代好像不是农民起义推翻的,而且有宋一代好像农民起义都不太严重。可宋代对皇权的加强也是空前的,权臣当道从没威胁过皇位,地方也没有割据势力。它是靠什么维持这么好的局面的呢?要不是有外族入侵,也许可以坚持好久。

家园 这我也不知道啊
家园 既然您还在,就别跑了。

上次看到你提到吴楚铸剑大师铸的都是铜剑,有时候自己跳进炉子里改变含碳量。我知道铁可以靠改变含碳量来改变硬度和韧度,难道铜也分熟铜和生铜,靠含碳来改变硬度?我只听说过评书里有熟铜双锏,生铜不知道了。当我看资料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通过金相检验,结果证明是钢制的。”那应该是楚国的了,跟当时铸剑大师们的地理分布差不多。会不会当时铸的名剑已经是铁剑或钢剑了呢?

家园 你说的对!是铁剑

我原文也是这个意思。但未标明是铁剑,因为怕与上文铜剑混淆。哈。我会把铁剑的意思加尽干将那里去

家园 分封和郡县制的分析很有意思。但我看始皇帝是不会采用分封的。

秦统一的,是分封情况下产生的诸侯。在这个时候要他采取分封制而不是郡县制,可能性应该是零。否则统一了半天白费劲了。想必他也明白,分封以后,名义上的皇帝固然是他,实际上却未必就是他,就象周天子一样。

家园 是否他也并没有可信任的血亲?

好久没看秦朝历史了,对于秦朝的最近观点来源于去年看的电视剧秦始皇,8过那部也蛮野史的,HOHO,虽然挺好看的

看完那部的印象就是嬴政的确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何况还背负着个私生子的传言,他虽然想让秦朝的天下千世万世,但肯定仅限于他自己的儿孙,对于兄弟和亲族,恐怕就没多少信任了,更不用说分封

此外,周朝的前车之鉴他肯定也有考虑过,淳于越那些儒生书生气太重了:)

家园 可能和这个关系不大。看他的举措,我觉得他是个有创意有想法的人。

先声明一下,我这个只是纯粹的逻辑推理。

分封制的最大毛病就是诸侯自行其事,各自的自由太大。以至于人为造成各地之间交流的困难,并在事实上促进了各地方之间的隔阂。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同时,还努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也是对分封制度的一种改革尝试。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的概念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其实也是同样的理念。

因为这种对旧制的改革,从当时来说,未必人人能够理解,变成孤家寡人也是不可避免,倒未必是他自身的毛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