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五场战争说完战国史1 -- 卡齐云德

共:💬24 🌺7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五场战争说完战国史1

一 写在第一场战争之前的话

战国嘛,就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到秦统一中国为止的这一段历史。不过三家分晋的时间很不好确定。如果照法律的观点来看,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魏、赵三家(大夫)为诸侯是公元前403年,则战国时期的长度应仅为182年。但是三家分晋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53年,照这样算,战国时代的长度就只有232年。还有个更恶搞的说法,按照晋国宗庙崩溃(前376)年算战国开始。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麻烦,大家爱相信哪个信哪个,反正都有道理。

好啦,韩赵魏把晋国一分为四(一分为四?是啊,人家还给原来的晋国国君留了两个小城),原来在春秋末期形成的晋国独霸中原的格局转眼灰飞烟灭,面对中原形成的权利真空,无论是秦、齐、楚这样的老牌强国,还是韩、赵、魏这样的新晋诸侯,都打算好好发挥一下,连宋国这样不入流的国家都脱了衣服,打算浑水摸点鱼。

但是,韩国和赵国要南下中原还有点难,为什么?有点远。比如赵国,三家分晋的时候,赵无恤的办公地点在晋阳,要南下的话有中条山,还有黄河的阻挡。于是赵国的第二任领导赶紧把办公地点改到了邯郸——现在感觉离中原近多了,当然,也离魏国人近多了。韩国人更直接,干脆把原来的郑国灭了,举家搬到郑国来,算是在彻底在中原扎根了。

这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韩国在继承了郑国的地盘和国都之后也继承了郑国受气包的角色,从此以后闷头挨揍,除了给秦国输送了大量人材和人头之外,就剩下跟着某些大国后面当跟班小弟了。赵国的迁都直接引发了赵国和魏国的军事对抗,成为桂陵之战的间接导火索。

魏国算是新晋诸侯里面家底最好的,他的地盘是原来晋国的精华地区,再加上继承人比较争气,所以在下一章要说到的第一场战争要首先由魏国挑起来。

原来的几个强国呢?齐国在玩颜色革命,国内的田氏承包了的政府,干掉齐简公,把三代国君(齐平公、齐宣公、齐康公)搞成傀儡,终于在公元前379年田氏自己取代姜氏当起了国君。大致的过程和希特勒成为元首蛮相似的。

秦国自打春秋时“肴之战”之后就闷头往西发展,在理论上为将来东进中原打基础,不过在东进之前他得先搞定找上门来的魏国人。魏国人此时正在战国兵家第一牛人吴起的率领下在河西踢秦国人的馆子呢。

南边的楚国自从在吴国这个臭水沟里翻了船之后基本对中原没啥兴趣了,自己关起门来向南打,可劲从百越那里抢地盘。另外楚国兵弱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反正楚国最牛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好啦,战国初期的基本形式概括起来就是,秦国在挨魏国人揍;韩国人在原来郑国的地盘上准备挨揍;魏国现在比较牛,继承了晋国的精华还在抢秦国人的地盘;赵国人刚刚搬了家,混的还不行;楚国人在往南打;齐国人在玩颜色革命。等等,少了一个国家——燕国。燕国啊,燕国嘛一直就算不上强国,基本上大家都不怎么带他玩的,因为在战国时代,燕国就是个搅局的角色。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家园 【原创】五场战争说完战国史2

马陵之战――魏国霸权的衰落

前面说过,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继承的地区是原来晋国的精华。魏国的第一任老大魏斯同志也比较有本事,搞来几个牛人,在战国时代魏国第一个举起变法的大旗。

帮助魏文候举起变法大旗的就是李悝。其实法家的那一套都是大同小异的――内修耕战, 强化君权。基本上法家的思想在战国是最管用的,凡是实行法家的,都能够变强大(特别菜的除外,比如韩国);凡是搞儒家那一套的,基本下场都不好。魏文候在李悝的帮助下,在国内大搞以法治国,再加上原来国家底子还不错,迅速的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实行法家的国家最后或多或少都要进行对外扩张。因为法家是主张奖励军功的,军功从哪里来?打仗呗,总不能让当兵的在国内砍老百姓玩吧。实行儒家的基本都比较内敛,基本上抱着我不打人家,人家也会不打我的鸵鸟思想混日子。

