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日记一则】浦东接外宾,兼医疗相关的一点思考 -- 康夫

共:💬11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日记一则】浦东接外宾,兼医疗相关的一点思考

因为要办一个会议,领导安排,请了几个国际友人。我会前一天上午被安排去浦东国际机场接机。按时间表安排,我负责其中一位在国内的陪同任务。

办一个会议杂事很多,医院没有那么多车,就联系了好几个药厂办事处、器械商等等,大家赞助车辆及驾驶员,总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情况下,各业务单位与医院俨然拧成一股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时找机会靠近相关人员还来不及,现在就是各公司的表现机会。和我一起去的,是某上市药企驻本市办事处的专职司机,办事处领导安排他和车在会议期间归院药剂科调度。到上海,因要先到仁济医院(浦东部),就从市内走了一下,发现上海也成了一个大工地,回来的路上我和外宾讲,这是因为明年的世博会,SHANGHAI EXPO 2010,我解释半天,他们笑笑,说没听说过。飞机要下午两点左右到,中午就在仁济对面强生大厦里的饭店吃了套餐,68块五菜一汤(烤鱼、爆蛋、牛柳、芹菜肉丝、鸡毛菜、豆腐火腿羹)还带发票,四个人吃也够了,吃完感觉才感叹浦东也有消费低的地方,想零四年在软件园工作时,住张江镇,也很难吃到这么性价比高的。再顺浦建路龙阳路开过去。

到了二号候机楼,司机师傅停了车休息,航班到达时间还早,我就在国际到达厅逛了逛,感觉到达厅的娱乐和消费设施太少了,想喝茶吃东西就那两三个可怜的餐厅,国内出发厅过安检后里面的候机大厅比这里要好太多了,我简单想了一下,原因可能有:浦东机场方面认为接机的人相对于出发的人消费水平太低; 人员滞留时间短,没有流水; 与国际接轨,国外的到达厅也是空荡荡的。想到这些就有些容易理解他们的做法了,但是,去接机的因为没有安检进候机大厅,而且所有航班都在一个出口,按理说平均每人滞留时间应该不少吧?没去过别的国际机场,不好评价国际接轨情况,但是我想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国外不一样,这种对人员的服务设施不应该照搬国外吧,最好能按人流、消费习惯、时间段等进行统计,搞个数学模型,才能利益最大化吧。就在空港书店里转了转,实在没地方去,就在等候区椅子上傻坐了,要是有个KFC之类的多好。听到报航班号,约一个小时候后接到了二位Prof. & Dr.,一位是Vancouver来的,另一位是从Chicago飞来的,来自Sao Paulo的。下面以地名代二位人名。

三点半左右出发,回来的路上,和二位聊天。Van来过中国三四次,上海北京都去过,没到过本市, Paulo是第一次来。期间我聊到small aneurysms的治疗时,提到Northwestern University某医学院的专科Director,我是记不清名字了,他们二位居然马上名字都说出来了,不知他们是当主任的人少还是平时交流开会什么的比较方便,想国内两百多个三甲医院,那么多主任。能有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几个。即使在亚洲,好像也是在自吹自擂,学术和临床技术也少有能辐射到周边国家的(这里不包括中医中药),反倒是拉美、欧美,学术交流多,而且自由,买张机票到处飞。感觉是学西医学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融入到西医圈中去,同时把中医也丢掉了。直到现在,国内的医学学历在加拿大,美国等还是Not Recognized,国内体系教育出来的西医,即使是博士毕业(Doctor),不管是新毕业是四五十岁,开刀很溜,到US还是要考试,参加STEP1,STEP2等USMLE的test, Pass以后做Intern,再Training,再领专科证,做手术,这一过程要6、7年。就是说,在国内的经历,经验,全不算。

Van说,加拿大的医生考试和US的又不一样,但是,如果有US的医疗机构愿意雇Canada的医生提供Medical Service,那么那个医生就可以去工作。Paulo是一个Team的Head,他说,在Brazil,通过专科医生的资格考试后,说明国家认可你有这个专科的能力了,就可以随便就业,可以自已开(Individual),可以Be hired,只要愿意,可以同时被好几个医院雇佣,比如说,上午在这家医院,下午在另外一家,晚上再到其它一它,只要精力允许,都不违法,反观我们,现在的政策是定地点定专科,只能挂在一颗树上,骨科的医生在火车上如果为了救人接生、辅助给突发心脏病人吃药,都算非法行医,如果见死不救,也是违法。这法律不是搞笑嘛,遇到情况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虽说现在准备行多点执业,但是后面还有一段小字,就是要对职称、职务、地点、范围等等进行限制,年纪大的看内科可能行,开外科眼都花了,站了时间长都受不了,多点执业不是更累了吗?开个外伤,可能三四十正当年的比五十左右开的效果要好,开个肿瘤,则可能是老专家细心些,这个详细说又是一大段。如果一刀切,估计又是一团乱。

Vancouver和Sao Paulo都有很多中餐厅,但是没有国内的地道。Van用筷子明显比Paulo要好。Van从开始临床培训到独立手术,Trainee用了六年,Paulo五年。但刚开始手术时,边上总归有个Supervisor,再成长一点后,就会一个水平差不多的Partner一起开一台,再成长一点后,就可以带水平低一点的Assistant 开。

