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二)西方篇( -- 森林鹿

共:💬63 🌺3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二)西方篇(

警示:本篇有大量花痴口水,非唐粉小心踩雷

预计本系列会发五个主题帖,目录如下,发出后添加链接:

(一)踏平塞北草原

(二)扬威西域大漠

(三)敲打辽东高丽

(四)靖安南山雪域

(五)纯意识流的议论总结(千疮百孔的靶子……)

(二)扬威西域大漠

贞观时代唐军在西边耀武扬威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正义无敌地反击踩死吐谷浑(音“吐玉浑”);

  第二步:踢飞挡道的西域小国高昌,并且在这里建立桥头堡;

  第三步:纠集八国联军……咳咳,各民族大团结军队,从高昌挺进西域,把现在的新疆地区一口气纳入大唐版图内。

  

  开讲第一步之前,先简单说说西边这一堆小国部族有啥特点。

  

  和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铁勒各部不同,西边这些小国,土地和人口都不多,军队战斗力也比游牧骑兵差远了,所以对中原形不成什么直接的威胁(只有吐谷浑曾经有骚扰中原的劣迹)。但是中原王朝要征服这些西边小国部族,难度也非常高,原因,一是地理阻隔。西边那大片土地在地图上看着是坦坦荡荡茫无涯迹,但其实里面除了大沙漠就是大雪山,基本上都不是人类应该呆着的地方 = =|||

  

  西域各小国部族都聚居在这些雪山沙漠沟沟缝缝形成的绿洲里,和中原本土远隔地理天险,所以感觉乌龟头一缩自己就固若金汤了,这是原因一。原因二,当时西域直到中亚现在那一堆斯坦地区,都奉西突厥为老大。这西突厥和上一节讲到的东突厥,就是突厥大汗国分裂而成的两半,实力还是很强滴,据说曾经逼得东罗马拜占廷帝国挠墙抓狂[注1]……扯远了啊,反正在贞观年间,虽然西突厥基本上一直是内部残杀从头掐到尾,但是其威势尚在,也始终没断了和大唐在西域争夺宗主权的心思,这个是西域无数风波的背后原因。

  

  李唐开国之后,重点在内部的统一战争,其次是防备北边动不动就下来咬人的突厥狼,对西方这一堆雪山沙漠高原当然没什么心思去管。不过好在作为关陇集团成员的李唐家族定都长安,与西北这一片地方天然联系就比较密切,所以开国不久,农耕文明传统深厚的“河西走廊地区”就投入了李家怀抱,嗯嗯。

河西走廊,抓头,这个基本的地理概念应该有吧?大概可以想象小李同志稳稳站在长安,面对西北方向的高原雪山沙漠,以“嗨希特勒”的姿态扬起一条手臂……然后这条手臂就是河西走廊,也就是联结中原农耕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一条狭窄道路。这个道路的南面、北面、前面都是游牧文明占据的高原雪山沙漠,其中南面侧翼、与大唐中原腹地接壤、也多次和大唐发生直接冲突的,就是吐谷浑。

  

  发现好象噜嗦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还是上地图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吐谷浑这国家占据着青藏高原东北角那一片地方(也就是今青海省),不但离长安不远,而且与大唐属地河西走廊接壤。吐谷浑人也是游牧民,战斗力在西边的部族里算最强的,从武德末到贞观初期,他们是一高兴就从高原上冲下来乱踩河西走廊庄稼。虽然每次都走不太远,不象北边突厥人那样直接威胁长安心脏,但就象有只蚊子老在身边飞来飞去叮你的血,咬不死人也会烦死人是不是?

  

  所以当李唐解决了威胁最大的东突厥以后,贞观八年,开始打西边这个吐谷浑的主意。再加上吐谷浑也的确不老实,踩庄稼扣使者,给了大唐现成的开战借口,于是那年年底,小李把刚退休的老将李靖李药师(男,65岁)返聘回来,凑了一堆各族人马交给他,大军分几路向青藏高原开拔。

  

  吐谷浑的王族是鲜卑人,姓慕容氏,他们一家在这地方已经统治了三百多年,根基很深势力很大,当地的主要民族羌人也都向着他们。当唐吐开战后,这一片地区出现了与灭东突厥之战相反的情景,就是那些已经归附唐朝的羌人部落,纷纷杀了唐官跑去投奔吐谷浑,可见唐军在这里行军作战,“人和”什么的是谈不上的[注2]。再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西南部高达五千米,正常情况下居住在平地的汉人上到四千米以上的高原,能保持呼吸行走就很不错了,要再骑马打仗……貌似技术上的难度“有点大”……