这时候,战国兵家第一牛人,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无数军人的偶像,吴起同志闪亮登场。孙子、吴起是中国传统武将的标杆,后世无数武将都以孙吴自比。本菜小的时候,最喜欢刘德华,梦里也念叨着刘天王的威名,我想,在那些“自比孙吴”的古代军人心中,吴起也是天王一样的人物吧。

吴起的出身并不好,是个布衣,就是说祖上不是当官的。战国时代很多牛气的人都是属于这个阶层的,以后的历史也是这样的。吴天王早期的经历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立志努力,四处游学,因为曾经在曾子的学校里念过书,所以勉强算是师出名门吧。等吴天王在鲁国混郁闷了,就抱着铺盖卷跑到了魏国来,找魏文候要官当。

当时吴起已经算是小有名气了,人家刚刚带着鲁国人打退了来犯的齐国人,这叫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不过鲁国君臣都不喜欢这个人,话说回来了,谁会喜欢个为了当官把自己老婆干掉的人啊(杀妻求将)。

到了魏国,吴起立即成了暴发户,当了将军,带着魏军于公元前413年越过秦晋大峡谷,进攻秦国的河西之地。吴天王带领一帮自己训练出来的粉丝――魏武卒在河西之地上蹿下跳,打的秦国人抱头鼠窜,而且据说吴起还打算带粉丝们去雍城逛逛――当然不是开个唱了(当时秦国的首都还是雍城,迁都咸阳还是在商鞅变法的时候)。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听到小孩们在唱国歌,唉,那时候的秦国怕是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吧。

在秦国还在魏国的锋芒下瑟瑟发抖的时候,魏文候死了。取代魏文候的是秦国人民的朋友,周王室的间谍,魏武候同志。武候同志接手了他老爸留下来的大好河山,没几年就被人忽悠,逼走了在河西之地的吴起。吴起也不含糊,直接跑到了魏国的死对头――楚国去了。后来还吴天王还带着楚国人殴打韩魏两国,并且还一直打过黄河,这可是楚国从来没有的过的(不过我怎么看怎么像是回光返照)。

魏国人赶跑了吴起之后,很快修正了自己的战略重心。原来吴起带领大家在河西之地撒野,这样不好,要去就去中原玩,多风光啊。所以,公元前361年,魏国人把国都从山西安邑(夏县), 东迁五百里来到平坦的中原腹心——大梁(河南省中部的开封)。这固然是个进取的举动,却是战略上的失败。魏国走了和韩国一样的路子,两国重心都移到中原,陷身于四战之地,四面遭受削割。唉,基本上一部战国史就是魏国和韩国的血泪史啊。

三晋其实都继承了原来晋国争霸中原的理想,赵国人迁都到邯郸,是为了方便南下;韩魏两国干脆把家都安在中原,颇有些明朝的“以天子质边塞”的味道。当然,三晋都来圈地,中原不就那么大吗,圈来圈去肯定要打起来了。首先是赵国人隔三差五的跑去打卫国(因为赵国南下中原必定要经过卫国),卫国大概在现在的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地区,虽然后来出了个晋冀鲁豫解放区(其实也就是名字像)但那是两千年以后的事情啦,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就是个当小弟的命。当时卫国的老大是魏国(这句话好像有点拗口),自己的小弟被欺负做老大的能不出面摆平吗。所以魏国先在山西离石和赵军干上一架,帮小弟出了口气。赵国碰了魏国的钉子之后远远的躲开魏国,跑去欺负齐国,占了山东鄄城,然后还跑去吓唬韩国人,期间又在河南武陟吃了魏国人的亏。不过赵国人明显记性不好,所以没过多久又去抢卫国的地盘,攻取河南长垣、富丘。这下可终于把魏惠王惹毛啦,派魏将庞涓打败了赵军十万人,衔尾直追,干脆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邯郸顿时陷于危急之中,时间是公元前354年。