上海的交通真的堵,A1、A20都堵的不像样子了。跟中小城市不能比。 估计最好还是坐地铁、轨道交通了。

其实,这几个人是国际会议贩子贩过来的。这个有空再蒸个包子。

晚上八点多才到的宾馆。找到会务组安排好的房间放好行李,出来吃个饭,席间没上Spirit,上的Wine,再次就医疗相关聊了好多,吃完就各自散了。明天还要接国内专家,外宾有旅游公司接待先市内市郊一日游。

(待续)

家园 多点执业也有顾虑,出了医疗事故没法追究责任

比如华山医院的神经医疗集团,全上海到处开花。究其本质而言,也算多点执业。但好几起医疗事故,华山的医生和做手术的医院互相推卸责任

家园 这个不难,现在的程序是出了事情由医疗委员会鉴定,再由法院

判,算医生的责任事故就算医生的,算医院手术辅助方面(像那个住院被电死的,就算医院责任,与主管医生无关)就算医院的。或判按百分比付,可能第一次判要麻烦点,审来审去,以后案例积累多了后参照判就行,不过好像我们不是像US那样判例法。而是大陆法系。

还有一个关键是医疗方便虽然有那么多法律,但是应用的不多,做事还是靠一层层发文件来。完全依法办事也就好了。

家园 【讨论】

挺辛苦的啊

家园 【日记一则】浦东送外宾,闲聊中国与巴西

会议开完,我负责把Paulo送回浦东机场,下午3:55的飞机去Chicago,转Sao Paulo,再去Peru赶一个会,上午9点从酒店出发,有大把的时间和他闲扯。

Paulo祖籍是德国,他会说英、葡、西班牙、德语。现在基本上全球到处开会。他在我们这边时,他老婆在德国参加一个会议,两人会面的时间相对少一些。第一次来中国,感觉非常好,环境和经济发展超乎他原来的印象。虽然Sao Paulo也有很多华人,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融入当地社会,而没有向当地人宣扬现在国内的情况。当地中餐馆的中餐和这边的味道绝对不同,他们日常大多吃BBQ,肉为主,很少有像国内这么多蔬菜和品种。

我告诉他,国内汽油现在大约$8 per 10L,并随国际油价调整。Brazil大约$13 per 10L,油价政府固定,不随国际油价的上升或下降而调整,这样,私人公司在国际油价高时就亏点,低时就多赚点。石油行业国有控股51%,私人财团控股49%,他和老婆、儿女共四口人,每人一辆车。上班地点到医院开车不堵的话15分钟,堵的话1小时,Sao Paulo按车牌尾号每周限行一天,比如说,这个星期周一不许上路,下个星期就周二不许上路,循环下去。但是他是医生,政府给发Special Permission,可以不受限制,还有其他一些职业也可以不受限制,但是都要政府授证。 市中心可以自由开烧汽油的摩托车,没有区域限制,电瓶车很少。他说,French, Italy, Sweden的高速公路都是收费的,有的还很高,我原来以为就中国收费,发达国家都不收的。-_-! German没有限速,Vehicle上去后就开始Boost up。看着高速边上的房子,我说中国的房子不像西方用木头建房子,两三层的house都是concrete & bricks建的,他说Brazil也是concrete & bricks,不像US。-_-! 到了浦东A1段,他对 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很有兴趣,告诉他top speed around 350 kilo meter per hour. 估计是没坐过。

医学这一块,Brazil的官方语言是Portuguese,但医学的教学绝大部分是英语,自医学院起,书本、平时写作等全是英语。医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Neurosurgery training,第二年可以做Craniotomy/CSDH drainage,第三年做Shunt,第四第五年可以做aneurysm clipping。他训练结束时,已经累计夹闭了60例动脉瘤。 Spine的手术,神经外科和骨科一半一半,国内大部分由骨科做掉了,神经外科少一些。工资收入,医生相比同年龄的老师,收入高出一大截,医患关系融洽,与患者关系很好。Why distrust? 他问我,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有公立医院,有私立医院。他同时在一家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上班。他所工作的私立医院有4台MRI机,4台CT,2台DSA。国内三甲都鲜有达到这个水平。

那边没有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生how many you want。21岁可以结婚。但是如果21岁之前想结婚也可以,只要得到双方父母同意。不用政府同意,也没有罚款。Heard about 藏独疆独的事,but they don’t care. 看样子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护国际形象,怕人家说这说那,实际上,Why they care? 对国际事务,他们也不完全相信BBC、CNN的说法。奥运会让很多以前不知道中国的巴西人知道了中国。在巴西,好多电子产品上面都写着“Made in China”,所以他还自己打车到市区去试着找电子产品商店,最终没找到。我告诉他,如果他买了电子产品,出海关的时候可能要交税。不一定比在巴西买便宜。让他多少也少了些遗憾。

巴西现在还有人住在jungle里,不愿意搬出来,城里人可以开车、坐船、走路进去看他们。

他去过Cuba,那里very poor,医生都在试着离开,医疗条件很terrible。不像sicko里描述的那样。住在宾馆里时有人跑进宾馆敲他房间的门,向他beg脚上穿的鞋、外套。

另外,还就双方有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谈。

(续完)

家园 很好,花一个
家园 一点个人意见

说实话,尽管内容不错,但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中文夹杂英文的表述方式,除非某些词实在不太好翻译成中文。

家园 非也,"我说中国的房子不像西方用木头建房子..."

