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替人问个扒西方根的问题:西方古典如何保存和维持原貌? -- 黑传说

共:💬89 🌺191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第七封,第八封书简大致可靠……

这个论断下得很小心。

柏拉图的十三封书简因为没有被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提起过,所以对其真伪一直受人怀疑。

而第七封书简呢,问题小一点,因为这封书简曾被西塞罗引述过。但第七简中“哲学题外话”部分仍然存在相当争议,很多学者怀疑为伪作。但总的来说,对第七简的争议相对很小的,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十三简中可能十二简都存在伪造的问题,而这些伪造皆以第七简为蓝本。

第八封书简的考证为真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是比较晚近的事,大概是二十世纪初的事。就目前来看,六,八,十一学界都倾向为真。郭斌和、张竹明仅挑出第八简来与第七简并列以为真,还算是比较小心的。

家园 不是

不是那么回事。

经文本身基本是一样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有本质冲突。而且出土文献也未必就比传世文本更权威,有些出土文献本身不是实用的,而是专门的随葬品,意思意思的,错误远比今本多,这裘锡圭等权威造早就指出。当然,传世文本抄错、遗漏之类是有的,但鲁鱼豕亥与说书人随意发挥怎么可能是一回事?说书人只要按照故事情节发挥就行,而演义的基本故事情节都是较简单、情节连续的。而伟大的学术理论可能这样吗?举个例子,儒家传授的那些周代礼法,其间的繁文缛节,就算今天一个成熟的专业学者(从22岁读研到五十岁当教授),敢说大致都记住的都罕见;而这恰恰是很关键的内容,更不要说经学本身是百科全书式学术,相关的天文地理典制人情物理等都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你让说书人去记,岂不抓瞎?

古代学术传承靠聚众授徒,文本和口耳相授并举。文本为纲,师说为目,纲举目张。守家法、循师说是秦汉六朝的基本规矩。这一传统因纸张普及而动摇,在印刷术普及后被彻底打破的。

不是
家园 汉初儒家经典恢复的时候也不是一个人全背出来的

比如你说的繁文缛节的《周礼》,本身的格式也是非常有规律的。你所谓的繁文缛节,在当时的古人看来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而已。

要说百科全书,哪一部说书不是天文地理人文宗教典故样样概括?

家园 我觉得吧

以现在的眼光看《周礼》,确实繁琐的可以。不过想想上古的时候,物质文明没那么发达,钻研礼制大概是唯一能让普通人精神极大愉悦的东西了。

家园 看着眼熟

佛经里面的经典就成了天照大神的经典了,或者干脆就把佛陀的国籍换了,反正所有权人暂时不会找他们算账。这样的工作,大规模出经典的可能性可就非常之高了

感觉你是再说上帝和安拉的故事呢 花一个

家园 塔木德成书年代比旧约(塔纳赫)晚吧……
家园 如此大规模的编撰,有历史记载的

当然,记载的是:拜占庭人非常热衷于文化,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

没有记载的是:这些著作的源头和相关保存/流传路径。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却来路不明的,是不是更可疑?

阿拉伯世界史学家的声音,我们听得见么?埃及至今都在向西方人讨木乃伊呢,但我们怎么在新闻里就没感受到他们讨这些东西的热情呢?因为我们根本听不到。

好吧, 我们假设古希腊的东西全部为真,那么请先拿出细致的、有说服力的论证,论证其如此大规模,是如何保存的。而不是要证伪的人来举出证实的证据,因为人家就是找不到证实的证据才起疑的。

家园 你怎么老夹着报纸?
家园 文艺复兴不是号称对历史再发现嘛,托古那是难免的。

质疑这些实际上不能算是挖到了根。

家园 基督教的史学是犹太的,神学是希腊的,组织架构是罗马的

罗素如是说

家园 恐怕从逻辑上来说,这个证明是不可能的

我说这些,是想说,先假定为假是可以的,只是还需要细致,有说服力的论证,而不是猜测和问号。

对于这种历史文献存在与否,恐怕只能证明有,而不能证明没有。因为证明有,只要一个例子就够了。比方说,主帖里提到的:《荷马史诗》的写本、刻本,或者相近时代的大规模系统的互相引用论证文献等等。

而要证明没有这些文献就不可能了。就算你能挖遍地球,又怎么证明这些文献不是“曾经”存在过?

所以,提出怀疑的人,只要能够证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公认的上述文献被发现,就够了。

家园 严格来说,应该是埃及化希腊建立的

一个落后的希腊人,征服了文明先进地区,然后被先进地区同化(埃及化,连本土都被以基督教为主体给埃及化了),不能反过来说是把先进地区同化(希腊化)。

家园 杀是逼呀也是作品巨多,西方造起假来就是机器,产品源源不断
家园 多人伪造就是集体创作嘛,不是完全不交流,各写各的,所以,

文字风格上不应该是读得出来的

西方造东西是跟上帝学的,造人,造呀当,造下挖,造十借,造圣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