庞涓围攻邯郸一围就是两年,这下赵国人尝到贸然迁都的苦头了,硬着头皮跑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当时的相国是邹忌,就是那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那个美男子,邹忌也就是个搞内政的材料,齐国当时的内政还不错,不过对外争霸这个家伙就菜鸟了。邹忌觉得魏国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撒手不管,当缩头乌龟。还有些人觉得既然赵魏热热闹闹的打了两年,齐国好歹能够跟在后面捡点便宜。这个意见得到田因齐(当时的齐王)赞同,所以齐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好多姓田的啊),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出门捡便宜,哦不,出门救赵。

家园 【原创】五场战争说完战国史3

马陵之战――魏国霸权的衰落(中)

出了门,齐国人才发现了天涯路漫漫,还真不知道怎么走好。这时候坐轮椅的孙膑笑了,露出一嘴的白牙;“庞涓那,我熟,我大学时睡我上铺的就是他,听我的没错,保准坑死他。”

孙膑这样做是在给自己报仇。当年庞涓和孙膑哥俩一前一后的从鬼谷子大学毕业,庞涓早毕业跑去给魏惠王当将军;孙膑毕业后觉得跟学长混比较有前途,就也跑去了。结果庞涓把孙膑给“膑”了,大概是打算让孙膑规矩点,以后老老实实的跟自己混,就好像把马给骟了一样。关于这个膑刑,有挖掉膝盖骨、砍脚和砍小腿三种,孙膑到底少了哪一块并不重要,反正他这辈子都得在轮椅上度过了。后来孙膑找个机会跑到齐国,现在终于让他等到机会报仇了。我觉得当时孙膑内心一定澎湃着某种力量,就像要爆发个小宇宙一样。

齐军彷徨是有道理的,人家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捞油水,但毕竟邯郸都被魏国人围攻了两年油水都被榨干了,这时候齐军过去救赵国肯定什么好处都捞不到;要是不去呢?那咱大老远的出来一趟干吗?

这时候孙膑指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咱不去赵国那个烂摊子,咱去魏国国都大梁去,那里油水多,还不用和魏军硬碰硬。孙膑说:“解开纠缠的绳子,不能乱抓一气,给人劝架,不能自己也跟着打。魏国庞涓攻赵多年,轻锐士卒在耗尽在国外,国内全是老弱病残。我们应该去踢魏国都城大梁的场子,庞涓必然松开赵国,回救大梁。赵国这样就能得救。”(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持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

说白了,这就是解放军老干的围点打援的伎俩,春秋时代的城濮之战,晋国一开始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调动楚军的。

于是齐军派出大量的流氓,专门在魏国大梁附近搞破坏。如果是本国的流氓,魏惠王也不怕,问题这时一伙来自齐国的流窜犯,既然流窜犯都来了,那齐军还会远吗?现在大梁能打的兵都在庞涓手下吭哧吭哧的攻赵呢,赶紧的,把庞涓叫回来护驾!

接下来的事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只说了一句话“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唉,简略的都赶上《春秋》了。

应该说,庞涓接到魏惠王的命令后很头疼。邯郸被围攻两年,眼看就要陷落了,现在放弃攻赵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要是不回去呢,丢失大梁怕也没他什么好果子吃。

后来看,庞涓选择了继续攻赵。这个决策也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攻城战都是很困难的,《孙子兵法》所说的“上兵伐谋,其下伐交,最下攻城”说的就是这个。以魏国之强打邯郸打了两三年都没打下来,一向以兵弱著称的齐国打大梁就能容易了吗?不如继续攻击邯郸一段时间,看能不能打下来,另外一方面也是等着齐国人在大梁城下消耗的差不多了,顿兵坚城之下后再来个前后夹击。

于是,庞涓继续攻击邯郸,几个月后邯郸终于坚持不住,投降了。但这次魏国什么也没捞到,赵王早跑到别的地方继续抗战去了,残破不堪的邯郸对魏国的意义不大,更何况魏国人压根就守不住邯郸。庞涓和魏惠王合伙办的“伐赵一条龙公司”干耗了两年,年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都是负申报。

