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父亲的空军生涯--飞行员装备篇 -- 一直在看

共:💬22 🌺6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父亲的空军生涯--飞行员装备篇

说完航校的事,我爸难受了好几天,再没兴趣跟我聊有关飞行的事了,本来他胃口就不太好,这次可能是因为回忆起当年的战友,心里难过,听家里人说,我爸五、六天没好好吃饭。

主要责任人是我呀,赶紧找辙解决吧!我就琢磨话题,写空中历险?在下航空知识有限,问题问多了容易引起我爸的不耐烦。这个题材得等风调雨顺,他心情舒畅的时候才能写。不过别说,我现在的军事水平还是大有提高的。譬如:现在我跟我爸聊关于飞行的话题,谈话时间可以达到三分钟了!要知道以前他可是容忍不了一丁点我的外行话,一言不和就挂电话。现在终于明白了,我这是为共和国空军弟兄们扬威立腕呢!为了让我们这批小字辈了解早期的中国空军成长史,您就应该和颜悦色的耐心解释,千万别学当年的苏联教官,要不我肯定是第一批被淘汰的。

那写什么呢?我冥思苦想,我抓耳挠腮,我使劲找灵感,我上网查如何让老人胃口大开的偏方,我要找一个不影响情绪的,技术含量少的,还要有点内容的关于空军的题材,到底写什么呢?有了!

这就要提一下想当初了,想当初我特年轻的时候(刚上小学时),正常情况下,我爸大概一星期回一次家,平时就住在机场,估计天天准备打仗吧。

他一回来,家里就热闹起来,跟过节一样。带回来的巧克力、糖、还有空勤灶做的点心,都可以让孩子们高兴起来,再加上他一回来,我们家就完整了,一家人一起散散步、逛逛没什么货品的百货大楼和没多少动物的动物园,倒也其乐融融。

我盼着他回来别有原因,这是个秘密,这么多年后的今天在本文中刚刚解密,第一次公布。那就是----我可以偷着玩我爸的手枪!

他每次回来都带着一个包,里面装着飞行员的飞行装备,可能是为了紧急情况时立刻可以换上吧,反正每个飞行员回家,都要带这么个包。

我爸回来后就把包“藏”起来,不过藏的地方没什么创意,不是床底下就是大立柜顶上,跟我妈“藏”点心的地方差不多,这哪瞒的过我呀!

只要逮着空,我就把那个包拿出来,打开之后慢慢欣赏,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都不认识,吸引我的除了手枪就是伞刀。咱们先说伞刀,它折起来收好后有成人的手那么长,有点象现在街上卖的瑞士军刀,刀身一头是一把刀,另一头是一把带刃的钩子。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是它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上面有一个开关,向不同的方向按,主伞刀或钩子就缓缓打开,真先进!我后来一直没见过类似的刀。

说到手枪,是64式,不大,挺重手,沉甸甸的。这里我要夸一下自己,在没有人教过我的情况下:我会开关枪保险!我会拆卸子弹匣!我能把手枪拆散了再装回去!后来听说别的部队有小孩玩枪走火的事,我就更自豪了,咱玩了这么多次枪,不但每次扣扳机前先关枪保险(或是卸子弹匣,还要确保枪膛中没子弹),没出事故,而且还没让家里的领导们发现(我们家领导多,一爸一妈一姐一哥,奶奶也经常来我家视察),这需要多么高的智慧和勇气呀!

