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一个天才的奋斗

吴起最早竟然是个四处游说的,跟其它游说的人不同,吴起的家庭条件相当不错,相对苏秦(先让他提前客串一下)的小康家庭,吴起就是大富翁,很大的富翁,家里累计了千金。

千金,一千镒黄金,一镒二十四两或二十两。

就算有所夸张,打个对折,五百金也足够让吴先生快活一生了。

吴起先生是个有追求的人,不甘心碌碌无为的做一个富家翁,于是把有限的家产投入到无限的游说诸侯活动中。

就像今天有人把有限的财产投入到无限的股市中一样,这已经不是投资行为了,也不太像是投机,更像是赌博。这种赌博的后果,极大的可能不是狠狠的捞一把,而是狠狠的跳一楼,还是百层以上的。

不知道是各国的领导人眼光有问题,不识货,还是吴起先生的水平的确不行,吴起的这次投资以破产而告终,真是西装革履出去,穿着内裤回来。

看着那些“博士进去白痴出来”的股票投资者,看热闹的多少都会有点幸灾乐祸,满足一下自己的某种心理,还没什么危险。

吴起的家乡人也跟这些看热闹的人一样,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个前富翁。

如果吴起也像那些“老板进去瘪三出来”股票投资者那样,随便幸灾乐祸一下也没什么,谁没有某种心理啊,自己也只好夹起尾巴,灰溜溜的回家,或者疗伤或者跳楼。

吴起不是一般人,也就不做一般的事儿,他杀人了。

是杀人不是自杀,杀了三十多个。

这三十多人没有今天那些看热闹的人那么幸运,他们遇到了煞星。

卫国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国家,但也是个有王法的地方,随随便便杀三十多个人,也不是能够轻易通融的,吴起也没有想通融,而是选择直接跑路。

离开家乡前,吴起先生咬着自己的胳膊对老母亲发誓(这个发誓的方式很特别):我成不了将相,就再也不回来了。(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也许吴起认识到了自己的水平不够,也许他认为自己没有被重视只是因为不是名牌老师教出来的,总之他决定重新学习,这次要找个名气大的导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俗语。

好的导师是成功的另一半,这是我说的

吴起这次找的导师是曾子。

曾子通常说来就是指曾参,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曾参先生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05年。

吴起死在公元前381年,看吴起先生的那股子折腾劲儿,他老兄死的时候应该不到60岁,假设他死的时候就是60岁,那么他最早应该生于公元前441年左右。

吴起是杀人后去投奔曾先生的,此时最小应该也是20岁,那么他去投奔曾先生的时候最早也是公元前421年。

公元前421年,曾参先生应该84岁,放在今天也算是寿星了。

做个对比,看看曾参的师兄,子夏。

子夏比孔子小44岁,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魏文侯十八年,公元前407年,魏文侯还拜他为师(《史记·六国表》),此时子夏100周岁。

但是,《史记》中关于战国年代的记载比较混乱,现有资料中关于魏国的纪年,比较权威的应该是《竹书纪年》,按照《竹书纪年》魏文侯被封为诸侯应该是在魏文侯四十四年,而不是《史记》中的魏文侯二十二年。这么算来魏文侯十八年应该是公元前429年,这一年子夏78岁,这还比较靠谱。

也就是说,曾参活到七十多岁还是靠谱的,要是活到八十以上跟吴起有交集,这个难度有点大。所以我倾向于吴起跟着学习的老师应该不是曾参而是曾参的后人。

曾家跟孔家的关系不一般,据说能完整继承孔子学说的就是曾参,曾参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还把孔子学说中的“孝”发扬光大。

忠臣孝子是那个年代的稀缺物种,曾参先生不厌其烦的教导人们要“孝”,并参与编写了学术专著《孝经》,孝道也成了曾家的招牌专业,吴起来了应该也是学习这个专业。

虽然学习孝道,但吴起似乎不能身体力行,他老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依旧恪守“不为将相不回乡”的誓言,没有回家奔丧。

这种行为放在今天即使不是什么正面典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成功嘛,但是在曾先生看来,吴起绝对是个反面典型。

对父母生养死葬是最起码的“孝”,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算什么“孝”啊,研究“孝”的都不孝,这不是砸招牌吗。

就这样,专注于成功的非三好学生吴起被曾先生开除了。

曾先生的这个决定,使历史上少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孝道研究者,多了一个彪炳史册的军事家、政治家。

