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父亲的空军生涯--飞行员装备篇 -- 一直在看

共:💬22 🌺6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父亲的空军生涯--飞行员装备篇

    说完航校的事,我爸难受了好几天,再没兴趣跟我聊有关飞行的事了,本来他胃口就不太好,这次可能是因为回忆起当年的战友,心里难过,听家里人说,我爸五、六天没好好吃饭。

    主要责任人是我呀,赶紧找辙解决吧!我就琢磨话题,写空中历险?在下航空知识有限,问题问多了容易引起我爸的不耐烦。这个题材得等风调雨顺,他心情舒畅的时候才能写。不过别说,我现在的军事水平还是大有提高的。譬如:现在我跟我爸聊关于飞行的话题,谈话时间可以达到三分钟了!要知道以前他可是容忍不了一丁点我的外行话,一言不和就挂电话。现在终于明白了,我这是为共和国空军弟兄们扬威立腕呢!为了让我们这批小字辈了解早期的中国空军成长史,您就应该和颜悦色的耐心解释,千万别学当年的苏联教官,要不我肯定是第一批被淘汰的。

    那写什么呢?我冥思苦想,我抓耳挠腮,我使劲找灵感,我上网查如何让老人胃口大开的偏方,我要找一个不影响情绪的,技术含量少的,还要有点内容的关于空军的题材,到底写什么呢?有了!

    这就要提一下想当初了,想当初我特年轻的时候(刚上小学时),正常情况下,我爸大概一星期回一次家,平时就住在机场,估计天天准备打仗吧。

    他一回来,家里就热闹起来,跟过节一样。带回来的巧克力、糖、还有空勤灶做的点心,都可以让孩子们高兴起来,再加上他一回来,我们家就完整了,一家人一起散散步、逛逛没什么货品的百货大楼和没多少动物的动物园,倒也其乐融融。

    我盼着他回来别有原因,这是个秘密,这么多年后的今天在本文中刚刚解密,第一次公布。那就是----我可以偷着玩我爸的手枪!

    他每次回来都带着一个包,里面装着飞行员的飞行装备,可能是为了紧急情况时立刻可以换上吧,反正每个飞行员回家,都要带这么个包。

    我爸回来后就把包“藏”起来,不过藏的地方没什么创意,不是床底下就是大立柜顶上,跟我妈“藏”点心的地方差不多,这哪瞒的过我呀!

    只要逮着空,我就把那个包拿出来,打开之后慢慢欣赏,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都不认识,吸引我的除了手枪就是伞刀。咱们先说伞刀,它折起来收好后有成人的手那么长,有点象现在街上卖的瑞士军刀,刀身一头是一把刀,另一头是一把带刃的钩子。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是它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上面有一个开关,向不同的方向按,主伞刀或钩子就缓缓打开,真先进!我后来一直没见过类似的刀。

    说到手枪,是64式,不大,挺重手,沉甸甸的。这里我要夸一下自己,在没有人教过我的情况下:我会开关枪保险!我会拆卸子弹匣!我能把手枪拆散了再装回去!后来听说别的部队有小孩玩枪走火的事,我就更自豪了,咱玩了这么多次枪,不但每次扣扳机前先关枪保险(或是卸子弹匣,还要确保枪膛中没子弹),没出事故,而且还没让家里的领导们发现(我们家领导多,一爸一妈一姐一哥,奶奶也经常来我家视察),这需要多么高的智慧和勇气呀!

    扯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就是我挺好奇,到底飞行员的随身装备都有什么,小时侯我只顾玩枪,那包里的其他东西我根本就没注意,而且这个话题不伤感情,让我爸介绍一下,没准他的胃口会好点,多吃几口饭,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下面是我爸的回忆,时间上有不确定的地方我尽量从其他途径了解,包括请教河里的军事大拿们,在这先多谢了。

    我空军飞行员的装备发展过程概括起来应该是这样的:早期基本上全盘使用苏军的装备-----使用苏军的装备同时,装备国产化同时进行中-----随后装备国产化既有借鉴也有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飞行员的装备也不断完善。归纳起来一句话:我军飞行员的装备,是在摸索中形成的,其特点是具有我军特色、不断改进。

    我空军初建时,飞行员装备基本上是苏联支援的。不仅如此,当时连飞行训练大纲、飞行手册、战斗条令等也是全盘苏化。但有一个例外,飞行服是日本造的,应该是当年的战利品吧。这种飞行服是连身的,浅兰色人字呢,带拉锁。由于是为东方人设计的,我爸他们穿上挺合适。

    苏制飞行靴每人两双,夏、冬各一双,均为高腰,靴筒一直到膝盖。

    冬靴里外都是毛,靴底是毡的,穿的时候还要在靴子外边套上一双橡皮防滑套,穿上之后非常重,走路迈不开腿。

    苏制鹿皮手套一双,里面是毛,带上之后非常合手,不影响驾驶操作,飞行员们都很喜欢。

    苏制皮带一条,带枪套和伞刀套。

    手枪一支(51式)