  

  但是唐军好象大部分都是些非人的家伙……摇头……贞观八年年底,李靖和其他一堆将军总管受命出征,他们带着军队先到了青海湖东边的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这里此刻是控制在唐军手里的,也是这一场战役里唐军的前线基地。

  

  吐谷浑战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唐军全军在青海湖东南一带乱打几场,把吐谷浑军队打得没了脾气开始逃跑;后一阶段,唐军分成北路、南路两军追击,南路军爬雪山,北路军过草地……咳咳,过沙漠,直追得吐谷浑国王上天无路遁地无门最后找根绳子把自己勒死完事。

  

  看图说话,绿色和红色线是李靖李大亮的北路唐军,黄色线是侯君集李道宗的南路唐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意一下时间,李靖是在贞观八年年底受命出征,但是唐军开始攻击吐谷浑,在库山大破敌军,却是第二年农历闰四月的事了。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的冬季有多恐怖,对人生地不熟的唐军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药师公选择夏天开战,无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从四月打到五月中旬,吐谷浑举国投降(不过那时候国王还正往西边大沙漠逃窜中,唐北路军也在开足马力追击中),蹲在吐谷浑国都伏俟城里的李靖上报朝廷,这一战结束。

  

  再具体的战斗过程俺就不说了,不过,话说07年左右苍野同学就表示要写这一战的详细过程(上面两张图也是他做的),戳苍野,你倒是写完没?

(虽然不详细说作战过程了,但是……让俺发发花痴吧啊啊啊啊~~~>_<~~~~~

  

  吐谷浑之战其实是俺以前关注最少的一场,这几天临时抱佛脚恶补这一战的资料,看得鹿血沸腾冲进Q群里高喊——贞观时代的唐军就是一群妖兽啊!妖兽啊!妖兽啊!(撞墙ing)

  

  别的不说,请往上看地图,青海湖下面那一条俺特意用蓝色标出来的河谷,“大非川”,熟悉初唐史的人应该都对这个地名有印象。小李死后的高宗时代,由薛仁贵带领的唐军爬上青藏高原跟吐蕃开战,被打得几乎全军覆灭,史称“大非川之败”,从而结束了“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关于这场战争,俺看过N多论文,把战败原因归于“高原反应”“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老实说,你不能说这个结论是错的,但是……怎么贞观时代李靖带领的唐军,同样是在大非川这一带来来去去,人家不但不提什么高原反应,反而活蹦乱跳地到处追杀当地土著人呢?

李靖大军把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打跑以后,兵分南北两路追击,其中南路军由侯君集、李道宗两人率领。这俩哥哥闷头向南攀爬大雪山,从3000多米的地方一口气爬到5000米,经过两千里无人地带,满地都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找不到水喝,人吃冰,马饮雪,就这么着还跟当地的强大吐谷浑部落掐架,硬生生把人家给打残废了,生俘其首领……最后两人以追求科学真理的探险家精神,一直爬到黄河源头星宿海一带,找星宿老怪学吸星大法去了……

  

  南路军是往高处爬,北路军是往远处追。看地图上那条长长长长的红线,那是李靖的北路军在赤水击败吐谷浑主力以后,吐谷浑国王逃跑和唐军李大亮部追击的路线。注意,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李靖自己追杀吐谷浑国王一直追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青藏高原上横行五六千里,其实这是不对的。李靖在赤水大战以后,自己绕到青海湖西边,攻占了吐谷浑的国都伏俟城,然后就一直呆在城里进行指挥,真正穷追到西边大沙漠的是李大亮统率的薛万均兄弟、契苾何力等人[注3]……卫公好歹也六十五了,让老人家歇歇身子骨吧,小李榨取剩余价值也不能榨这么狠的……TT

  

