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皇权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一 -- 潇水

共:💬9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皇权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一

第四章 焚诗书、坑术士

秦王朝也是有有识之士的,公元前213年,面对人民流离的危险局面,博士“淳于越”先生在秦始皇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毅然提出整改建议。

淳于越是这么说的:“传统的商周君王,都把王族子弟分封出去,让他们的封国像树枝一样扶助着中央。现在陛下广有海内,却没有分封,一旦国家出点乱子,将来谁当树枝来支着您呢?”

说这话的时候,外面大约正是冬季,残枝败叶的冬天,微雪初落的黎明,

幽静的天光射在朝堂的地面上。唉!淳于越这个讨厌鬼又把分封制这个谁

也说不清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了。

我们说,有个成语叫“鞭长莫及”,以当时较低的信息调查反馈流动速

度、命令执行能力和落后的物质技术(没有卡车、装甲车和铁路),中央

对遥远地区的控制难免力不从心。不如派一些封王过去就近治理,通过高

效的直接管理,灵通的信息,因地制宜的政令,也许可以把当地统治得像

王畿地区一样太平安定,不致于闹出大事。即便出了乱子,封王坐镇当

地,及早捕获信息,采取消弭手段,竟也许可以把动荡扑灭在失控之前。

事实上,秦王朝正是因为没有在其力量薄弱的边远地区分封诸子以为辅

翼,遂让六国贵族后裔在那些地方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若干年后,秦末

最先起来造反的,就是楚、齐、燕这些遥远难控地区,最终导致了秦帝国

的崩溃。

所以分封制有利于帝国灵活控制和发展边远地区。

分封制的第二个好处,减少人民起义:我们说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农民大起义,而在此之前的商周一千多年,很少闻说有如此炽热、广泛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因为在从前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直接管理地

面,民生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不会处处都低。即便哪个诸侯国出了乱

子,也会是局部地区政策不当导致的,不会天下各个诸侯国都乱,形成全

天下范围的大起义。

中世纪的西欧也是一样,其农民起义数量远远少于同期中国,规模也远远

小于中国。这就是因为它们当时也是分封制社会。即便爆发起义也只是反

对个别残暴的领主,很难发展为反对国王的大规模运动。

所以,分封制下会较少全国大起义,是中西方历史所共同证明的。而郡县

制下就不同了。郡县制下,皇帝一人独裁,全国政令统一,一旦皇帝发了

疯(由于没有诸侯节制,皇权极端膨胀,所以他很容易发疯,为所欲

为),比如秦始皇非要大兴工程,急于事功,那这个错误政策就通过郡县

制波及全国,造成广泛的风险,农民大起义从秦王朝起也就成为了中国历

史周期性的恶梦,实不足怪。所以,秦汉宋明这些郡县制的皇权帝国的国

运都不外乎平均二三百年而已――因为总有周期性的大起义来摧毁它。而

分封时代商周王朝的寿命却都很长久,它们即便亡国,也不是被起义所摧

毁,而是来自外族攻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

而速亡。”可见,分封制确实有利于帝国的长久。

分封制还可以起到反独裁的作用,这是分封制的第三个好处。吕不韦早就在他的伟大著作《吕氏春秋》中论述了这一点。分封制下,天子不敢胡作

非为,因为他忌惮于诸侯的势力来“匡正”他。如果他胡搞,中央紊乱而

衰弱,诸侯则科学发展,国力胜于中央,天子就要下课了。所以,有了诸

侯这些潜存的竞争者,迫使天子也必须谨慎小心,以科学发展经济为务,

而不敢残暴恣肆。否则诸侯们就可以凭借经济国力的优势而废掉他。这就

是分封制对于遏制一人独裁、任意胡为的好处。

所以,整个皇权时代出现那么多昏君和暴君,即便不是昏君暴君,也一个

个威严专肃,但分封制时代的国君则随和得多。这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天

子被诸侯挑战和制约者,诸侯国君则被卿大夫们以及其它诸侯所挑战和制

约者,使得他们施政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克职尽责,举动合规,以

求本国壮大。他们对士人也被迫恭敬延引,谦虚容让,所以才有了春秋战

国士人很man的风格,很牛气的气节。

而到了没有诸侯可以制约皇权的皇权时代,皇帝老子一人独大,没有什么

诸侯制约和威胁得了他了。他为所欲为,又严又暴,脾气大急了,被形容

为“老虎屁股摸不得”以及“伴君如伴虎”的老虎,随时就要咆哮,随时

就要吃人。他的金口玉言等于绝对圣旨,往往独断专行,任意宰割天下,

形成极大的独裁。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们失去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风