    伞刀一把(象现在的砍刀,很笨重不能收缩,有刀套)

    毕业后发飞行帽一顶(航校时一个组一顶,学员轮流使用)

    稠飞行帽衬里一条。

    这套以苏式装备为主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兵工企业不断开发出一些替代品让我爸他们试用,有的很成功,但有些不太适用。

    由于我爸毕业时还是抗美援朝期间,后来他们师又在福建前线执行过任务,靠近海面,所以他们还有一套战时的救生装备。这套救生装备和伞包结合,主体是一艘橡皮艇。飞行员跳伞后,如果落入水中,打开充气开关后救生船可自动充气。船上备有压缩饼干、巧克力、酥糖、急救包(内有吗啡、纱布、红汞等)、钓鱼用具、净水器、信号弹、发报机和电池。发生意外后,飞行员靠这些物品可以生存一个星期以上。

    1952年12月我爸从航校毕业,下部队后没多久,我军后勤部门生产出第一批国产飞行服,样式也变了,不再采用日式的那种连身衣,由上衣和裤子两部分组成。袖子、裤腿、上衣下摆均未收口,飞行员们都觉的不太舒服。

    这种飞行服还造成了一起事故。有一次,一个飞行大队长在执行任务时飞机发生故障,该大队长弃机跳伞,降落伞打开时把他的飞行衣下摆给起来了,露出了肚皮,当时高空温度约为零下56度,降落之后他被严重冻伤。飞行服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相关厂家将飞行服上衣的下摆和袖口加上松紧带,成为缩口,也保暖多了。

    飞行服的面料也由人字呢改为皮革的,当时厂家生产出两套不同面料的飞行服请我爸他们试穿,一套是鹿皮的,另一套可能是牛皮的,穿着都非常轻便保暖。但由于鹿皮成本太高,最后决定采用牛皮作为飞行服面料,一直沿用至今。父亲对这套飞行服评价很高,认为设计的很合理,算是改装成功。

    飞行靴的样式也变了,靴身变短了,走路稍微轻便些,但飞行员们都不喜欢。原因是飞行服棉裤膝盖以下部分为单层,也就是只有一层布,原来的飞行靴靴身一直到膝盖,整个小腿都很暖。但新款飞行靴靴身短,穿上飞行靴之后从膝盖到靴身空出一截,飞上天后机舱内气温低,腿很冷,而且不知什么原因,目前这种飞行靴还在使用。

    飞行手套也改了,衬里由以前的羊毛改为毡的,面料也由以前的粗纹高级皮改为光面皮。这种手套既不好摘戴,也不好用,驾驶操作时经常打滑,飞行员们意见很大,可能是由于工艺问题,这种手套使用了5、6年后,才换成类似以前的那种苏式手套。

    下部队后最让父亲高兴的就是可以有一顶自己的飞行帽了。这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完全仿造苏联的。白天用着还行,飞夜航就有点差强人意,老是要做些额外的动作。

    飞行员戴着帽子上飞机后,要将飞行帽上的一个接头连上飞机的通话器和无线电插头,为了保证飞行员一次连接成功,飞行帽插头和飞机接口上各有一个白点,操作时只要将两个白点对准,就可以准确的接通通话器和无线电。

    问题就出在这,以前苏联飞行帽接头上的白点和飞机插头上的白点是有荧光的,不管白天黑夜使用起来都很方便,但我们仿制的飞行帽插头上虽然也有白点,但没有莹光,飞夜航时如果想连上飞机插头,要试来试去好一会,很耽误时间。

    提了意见后,这个缺点很快就改了过来。这种款式的飞行帽使用时间最长,雅克―18、雅克―11、米格―9、比斯、歼五、歼六等机型用的都是它。直到飞歼七,我爸才用上完全不同的飞行帽。为全包头式玻璃钢钢盔,有可伸缩护目镜,天蓝色,头顶正中有一红五星,现在看电视,发现我军歼八II飞行员还在使用这种头盔。我爸收藏了一顶,戴上去很威风。

    歼七还有一种高空飞行帽,我没见过,据父亲讲是密封的,与抗荷服连在一起,穿上后与外界完全隔离,平时有专人保管,只有在高空进行超音速作业时(15000米以上)才使用。

    氧气面罩仿造的也不好,式样完全照搬苏联,连规格尺寸都照搬。基本上不动脑子。白种人脸型长,鼻梁高,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的氧气面罩戴上后基本上严丝合缝,不会漏气。

    可这种氧气面罩的使用者是中国人呀!鼻梁没那么高,与氧气面罩的上沿总差着几毫米--半厘米,一通氧,滋滋的漏气,飞行的时候很别扭。这个问题一直到父亲停飞时都没解决。

    配枪也换过几次,总的说来是重量越来越轻,体积越来越小。1955年换成54式(还是很重很大,小时侯在警卫室玩过),1959年换成59式,1965年换成64式,以后就一直用64式(这是我最熟悉的一款,亲切极了!)。