扯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就是我挺好奇,到底飞行员的随身装备都有什么,小时侯我只顾玩枪,那包里的其他东西我根本就没注意,而且这个话题不伤感情,让我爸介绍一下,没准他的胃口会好点,多吃几口饭,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下面是我爸的回忆,时间上有不确定的地方我尽量从其他途径了解,包括请教河里的军事大拿们,在这先多谢了。

我空军飞行员的装备发展过程概括起来应该是这样的:早期基本上全盘使用苏军的装备-----使用苏军的装备同时,装备国产化同时进行中-----随后装备国产化既有借鉴也有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飞行员的装备也不断完善。归纳起来一句话:我军飞行员的装备,是在摸索中形成的,其特点是具有我军特色、不断改进。

我空军初建时,飞行员装备基本上是苏联支援的。不仅如此,当时连飞行训练大纲、飞行手册、战斗条令等也是全盘苏化。但有一个例外,飞行服是日本造的,应该是当年的战利品吧。这种飞行服是连身的,浅兰色人字呢,带拉锁。由于是为东方人设计的,我爸他们穿上挺合适。

苏制飞行靴每人两双,夏、冬各一双,均为高腰,靴筒一直到膝盖。

冬靴里外都是毛,靴底是毡的,穿的时候还要在靴子外边套上一双橡皮防滑套,穿上之后非常重,走路迈不开腿。

苏制鹿皮手套一双,里面是毛,带上之后非常合手,不影响驾驶操作,飞行员们都很喜欢。

苏制皮带一条,带枪套和伞刀套。

手枪一支(51式)

伞刀一把(象现在的砍刀,很笨重不能收缩,有刀套)

毕业后发飞行帽一顶(航校时一个组一顶,学员轮流使用)

稠飞行帽衬里一条。

这套以苏式装备为主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兵工企业不断开发出一些替代品让我爸他们试用,有的很成功,但有些不太适用。

由于我爸毕业时还是抗美援朝期间,后来他们师又在福建前线执行过任务,靠近海面,所以他们还有一套战时的救生装备。这套救生装备和伞包结合,主体是一艘橡皮艇。飞行员跳伞后,如果落入水中,打开充气开关后救生船可自动充气。船上备有压缩饼干、巧克力、酥糖、急救包(内有吗啡、纱布、红汞等)、钓鱼用具、净水器、信号弹、发报机和电池。发生意外后,飞行员靠这些物品可以生存一个星期以上。

1952年12月我爸从航校毕业,下部队后没多久,我军后勤部门生产出第一批国产飞行服,样式也变了,不再采用日式的那种连身衣,由上衣和裤子两部分组成。袖子、裤腿、上衣下摆均未收口,飞行员们都觉的不太舒服。

这种飞行服还造成了一起事故。有一次,一个飞行大队长在执行任务时飞机发生故障,该大队长弃机跳伞,降落伞打开时把他的飞行衣下摆给起来了,露出了肚皮,当时高空温度约为零下56度,降落之后他被严重冻伤。飞行服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相关厂家将飞行服上衣的下摆和袖口加上松紧带,成为缩口,也保暖多了。

飞行服的面料也由人字呢改为皮革的,当时厂家生产出两套不同面料的飞行服请我爸他们试穿,一套是鹿皮的,另一套可能是牛皮的,穿着都非常轻便保暖。但由于鹿皮成本太高,最后决定采用牛皮作为飞行服面料,一直沿用至今。父亲对这套飞行服评价很高,认为设计的很合理,算是改装成功。

飞行靴的样式也变了,靴身变短了,走路稍微轻便些,但飞行员们都不喜欢。原因是飞行服棉裤膝盖以下部分为单层,也就是只有一层布,原来的飞行靴靴身一直到膝盖,整个小腿都很暖。但新款飞行靴靴身短,穿上飞行靴之后从膝盖到靴身空出一截,飞上天后机舱内气温低,腿很冷,而且不知什么原因,目前这种飞行靴还在使用。

飞行手套也改了,衬里由以前的羊毛改为毡的,面料也由以前的粗纹高级皮改为光面皮。这种手套既不好摘戴,也不好用,驾驶操作时经常打滑,飞行员们意见很大,可能是由于工艺问题,这种手套使用了5、6年后,才换成类似以前的那种苏式手套。

下部队后最让父亲高兴的就是可以有一顶自己的飞行帽了。这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完全仿造苏联的。白天用着还行,飞夜航就有点差强人意,老是要做些额外的动作。

