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历代著名帝王评分 -- 陈笑东

共:💬62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评分好像随意性比较大啊

同样是以北灭南,为啥杨坚的战略就是 9,忽必烈的战略就只有 8 呢?从战略来说,忽必烈搞得西藏侧翼大迂回可比杨坚难得多。杨坚面对的陈根本不堪一击。而南宋可是和蒙古死磕了几十年都打不开的硬核桃。

刘秀的战略分是 8.5 而刘彻倒只有 8。这又算怎么回事?刘彻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开西域、通西南夷,最后把版图扩张了两倍。哪是他的后代刘秀可比?而文治上开盐铁专卖,从田赋之外另外开辟工商业的财源,怎么也比刘秀那个“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要高明点吧。结果这个表里刘彻的文治反而比刘秀低。

这个表中,康熙的武功就比武则天高一点。武则天有什么武功?平定徐敬业造反?那康熙平定的三藩、台湾、噶尔丹可是远远超过徐敬业的规模。说到“文治”,康熙只有7分。排在倒数第三。呵呵,康熙的文治要是这么差,清朝能维持三百年?什么是文治?永不加赋算不算文治?只此一条便已胜过这个表上的绝大多数人。

家园 科举制度是宋代才完善的

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有,但是并没有达到改变社会形态的地步。宋代科举的大规模扩张才真正实现了士族家庭的瓦解和平民阶层的兴起。看看唐宋每一科录取多少人就知道了。

家园 战略主要是看是否留下正面影响后人

战略主要是看是否留下正面影响后人,是否建立大一统帝国,身后帝国是否因其功绩而稳定。重要性由前到后。忽必烈得元朝对中国得影响实际是负分,如何能同杨坚并论?你说得灭宋我算在武功里得。

刘秀是徒手建立一个帝国,刘彻是继承前代雄厚基业。整能比?

康熙得武功:政治失误逼反三藩,以全国之力血拼8年,在吴三桂病死前也徒呼奈何。台湾更是弹丸之地,在其出了内奸得情况下还和西夷勾搭,实为无耻。以中华帝国之力和毛子几百人得武装探险队打得吃力之极,最后结果还割地退缩,这个武功也就金庸先生认为是鸟孙鱼塘可比得。唯一可说得就葛尔丹之战,也只是葛尔丹病死战止而已,准格尔蒙古并没受到多大影响。

至于其文治:老百姓无裤可穿,连绵不断得饥荒,人吃人,不断兴起得文字狱,这样得文治就是一个所谓得永不加赋所能遮盖得?满清一代既有阶级压迫又有民族压迫,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是能活着罢了。其文治除了能和蒙元比比,还能和谁比?

至于满清维持了267年得统治不是因为其统治清明而是一有番薯得传入,老百姓能够糊口。二满清统治毫不吝惜自己得屠刀。

家园 当老板的看他的公司排名

从全球5000年历史看,处于东亚这片大陆的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或者是双雄并立,如秦汉对罗马、如宋唐对中东、如元明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而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国家反复捶打而不思进取最终灭亡。

清从康熙的“尼布楚”开始,就习惯于“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就女真部落来说,康熙把这个小小的部落推上了极至,但是对于广大的生存在这片大陆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家园 俺可不以为刘彻的战略有多高

刘彻北击匈奴,大方向没错,但操作上问题极大。俺个人对他的评价,的确要差光武不可以道里计。

看他晚年,轮台悔过,也认识到自己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的确,穷兵默武就是对他最佳的评价。

初期任用名将卫霍,打得还不错,后期用李广利,大宛和漠北将前期战果赔了个底朝天。

战争成本过高。文景给他打的底子,荡然无存,海内户口近半空虚,人民往往逃亡,这个代价太大了。

远不及初唐对突-橛、西域的精兵突袭快打与汉夷混合编成的战略和军制。

另外说一句,解决匈奴问题,最终是东汉的外戚耿秉、窦宪等人。

不要说东汉时匈奴就不行了,事实是冷兵器时代,草原民族即使衰落,他马背上的天然优势不会削减多少。

而且恢复起来也快得惊人。明初,洪武、永乐对蒙古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不到百十年就来个土木堡。

家园 你让清从半游牧到封建地主制再到资本主义,这难度太大了点。

即便如东哥,也只是打了个工业化的基础,经济制度并没有理顺。

家园 您可能适合到三皇五帝时代

比如舜被老爹和弟弟拿了小棒子就挨,大棒子打就跑,关键是,小棒子也未必打不死人。。。

再者推进井里,就自己儿祈求老天保佑能显灵个地道爬出来,还得装成没事儿。。。

对了,还要补充一下,上屋修房顶,被老爹和弟弟放火,就得求雨,还得灵验到老天才是他亲爹的地步。。。

所以,三皇五帝的道德,要想修来还真是TMD不容易,即使这样,临老了估计还得给人沉在湘江里。。。

世民自然不是圣者,但他和父亲、兄长、弟弟的夺权战争,远不能仅仅从个人人性角度考虑。

事实上,世民得手或失败,反过来建成得手或失败,都注定了另一方的个人肉体消灭,以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毁灭。