  地图上标出来的是直线距离,其实唐军追击走过的路肯定比这个还长得多。因为青藏高原上的地势问题,很多地方根本无法通行,慕容伏允是土霸王,地理熟悉所以敢乱跑,唐军……天知道是怎么紧紧追上一步都不落……一直追过柴达木盆地(也是沙漠,盆地西北就是著名的罗布泊),到了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伏允走投无路逃进沙漠里去,唐军的指挥官薛万均都动摇想收兵了,刚刚投唐不久的铁勒傻小子契苾何力不干,带兵入沙漠,和南路军一样,也是找不到水喝,沙漠里当然也没冰雪,这帮狠人就喝马血解渴,最终是追上吐谷浑王,生俘其妻子逼得倒霉的老伏允上吊了事。

  

  泪……想想李靖的年龄,想想打仗不要命的外族小孩子契苾何力其实投唐还不到两年,想想侯君集和李道宗这两只,之前在决定唐军行动的会议上曾经当面对吵,之后回长安又是一个告另一个要造反,好象关系从来就没融洽过[注4],但是分兵的时候,药师就命他们两只一起统率南路军去爬雪山,根本不考虑万一这两只在山上自己打起来引发雪崩怎么办……而这两只在并肩作战时,也真的完全看不到一点儿内部争斗感情不合的迹象,吵架归吵架,干活归干活,当时人们的思想……大泪……只能说,那就是一群妖兽啊!~~~~~~>_<~~~~~~

  

  嗯嗯,花痴完毕。括号里这几段请论史者自动过滤。)

  

吐谷浑举国投降以后,小李封了混血的吐谷浑王子慕容顺当国王(这人的母亲是隋朝公主),但是慕容顺大半辈子都在中原内地当人质,吐谷浑国内很不喜欢这个杂……很快就起来把慕容顺干掉了。小李又派兵过去镇压,立了慕容顺的儿子并且驻军“保护”他,从此以后,吐谷浑彻底沦为李唐的附庸,直到高宗时代被南边强大的吐蕃灭掉。

  

  解决了吐谷浑,河西走廊安全畅通,小李同志不怀好意瞄上的下一个地方,就是出河西走廊尽头不远、位于天山脚下吐鲁番盆地当中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了。

  

  请翻上去看一下那张西域形势图,你就能发现,高昌这地方差不多正是在西域(新疆)的中心位置,而且紧扼河西走廊出口。李唐要和西域各主要国家往来交通,都得经过高昌。不仅如此,高昌本地是在盆地的大片绿洲上,气候土壤条件好,算是西域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能供养不少人口军队……所以争夺西域宗主权和西突厥和李唐都盯住这块肥肉流口水,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唐高祖武德时代以及贞观初,因为西突厥和李唐拥有共同的敌人——东突厥要对付,这两个老大之间关系良好,高昌小国也就对李唐相当巴结。可是等东突厥一倒,两个老大渐渐疏远,夹在中间的高昌发现自己有点里外不是人了。想来想去,还是西突厥离得近,比较能指望上,于是高昌国王鞠文泰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西突厥的温暖怀抱,禀承老大旨意开始跟李唐作对,扣押汉人难民、阻碍中西交通、攻击附近投靠李唐的国家……最先进的是还抛出了“人权大于主权”的口号,坚称他们是为了保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才跟李唐作对……[注5]

  

  小李的反应:鞠大爷你头壳坏了吧?

  

  贞观十五年,无视朝中文臣们一拥而上的反对意见,小李任命侯君集当大总管,领了几万多民族兵马去西域攻高昌。

唐击吐谷浑之战,给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唐军适应艰苦环境、突破人类体能极限的能力,灭高昌之战中,最夺人眼球的则是唐军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技术、武器。

  

  按高昌国王鞠文泰之所以敢公然挑衅,他所依仗的不外就是这几点:一是高昌离中原本土太远,中间还隔着大沙漠,唐军过来行军困难;二是他几次去过长安,亲身感受到中原的经济还没恢复,所以认为李唐无力供养大规模的军队出来掐架;三是他身后有西突厥撑腰,突厥人派了高级将领驻军高昌以北的城堡,跟老鞠相互呼应彼此声援;四是,高昌国都城建得很坚固,城防严密(这个古城至今还存在),鞠某认为唐军不可能攻下……

  