飞行员戴着帽子上飞机后,要将飞行帽上的一个接头连上飞机的通话器和无线电插头,为了保证飞行员一次连接成功,飞行帽插头和飞机接口上各有一个白点,操作时只要将两个白点对准,就可以准确的接通通话器和无线电。

问题就出在这,以前苏联飞行帽接头上的白点和飞机插头上的白点是有荧光的,不管白天黑夜使用起来都很方便,但我们仿制的飞行帽插头上虽然也有白点,但没有莹光,飞夜航时如果想连上飞机插头,要试来试去好一会,很耽误时间。

提了意见后,这个缺点很快就改了过来。这种款式的飞行帽使用时间最长,雅克―18、雅克―11、米格―9、比斯、歼五、歼六等机型用的都是它。直到飞歼七,我爸才用上完全不同的飞行帽。为全包头式玻璃钢钢盔,有可伸缩护目镜,天蓝色,头顶正中有一红五星,现在看电视,发现我军歼八II飞行员还在使用这种头盔。我爸收藏了一顶,戴上去很威风。

歼七还有一种高空飞行帽,我没见过,据父亲讲是密封的,与抗荷服连在一起,穿上后与外界完全隔离,平时有专人保管,只有在高空进行超音速作业时(15000米以上)才使用。

氧气面罩仿造的也不好,式样完全照搬苏联,连规格尺寸都照搬。基本上不动脑子。白种人脸型长,鼻梁高,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的氧气面罩戴上后基本上严丝合缝,不会漏气。

可这种氧气面罩的使用者是中国人呀!鼻梁没那么高,与氧气面罩的上沿总差着几毫米--半厘米,一通氧,滋滋的漏气,飞行的时候很别扭。这个问题一直到父亲停飞时都没解决。

配枪也换过几次,总的说来是重量越来越轻,体积越来越小。1955年换成54式(还是很重很大,小时侯在警卫室玩过),1959年换成59式,1965年换成64式,以后就一直用64式(这是我最熟悉的一款,亲切极了!)。

苏式伞刀用了有十几年,这种伞刀的长度大概跟成人的小臂差不多,又笨又重,样子有点象“第一滴血”里史泰龙用的那种,不过没那么多功能。

说起伞刀的改装还有一个小故事:196X年,我军在内蒙地区击落了一架U2高空侦察机,驾驶员被生擒。我军找到该机残骸后,缴获了不少驾驶员的美式随身装备,其中有一把伞刀。

空军负责装备的军官带着这把伞刀到我爸他们团征求意见,我爸看见伞刀后爱不释手,觉得使用起来真方便。这把伞刀小巧玲珑,一头是刀,一头是带刃的钩子,不用的时候折叠进刀身,用的时候可以用开关控制自动打开。尤其是那个钩子,如果跳伞时被挂住,随手一拉,就可以割断伞绳。见惯了苏式伞刀的父亲,对这把伞刀的设计者,很是佩服。

我爸打开伞刀,比划着模拟各种割伞动作,越使越顺手,不过却遇见了个难题,怎么把刀收回去呢?琢磨来琢磨去,试着用手把刀身压回去,一个不留神,手被刀刃划破了,原来这伞刀用的是特种钢,刀刃极是锋利,割伞就象切豆腐,更别说我爸的手了。

装备部的军官见状大笑,对我爸说:“你是我军第二个被这把刀割伤手的,第一个被割伤的人是刘司令。”原来刘亚楼将军见到这把刀后也是非常喜爱,使劲捣鼓,收刀时遇见同样的问题,也伤了手。

我爸他们团的飞行员都非常喜欢这把伞刀,认为这种刀使用方便,重量也轻,于是上级决定仿制该型伞刀。

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款式的伞刀装备到各飞行部队,父亲发现仿制的伞刀比以前那把重,也大多了,没那么小巧玲珑,由于采用的钢材不同,刀刃也没那么锋利,不过还是比苏式的好用。

