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送花
家园 送花!!
家园 吴起败就败在手段太软了

他知道变法要动很多人的饭碗,却仅仅只是砸掉他们的饭碗,而没有用暴力手段铲除一部分反对派,特别是去除他们的私人武装,至少也要把他们流放到边疆减小阻力。商鞅变法尽管有时间的优势,但实际上仅仅十年后民众就已经“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所以说时间问题只是一个因素,具体还是在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上。而商鞅对于变法中的反对派可是毫不客气的动用国家机器,对太子的师傅都能动刑,而吴起对楚国三昭景恤三家却没有类似的记录,吴起被那群贵族政变杀害,正说明他变法的不彻底,贵族的私兵居然能够在没有王令的情况下大批的携带兵器进入王廷,这在秦国是不可想象的,商鞅被赶下台虽然是旧贵族的反扑,但却是以君主的名义执行的,商鞅自己的私兵完全无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商鞅以自己的死让秦王看到了他变法的具体成果,天网恢恢,无处可藏。

家园 清华简里好像有《竹书纪年》
家园 对历史来说,求实是首要的

历史不是哲学。

家园 吴起只是打工的

他手段的软硬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老板的决心

从各种史料来看,吴起到达楚国的时候,楚悼王已经是晚年了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怎么着也有点动力不足

反观商鞅的老板秦孝公,是刚上任的年轻人(二十岁左右),动力十足

所以说吴起的运气比商鞅差一点,时间不在他这一边,不只是行政的时间,老板的年龄也是时间啊

当然了,吴起失败,商鞅成功,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个人的缘故,这个以后再细细分析

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秦孝公不幸短命,商鞅还能不能如此成功,是可以商榷的

家园 关于历史的作用,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追求真实与较真的“求实”是完全程度不同的概念,我们一般称后者为“钻牛角尖”。

你不需要先去考证纣王用的是象牙筷子还是玉筷子,之后才敢用“见微知著”这个词;就像你不需要先去研究汽车为什么会跑,之后才敢坐汽车一样。

家园 吴起有点像罗马的马略

军事能力高于政治能力,他在楚国和魏国的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在练兵,而没有像商鞅那样从政治制度上彻底进行调整,这样作的后果是军事能力可以短期增强,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内功,持久性不够。商鞅的变法不仅有体系,而且有明确的规划,这点正是吴起缺乏的。

ps:年龄不是理由,吴起如果觉得楚悼王年龄过老,就应该早点考虑下一任君王的变法普及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变法的连续性。

家园 战国时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吴起如果觉得楚悼王年龄过老,就应该早点考虑下一任君王的变法普及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变法的连续性。

每一个牛人只能伺候一任老板,吴起如此,商鞅也如此,张仪还是这样,帮助燕国几乎灭掉齐国的乐毅也是这个宿命。

这些人伺候老板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是都没有跟下一代搞好关系

也许当时的人跟我们今天的人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吧

时代太久远了,我们已经没法确切了解当时人的思维方式了

冒昧揣测一下,因为当时天下大乱,这些人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的余地,犯不着提前寻找后路。

后来的帝国时代,大臣们是“一处不留爷,爷就没活路”,所以有了提前寻找后路的动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5)

生死危机

魏武侯虽然没有老爸魏文侯那样对魏国有开国之功,也没有像老爸那样对魏国动大手术(变法),也没有像老爸那样做到人尽其用,放走了吴起,但是瑕不掩瑜,在魏武侯的带领下,魏国昂然挺立在中原,一会儿从齐国捞一点,一会儿从楚国捞一点,给两个曾经的强权带去了极大的麻烦。

可以说,正是因为魏武侯的积极进取,才奠定了魏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

如果从历史上给魏武侯找一个镜像人物的话,我认为春秋时期的晋献公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两人都是在合适的时间点,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诡异的是,两人都没有处理好身后的接班问题,给各自的国家带来了大麻烦。

魏武侯在位二十多年竟然没有确立正式的接班人,这实在是件让人费解的事。

据《史记·魏世家》和《史记·六国表》,魏武侯的儿子魏罃出生于公元前400年,到魏武侯去世的时候(前371年)已经三十岁了,年龄显然不是立魏罃为太子的障碍。

这个秘密也许就在魏国的宫廷内,我们已经没法知道了,历史有他不可知的一面,试图探求历史真相纯粹是在做无用功。

魏武侯去世后因为没有明确的继承人,不可避免的就要出现家族争夺,在历史上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却是最有戏剧性的一次。

争夺的双方是魏罃和公子魏缓,魏罃占据着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同时控制了魏国的西部,虽然没有史料支持,也可以确定魏缓占领的是魏国的东部。

一个国力蒸蒸日上,气势睥睨九州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竟然成了两份儿,这么具有震撼力的戏剧性变动足可以跟两千多年后的苏联解体相媲美。

如果认为这就是这幕大戏的结局,那就太小看历史这位大导演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当年苏联解体后,因为有俄罗斯这么一个瘦死的骆驼,外部势力一时不敢轻易插手前苏联地区,任凭他组织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独联体。

魏国当时分成了几乎均等的两份,虽然魏罃占据着都城,但是他依旧不能彻底搞定魏缓,同样魏缓也不能搞定魏罃,魏国这幕家族相争的大戏一直上演了近三年,这也给外部势力插手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事实上,国际势力早就开始插手魏国的权力转换事务了,公子魏缓就是得到了赵国的支持后才开始发难的。(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