  但是……一一对应来说,行军困难的问题,从吐谷浑之战上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唐军那就是一群妖兽,大沙漠散着步就过来了;经济和后勤保障问题,鞠文泰贞观五年以后就再没去过长安,从五年到十四年,大唐的GDP以每年30%的速度疯狂增长(<---俺瞎编滴)总之鞠某显然小瞧了贞观之治中的李唐经济实力,至少供个几万人问题还不大。而且这一次打高昌的几万军队里,还有不少游牧民,他们的习惯是赶着牛羊行军,打到哪里宰杀到哪里,这个也会减轻唐军的后勤转运负担;西突厥撑腰的问题,很不幸的,唐军一到高昌,马上分兵去打北边那个西突厥将军,而那人完全不是唐军对手,三两下就开门出降,这下子连西突厥大可汗都吓得远远逃开,不敢管闲事了;城防坚固的问题……

  

  当当当当!请大家欢呼迎接万众瞩目的当世最先进的攻城武器美制M270式多管火箭炮……哦8对,是唐军的飞石砲、巢车和冲车系列登场!

按书上的记载,打高昌的大军出发前,小李特意从“山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一带,当时是文化技术人员聚集的地方)调集了大批军事技术工匠随军。到了高昌附近,唐军马上找树林砍木头,现场制作攻城武器[注6]。正好这时候鞠文泰那老小子一听唐军到来,竟然活活吓死了,高昌全国大出丧,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以“俺们是文明人,不在人家举行葬礼时攻击”为名,按兵不动,其实是在等攻城武器制作完毕吧……然后高昌新王即位,求和,小侯叫他面缚入唐军军营投降,新国王正犹豫着,唐军新造好的武器就开始试射了……当然是对准高昌城内射。

  

  其实早在武德四年李世民攻洛阳时,当时攻城守城的双方已经都有很先进的大型武器露面。侯君集在高昌用的这些,要论威力和十几年前的差别不大,但是让人吃惊的是唐军“制造这些大武器的技术”已经非常熟练快速了。唐军的抛石机开动起来,高昌城内“飞石如雨”,人们只能躲进屋子里去避难。唐军的巢车就是在高高的木杆上立个瞭望台,士兵站在台上,高度远远超过高昌城墙,城内情况一目了然,攻击的目标和效果都由巢车上的士兵大声唱出来,便于抛石机随时调整……在这种强大武力的威赫下,可怜的新国王只能带着老婆孩子大臣开门出降,高昌平。

高昌这一战,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地方,是战后小李对这块地方的处置,非常特殊。按长安朝中那些文臣的说法,之前灭东突厥、灭吐谷浑以后,大唐都是选择他们王族里比较听话的一人立为新首领,叫他们仍然统治旧部落向唐称臣,只要乖乖的不惹麻烦交租子出壮丁,名义上它们还都是独立的属国。可是高昌被灭之后,小李叫侯君集把高昌的王族贵戚一古脑全带来了长安,虽然对他们还算不错,高官厚禄养起来,却不准他们再回去‘复国”,而是直接在高昌设置直属于大唐中央的政府机构(著名的“安西都护府”),把高昌变成了唐的一个郡县,改名为西州。

  

  这个特殊的措施,当然,被文官们痛骂了,因为设了政府就要驻军,驻军就要征发百姓服役,虽然驻军才一千多人、隔年轮换一次[注7],在我们看来并不算多大的负担,但是……文官们的理由:高昌那鬼地方野蛮人,就算并入版图也不能给中原带来好处,要它干什么!俺们老老实实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

  

  小李嗯嗯啊啊的假装听到,然后一转身继续干自己的事……高昌和吐谷浑、东突厥当然不一样,后两者踩平了,目的也就达到,以中国农耕文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可能直接控制那么偏远的地域,所以扶持傀儡政权是最省力的解决方法。而高昌,踩平了它,只是开始,小李要拿这地方当跳板,当前线基地,从这里出发去开拓更广阔的西域疆土,那么对这里的控制和建设,当然要比突厥吐谷浑那些属国紧密得多才行。

  

  安西都护府在高昌旧地建立以后,小李派了一员得力干将郭孝恪过来镇守。从贞观十五年到二十一年,郭孝恪就带着一千多号汉兵在广阔西域中拳打脚踢满地乱滚……不含糊地说,俺认为他干得漂亮极了。

  