降落伞逃生系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飞行员跳伞降落伞不能自动打开,需要手动开伞。一次,一位叫李文一的飞行大队长,在飞行训练时出了事故,在成功逃离飞机后,由于他手受了伤,拉不动开伞绳,最后牺牲了。

后来研究开发出了自动开伞装置,飞行员弹出机舱后,飞行座椅脱离,自动开伞器将降落伞打开,跳伞安全多了。

到了歼七,跳伞时整个座仓连座仓盖都可以弹射出去,飞行员跳伞就更有保障了。不过我爸飞了这么多年,不管遇见什么样的空中险情,一次伞也没跳过,可惜了这么先进的跳伞逃生系统。

最后谈一下抗荷服。我空军刚创建时,飞行员装备里没有抗荷服,所以我爸他们飞行时动作稍微大一点,头部的血液就流到腿部,飞行员就会眼前发黑,短暂失明,这种情况一直到1956年以后才得到改善。原因是我军可以生产抗荷服了。

这种抗荷服严格说来应该叫抗荷裤,穿上这种抗荷服可以保障头部供血,飞行员可以承受6-7个负荷,效果非常好,可以飞许多以前不能做的动作了。

前面介绍飞行帽时顺便提到歼七的抗荷服,这种抗荷服是专用的,连着飞行帽、飞行手套、连脚也包着,穿上后与外界完全隔开。在现代宇航服没有研制出来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第一次太空飞行,用的就是这种抗荷服。此外,父亲2000年参观洛杉矶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时,发现美军F―16战机飞行员穿的抗荷服,也是这种。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我父亲有一个穿抗荷服的后遗症。飞行员在穿上抗荷服后,由于抗荷服不透气,在空中的飞机里温度可以调节,还可以忍受,但在地面时就热的够戗,尤其是在一、二级战备值班时,全副武装的父亲坐在飞机中备战,每次都一身身的出汗,排尿自然很少,长期如此,他得了肾结石。

第一次发作是在我3岁左右,记得是一天早晨,家里只有我爸和我,起床后我发现他疼的在床上直打滚,话都讲不利落了,头撞在暖气片上都不知道,我也不知该怎么办,后来我穿着他的拖鞋跟对门的叔叔说:“我爸要死了,快去看看!”就这样,我立了一小功。

第二次是2000年,体检查出我爸又有了结石,在协和医院用超声波碎石三次,将结石震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一天半夜,有一块比较大的碎结石卡在尿道里,父亲疼痛难忍,服用了一粒军用急救包里的特效止痛片止住疼后,硬是将这粒碎结石排了出来,第二天一大早,他把这粒结石给我看,告诉我事情经过。我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叫我,他说叫也没用,到医院不过也是止痛,没什么区别,这点小事,自己搞掂了。

通过父亲的介绍,了解到一些我军飞行员装备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空军史的一部分,在此记录下来,算是一种纪念吧。

又:看了我写的几篇劣作后,我爸觉得我航空知识见长,孺子可教,决定跟我讲讲他另一次立功的经过,呵呵。

关键词(Tags): #一直在飞(朴石)#空军生涯(朴石)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居然敢把中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缴械!?

一直玩得够拽阿。

不过看到一直玩了那样多次枪而未出危险,且不是凭运气而是凭正确的操作规程,感到一直应该是有不错的工科才华。萨的三叔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但是作为工程师,一干活,就如同换了一个人,每次操作,都自己拉闸断电,然后把钥匙揣走,防止有人误操作。这种该细的时候细的风格,就是天生的工科素质吧。

上初中的时候见过一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航空知识图册》 -- 正经画得不错,不是糊弄小孩儿的,连国民党海军的宁海号舰载机和当时刚刚出现的J-8,水轰5都画出来了。里面中国的飞行员设备,只画到戴氧气面罩,此后的抗荷服,就只能画外国的。到机场工作以后,老师傅告诉萨我国的抗荷服开发的比较晚,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必须量身定做,以便保证对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合理,是绝对不可以换穿的。