不过当时魏国人也管不了什么了,急匆匆的往回赶,生怕跑慢了大梁就成齐国的了。魏军此时有两种选择,比较正统的就是跑回大梁关起城门和齐国干仗,这样风险最小,不过可能获得的收益也小;或者,去抄齐国人的后路,把齐军退路堵死,这样做风险大,收益也大。对齐国人来说,倘若庞涓一头扎进魏都大梁,齐国人只是实现了救赵的目的(其实连这个目的也只实现了一半,毕竟邯郸让人家打下来了),至于油水则什么也没捞到,孙膑赵庞涓报仇的愿望也没法实现了。于是孙膑采用了诸多方法来吸引魏军决战。首先是南下攻击平陵,平陵城池高大,守军也多,而且南面就是宋国,北边则是卫国,路上还有个市丘挡道,在这种地方打仗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坟坑。(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不过,庞涓还是没上当,不敢上前(唉,也许男人的第六感也很准的)所以孙膑又找了两个没用的大夫齐城、高唐上去送死,故意输上一场,还分兵跑到魏都大梁下撒野。这下子庞涓终于相信齐国就是只落水狗,要上去痛打。既然是痛打落水狗,那辎重什么的都不用带啦,跑的慢的也不用带了,庞涓就带了2万轻兵一路狂奔。孙膑也带着齐军急行军赶到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以逸待劳,以多击寡,击败并且俘获庞涓。算是大大的出了口恶气。

家园 【原创】五场战争说完战国史4

马陵之战――魏国霸权的衰落

经过这场恶战之后魏国的锋芒暂锉,老实了几年(桂陵之战是魏惠王十七年,而马陵之战是魏惠王二十八年或者是魏惠王三十年,中间的这十一年或者十三年魏国基本没有大的主动的对外用兵,但是诸侯国又经常过来打魏国)。等到魏惠王三十年(采用史记的说法),也就是公元前341年魏国又跑去打韩国了。韩国人也跑去找齐国求救,齐国照例派出孙膑去给援兵出主意。这次齐军的主帅据说换人了,不是田忌了,改田婴了(反正都是姓田的,不过这个存疑)。孙膑在轮椅上扇子一挥;“走,咱们还去大梁耍去!”于是齐国人又大咧咧的往魏都大梁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吆喝,生怕别人不知道。庞涓那时正在卖力的打韩国呢,一听齐国人又来搅局了,估计头皮都得炸了。只好放弃韩国,掉头去打齐国人。齐国人一看魏国人冲过来了,撒腿就跑,往齐国跑。魏国人就在后面追。

这次孙膑又耍个花招,他怕庞涓追的不够远,就让士兵第一天挖十万人份的灶,第二天挖五万人份的灶,第三天挖三万人份的灶。反正灶的数量是越来越少,显得齐军士卒大量逃散。庞涓再次被忽悠了,就像范伟再次中了赵本山的套,再次舍弃大部队,只带少量轻兵加速追赶。他不知道,他的老同学孙膑同志在马陵道上给庞涓准备了个大口袋。孙膑的口袋布置的中规中矩,挑个路窄的地方,用砍伐的山石树木阻塞道路,道路两旁埋伏下大量的弓弩手。还把路上的一棵大树扒光了皮,给庞涓留了封亲笔信,交代弓弩手说,看好了啊,看到有人打火把看这棵树上的字就给死命的射他。

当天夜里庞涓火急火燎的赶过来,就像赶着投胎一样,一头钻进孙膑给他扎的口袋。看到这棵树庞涓以后果然搞出火把来看,一边看一边读:“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天上就下雨了,下箭雨。齐国人万箭齐发,搞定了这支轻兵冒进的魏军。庞涓自杀,魏军主帅太子申被俘。

这就是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标志着魏国霸权的衰落。之后魏齐双方在平阿会盟,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其实是相互承认对方势力范围。齐国从一个二流国家变成一个一流的强国。之后的魏国基本也就是被人欺负的对象了,隔三差五的和秦国,楚国,赵国打架,国家越打越弱,地盘越打越小,人口越打越少,最后终于被秦国人给灭了。

后世往往将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相提并论,其实如果我们拿出一幅中国地图,将齐国的首都临淄(现在的山东临淄附近),魏国的首都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还有韩国首都新郑(今河南新郑)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现,哈哈,如果齐国人真的要去救韩国,就得打魏国经过。所以,围魏救赵是围点打援,围魏救韩最多算是因人成事。用后世西方兵学大师利德尔哈特的观点来看,围魏救赵是典型的间接路线战略,在孙膑之后一百年的西方,伟大的“非洲征服者”西庇阿也用类似的战略调动汉尼拔,在扎马一战成名。