  所谓漂亮,并不是说郭孝恪出去给大唐捞了多少疆土回来……就他手下那点兵将,要在强悍的西突厥眼皮子底下抢地盘,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看地图就明白,小小的安西都护府孤悬大漠,三面受敌,只能通过身后一条狭窄走廊和中原腹地相连。再加上西突厥丢了高昌以后气急败坏,不断挑动焉耆龟兹等国过来踹场子,甚至赤膊上阵,在这种情况下,郭孝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领着千名汉兵和本地蕃人在吐鲁番盆地里蹲得稳稳的,不但把所有攻击波都拍了回去,还时不时趁隙搞个突击偷袭长途奔袭啥的,甚至在贞观十八年把焉耆的国王一家都给抓到了长安(焉耆王也是有够废柴,嗯嗯)。

所以,在贞观二十二年之前,郭孝恪这个安西都护虽然没有多占领一寸疆土(包括那个焉耆,唐兵撤退以后也又被西突厥抢回去了),但仍然是劳苦功高深受好评,因为他巩固夯实了唐在西域的前线阵地桥头堡。等到贞观二十二年,小李基本上敲打了东边高丽、踢飞了北边薛延陀,其他边境都稳定住,终于有时间有精力策划并进行贞观时代的终极之战——天可汗联军开西域。

  

  按照惯例,俺来总结一下开西域这一战的亮点……是什么捏?

  

  是贞观末期大唐已经形成的强大的“势”,是中原汉人、归附蕃族和敌人对手都对“唐军天下无敌”这一事实的共同认知,是唐人的超强自信、包容博大的唐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是大唐无可动摇的“东亚霸主”国际地位……

所以在这么重要的开西域战争中,小李才会竟然任命了一个突厥族的归降贵族当行军大总管,统率以游牧民族战士为主力的“唐军”,去攻占原属于他们的土地,去和他们的同族旧部白刃厮杀,去把已经与中原腹地分离独立四百年、中间又隔着地理天险的西域大漠拿到手以后,一转身,恭恭敬敬交给大唐皇帝天可汗,并入中华版图。

  

  占现代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地区,能够至今还留在华夏子孙名下,全亏了汉、唐、元、清四个朝代对这里的连续统治经营,嗯嗯,当然还有49年前后的一系列举措。

  

  李世民同志选定的“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原本是东突厥王室成员,后来曾经跑到西域一带蹲了几年,最后在混战中落败投唐,跑去长安给小李看大门去了。他之所以能捞到这个风光差使,除了李唐开国宿将凋落、以及他本人个性能力不错的原因外,小李应该是看中了他的出身和经历,认为由一个在游牧部族中影响力巨大的“阿史那王族”来统领多民族混合联军,对这一战更加有利。

注意,这里说开西域联军的“主力”是游牧民族,纯粹指人数,而不是指战斗力。和北方踩平薛延陀那一战的情况一样,唐军里虽然外族雇佣兵比较多,但这些家伙用来轰轰兔子赶赶野鸡摇旗呐喊还可以,真正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时刻,或者打得很艰苦需要咬牙硬顶的时候,俺们在史书里看到的几乎全是汉人的名字……@_@

  

  下面简述这一战的经过:阿史那社尔诸将是在贞观二十一年年底受命出征的,但战争真正打起来,则是贞观二十二年九月份的事(因为把游牧民们大规模拉出来打仗,一般只能在秋天)。联军从大唐在西域的前线基地西州(原高昌啦……)出发,先是往西北方向晃了一小圈,对不老实的两个部族处月、处密饱以老拳揍趴下……唉,看着图说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色实线箭头就是社尔率领的唐军主力行军路线。击破处月处密以后,唐军回师进攻焉耆,焉耆国王给吓慌了,居然扔下易守难攻地势绝佳的首都向西逃跑,一直逃进龟兹国境内,才有空停下来考虑一下尊严问题……然后决定在邻国境内迎击唐军。

  

  然后就一战大败束手就擒,被阿史那社尔砍了脑袋吓唬小朋友们。

  

  吓唬的效果不错,焉耆龟兹两国的城池大多开门笑纳唐军,乖乖称臣犒师交保护费。唐军进入龟兹境内,又打了一仗,把龟兹的五万主力军队拍飞,龟兹王见势不妙,也有样学样地拔腿开溜,丢下首都(今新疆库车)往西跑,一直跑进天山里的坚固城堡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决定在这里死守。

  