为什么秦府的人在夺嫡战争中团结坚强的和1949年前的TG有一拼?不但自己内部无谍,还能发展出对方阵营内的余则成?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世民是一种真命的信仰---到了这一步,对他的评价已经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来评论。

不过,世民既然在看过了史稿后,还公然认可史书记载自己亲手射杀了建成,我想,他大概已经懒得或不屑于和别人争论了。

家园 赞同,花一个

阿武打不赢外战,主要还是把唐初名将枉杀得过多了。

论及阿武的遗祸,最要命的就是把太宗朝武将中汉蕃平衡的局面打破,造成后来蕃将独大的局面。

[/QUOTE]一般说来,对武氏的的评价,唐前期(天宝前)对她评价甚高(不高不行,她的家族势力犹存---细按下来,大文豪陈子昂的马屁拍得空前绝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欲收人心 尤务拨起,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则试 以至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中后期庙堂草泽承其弊不得其利,对其微辞就日渐其盛。

宋明理学酸腐,所言自可不论,但连王夫之这样思想算得上进步的大学者都说“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倒是颇为值一提的.五十年代前,对武的评价基本负面;至五十年代后,随着红朝女皇地位飞升,武的地位也豁然间"拨乱反正",反正世界也黑白颠倒了嘛。不要说俺妄说,一个比较经典的例证就是好翻案的郭老,除了为秦始皇、曹丞相、李仙杜史翻了案外,也少不了写了本五幕话剧《武则天》(1960.1)。

其实要说也不奇怪,李太白不也说过武某为大唐朝七圣么:则天大圣皇帝,嘿嘿,这个尊号也真的好怪呀,然则也的确让人没法尊敬.连带扯下去,就是文人的骨气,也是其来有自,让人叹息得紧.只是近二十余年,为何武氏评价依然居高不堕呢?俺以为,所谓六十年代的青年造反浪潮和近现代的女权解放结合,奇妙地赋予了武氏以想象空间,虽然女性称帝这个"壮举"本身,与以上二者可全不相干。

下面细细评说一下,仅仅根据武氏生平:

武氏之功:

一、设殿试、武举。许自举,公开选拔人材。较之隋季以降,算是有所开拓.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可到底还是漏了一笔,那是因为他是不折不扣沙场中血战余生,想不到武将居然可以是考举出来的缘故.选拔人材嘛,我看也难说,因为她选拔的能人多半明里拥戴她暗地里以复唐为己任,而其他的诸武和昌之易之...你要认为他们是人材,我就会为大唐不值了,连同武朝我也觉得很没什么流品...

二、屯田。边事。使王孝杰复西域,设北庭都护。这个屯田来说政绩,估计也说来无趣,基本上历朝戍边都要屯田的,只有愚蠢之极的朝代才全部远途输给...边事嘛,有多半截要归功于太宗留荫的余烈与高宗少有的振奋,后半截就耻于见人鸟...

三、铁腕政治,削平了唐宗室的反抗。。。问题是这个功顶多是于她一身,于国于民算什么呢?

武氏之过:

一、枉杀名将,自毁干城:诛王方翼、程式挺、黑齿常之、黜王忠嗣等。最不能理解也难以原谅的是药师一系在武朝后就灭绝了呀...太宗后期蕃将超擢,但那时他自信还能掌控,而且汉将素质颇为不弱(定方、英公都在呀。。。),武朝之后就完全难于相抗了:不信?查查玄宗朝以至整个中后唐的名将,汉蕃各占几成?

二、大兴冤狱、恐怖政治。这个,我以为诛杀政敌,在政治中倒不能算大过,但太宗朝可以对太子齐王旧部甚少诛戮,而武朝没有根基也没有孚众望的资本,只有靠酷吏来维系了,实难令人信服.事实上周兴来俊臣的故事,不能不让人想起斯大林治下的雅高达叶若夫...

三、重用族人(外戚)。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汉朝的外戚政治骂得,武朝的骂不得?

四、佞佛--虽然现代对宗教问题别有解释,俺还是觉得武宗灭佛那是没法儿的事情!武氏那种佞佛法,便是深谙佛理的人,也得大摇其首呢!