飞行皮夹克兄弟搞过几件,送给朋友人家都喜欢的不得了,大毛翻领,胸前双层拉锁特别暖和,暖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后背有一块从领子到后腰半截的翻毛羊皮护背,羊皮特别好,所以保暖性能极佳。后来才知道有没有这块羊皮,是真货和仿冒品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谢谢一直再看,代大家向我们的飞将军致敬。

家园 现在我的兴趣已经转了向

理科那点"天才"的火花早就消失殆尽了,现在别说组装枪械了,就是换个灯泡,复杂点的我都要犹豫会,这方面实在低能,见笑见笑.

家园 应该是六四手枪吧

叫六八式的是朝鲜仿制的TT-33,也即咱们的五四

http://news.cetin.net.cn/cetin2/report/s-weapon/gun/sq/CX68.htm

另五八式应该是五九式吧, 仿苏马卡洛夫手枪

http://www.losn.com.cn/jstd/kingdom/weapon/sq/1.htm

家园 上网查了一下,正如老兄所说的

我看了64式手枪的图片,感觉真亲切.不过麦帅应该经常查查西西河的信箱,发给你的问题,就是没回音呀!

家园 说什么好呢?

您也忒差了点吧!

换个灯泡都犹豫,这得瞎跑多少MM呀!

家园 说的也是

我是怎么找到MM的呢?纳闷中......

家园 不好意思,还不知道有个信箱...

1962年9月9日,江西南昌,导弹二营首次击落U-2

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二营击落第二架U-2

1964年7月7日,福建漳州,二营击落第三架U-2

1965年1月10日,内蒙包头,一营击落第四架U-2。

1967年9月8日,浙江嘉兴,导弹十四营击落第五架。

家园 写写老英雄的座机吧

赶那天老爷子高兴,让老爷子聊聊自己的座机吧,包括只开过一两次的。那是能让老爷子说上一天都不歇气的话题。而且只到歼-7也不会有什么保密问题。一直等着看!

家园 说来也巧,他驾驶过的几架飞机一直在军博展览

我再了解一下具体情况,下篇文章准备插空介绍一下.

家园 顶一下,一点疑问。

向所有用鲜血和青春铸成共和国之盾的英雄致敬!

1)我军制式飞行服似乎应该是麂皮的吧?至少我爸他们飞轰炸机的是。

2)可能不同部队规章不同,手枪不允许带回家。我爸N年后在箱底无意发现了一枚54子弹,还很慎重的交给公安局了。;-)

3)随身携带物品应该还有一个铝质飞行航图夹,极精致的两脚规什么的。

家园 GHOSTMSTER兄明鉴

飞行服是什么皮的我爸也糊里糊涂,如果您能肯定是麂皮的我就正好补上这个文中不确定的地方.

其实飞行员的随身物品还有不少,如抗荷服专用内衣之类的,我觉得太琐碎全给省略了,包括图夹.

枪的事我再问问他,估计他们部队这不是问题,因为印象中飞行员回家都带着这么一个包.不过千万别较真,万一我爸是违章携枪回家,我这不就把他给卖了嘛.

不带举报的啊!

家园 继续写, 我可是一直在看啊

送朵花儿,象老英雄致敬.(不是送给你的, 不许贪污.)

家园 自己拉闸限电

我可是做过一次, 某次试验紧急需要送电, 配合的人没来, 我自己就去了马达控制中心, 进去后觉得方向不太对, 幸好不是莽撞之人,于是又出来看看, 出了一身冷汗, 走错间隔了, 差点送错电, 那可是一定出人命啊, 我做试验是整个机组全部送电.现在想起来都后背凉飕飕的.

家园 若是哪位能配合照片就更佳了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