  阿史那社尔让副手郭孝恪带人留守龟兹首都,自己率大军追到拨换城,连续攻城四十天,城破,龟兹王室贵族被俘。

  

  本来这场战争事先宣布的目标就是“伐龟兹”,把龟兹国土攻占、国王俘虏,就算完成了战略目的。而且唐军的名头太响亮了,西边的疏勒、南边的于阗,以及更西边的一些小国虽然没挨打,却也吓得魂不附体,都派人来表示投诚归顺送钱送物送女人……这样更没有去乱踩他们的必要,所以唐军就宣布这一战胜利结束了。然而很快,龟兹首都王城那边又出了一个……“小事故”。

这事故是郭孝恪造成的。话说郭大爷……咳咳……在西域威风惯了,名义上是驻守龟兹王城,其实一直躺在城外自己舒服华丽的营帐里享乐,结果龟兹人内外勾结起反,郭孝恪临时进城镇压不成,反而把自己和儿子两条命一起赔了进去……虽然龟兹王城并没因此丢掉,因为城内数量很少的汉兵们又升级到妖兽状态挡住了十倍以上的龟兹人,城外的唐军也及时增援,经过苦战重新控制住王城,但是……大唐的安西都护殒身沙场,怎么着也算是这一战(唯一的)损失了。

  

  (多废话几句,俺个人觉得郭孝恪简直就是标准的唐人代表,能力超强,品位奢华,毛病多多,脾气很臭……似乎这几句用来形容某位天可汗也相当适用……

  

  也是在袭杀郭孝恪这一战中,第一次出现了西突厥军队的身影。之前西突厥一直在尽量避免跟唐军正面对抗(因为按照唐史的说法,西突厥在名义上还是向唐称臣的?),这一次没办法了直接出手,下场却也挺惨……龟兹王城没拿下来,几天以后又来打,却被复仇心切整军完毕的唐兵们痛殴,一万人被砍了八千颗脑袋,估计唐军将领就是下了“不抓俘虏能砍多少是多少”的命令……这一战过后,西突厥可汗又抱头跑到碎叶川以西哭去了,然而,更凄惨的后果还在下面等着他……

开西域这一战完全结束以后,有三个后续事件要说一说。

  

  第一,大唐的安西都护府驻地,从西州(原高昌)移到了龟兹王城,这当然是为了便于唐的势力向更西的方向发展(日后唐在西域势力最盛时,现在的中亚那一堆斯坦都算是安西都护府辖区)。然后唐又把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个国家列为“安西四镇”,正式并入唐的藩属。

  

  第二,大仗打完以后,唐军里有个立功心切的小子薛万备,吵着要去拐骗个国王回长安向小李献宝,于是唐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给了他五十名骑兵叫他自己去玩。薛万备就真的带这五十骑南下,跑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边的于阗,不知道怎么连哄连吓,真的把于阗国王带回了长安去……当然,走到长安的时候,小李已经死了,于阗王千里迢迢的过来,只拜见了天可汗……的棺材。

  

  从拨换城到于阗,目前来看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穿过沙漠里的季节河于阗河(那时候正值冬季枯水期)直接南下,这个比较近,但是似乎危险性大;另一条是绕着沙漠贴边儿溜,经过疏勒再到于阗。这两条线路,俺都用红色虚线在行军图上标出来了,现在没有史料证实薛走的到底是哪条路,所以俺画了个问号。至于计较他的路线有什么必要性……等讲到吐蕃的时候再说吧。

第三,这里又要引出一个重要人物来,即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的贵族重臣,可以说和征西大总管阿史那社尔是同一个祖先的子孙吧……他是在唐军进驻西域战争开始以后,才到长安投唐归附的。小李很看重他的能力,加意笼络,而贺鲁也主动要求回西域加入唐军,为唐军作战,并且在开西域一战中表现相当不错。这样,当征龟兹这场战争结束以后,小李就授权贺鲁去继续向西挺进,带着自己的部落族人去和西突厥掐架……李二这小子挑动蕃夷斗蕃夷的恶劣手段,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才对 。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李小二大概没想到自己贞观二十三年刚刚五十岁的时候,就吃错药死掉了。他的死讯传到西北(当时唐军主力已经撤回中原了),阿史那贺鲁一跳三丈高,马上举兵造反。继位的高宗李治当然气疯了(欺负人也不带这么明目张胆的),叫人过去开踹,可是……能力毕竟还是有差距……贺鲁一边应付着高宗时代的唐军,一边蹂躏西突厥,居然就把西突厥原可汗踢飞,自己统有西突厥全境,成了最后一任西突厥大可汗。