吴起的兵法是跟谁学的,已经没法知道了,学成了兵法后,吴起又出去找工作。

不找工作也不行了,即使没有政治野心,也得吃饭啊,吴起这个曾经的富翁,此时很可能已经是负翁了。

吴起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鲁国。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常赶集,怎么会遇不到亲家。(按:这是俺的家乡俗语,八十年代前,农村的通婚范围也就是方圆几里地)

常年在战国混怎么能不打仗呢,你不去打别人,别人也会来打你。

这一年齐国来打鲁国,鲁国上下立马抓了瞎,怎么办。

从春秋开始,鲁国一直是齐国练兵的理想对象,实力不是很弱,同时也不是很强,很适合大国拿来做实兵演习的对象。

学了一肚子兵法的吴起终于等到机会了,就在这个机会以光的速度投向吴起怀抱的时候,偏偏有个人挡在了吴起的面前,成为了第三者,让他很难抓到这个机会。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吴起的夫人,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

这个事儿吧,放在其它国家压根儿就不是事儿。

那年头谁家没有一两门外国亲戚啊,有时候正在火并的两个国家中,某一方国君的夫人就是对方家的女儿,《崤之战》中晋文公的夫人就是秦穆公的女儿。

打仗归打仗,亲戚归亲戚,是亲戚不妨碍刀兵相见,收起刀兵依旧还是亲戚嘛。

不过这种有国外亲戚的仗打起来是有点问题,晋文公的夫人还是站在老爸那边,让晋国纵虎归山,这只是高层才会出现的问题,中下层应该不会影响战局。

鲁国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走了极端,要求他的各级官员(包括官员的家属)都不能跟敌国有任何瓜葛。

鲁国人不相信吴起这个齐国女婿,关键时刻能够真的在战场上跟齐国玩儿命。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通宝推:文化体制,honeybl,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ssssssaaaaaafffffffaaaaaaaa

家园 好象铜也叫金?
家园 金就是说的铜吧?

应该不是真的黄金,说的是黄铜才对。

家园 具体是今天的黄金,还是铜

我不想讨论,这只是细节,没有什么意义

哪怕他是厕纸呢,只要能代表财富就行。

有的人就拿这是铜还是黄金来赚论文,我没有这个压力,所以该大而化之的时候就大而化之。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1)

吴夫人这个齐国人的身份成为了吴起先生的最大障碍。

进行太空行走的翟志刚,在入选宇航员选拔队后,对家属也要进行体检,他的夫人斩钉截铁的表态:要是因为我的缘故让你落选,咱们就离婚。

显然,吴起的夫人没有翟夫人这个觉悟。

眼看到手的机会,因为媳妇儿的缘故就要黄了,吴起不干了。

散尽千金家财,因为没有为老母亲奔丧还背上了不孝的恶名,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吗。

机会就在眼前,无论如何不能错过,错过了这一班,天知道下一班车什么时候才来啊(在北京等公交的兄弟姐妹应该都会有这种心思)。

为了这个机会只能不要老婆了,出将入相后还愁没有老婆吗?

今天,跟老婆断绝婚姻关系,到民政部门办个离婚手续就是了,顺利的话用不了多长时间;麻烦一点的大不了去趟法院,只要没有特别大的财产纠葛,应该也用不了太长的时间。

在古代,更省事儿,压根儿就不用麻烦国家机关,只要丈夫一纸休书就齐活儿了。当然这也需要女方的配合,女方要满足下列七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一、不顺父母

不顺着丈夫的父母,是大不孝。

那年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啊!

二、无子

也算一种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三、淫

一种文雅的说法是妻子跟外人乱来,破坏了家族的血统,在我看来还有一层意思不好明说,那就是丈夫不能满足妻子,伤害了丈夫的尊严(只要是男人,一切就在不言中了)。

四、妒

主要是指阻止丈夫纳妾,妻“无子”还阻止丈夫纳妾,那就不止是嫉妒了。

五、有恶疾

因为身有恶疾的人不能参加祭祀祖先(难道是怕把恶疾传染给祖先?),不能祭祖也就不能算是这个家族的人了。

六、口多言

大家庭最怕多嘴多舌,话多是非就多,很容易把家搞乱,破坏安定团结。

七、窃盗

把大家庭的东西收归己有,私藏小金库。

这就是古代婚姻中有名的“七去”,也是男性主动断绝婚姻关系的七件法宝。今天的MM触犯其中的两三条,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在古代,丈夫要想在这七条上挑妻子的刺儿也不是特别困难。

虽然有“七去”的法宝在手,但是吴起先生并没有动手写休书。

不是吴起先生顾念夫妻之情,为了妻子主动放弃这次机会,而是动手干了另一件事,动手杀了自己的夫人。

可怜的吴夫人就这样香消玉殒,她的鲜血暂时成就了吴起。

我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让吴起动了杀机,非得对自己的结发妻子下此毒手。

难道他真的从那七条中挑不出妻子的毛病,没法写那一纸休书?