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为害相当不浅的事情:造了一堆怪字,包括曌字-虽然中国的皇帝什么都敢干,但干预到仓颉先生的成就,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道理,可比太宗查起居注...这个和她赐王后姓蟒,萧妃姓枭同样可入历史,只是不知有何光彩?但是骂人和自拜的艺术却由此堕入下下层.。。

六、对女权主义者比较伤脸面的倒不是她养面首张昌之张易之僧怀义什么的.而是她将王后\萧妃斩尽手足置入酒缸,号为"醉骨",非人行径,与吕后残贼戚懿为"人彘"别无二致.。。不信?疑古?说是后人诋毁?俺是信的。。。无她,性格分析,此人杀伐果决,睚眦必报,能这样做的女人史上唯吕氏与此二人耳。

[QUOTE]

当代的修正主义史学为了所谓的女权,居然把个女帝抬高到男女平权的高度,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家园 呵呵,隋朝又有什么正面影响?

战略主要是看是否留下正面影响后人,是否建立大一统帝国,身后帝国是否因其功绩而稳定。重要性由前到后。忽必烈得元朝对中国得影响实际是负分,如何能同杨坚并论?你说得灭宋我算在武功里得。

呵呵,隋朝二世而亡和秦朝一样,就算李世民是杨坚的亲戚,也不能把唐朝的功绩都算在隋朝身上吧?另外,杨广北击突厥,南开运河,这是杨广的功绩,和杨坚的关系也不大。说起来,杨坚什么战略都没有,一生除了篡位就是怕老婆。识人相当不明。还动不动杀功臣。在君主中也就中等而已。元朝对中国的影响别的不说,至少西藏是元朝才纳入版图的。

刘秀是徒手建立一个帝国,刘彻是继承前代雄厚基业。整能比?

呵呵,刘彻即位的时候,汉朝被匈奴压着打。南面还有闽越、南越、西南夷,汉朝的地盘不过现在的几个省。面对各国有组织的强兵,把地盘扩张了两倍,当然远远比他那在天下大乱捡时便宜的后代要雄才大略得多。这么说吧,好比搏击,刘彻打的是全副武装到牙齿的彪形大汉。刘秀打的不过是一帮羸弱的病汉。怎可同日而语。

康熙得武功:政治失误逼反三藩,以全国之力血拼8年,在吴三桂病死前也徒呼奈何。台湾更是弹丸之地,在其出了内奸得情况下还和西夷勾搭,实为无耻。以中华帝国之力和毛子几百人得武装探险队打得吃力之极,最后结果还割地退缩,这个武功也就金庸先生认为是鸟孙鱼塘可比得。唯一可说得就葛尔丹之战,也只是葛尔丹病死战止而已,准格尔蒙古并没受到多大影响。

至于其文治:老百姓无裤可穿,连绵不断得饥荒,人吃人,不断兴起得文字狱,这样得文治就是一个所谓得永不加赋所能遮盖得?满清一代既有阶级压迫又有民族压迫,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是能活着罢了。其文治除了能和蒙元比比,还能和谁比?

至于满清维持了267年得统治不是因为其统治清明而是一有番薯得传入,老百姓能够糊口。二满清统治毫不吝惜自己得屠刀。

呵呵,你不待见康熙的心情咱可以理解。不过三藩要造反这件事可不是康熙逼出来的。三藩当时就是独立王国,不论谁在台上,就算是明朝皇帝在台上也一样要削藩的。还没造反时,天下财赋半耗费于三藩。三藩仍不满足,连各地的庶政都要插足。而且三藩要造反,总不能他想啥时候造反就啥时候造反,完全按照他们的节奏来吧?康熙的削藩恰恰是打乱了三藩的节奏。另外,平定三藩用了八年,但并不是“在吴三桂病死前也徒呼奈何”。到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前,三藩已去其二,吴三桂死前登基不过是看到大势无可挽回在死前过把皇帝瘾而已。

平台湾和西夷勾结?老兄哪里听来的八卦?愿闻其详?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大扩张势力碰撞的结果。当时划界之地并无归属。而从条约缔结的后果看,自订立后160多年沙俄都不得东进。可见当年一战对沙俄的威慑。而沙俄最终得以废除尼布楚条约还是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光,趁火打劫。从中国方面来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可以全力对付卫拉特,并继续将势力深入西藏。以威慑一个次要敌人,换得北疆160年的和平,得以集中全力将新疆和西藏收归版图,将版图扩充了两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高明的战略。

清朝前期的主要外来威胁是卫拉特蒙古。清朝与卫拉特缠斗百年才最终消灭准噶尔,将新疆纳入版图。这与汉朝与匈奴缠斗百年并无不同。双方都有完整的国家组织,虽然不论是汉还是清的史官都尽量把对手贬低为不值一提的野蛮人。噶尔丹的败死主要是康熙的指挥得当。否则蒙古人是否会又一次入主中原也很难说。噶尔丹为啥最后自杀?这是因为他被康熙打得大败,部下纷纷叛变,连他的老巢都回不去了。