  

  不过他也没威风几年,最后还是被唐军老将苏定方给灭了,西突厥全境也由此收入大唐版图,唐的西部疆域扩展到咸海(今哈萨克斯坦与乌孜别克斯坦边界,再往西不到400公里就是里海)[注8] 。这是显庆三年的事了,距离小李……唐太宗文皇帝……的死亡时间整整九年。

兔必啃踢妞

关键词(Tags): #唐代#贞观#外战#军事元宝推荐:海天,水风, 通宝推:煮酒正熟,回旋镖,液化,霜迹板桥,随意溜达,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家园 追思先人荣光
家园 汉唐现在仍然是我们的梦想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对照地形图看了看

王树:吐谷浑地形图(1970s的地图)

绿线和红线(李靖)所经海拔不算太高,黄线(李道宗、侯君集)走的路线要难不少,但乌海之前的那段,海拔基本上保持在4000米以下(2000-4000)。乌海以后海拔就上去了。追到乌海时是五月份,军队在高原上已经呆了一个月左右,基本上适应了。

记得以前看人写游记,骑自行车走219国道,也没有高原反应。219的平均海拔还要更高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难估计是后勤,不是海拔。

家园 吐谷浑地形图(1970s的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注1]西突厥与东罗马(拜占庭)的交往

西突厥兴起后,本来他和东罗马之间还隔着蠕蠕(一名柔然,有人认为即西方历史上有名的阿瓦尔人Avar)残部、嚈哒人和波斯帝国,打了N年之后,西突厥算是吞并了前二者,与拜占庭结盟对付波斯萨珊王朝,强占了大片地方。

这样西突厥与拜占庭的直接联系就方便多了,但是这时候西突厥以“拜占庭与阿瓦尔人结盟伤害了俺的纯洁感情”为名,开始对拜占庭帝国翻脸大骂,搞得拜占庭人相当之囧。拜占庭使者来参加西突厥可汗的葬礼,亦被逼得按突厥礼俗割面毁容志哀,此后两国断交。东罗马方面的史书不再记载西突厥的信息。(以上见薛宗正《突厥史》第三章第三节,他所引主要原始史料为拜占庭人弥南德在《希腊史残卷》中留下的相关著述。)

另看到一些网上资料,说两国断交后,西突厥可汗曾派大将阿史那博罕直接攻打拜占庭,一直打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区域,但我没查到这条说法的原始出处或者学术性著作来源,存疑,仅供八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3000米以上做剧烈体力活动也很够呛吧

我记得N年前男足打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特意跑去昆明做主场,就是为了用高海拔来陷害对手,结果。。。。咳,不说了。

查了一下,昆明的海拔似乎是2000米左右。

北路军穷追吐谷浑王,那一路也应该是活动量相当大的。

不过另有一个问题是,大多学者认为唐代的气温比现代高二三度,那么当时青藏高原上的植被或许更茂密,不象现在有这么大片的无人区?后勤供养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

家园 注2:羌人杀唐官投奔吐谷浑

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贞观九年(乙未,公元六三五年)

春,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吐谷浑。三月,庚辰,洮州羌叛入吐谷浑,杀刺史孔长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注3:吐谷浑之战唐军南北两路追击的史料原文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

北路军:将军薛万均率轻锐追奔,入碛数百里,及其余党,破之。碛中乏水,将士皆刺马血而饮之……伏允大惧,与千余骑遁于碛中,众稍亡散,能属之者才百余骑,乃自缢而死。

南路军:侯君集与江夏王道宗趣南路,登汉哭山,饮马乌海,获其名王梁屈忽,经涂二千余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多积雪,其地乏水草,将士啖冰,马皆食雪。又达于柏梁,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贞观九年的闰四月-五月