也许还有其他的缘故。

古代,在给丈夫断绝婚姻关系自由的同时,对女性也做了保护性措施,在三种情况下丈夫不能休妻:

一、有所取无所归

妻子娘家的家族已经不存在了(从《孔雀东南飞》来看,最起码也是没有了父母,甚至可能没有了长兄,长兄为父嘛),休妻后妻子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此时丈夫休妻不人道。

二、与更三年丧

就是妻子跟丈夫为公婆守了三年孝,守了孝,妻子就对公婆尽完了所有义务,此时丈夫休妻对不起妻子对自己父母的恩情。

三、前贫贱后富贵

防止丈夫“人一阔,脸就变”,算是从经济上保护妻子。

这就是古代婚姻中对女性的保护措施,“三不去”,也是对丈夫休妻的限制,防止丈夫滥用休妻的权力。

今天的人大都对古代的“七去三不去”原则大加挞伐,理由是,损害了女性的自主权。但是,我要说,今天所谓的“夫妻间没有了感情”还不如这“七去”呢,连“三不去”对男性的约束都没有了。

所有的一切美好理论,如果没有可行性,还不如没有!

关于“三不去”的原则,除了第一条不能肯定,后面这两条,吴起的夫人应该至少应该做到了一条。

吴起没有回家给老母亲办理丧事,如果此时已经娶妻的话,这个工作差不多应该就是吴夫人代劳了,那就满足“与更三年丧”(从前面的迹象显示,吴起先生应该早就没有了父亲)。

如果吴起离家的时候没有娶妻,后来才娶的,那时他已经破产了。

从一个破产的前富翁到在鲁国谋到职务,吴起也算是“前贫贱后富贵”。

代替丈夫行孝或者跟丈夫同甘共苦,无论何时何地都算是伟大的美德,这样的美德竟然给吴夫人惹来了杀身大祸。

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天理啊,好人竟然得到如此的报应!

杀掉妻子后,吴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率领着鲁国的军队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军队。

然而,这次成功并没有给吴起带来锦绣前程。

就在吴起征尘未洗,凯旋的脚步还没有停下的时候,一份小报告来到了鲁国国君面前。

打小报告的人详细历数了吴起以前的种种劣迹,然后表示了自己对鲁国未来的担忧:鲁国是小国,如今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以后其它诸侯肯定会对我们跃跃欲试。(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真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打了胜仗还如此心虚,那干脆不打,直接投降不是更省事儿吗?

这种逻辑不说对吴起公平不公平,至少对战死沙场的鲁国士兵不公平,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捐躯的是这么一个逻辑混账的国家,他们在地下也能憋屈得再死一回。

打小报告的人还对任用吴起提出了异议: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你任用吴起(卫国杀人犯)就是自绝于兄弟国家。(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国和卫国都是周武王兄弟的封国,那都是八百年前的事儿了,如今还拿出来说事儿。吴起来鲁国的时候,大家就知道他在卫国连杀三十多人的壮举了,现在又拿出来说事儿。

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高尚啊高尚,多少无耻假汝之名而行!

开放市场经济之前,很多企业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苦了勤的,养了懒的,便宜了捣蛋的。

这个打小报告的纯粹就是一个捣蛋的,这种人的意见鲁国的国君竟然还听进去了,鲁国要是能够强大,上帝、玉皇大帝、天老爷他们哥儿几个答应,广大人民群众也不答应。

在捣蛋者无耻的说辞下,吴起丢掉了自己的工作,考虑到他为这个机会做出的伟大壮举(杀妻子),我只说两个字:活该!

人世间,还是有报应循环的!