文治方面,康熙可不光是“永不加赋”,如果你能稍微研究一下清史,就可以知道康熙朝凡有灾祸,必然减免或全免赋税。而清朝开辟财源更注重工商业,不象明朝那样涸泽而渔。另外像“摊丁入亩”也是在康熙朝定为国策,然后至雍正朝达到高峰。这个政策确定了一个收税原则,即“有钱的人交税,钱越多的应该交得越多。”虽然仍存在地主将负担转嫁给佃农的问题,但至少比明朝那种越大的地主越不纳税要好得多。

至于康熙朝老百姓穿不起裤子,不知你从哪里看到的?中国穷困地方的老百姓在本朝盛世前穿不起裤子的不少。不独清朝。甚至本朝,直到解放后 20多 年,陕西山沟里的一些穷困人家还一家人共一条棉裤呢。(事见《我的父亲邓小平 “文革岁月”》第二十章。原文为“解放20年了,还是人无厕所猪无圈。安塞、米脂一带有的地方一家人只有一条棉裤一床棉被。平时吃糠咽菜不算什么,春天一到就没粮了,国家每年都要发两次救济粮和一次救济款。”)本朝文治如何?无非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而已。

番薯据说晋朝就有了。《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 这本书的作者据说是嵇含。有些人对此怀疑,认为今本是宋人伪托。则至迟到宋朝,中国已有番薯的某一种类。至于现代的番薯是在明代传入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说“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种。”。则至迟到万历年间中国南方已广泛种植了。而玉米也是明代传入中国的。有了玉米、番薯也没有挽救明朝的覆亡。朝代兴替,实在还是治理的问题居多。

家园 第一个就不准确

光书同文一项,就不能说嬴政文治不行

家园 科举制度不够影响?

科举制度不够影响?杨坚仅此一条就够名留青史了,更有三省六部制得确立,是一位被严重低估得帝王。

疆土从来都是当朝实力决定,什么元朝入版图,清朝入版图,那些东西说说好玩可以,真这么思考就出问题了。

阁下一定认为刘秀比刘彻面对敌人得条件好,我就无语了。

17世纪得俄罗斯不是20世纪得苏联,一个正在崛起得欧洲二三流新贵而已,总体实力实在虚弱。卫特拉蒙古都可以打得他们得武装探险队屁滚尿流,到是统中华帝国得康熙面对一个大驴子惶惶不可终日。

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

答徐甥公肃书”写道:“关辅荒凉,非复十年以前风景。而鸡肋蚕丛,尚烦戎略,岂顾民生。至有六旬老妇,七岁孤儿,挈米八升,赴营千里。”“山西 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外。”结果“人多相食。”

面对饥荒,康熙爷是这么救助灾民得:

《清卑类钞》记载说,某年,天下大旱。大臣当然要把这饥荒情况报告给康熙爷。这位康熙爷看了奏章后指示说:

  “不雨,米价腾贵,发仓米平价粜糁子米,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足可两食,奈何其不然也!”

原来一顿得饭分成两顿吃,就是康熙得救助?

关于康熙勾结荷兰进攻台湾得来源:

 《臺海使槎錄•卷四•三藩纪事》:  (顺治)十八年,議取臺灣。三月成功泊彭湖,次鹿耳門。紅夷大驚,成功引兵登陸,克赤嵌城。十二月,圍王城,不下,成功乃使人告之曰:“此地乃先人故物,今我所欲得者地耳,餘悉以歸爾。”荷蘭乃降。康熙元年,成功卒。二年,天子銳意南征,遣人約紅夷,合兵攻島,大兵入,兩島之賊殲焉。\

。《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我不是不待见康熙,我给他得评分实在很宽松了。此人除了当皇帝当得长点,能力很一般,对中华更是遗祸无穷。如果阁下要把小说,影视剧当历史就不用讨论了。

家园 混同车书是宏观得东西

混同车书是宏观得东西,我归在战略里得。文治主要是当朝民生。

家园 万事有利有弊

刘彻好大喜功,或者按田中的评价,爱好华丽,确实谈不上战略眼光,但他的这个个性也造就了汉朝连通西域,成果也不小。

家园 我觉得康熙很差

手腕很高明,但对八旗这个半奴隶制度毫无改进,还扰乱国家正常制度。说到“永不加赋”,说说倒是好听,财政缺口拿出什么办法来了吗?到清末,赋是不加,赋外之费层出不穷,人民照样受盘剥。要是靠“永不加赋”就能得高分,洪秀全可以排前列了。

清朝有两条倒还不错,摊丁入亩和改土归流。任老师曾经发文说这两条是从康熙朝晚期开始的,我觉得似乎雍正朝起的作用要大点,不知道历史达人如何评价。

家园 用私德来评价不合适吧

如果论私德,宋太祖说得上厚道了,他要是狠毒一点说不定反而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