大约对应于635年的6月。这个季节野外的植被长势应该很不错,野生动物估计也不少。

不知唐军主力是骑兵,还是步兵?步兵的话,可能体力消耗要多很多。骑兵应该还好。如果马匹足够,每人携带两月个的给养估计问题不大。

不知李道宗和侯君集带了多少人去追?人数不太多的话,后勤的压力也会小不少。

夏天的柴达木应该也还可以,北路的难点是翻过阿尔金进入新疆以后。

家园 注4:侯君集和李道宗的互掐

“在决定唐军行动的会议上曾经当面对吵”——这个诸本史料的记载有些矛盾,大体是各人本传都说传主的好话。司马砸缸老爷子在《通鉴考异》中有较详细考证,这里放上原文:

〔考異曰:舊道宗傳云:「道宗固請追討,李靖然之,而君集不從。」靖傳云:「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餒我師,退保大非川。諸將咸言:『春草木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踰積石山。」按實錄:「庫山之捷,可汗謀將入磧以避官軍,道宗復曰:『柏海近河源,古來罕有至者。賊既西走,未知的處,今段之行,實資馬力。今馬疲糧少,遠入為難,未若且向鄯州,待馬肥之後,更圖進取。』君集曰:『不然。段志玄曩者纔至鄯州,賊眾便到城下,良由彼國尚完,兇徒阻命。今者一敗以後,斥候亦絕,君臣相失,父子攜離,乘其迫懼,取同俯拾,柏海雖遙,便可鼓行而至也。』靖又然之。」道宗傳與實錄相違。今從實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

“之后回长安又是一个告另一个要造反”——旧书道宗传:十四年,复拜礼部尚书。时侯君集立功于高昌,自负其才,潜有异志。道宗尝因侍宴,从容言曰:“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太宗曰:“何以知之?”对曰:“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太宗曰:“不可亿度,浪生猜贰。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俄而君集谋反诛,太宗笑谓道宗曰:“君集之事,果如公所揣。”

另说,在贞观末年开西域大战中,大总管阿史那社尔与副大总管郭孝恪之间的私人关系,也不太好。——孝恪之在军,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遗社尔,社尔不受。帝闻,曰:“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吵架归吵架,干活归干活,爱享受的去享受,爱清廉的尽管清廉,唐人风范。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将士啖冰,马皆食雪”的一点联想

其地乏水草,将士啖冰,马皆食雪。

看地图的话(纯纸上谈兵),其地乏水草,应该不是二千里的常态,估计是有些地方水草比较缺乏。这些地方要是全部都这么荒的话,后来吐蕃怎么能大队人马走来走去没有问题呢?

将士啖冰,我怀疑是喝“用冰烧融的水”的意思——军中岂会无火折子之类的东西,而让将士直接吃冰?

我知道骆驼会直接吃雪,不知道马会不会直接吃雪。马皆食雪,有可能是马喝的水是“用雪烧融的”。

雪上有尘土等物,马可以喝它的融水,但人无法喝,冰融的水要干净很多,人可以饮用。

家园 参战唐军似乎是四万多人

出自《中国军事通史》对这一战的描述,认为李靖、李大亮、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四支部队,总数为四万多人。(另有两支共六万多人的军队未能按时到战场参战)

不过我没看到这些数字的详细考证过程,汗一个。

后勤的问题,唐军在当时作战的过程中陆续缴获了大量“杂畜”,如赤水川一战即获“杂畜三十万”,蜀浑山“虏杂畜五万”,追进沙漠里袭击吐谷浑王时又“获牲畜三十余万”,估计这些就是唐军的主要军粮了。

家园 Google了一下马吃雪

发现马是会吃雪的,但光吃雪满足不了马需要的水分,同时也让马更容易生病。

the horses can eat snow. Snow is cold and wet. However snow does not contain very much water. One foot of snow equals about an inch of water. The melting of snow into water takes energy. The average horse needs 8 gallons of water, about 1 cubic foot of water, or roughly 13 cubic feet of snow per day.
The energy needed to melt snow comes from the food the horses eat, usually requiring up to an additional 3 pounds of high quality alfalfa hay or equivalent. These calories would be required each and every day.Increased hay consumption will require even more water than when temperatures are mild. ……Remember snow is made of water but it is not a substitute for water. Animals require good, clean, and liquid water for proper digestion, good health, and colic prevention.

另一篇文章也类似:

An average horse will drink approximately 55 liters (about 12 gallons) of water a day in the warmer temperatures but may reduce his water intake in the winter. If a horse does not have a supply of water available to him he will eat snow, causing them to lower their core temperature, which can make them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cold. Horses will also not get enough water from snow.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