不过报应循环似乎也不怎么靠谱,虽然吴起在鲁国失业了,但是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儿,鲁国永远没法成就他的辉煌。

吴起的辉煌并不亚于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兵圣,只是他的起步比兵圣艰难的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吴将军挺不是个东西的哈

貌似那种有能力没德行的那种, 这种干部有难时堵枪子,和平时期得被和谐掉

家园 呵呵,不同人才不同使用吧

吴起本人的水平还是值得肯定的。

必须把某个具体的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如果拿所谓的“普世价值”来看,所有的历史人物,包括今天的你我,都是没法普世的。

什么是伪善,今天的“普世价值”就是最大的伪善

家园 杀妻可能是用过激的表演来对鲁表忠心。投名状一类

另外,此文继续产宝^_^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这段打小报告的话漏洞百出,感觉是写史的人在胡编

不一定是真有这回事。另外请教一下,吴起杀妻的事,是否是一个定论?

家园 这个,不知道太史公的规矩怎么定的

因为吴起的很多“劣迹”在世纪中都是太史公借第三方对吴起的评价说出来的,甚至是很多年以后的第三方,例如杀妻事件。

如果太史公是律师出身,他大可以借用“信用不可传递”的原则,无辜的说道:我是转述的。只要第三方确实说了那样的话,我就没有撒谎。至于那个第三方是否撒谎,我没有责任。

但是太史公又是史官出身。尽管《史记》实际上是个人的私史,但是我宁愿相信太史公仍然秉承了国史的编纂观点,即不取非信的史料。这样看来,似乎杀妻事件又属于时人认可的事实了?

家园 我的观点是

历史典籍的记载,如果没有坚实的证据来否定,那就最好不要轻易否定。

当然了,合理的怀疑还是需要的

但是不能因为怀疑,就说历史记载是胡编吧

家园 那刘邦就更不是东西了

他是杀妻表忠心,老刘是临难推老婆孩子下马车,一样一样;

而且,还鼓励项羽杀自己的老爸,还说别忘了分点给我一杯羹。所以更恶劣。

-------------如果纯以道德品评的话,历史“杰出”人物应该十有八九不是东西,坑蒙拐骗黑厚无耻,历史书就是集大成的教材。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2)

天才的暗淡退场

孙武先生杀吴王爱姬立威,帮着吴国差点灭掉南霸天楚国,留下的《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影响力穿越数千年,非但没有削弱的迹象,反而历久弥新。

反观这个几乎跟孙武齐名的吴起,不但身后的历史地位不能跟兵圣相提并论,就连活着的时候也不能忘孙子的项背,一起步就踉踉跄跄,行进的路上也是沟沟坎坎。

同样是军事家,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原因也许很多,在我看来有一点很重要,两人起步的舞台太不一样了。

舞台决定了前途,一个央视春晚就能够让某人火爆大江南北,小剧场只能让他蜗居一隅。

这就是大舞台的魅力。

孙子起步的舞台是国力蒸蒸日上,领导人雄心勃勃的吴国,在这种大环境下,普通人也能有所作为。

吴起起步的舞台是国力一直不振,领导人朝不保夕的鲁国,在这样的国家神仙也难以有所作为,何况是吴起呢。

在那个年代,吴起学习兵法算是选对了专业,但是他没有选对老板,就像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计算机专业高材生去一个乡镇企业做了微机管理员。

失业后的吴起来到了魏国,寻求再就业的机会。

魏文侯找到李悝,向他打听吴起的情况,算是从侧面对吴起做一个组织考察:吴起是个啥样儿的人啊?(吴起何如人哉?

李悝很客观的向老板汇报了吴起的情况:吴起为人心贪(水评:贪不一定就是贪财,种种迹象表明,吴起也不是贪财的人,急于表现自己也是贪),并且好色(水评:难道吴起杀妻是因为妻子人老珠黄了?),但是说到用兵,司马穰苴也不一定能够超过他。(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司马穰苴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具体有多牛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只说一个情况,《史记》中,太史公单独给他做了传,后世大家熟悉的孙子、吴起、孙膑三个超级牛人却挤在一列传里。

魏文侯需要的是国家的爪牙,不是道德楷模,只要能看家护院就行,吴起急于表现自己的心态太符合魏国的需要了;至于好色不好色的,也没什么,只要不勾引我的老婆就行。

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让他经略河西地区,为魏国开拓战略后方。

面对西方的秦国,吴起连战连胜,为魏国开辟了战略后方,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实事求是的说,吴起如此忙活、折腾,还真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更高的生活享受,吴起在做将军的时候,衣食住行之类的生活待遇向最低级的士兵看齐,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是亲自背着干粮,不劳烦警卫人员,不明底细的还真有可能就把他当成普通一兵。

除了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吴起还十分关心士兵的疾苦,他对士兵的爱护远远超出了他应该做的。

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动嘴为他吸脓,说实话,这事儿,儿子对父亲也未必能做的出来,父亲对儿子倒是有可能做出来。

所谓的爱兵如子,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放声痛哭,旁人很不理解:你儿子是个小小一兵,能够劳动将军大人亲自动口为他吸脓,说明他跟领导关系铁啊,你该高兴啊,为啥还要痛哭呢?