就在魏罃和魏缓忙着鹬蚌相争的时候,背后的赵国按捺不住内心激动,决定从幕后走向台前。

许褚同志告诉我们赤膊上阵是很危险的,怎么着也得穿个马甲。

但是,此时已经不是春秋了,周天子这个马甲实在是没什么用了,既不实用也不美观。穿周天子这件马甲还不如赤膊上阵呢,看来只能是赤膊上阵了。

为了降低风险,赤膊上阵的赵国决定找个搭档,一来是壮胆,人多胆子大嘛,二来是关键时刻能够有个挡子弹的。

公孙颀充当赵国的使者,展开了秘密的外交穿梭。

公孙颀从赵国出发,绕道宋国,来到了韩国。

公孙颀见到韩国的领导人韩懿侯后,明知故问:知道吗,魏国的魏罃和魏缓为了最高领导权掐起来了?

接着公孙颀向韩懿侯分析了一下魏国当前的国内形势:魏罃只占据了半个魏国,趁他病要他的命,这样魏国就真的完了。

并且声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韩懿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也没有犹豫,下决心,坚决掺和魏国的内政,管他是不是有马甲可以穿呢,赤膊上阵又如何。

韩懿侯率领着韩军,赵国的领导人赵成侯率领着赵军,两国组成了多国部队(两国相对一国来说,也算是多国了),来到了魏国。

多国部队在浊泽(今山西运城)打败了魏罃手下的魏军后,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安邑。

接下来,两国并没有急吼吼的去攻陷安邑,不是这两国的领导人忽然犯了病,打算就此算了,放魏罃一马,而是他们在忙着做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儿。

二战结束前夕,英美苏三个强权经常互相磋商,磋商的内容就是在战后的世界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

先把蛋糕的分配方案做好了,各方才有做蛋糕的积极性啊。

后来在雅尔塔各方达成协议,确立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雅尔塔协议布置的这么个破玩意儿,竟然左右了二战后的世界好多年,所以有人也把这个玩意儿称为雅尔塔体系。

两千多年前的安邑城下也举办了这么一个雅尔塔性质的会议,赵成侯和韩懿侯也在忙活着搞蛋糕分配方案。

此时困在安邑城内的魏罃只是一只待宰的羔羊,是被清蒸还是红烧,全看那两家的口味。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会场上充满了对立的气氛,这是一次不成功的会谈。

赵国领导人赵成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杀掉魏罃,立魏缓为魏国国君,同时让他割地。

这么做就是两个字,实惠。

韩国领导人韩懿侯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干脆把魏国一分为二,最大限度的削弱他的实力,以后他就不会再对周边的国家造成任何威胁了。

这么做也是两个字,安全。

同样的军事行动,怎么会有这么两个南辕北辙的主张呢?

这要从两国的地理位置说起。

先说赵国,赵国占据了原来晋国北部的土地,虽然也跟魏国和强权齐国接壤,但是他有辽阔的北方作战略回旋余地,那时候的匈奴还没有成气候。

安全并不是赵国首要考虑的问题,能够从魏国狠狠的捞一把,得足了实惠,也就心满意足了。

估计,赵国主动插手魏国的内政,就是冲着这份实惠来的。

再说韩国,韩国占据的是原来晋国南部的一部分土地,地处中原一带,周围都是如狼似虎的大国强权。

韩国的东西北三面都是魏国的领土,自己就在魏国的怀抱之中,南面是南方天子楚国。

在这种地缘环境下,实惠不实惠的不打紧,关键是保证安全,把魏国肢解后,将大大提升韩国的安全指数。

一个要眼睛能够看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一个要心理上能够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没法讲到一块儿去。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彼此的差距这么大,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韩国借口他的兵少,连夜撤走了,赵国一看韩国不玩儿了,也只好撤兵了事。

处在灭国边缘上的魏国就这样奇迹般的复活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句话

魏武魏击侯

应该是魏武侯魏击吧....

家园 史记楚世家里

好像根本就没有提到吴起,悼王十一年惨败于三晋之后就是二十一年悼王卒了...

不知道是因为孙子吴起列传里讲了这个事情所以省略呢,还是这个事情对楚国的发展实在微不足道...

家园 献花,吴起最后这段一直挺奇怪的

楚悼王尸体还没凉那些保守派就能自己动手干吴起,可早一分钟都不行,病重时楚悼王还能管用?吴起这种水平居然也没料到报应来的这么快,不说组织一下自卫力量,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可偏偏他愣有机会去抱楚王尸体,难道楚王住在他们老吴家?

我觉得中间肯定有故事,可惜没流传下来。

比如臆测一个:

楚相吴起在上朝时向大家沉痛的汇报了楚王已经去世的情况,号召大家化悲哀为力量。。。没想到追悼会还没开完,下面就骚动了。原来大家都隐约听到了大王不行了的消息,作为公卿,携带武器上朝是没问题的,这时一经确认,一起拔出武器声称吴起是弑君凶手,大家一起为大王报仇。吴起虽然做了布置,没想到卫士们很多因为改革降低了工资,或者因为提高了业务考核要求,被降职,心里非常不满,一个个呆若木鸡,眼看着公卿们追杀吴起。楚国习俗追悼会上是没有棺材的,就在吴起身后晾着。于是吴起只能使用最后一手,为自己死后报仇了。

家园 老大,讲讲两个竹书纪年的沿革吧

很有兴趣的说

家园 看看今天也一样,一朝天子一朝臣,私企也是。人性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