    苏式伞刀用了有十几年,这种伞刀的长度大概跟成人的小臂差不多,又笨又重,样子有点象“第一滴血”里史泰龙用的那种,不过没那么多功能。

    说起伞刀的改装还有一个小故事:196X年,我军在内蒙地区击落了一架U2高空侦察机,驾驶员被生擒。我军找到该机残骸后,缴获了不少驾驶员的美式随身装备,其中有一把伞刀。

    空军负责装备的军官带着这把伞刀到我爸他们团征求意见,我爸看见伞刀后爱不释手,觉得使用起来真方便。这把伞刀小巧玲珑,一头是刀,一头是带刃的钩子,不用的时候折叠进刀身,用的时候可以用开关控制自动打开。尤其是那个钩子,如果跳伞时被挂住,随手一拉,就可以割断伞绳。见惯了苏式伞刀的父亲,对这把伞刀的设计者,很是佩服。

    我爸打开伞刀,比划着模拟各种割伞动作,越使越顺手,不过却遇见了个难题,怎么把刀收回去呢?琢磨来琢磨去,试着用手把刀身压回去,一个不留神,手被刀刃划破了,原来这伞刀用的是特种钢,刀刃极是锋利,割伞就象切豆腐,更别说我爸的手了。

    装备部的军官见状大笑,对我爸说:“你是我军第二个被这把刀割伤手的,第一个被割伤的人是刘司令。”原来刘亚楼将军见到这把刀后也是非常喜爱,使劲捣鼓,收刀时遇见同样的问题,也伤了手。

    我爸他们团的飞行员都非常喜欢这把伞刀,认为这种刀使用方便,重量也轻,于是上级决定仿制该型伞刀。

    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款式的伞刀装备到各飞行部队,父亲发现仿制的伞刀比以前那把重,也大多了,没那么小巧玲珑,由于采用的钢材不同,刀刃也没那么锋利,不过还是比苏式的好用。

    降落伞逃生系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飞行员跳伞降落伞不能自动打开,需要手动开伞。一次,一位叫李文一的飞行大队长,在飞行训练时出了事故,在成功逃离飞机后,由于他手受了伤,拉不动开伞绳,最后牺牲了。

    后来研究开发出了自动开伞装置,飞行员弹出机舱后,飞行座椅脱离,自动开伞器将降落伞打开,跳伞安全多了。

    到了歼七,跳伞时整个座仓连座仓盖都可以弹射出去,飞行员跳伞就更有保障了。不过我爸飞了这么多年,不管遇见什么样的空中险情,一次伞也没跳过,可惜了这么先进的跳伞逃生系统。

    最后谈一下抗荷服。我空军刚创建时,飞行员装备里没有抗荷服,所以我爸他们飞行时动作稍微大一点,头部的血液就流到腿部,飞行员就会眼前发黑,短暂失明,这种情况一直到1956年以后才得到改善。原因是我军可以生产抗荷服了。

    这种抗荷服严格说来应该叫抗荷裤,穿上这种抗荷服可以保障头部供血,飞行员可以承受6-7个负荷,效果非常好,可以飞许多以前不能做的动作了。

    前面介绍飞行帽时顺便提到歼七的抗荷服,这种抗荷服是专用的,连着飞行帽、飞行手套、连脚也包着,穿上后与外界完全隔开。在现代宇航服没有研制出来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第一次太空飞行,用的就是这种抗荷服。此外,父亲2000年参观洛杉矶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时,发现美军F―16战机飞行员穿的抗荷服,也是这种。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我父亲有一个穿抗荷服的后遗症。飞行员在穿上抗荷服后,由于抗荷服不透气,在空中的飞机里温度可以调节,还可以忍受,但在地面时就热的够戗,尤其是在一、二级战备值班时,全副武装的父亲坐在飞机中备战,每次都一身身的出汗,排尿自然很少,长期如此,他得了肾结石。

    第一次发作是在我3岁左右,记得是一天早晨,家里只有我爸和我,起床后我发现他疼的在床上直打滚,话都讲不利落了,头撞在暖气片上都不知道,我也不知该怎么办,后来我穿着他的拖鞋跟对门的叔叔说:“我爸要死了,快去看看!”就这样,我立了一小功。

    第二次是2000年,体检查出我爸又有了结石,在协和医院用超声波碎石三次,将结石震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一天半夜,有一块比较大的碎结石卡在尿道里,父亲疼痛难忍,服用了一粒军用急救包里的特效止痛片止住疼后,硬是将这粒碎结石排了出来,第二天一大早,他把这粒结石给我看,告诉我事情经过。我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叫我,他说叫也没用,到医院不过也是止痛,没什么区别,这点小事,自己搞掂了。

    通过父亲的介绍,了解到一些我军飞行员装备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空军史的一部分,在此记录下来,算是一种纪念吧。

    又:看了我写的几篇劣作后,我爸觉得我航空知识见长,孺子可教,决定跟我讲讲他另一次立功的经过,呵呵。

    关键词(Tags): #一直在飞(朴石)#空军生涯(朴石)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