这位母亲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当年他父亲也是生毒疮(有家族病史),也是吴大人亲自吸脓,在战场上,他父亲一往无前,最终战死沙场。如今吴大人又来这一手,我不知道这个儿子要死在哪里了(水评:战场上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才痛哭啊。

这是一个辩证法,领导对你好,并不一定就是跟你关系铁,他往往还有其它目的。

话又说回来了,有个对自己好的领导最起码不是坏事情,即便以后需要你偿还他的可能是你不能承受之重。

因为吴起本人的优异表现,魏文侯干脆就把河西地区交给了他。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为下一任老板魏武侯魏击服务,他的辉煌也就到此结束。

吴起在镇守河西的时候,魏国也更换了丞相,丞相不是功劳卓著的吴起,而是没什么名气的田文(跟后来的孟尝君重名),吴起很上火,亲自去找田文当面比较两人的优势。

吴起问(以下简称,问):统帅三军,让士兵乐于奉献,敌国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比得上我吗?(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田文答(以下简称,答):比不上。(不如子。

问:治理百官,和谐百姓,增加国库收入,你比得上我吗?(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答:比不上。(不如子。

问:镇守河西,使秦国不敢有东向的心思,韩赵两国只能有做小弟的份儿,你比得上我吗?(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答:比不上。(不如子。

听到三个相同的答案,吴起的火气更大了:你样样不如我,为什么地位反而比我高呢?(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田文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你说这时候的丞相是你来做呢,还是我来做呢?

吴起沉默了一会儿,不得不说:是得你来做。

年少的新君登基,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这个时候的确需要一个有威望、有人脉的长者来维持局面,平稳的渡过瓶颈期,这个人的能力高低倒是不怎么重要了。

问题是,魏武侯登基的时候,是年少君主吗?

公元前412年,当时还是太子的魏击就曾经率兵包围了繁、庞两个地方,把这里的人全部赶走,移入魏家的人(当时魏还不是诸侯)。

能够单独执行这个任务,说明此时的魏击最少也该有二十岁(二十加冠,加冠后才有独立行事的资格)。

公元前408年,魏攻打中山国,事后,镇守这片新占领土地的还是魏击。

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去世的时候,魏击应该不小于三十岁。

魏击还常年工作在一线,工作成绩应该还不错,否则也保不住太子的地位,相应的,应该也有些威望,并不像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职业太子一样,不谙政事,在大臣中也没有班底。

所谓的“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大可值得商榷,至于百姓信不信,实在左右不了大局。

也许魏武侯想借重田文来调和自己的班底和老爸的旧班底吧。

在我看来,吴起当不上魏国的丞相,根本原因在魏武侯,是魏武侯不想让吴起当丞相。

当然,也可以说,吴起当不上魏国的丞相的主要原因在吴起本人,吴起的底子太潮了。

情急杀人、母死不葬、杀妻求将,都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该做的。

丞相这个位置具有一定的表率功能,多少要考虑一下观瞻,如果把吴起放在这个位置上,未免有点太那个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魏武侯不想让吴起做丞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翻译翻译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这三条,对应到现在,可以翻译成:

1、政治局不团结,各有各的主意

2、省市领导不听话,各有各的政策

3、老百姓不理解,形不成合力

对治国的人来说,这三个问题是很严厉的。

这三个问题摆到吴起面前,包含着三层含义:

1、这三个问题你有没有责任?

2、这三个问题你有没有能力解决?

3、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比你做得更好?

很明显,结果是吴起彻底认输。在认输的过程中,他还想了很长时间,并且没有跃跃欲试的姿态,这表明,他能认识到他无能为力,同时不知道怎么改善。

相应地,如果我们用这三条考察毛泽东时代的话,实际上也只有49-56,72-76,大致11年或略多几年的时间。所以说,这三条是非常严厉的。毛泽东要再上井冈山的说法,虽然有赌气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真是无能为力。

再一个可以参照的例子是,邓小平复出以后,虽然中央大部分人愿意推举他做党主席或总书记,他推辞的理由,也跑不出这三个问题,和三个层次的答案。

想做大英雄不容易,很明显吴起做不了。

通宝推:金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