在马陵之战后的六年,魏惠王终于累了,倒下了。他继位的时候,魏国正式最强盛的年代;当他撒手西去的时候,魏国经历了桂陵、马陵的惨败,还丢失了大半的河西之地;魏国在他的统治下,五十战二十败,兵越打越少,地盘越打越小,除了把行政级别升级成王之外一无所得。

魏武侯曾经询问吴起:“现在秦国威胁着我国的西面,楚国像衣带一样地横阻在我国的南面,赵国正对着我国的北面,齐国逼近我国的东面,燕国绝断着我国的后面,韩国据守在我国的当面。在六国军队的四而包围下,形势对我国极为不利,我为此担忧,怎么办呢?”(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这句话充分描写了魏国面临的战略困境:整个国家缺乏战略后方,四面树敌。

吴起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时间,必须抢在其他诸国强盛起来之前就灭掉一个方向的敌人,用敌人的土地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再全力争霸中原。吴起和魏文侯选择的是秦国,所以抢先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争取灭掉秦国。这样,魏国依靠关中平原的战略后方,三面包围韩国,从函谷关俯冲中原,一统天下也不是是不可能的。秦国灭六国的最后一击也是就是这种方法的。可惜魏国赶跑了吴起,全力在中原争霸,错失了这个机会(所以说,魏武侯同志是秦国人民的朋友,周王室的间谍啊)。

魏武侯之后的两千年的西方,德国人施里芬在面对同样的战略困境的时候,弄出了先集中力量打垮西线法国,再全力搞定俄国的施里芬计划,还真的差一点就成功了。唉,魏国,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国家。

家园 燕国也算七雄之一

燕国地处边塞,估计向早期向关外发展了,几乎没有能够进入中原地区,所以七雄里面最没名气。不过挡在他和阻挡的赵国和齐国没少打仗,甚至曾经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了,排在七雄之中不算冤枉。不过到战国后期,燕国只有搅局的份了,乘人之危攻打赵国反而被廉颇收拾了一顿,真是让人鄙视。

家园 哪五场战争呢?

围魏救赵算一个,乐毅灭齐算一个,长平之战算一个,还有呢?赵灭中山算不算?五国合纵攻秦算不算?

家园 居然漏掉了三家怎么确立分家走向的那场开头之战

你太小瞧那场战争的意义啦,没有强大的魏国哪来的魏国衰败呢?

家园 感谢提醒

奠定三家分晋基础的晋阳之战是在公元前455年,如果一直向上追溯可以说到鞍之战,甚至追溯到晋文公重耳,在战国史里面讲一大段春秋有点跑题了。我觉得,我以后再修改吧。

家园 燕国就是个摘桃子的

燕国打齐国那次是联合了数个国家,燕国就是个摘桃子的。

家园 这次战役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战国真正的开始

还是有所描述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你下面描述魏国衰败之战的,没有强盛的魏国哪有衰落的魏国呢?

仅为参考。

家园 楼主啊,要写完啊,千万别坑啊
家园 燕国也不算弱小

燕国是七雄之中唯一一个没有知名人士变法的,但是并不意味着燕国没有发生改革。燕国地地域在山西、河北、北京以及辽东一带,那里更接近匈奴等游牧民族。如果燕国弱小,恐怕七雄之中就没有它的位置了。

不过,燕国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个摘桃子的角色。

家园 好文岂能不花

可惜了魏国的大好形势

若在李悝的基础上续用吴起、商鞅,秦说不定就变成蜀了

家园 和江南水的《历史色盲讲故事》雷同了

题材雷同了,而且自我感觉写的也没他好。唉,我承认我这几天脑袋上顶着月经带在发奋呢,但是还是赶不上人家啊。

我会努力,如果有错误河里的朋友请指出,写的不好,就送我鸡蛋吧。

家园 我的一点小建议

写战争不要光写战争过程,这过程根据的史料大家都掌握的差不多,所有的细节都很难再细抠,不如把战争看做一个系统,分析战争前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民生外交,从而让大家了解这场战争的意义。

如果你现在这么写这五场战争,的确很难做到你题目中所提到的五场战争就说完了整个战国时代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