我说中国的房子不像西方用木头建房子,两三层的house都是concrete & bricks建的,他说Brazil也是concrete & bricks,不像US。

浦东某高档独栋别墅区,亲眼看着用木头而不是用concrete & bricks建起来的。

哪儿就不说了,反正我是没机会进去的,那儿可是高档社区,24小时保安巡逻,比监狱还安全。

家园 浦东送外宾,闲聊中国与巴西-中文版

会议开完,我负责把Paulo送回浦东机场,下午3:55的飞机去芝加哥,转圣保罗,再去秘鲁赶一个会,上午9点从酒店出发,有大把的时间和他闲扯。

Paulo祖籍是德国,他会说英、葡、西班牙、德语。现在基本上全球到处开会。他在我们这边时,他老婆在德国参加一个会议,两人会面的时间相对少一些。第一次来中国,感觉非常好,环境和经济发展超乎他原来的印象。虽然圣保罗也有很多华人,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融入当地社会,而没有向当地人宣扬现在国内的情况。当地中餐馆的中餐和这边的味道绝对不同,他们日常大多吃BBQ,肉为主,很少有像国内这么多蔬菜和品种。

我告诉他,国内汽油现在大约$8/10L,并随国际油价调整。巴西大约$13/10L,油价政府固定,不随国际油价的上升或下降而调整,这样,私人公司在国际油价高时就亏点,低时就多赚点。石油行业国有控股51%,私人财团控股49%,他和老婆、儿女共四口人,每人一辆车。上班地点到医院开车不堵的话15分钟,堵的话1小时,圣保罗按车牌尾号每周限行一天,比如说,这个星期周一不许上路,下个星期就周二不许上路,循环下去。但是他是医生,政府给发许可,可以不受限制,还有其他一些职业也可以不受限制,但是都要政府授证。 市中心可以自由开烧汽油的摩托车,没有区域限制,电瓶车很少。他说,法国、意大利、瑞典的高速公路都是收费的,有的还很高,我原来以为就中国收费,发达国家都不收的。-_-! 德国没有限速,车上去后就开始加速。看着高速边上的房子,我说中国的房子不像西方用木头建房子,两三层的房子都是concrete & bricks建的,他说巴西也是concrete & bricks,不像US。-_-! 到了浦东A1段,他对磁悬浮很有兴趣,告诉他极速在350km/h左右. 估计是没坐过。

医学这一块,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但医学的教学绝大部分是英语,自医学院起,书本、平时写作等全是英语。医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神经外科训练,第二年可以做开颅/慢性硬膜下血种引流术,第三年做分流术,第四第五年可以做动脉瘤夹闭。他训练结束时,已经累计夹闭了60例动脉瘤。 脊柱的手术,神经外科和骨科一半一半,国内大部分由骨科做掉了,神经外科少一些。工资收入,医生相比同年龄的老师,收入高出一大截,医患关系融洽,与患者关系很好。为什么不信任? 他问我,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有公立医院,有私立医院。他同时在一家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上班。他所工作的私立医院有4台MRI机,4台CT,2台DSA。国内三甲都鲜有达到这个水平。

那边没有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随意生。21岁可以结婚。但是如果21岁之前想结婚也可以,只要得到双方父母同意。不用政府同意,也没有罚款。听说过藏独疆独的事,但他们不关心. 看样子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护国际形象,怕人家说这说那,实际上,为什么人家要关心? 对国际事务,他们也不完全相信BBC、CNN的说法。奥运会让很多以前不知道中国的巴西人知道了中国。在巴西,好多电子产品上面都写着“中国制造”,所以他还自己打车到市区去试着找电子产品商店,最终没找到。我告诉他,如果他买了电子产品,出海关的时候可能要交税。不一定比在巴西买便宜。让他多少也少了些遗憾。

巴西现在还有人住在jungle里,不愿意搬出来,城里人可以开车、做船、走路进去看他们。

他去过古巴,那里非常穷,医生都在试着离开,医疗条件很terrible。不像sicko里描述的那样。住在宾馆里时有人跑进宾馆敲他房间的门,向他要脚上穿的鞋、外套。

另外,还就双方有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谈。

(续完)

家园 也应该考虑到国内那些大专中专的学历,不严不行

说回来,定条例的官僚的确是木瓜脑袋,抓钱更擅长

家园 私立医院普遍比公立医院好

这边的私立医院大都是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一些跨国集团所开,无论设备还是医生水平都是最好的,服务也不错,当然收费也很嗨,富人们基本去私立医院。收费便宜的公立医院为穷人提供服务,但你得忍受拥挤、低水平的医疗服务和长时间的等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