格,而沦落为战战兢兢没有骨头的“奴才”,也就毫不奇怪的。

皇帝的暴脾气,全是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后,给养出来的。

秦王朝之所以出现“大跃进”这样的错误,跟郡县制促成皇帝独裁、一意

孤行,不能说没有关系。假如秦始皇把齐、楚、燕分割封王而治,封王也

许在辖区采取不同于秦始皇急于事功的错误作法而另选因地制宜的合理之

术,就不会闹的全国一盆炭火,以至全局不可收拾。

分封制的第四个好处,分封王子可以壮大皇族势力。我们说,皇位是个脆弱的东西,很容易被异姓的人夺去,所以,把子弟、宗族分封为王,可以

庇护皇权。举些例子来讲,汉刘邦驾崩以后,她媳妇吕雉的吕氏家族几乎取代了刘姓,控制了中枢。但是由于刘邦实行的是“郡县、分封双轨制”,他分封了一些“王”去统治齐楚等地。齐王刘襄(刘邦的孙子)从齐国举起大旗,向吕氏搞军事演习。朱虚候(刘邦的另一个孙子)则伙同大臣为内应,干掉了吕氏。终于王朝统治权回到了刘姓手里。

而一旦没有封王,恶例就频频出现了。譬如秦始皇死后,赵高专权,指鹿

为马,直欲篡秦自代,但由于秦皇族孤弱――意思是外地没有嬴姓封王给

嬴姓家族张目,只能看着赵高任意胡为。唐朝时候,李世民把李氏封王的

权限也压到了最低,终于出现武则天“篡权”的恶果。看着武大姐尽诛李

姓子孙,外周竟无一人能救。曹操没有大封宗室,也导致驷马懿很快篡

权,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特对于一个脆弱的新建王朝来讲(比如秦王朝),适当分封诸王子

出去,以浓于水的血亲关系作为保障皇族势强,二世、三世不断传下去的

有力措施,确实如淳于越所言,能够起到中央的枝辅的作用。

后代的王朝借鉴了秦亡的教训,多数是改行“郡县、分封双轨制”而不是

秦的“单纯郡县制”,譬如汉就是这样,从而大大提高了王朝的成活系

数。

不过,光讲分封制的四大好处也不算“讲理”,分封制的坏处似乎并不比

它的好处少。那些被封出去的浓于水的“血”(皇族子弟),随着世代的传延间隔,终于会淡得比水还淡。他们翻眼不认人,势力坐大,从开国之初的枝辅作用,慢慢变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反叛势力。这就是为什么汉朝

后来出现七王之反,晋朝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战,而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更是混战不休,把老周天子根本当作窗边族对待。总之,一句话,分

封的诸王在开国初期的枝辅积极作用随着时间轴的延长会逐渐消逝甚至变

成反作用,成为割据和混战。我们在从前的书中批判春秋战国的“分封

制”,也是着重批判它这一条――割据混战,同时分封制下还往往易于形

成以宗族血亲为依据来任用官僚的贵族政治(但这一条在皇权时代里可以

不必担忧,是可以借“职业官僚制”来避免的)。

秦始皇和李斯,就是只看到了分封制会带来割据混战、“天下苦于战

斗”、“相攻击如仇雠”的恶果,而全不顾淳于越“在部分远方地区搞分

封制”的四大优点,终于一棒子把的淳于越的合理化建议给打下去了,秦

王朝从此走向了一维郡县制的不归路。

其实,混战、割据这些东西,是分封制长久实行以后才会发生的弊端,对

于一个刚刚建国十几年就由于急于事功闹得风雨飘摇、流民并起的秦王

朝,从医得眼前疮,安定边远地区局面的角度看,搞一点分封制(不是全

盘的分封制,而只是把一些王子封到边远齐楚地区去,从而充分利用和发

挥分封制中的几项积极意义),不失是一种短期救弊的急药,大有裨益。

淳于越的这一“分封王子去远方”的“部分分封制”的建议,即便在最慎

重和挑剔的人来看,也是应该被采纳的!

可惜,秦始皇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宁愿要百分之百的纯郡县制!

淳于越踉踉跄跄走出朝堂,向远方的街巷以及更远的矮山,投去怅然寂聊的一瞥。岁月悠长,所余单薄,风雨在帝国枝头即将敲打起来,落花纷扬随逝水中的未来,也许不远了吧!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